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浅谈脾统血及其临床运用苏州市虎丘医院(215008)刘扬佐[关键词]脾统血脾统血是脾的生理功能之一,对临床血证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脾统血的机理是通过脾气以统摄血液。五脏皆有气,何以独言脾统血?这就由脾、气、血三者特定的生理功能所决定。《难经·八难...  相似文献   

2.
按照传统的中医藏象理论,脾有"主升清、主运化、主统血"三大生理功能。其中,脾统血被描述为具有统摄血液于经脉之中循行,并防止其溢于脉外的功能。通过文献研究和临床实践,针对脾统血理论提出了以下见解:1)脾脏功能具有内在关联性:脾主运化有赖以脾气的推动;主升清有赖于脾气的升发;主统血有赖于脾气的固摄,并指出运化是升清的前提、升清是统血的基础、统血是升清运化的结局。2)主统血理论具有独立性:脾统血生理功能可用"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常态运行,而不溢出脉外"描述;与之对应的"脾不统血"病理特性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主要表现应当描述为:"在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便溏,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脾气虚基础上,并见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肌衄、齿衄,妇女可见月经过多、崩漏等"。3)脾主统血理论具有拓展性:狭义的脾统血是指脾脏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循行,而不溢出脉外的生理功能;广义的脾统血应当包括生血、行血、止血、裹血四种生理与病理变化过程。拓展的脾统血理论认为,生血为统血之本,行血为统血之道,裹血为统血之枢,止血为统血之果。  相似文献   

3.
朱甜甜 《河南中医》2011,31(2):131-132
人体统血功能,主要与脾气对血的统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等作用有关。通过脾的统血、生血及行血,达到人体血液运行功能正常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脾气探微     
"脾气"最早见于《内经》,厘清脾气功能及内涵才能更好发扬脾藏象理论。脾的藏象理论与气的功能特点相结合便是脾气,脾气包括气与脾气,分阴阳,在脾的藏象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脾气中升发、活动、温煦的部分均归为脾阳,下沉、宁静、滋润的部分归为脾阴。脾阴与脾阳为脾气内在特点的两端性,包含于脾气的各个部分。脾主运化与统血为"后天之本",维持脾功能正常,是化生精微生成气血津液的基本物质,是保持脾生理活动的基础,脾气助运化(消水谷、散精微、输布水液),助统血(直接统血、间接统血),助升清(助升清阳、调节气机升降、保持内脏恒定),通过固摄、推动直接统血及化生气血而间接统血。脾气消水谷、散精微、疏布水液;通过固摄、推动作用直接统血及化生气血,间接统血。脾气虚则导致运化、统血失常,消化、水液代谢、血液运行失常等。  相似文献   

5.
<正> 胆道出血是肝胆管结石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我们经过临床实践体会到,术后胆道出血,多属脾虚不摄。因此,我们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病术后胆道出血过程中,常运用益气摄血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身之生,总是以气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血液运行于经脉之中,全有赖于脾气统摄。脾气充盛则能统摄血液,使之循行于经脉之内而不致外溢。  相似文献   

6.
在临床治疗实践中,笔者观察到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粘膜脱垂及胃炎等病,易合并出血而以便血(黑便)为主症时,大多属虚性出血。可谓十之八九是脾气虚弱,血失统摄所致。因此将其称为“脾虚便血”。一旦失血,往往留瘀为患,故采用“治脾去瘀”法辨证施治,疗效满意。一、脾虚便血病机有三《金匮要略》指出:“人体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金匮翼》亦载:“脾统血,脾虚不能摄血;脾化血,脾虚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表明脾气具有统摄全身血液,使之循经而不外溢。反之,脾虚统血无权,则血离脉道导致出血。若发为“便血”,临床所见证候病机大致有三:一则脾虚气弱,不能摄血,离经之血,随便而下,证见大便软溏,包泽暗紫或油黑;二则脾气不  相似文献   

7.
大凡中医均知"脾统血"的功能,一般将其解释为: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内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认为血液生成过程中涉及的脏器主要有脾、心、肾。脾主运化,为精血津液化生之源;肾生骨髓于骨腔中,肾精化血;而脾肾化生的津液、肾精均需心火作用化赤为血。血液病的从脾、心、肾脏腑辨治,临床疗效确切,为血液病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脾不统血证的现代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德竑  陈家旭 《河北中医》2001,23(8):639-640
脾虚证是中医证实质研究的热点,脾气虚证更是研究的重点,而脾不统血证为因脾气虚所致的出血病证,对其的研究却较少。脾不统血证又称气不摄血证、脾不摄血证或脾失统血证。早在《难经》首次提出脾有统摄血液、勿使外溢的生理功能,曰"脾主裹血,温五脏"。后经各代医家的丰富和发展,完善了脾不统血证的理论。汉代张仲景创立的黄土汤及宋代严用和的归脾汤为治疗脾不统血证的常用方剂。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证候规范》中对脾不统血证的证候概念、临床表现和诊断要求等做了初步讨论和理论概括[1]。1988年中国卫生部药…  相似文献   

10.
发斑,又称血证、葡萄疫。现代医学称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病主要为脾气虚弱。脾有统摄血液之功能,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能生气化血,脾脏虚弱,精不化气,气不统血。临床上,除出现一派脾气亏损症状外,还可出现血液外溢之候。笔者在长期临床中认为,对本病只要辨证准确,舌、脉、症结合注意其主观症状和客观症状,会收到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1.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指导思想,认识肾脾及其相互关系也应从此出发。肾脾不单单是两个脏,它们各自都存在于一个复杂的系统即“肾藏象”和“脾藏象”中,肾脾分别是这两个系统的核心,两者关系包括经脉相通、肾阳温煦脾阳、谷气充养阳气、共主水液代谢、共司气血化生5个方面。了解肾脾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糖尿病的发病趋势越发递增,然而西医用药尚未满意,中医对糖尿病认识研究颇为丰富,故而人们转向从传统中医药中寻求帮助。传统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身脱离母体后的正常生命活动、生长发育均需后天脾胃的滋养、运化。胰附属于脾,脾胃受损时,水谷精微运化所需的脾主分泌的津液减少。脾的运化功能受损,导致胰岛素相对或绝对减少,血糖散溢血脉,引起糖尿病。  相似文献   

13.
杜顺棠  林靖  季兵 《陕西中医》2022,(5):616-61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归属于中医“痹症”“痿证”“麻木”等范畴。结合临床表现看,DPN的发病是从“痹症”逐渐向“痿证”进展的过程。以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治未病理论为指导理念,结合“治痿独取阳明”和“肾藏精”理论,从气血津液精的角度探讨“阳明”“肾精”与DPN的关系。DPN病机虚实夹杂,以脾胃虚弱、肾精不足为本,痰湿血瘀夹杂为标。因此治疗上须补虚泻实,从“取阳明”“补肾精”论治DPN,治疗上强调以调补脾肾为主,恢复脾肾功能,调补气血津液精,兼以化痰活血祛瘀,使气血津液运行有常。“取阳明”“补肾精”的治疗原则应贯穿于DPN的全程治疗中,为临床防治本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PO)是发生于女性绝经期的代谢性骨病,又称Ⅰ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以腰背疼痛无力、脊柱驼背变形、易于跌倒骨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骨痿""骨枯"范畴。从中医整体观出发分析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失调相关,病理机制有:肾虚为本,先天亏虚;脾虚失用,后天乏源;肝郁血虚,枢机不利;血瘀为标,瘀虚互生。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证,本虚在于肝脾肾精气亏虚、骨失濡养;标实责之肝郁血瘀、骨络失和。治疗大法应当标本同治、扶正祛邪,燮理肝脾肾;经验方补肾活血健骨方从"补肾填髓、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活血祛瘀"立法,契合PMOP病机,获得一定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在如今亚健康的大环境下,高血压病已经不单是指血压升高这一症状所带来的危害,其影响更大的是其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长期慢性损害。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表明,血压升高可通过改变血管结构进而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已然成为诱发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就目前来看,西医对靶器官损害的治疗还只是针对症状治疗,很难从根本病因上进行突破。而近年来中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认可,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以及预防延缓并发症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与成果。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又是一身气血运行的关键。脾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脾居中焦,维系五脏,统摄全身气血运行。故笔者认为,从脾论治高血压病可体现"治病求本"的理论,而高血压作为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与脾功能失常也是密切相关。二者同为血管性疾病,都离不开"脾主统血"与"脾主调节气机",沈明宗在《金匮要略编著》中曰:"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主要从中医角度探究以脾脏象理论为基础的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确定高血压病、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相关性,总结提出从脾论治高血压病与延缓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发展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提供新的思路,以及预防和延缓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证候要素及单证分布规律,为中医治疗乳腺癌奠定基础。方法:收集709例乳腺癌患者的四诊信息,保留出现率≥10%的四诊信息,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因子,由2名中医肿瘤专业主任医师对公因子辨证,作为乳腺癌的证候要素。结果:经因子分析提取出19个证候要素,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为7个:肝、脾、肾、心、络、肺、胃;病性类证候要素为12个:气滞、热、血瘀、湿、气虚、湿热、痰热、阴虚、阳虚、精亏、血虚、风湿。相对应的单证有21个:湿邪困脾、肝气郁滞、肝热、血瘀、风湿阻络、痰热阻肺、胃热、心火亢盛、湿热、脾气虚、肝阴虚、肾阴虚、肾精亏虚、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肾虚(可能为肾阴阳精气虚)、肾阳虚、心血虚、肝血虚。结论:乳腺癌的发病与肝气郁滞直接相关,在肝气郁滞的基础上发展为肝热、血瘀、痰湿阻滞、进而损伤肝肾阴阳精血,同时肝木克土则产生脾虚、胃热等证。所以治疗乳腺癌总以疏肝解郁为基本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黄斌  陈骏 《辽宁中医杂志》2012,(7):1333-1335
目的:观察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健脾益气,宣肺化痰中药对慢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脱机成功率的影响,为制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对照组32例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1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健脾益气,宣肺化痰中药。观察治疗前、第7、14、21天的C反应蛋白、白蛋白、浅快呼吸指数、脱机成功率。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明显降低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患者的脱机成功率(均P<0.05)。结论:健脾益气,宣肺化痰中药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张柏林主任治疗慢性腹泻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燕  张柏林 《天津中医药》2012,29(2):112-113
张柏林教授从医50年,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张柏林教授治疗慢性腹泻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慢性腹泻是指大便性状改变,粪质稀薄,排便次数增多且腹泻持续或频频反复超过2个月以上者。  相似文献   

19.
脾气虚证PRO量表概念框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构建脾气虚证患者报告结局(PRO)量表的概念框架为进一步发展量表条目、建立条目池和量表的研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在中医传统理论的指导下,参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所规定的PRO量表的制作原则及流程,根据脾气虚证的临床特点,结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健康概念、中医整体观念及脾脏的生理功能构建量表的概念框架。[结果] 量表分为生理、心理、独立性和社会4个领域,生理领域由脾虚症状、气虚症状、五脏相关3个方面组成;心理领域由消极感受、积极感受2个方面组成;独立性领域由日常生活能力、工作学习能力2个方面组成;社会领域由社会支持、社会关系2个方面组成。[结论] 通过对脾气虚证概论的操作及界定,初步探讨形成的4个领域9个方面能够较为全面地概括了脾气虚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20.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肾、肝、脾及血瘀等关系密切,其中肾精亏虚是发病的关键,肝失疏泄、脾胃虚弱为重要病机,血瘀是促进因素。治疗上应当辨证求因,标本兼治,综合运用益肾填精、健脾益胃、疏肝养血、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优势。强调"治未病"之法在骨质疏松症防治中的重要性,调养精神,平衡气血阴阳;合理饮食,补精益气,保证机体的营养;适当运动,注重劳逸结合,养神炼形。同时综合运用药物、针灸、推拿、气功等法防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