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丘脑旁正中梗死是由丘脑穿通动脉或称丘脑旁正中动脉闭塞引起。对双侧丘脑旁正中梗死已有不少病例报道,但单侧丘脑旁正中梗死更为少见,鲜有报导。丘脑结构复杂,不同的核团功能各异,丘脑的损伤导致临床症状多样,造成急性期明确诊断困难,极易漏诊和误诊。丘脑旁正中区梗死常表现为昏迷或意识下降、垂直凝视麻痹和记忆障碍。本研究报道1例以双眼下视麻痹为表现的单侧旁正中区梗死并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percheron动脉梗死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总结2例percheron动脉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并复习近5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一步探讨其临床与影像学特点。结果2例患者均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急性起病,以突发意识障碍,双瞳孔不等大为主要表现;文献有报道以嗜睡、反应迟钝、精神改变、眼睑下垂、复视、视物模糊等起病的,很少有运动及感觉障碍;其影像学改变有显著特点,按缺血性脑血管病系统治疗,临床症状多数明显好转,以栓塞可能性大。结论临床遇到突发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不等大、智能障碍等情况,排除其他疾病引起,要考虑percheron动脉梗死,percheron动脉梗死累及双侧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可有或无中脑病变;颅脑CT示双侧丘脑、中脑低密度改变,脑MRI检查见双侧丘脑、中脑长T1长T2信号,Flair高信号,中脑信号呈“V”字征表现,诊断percheron动脉梗死主要根据典型临床和MRI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Percheron动脉(artery of percheron, AOP)闭塞致双侧丘脑梗死的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认识。方法 复习本科确诊的1例Percheron动脉梗死的病例,参照相关文献,就该病的病因、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等进行分析。结果 Percheron动脉是一种少见血管变异,闭塞会导致双侧丘脑旁正中部对称性梗死,临床主要表现为垂直凝视麻痹、记忆损害、意识障碍三联症。结论 这种少见解剖变异导致双侧丘脑梗死,发病率低,加之临床表现复杂,早期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例双侧丘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文2例均以突发嗜睡、反应迟钝入院,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意识障碍、Korsakoff遗忘综合征和垂直性眼球运动障碍。头颅MRI均示双侧丘脑急性脑梗死。均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调节血脂等治疗,病情好转,但遗留不同程度认知功能减退。结论临床同时发生双侧丘脑梗死的病例较少见,易误诊,且该病一般预后不良,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学特点。方法:对15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史和临床表现以心脑血管症状为主;CT或MRI检查:单侧或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8例,枕叶梗死6例,颞叶梗死7例,中脑梗死8例,小脑梗死7例。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意识障碍、瞳孔变化及眼球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结合CT或MRI的特点可以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婴儿脚气病脑的CT特征和提高临床诊断水平,作者回顾分析了7例婴儿脑型脚气病的临床和CT资料。临床上主要以抽搐、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和呕吐等症状发病。脑CT显示:双侧豆状棱(5/7)、尾状棱头部(4/7)、丘脑(2/7)及齿状核(1/7)对称性低密度区和与年龄不相符的脑萎缩。维生素B_1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于入院后2~5天痊愈出院。我们认为双侧豆状核、尾状核头部、丘脑及齿状校对称性低密度病变是婴儿脚气病性脑病的一种重要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Percheron动脉(artery of Percheron,AOP)闭塞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12例AOP闭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均在发病72h内完成颅脑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影像学提示双侧丘脑腹内侧新发梗死伴或不伴有中脑梗死的患者,进一步完善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nounce Angiography,MRA)检查。【结果】AOP患者意识障碍(100%)、垂直性眼肌麻痹(75%)及记忆力减退(66.7%)为最常见的神经系统表现。12例患者MRI显示:8例(66.7%)为双侧丘脑腹内侧伴有中脑“V”形梗死,3例(25.0%)为双侧丘脑腹内侧梗死,1例(8.3%)为双侧丘脑腹内侧伴一侧丘脑前部梗死;影像学表现:病变部位液体反转恢复成像(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FLAIR)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高信号,MRA提示AOP闭塞。【结论】AOP影像学表现为双侧丘脑腹内侧梗死,伴或不伴有脑干梗死,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急性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的诊断与MRI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急性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其MRI特点。方法:对9例急性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MRI特征及其病因诊断等资料进行分析: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26~80岁。首发表现为嗜睡2例,呼之不应、少言寡语1例,头晕、视物旋转2例,记忆力减退4例。临床诊断为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时昏迷5例,嗜睡1例,木僵样状态1例,记忆力下降2例。伴发异常眼征的4例,发热及脑膜刺激征1例。9例均在拟诊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时2d内行颅脑MRI检查,包括T1W、T2W与Flair成像,检查距首发中枢神经系统表现时间为3h~15d。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例,可逆性缺氧性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综合征1例,不典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1例,单纯性双侧旁正中丘脑梗死3例,韦尼克脑病2例。MRI检查显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双侧旁正中丘脑伴发枕叶、颞叶及小脑半球、中脑损害;韦尼克脑病主要表现为双侧旁正中丘脑伴有尾状核头部、第Ⅳ脑室底、第Ⅲ脑室与中脑导水管周围脑组织对称性损害,其余病例仅表现为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随访结果显示:2例死亡,1例意识程度严重低下,2例神经系统缺损症候部分好转,另4例分别在治疗2周~1年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颅脑MRI随访显示2例韦尼克脑病和1例可逆性缺氧性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综合征患者旁正中丘脑异常信号为可逆性,其余4例均为不可逆性损害。结论:急性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临床表现复杂,以脑血管疾病与代谢性疾患多见,MRI检查具有较大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对称性病变患者的MR及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双侧丘脑对称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及MR特点。结果:肿瘤性病变5例,病毒性脑炎7例,代谢性病变肝豆状核变性4例,急性动脉性脑梗死5例,脑深静脉血栓形成伴双侧丘脑静脉性梗死3例。MRS有助于鉴别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急性脑梗死在DWI上弥散受限;ESWAN对顺磁性物质敏感;MRV可直观显示脑静脉。结论:双侧丘脑对称性改变可见于多种疾病,其常规MR表现类似,结合其临床表现及功能MR,有利于正确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与核磁共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 2 8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TOBS)的临床与MRI表现。结果TOBS多为卒中样起病 ,以中脑、丘脑、小脑缺血症状为常见临床表现 ,而病灶在MRI上表现为小脑、丘脑最多 ,中脑次之 ,病灶多为双侧对称。TOBS为一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脑血管病 ,MRI对确诊该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丘脑出血患者不仅具有一般脑出血的基本特点,还出现多种症状及功能障碍,表现复杂多样,而CT,MRI对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丘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特点,为临床诊断和康复提供依据。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分析。地点和对象: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丘脑出血患者66例,男36例,女30例,年龄48~74岁,平均61.8岁。方法:由所有作者收集资料,并对66例丘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T或MRI进行分析。结果:丘脑综合征31例,丘脑特殊症状群,如双眼凝视鼻尖34例,丘脑性失语16例,丘脑手8例,丘脑痛4例。结论:丘脑出血临床表现复杂,可表现为丘脑综合征,也可表现为丘脑的特殊症状群,这些特殊症状群对临床诊断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但双侧丘脑旁正中区同时梗死却少见,且容易误诊、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脑科中心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经头颅MRI证实3例双侧丘脑梗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丘脑出血患不仅具有一般脑出血的基本特点,还出现多种症状及功能障碍,表现复杂多样,而CT,NRI对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丘脑出血患神经功能障碍特点,为临床诊断和康复提供依据。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分析。地点和对象: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丘脑出血患66例,男36例,女30例,年龄48~74岁,平均61.8岁。方法:由所有作收集资料,并对66例丘脑出血患的临床表现和CT或MRI进行分析。结果:丘脑综合征31例,丘脑特殊症状群,如双眼凝视鼻尖34例,丘脑性失语16例,丘脑手8例,丘脑痛4例。结论:丘脑出血临床表现复杂,可表现为丘脑综合征,也可表现为丘脑的特殊症状群,这些特殊症状群对临床诊断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百会、水沟、神门针刺前后,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丘脑葡萄糖代谢的变化,研究该穴组对丘脑功能的影响.方法:10例VD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治以针对偏瘫的常规穴位(手足三阳经为主),治疗组加用百会、水沟、神门.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测葡萄糖代谢水平.划定VD患者双侧丘脑为感兴趣区,分析其葡萄糖代谢水平,并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双侧丘脑葡萄糖代谢有显著提高;对照组治疗后,双侧丘脑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百会、水沟、神门能有针对性地作用于VD患者的丘脑,提高其葡萄糖代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延髓内侧梗死(M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本科收治的确诊为MMI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9±0.7)岁,男女比例为5∶2,平均发病时间(5.6±0.5)d。均为急性病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言语不清、肢体无力和肢体感觉麻木,2例患者有嗜睡症状,1例患者进展性加重。所有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上显示延髓内侧高信号,其中2例诊断为双侧MMI,1例合并有新发枕叶梗死。5例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发现存在椎动脉局部狭窄或闭塞。结论:MMI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尤其双侧延髓内侧更加罕见。典型临床表现为突发起病的肢体瘫痪(双侧MMI会出现四肢瘫痪),同时常伴有迷走神经、舌下神经损伤症状。尽早完善头颅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有利于早期本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死的CT表现。方法分析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CT表现。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死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13d(平均10.5d),其梗死范围大、部位多,CT以双侧对称性分布的多发病灶为特点。结论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死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特鲁索综合征的临床诊断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4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特鲁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总结其临床诊断特征。 结果患者女性,80岁,因言语障碍2 d入院;既往有肺部恶性肿瘤病史2年,靶向药物治疗中;入院查体可见其言语不能。凝血常规提示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头颅MRI提示双侧小脑、双侧大脑半球散在急性缺血梗死灶。肺部CT提示右肺上叶占位,考虑特鲁索综合征。入院后予以抗凝、活血治疗,治疗3 d后,因皮肤大量瘀斑、牙龈出血,放弃抗凝治疗,后患者病情进展出现精神行为异常、进食障碍,家属拒绝后续治疗,签字出院。 结论对于颅内多动脉供血区域梗死的患者,若其同时合并有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需要考虑特鲁索综合征。  相似文献   

18.
Wilson病的脑CT表现与临床(附4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45例wilson病患者脑部CT表现,认为双侧豆状核区及丘脑区对称性低密度灶对Wilson病具有特征性意义,与年龄不相符的脑萎缩改变亦很多见。1例Wilson病颅脑CT改变被尸解证实,铜的异常沉积是其病理基础。丘脑区病变与患者精神症状关系密切,豆状核区的改变则与椎体外系症状关系紧密。CT对本病的作用除证实临床诊断和确定病变部位及范围外,还可以在临床未疑及本病时及本病症状前期提示本病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探讨其临床特点与误诊原因。方法:对27例无典型症状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干梗塞的病因与常见脑梗死基本相同,脑干梗死的症状复杂多样,表现眩晕、呕吐、复视、面部麻木及饮水呛咳、行走不稳等,仅少数出现交叉体征。结论:高血压病为脑干梗死的主要病因,无典型临床表现的脑干梗死居多,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脑干病变的诊断价值优于CT,早期行MRI检查可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2):3950-3951
目的分析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收治的31例胼胝体梗死病例纳入研究,对31例病例的临床表现、血管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胼胝体梗死患者影像学诊断病灶分布情况,以及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诊断病灶分布情况。结果胼胝体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为感觉障碍、肢体偏瘫、智能障碍、语言障碍、构音障碍、头晕等。胼胝体梗死部位以膝部、体部多见,同时常累及基底节、额叶、顶叶、颞叶、侧脑室等部位。不同的临床症状,病灶累及部位有所不同。结论胼胝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不典型,临床医生应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血管检查结果、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进行定位和判断病情,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