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灸资生经》是由南宋医家王执中编撰而成,该书收录灸法广泛实用,对后世艾灸疗法的理论贡献巨大。文章从施灸时取穴、体位、灸感、顺序、补泻、灸量、禁忌、临床运用、灸后护理,以及灸针药与临床相结合等内容总结了《针灸资生经》的灸法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神灸经纶》一书关于灸法理论的条文,分析关于灸法的学术思想,为灸疗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指导。方法:整理《神灸经纶》关于灸法的条文,从条文中整理出该书关于灸法各方面的描述;同时从施灸原则、选穴特点、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神灸经纶》谨遵按序施灸和辨证施灸的施灸原则,采用隔物灸和特殊灸法治疗急症和内外妇儿各科疾病,临床应用广泛。结论:将《神灸经纶》中关于灸法的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对现代针灸临床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扁鹊心书》《针灸资生经》《灸膏肓腧穴法》《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备急灸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7本宋代关于灸法的古籍进行研究对比,理清灸法在宋代的发展轨迹,了解这一时期灸法剂量、选穴以及施灸方式,探究并总结宋代灸法的特色理论,为现今灸法治疗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南宋医家王执中,著有《针灸资生经》七卷,是一部因证配穴,内容丰富的临证针灸专著,尤其对有关历代的灸治疗法,加以综合总结,对我国灸疗学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现就《针灸资生经》对灸疗学的贡献试述如下。扩大灸治病证,疗法完备晋唐时期重视灸法的趋势一直延至宋代。我国灸法先驱之一东晋人葛洪,在《肘后  相似文献   

5.
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执中所著的《针灸资生经》对灸法的载述独见其长,详细记载了有关灸法体位的选择、壮数的多少、艾柱的大小、施灸的顺序及点艾火等艾灸的技术问题;同时除记载直接灸的灸疗方法外,还记载了隔盐灸、隔蒜灸、隔巴豆灸等间接灸疗法,以及天灸、竹茹灸、鼠粪灸等非艾灸的灸疗方法;而且创新形成王氏临床灸疗特色,即通过发灸疮、洗灸疮、贴灸疮等方式来进行的灸后调护。该书对灸法的收录和运用广博、实用,对后世灸疗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针灸资生经》以灸法的载述独见其长。就该书的灸法特点作了浅述。书中言及用灸法治疗的病证较广;对腧穴宜针宜灸、宜灸不宜针、宜少灸及禁灸穴都作了记述;所列病证灸方用穴精简,大部分灸方只取一穴施灸;重视压痛穴的应用,作为确定施灸穴位的依据;提倡"先上后下,先阳后阴"的施灸原则;重视灸感,对灸感现象有详尽的描述;灸疗法众多,灸药并用的论述也较多;临证时根据患者身体强弱、年龄、部位、病情选择艾炷大小和艾灸壮数,控制灸量;阴虚燥盛之证及孕妇、产后应当慎灸;该书作者认为治病应以调理脾胃为本,并注重预防。该书对灸法的收录和运用广博,而且实用,对后世针灸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针灸资生经》由宋代王执中(今浙江瑞安人)编撰而成。书中灸法内容全面,对灸疮的处理及治疗方法尤为独到,其后的针灸著作如《针灸大成》《针灸集成》等中的灸法及灸疮内容,多出自本书。化脓灸,又名瘢痕灸,最早在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中已有记载。化脓灸治疗疾病起效的关键在于灸疮是否透发,甚至被视为疾病转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针灸资生经》引《下经》云:"凡著艾得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因此  相似文献   

8.
南宋医家王执中著《针灸资生经》七卷,是一部类纂性的临床针灸名著.首先王氏重视俞穴考订,举凡穴位的别名、部位、取穴、针刺深浅、艾灸炷数及主治病症,皆根据《内经》、《千金》等典籍参互校订,并提出自己看法.其次强调取穴的准确性,以敏感压痛点作为临床取穴的准则.大量搜集前人的俞穴治疗作用,通过亲身体验增添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大大丰富了俞穴主治作用的内容.搜集大量的灸法资料和灸疗方法,但不盲目施灸,而是"随病症针灸之".敢于否定古人,师古而不泥.不但擅用灸法,亦擅用火针,每收神效.且十分强调防护调养,祛病延年.  相似文献   

9.
《太平圣惠方》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大型综合性方书,书中所载内容广泛,且对前代医家的针灸论述载录详备,利于灸法临床应用的系统化与规范化,在后世灸法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为后代医家临床施灸开阔了思路。故本文通过对书中灸法理论的整理与总结,深入探讨了《太平圣惠方》中所载不同腧穴的灸法、灸量、施灸时机,可灸病症、禁灸病症、施灸时机与自然天气的关系,隔物灸的操作及药物的选择、以及灸疮调护等各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针灸聚英》的灸法理念,为现代临床灸法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研读《针灸聚英》及相关的文献记载,系统分析书中关于施灸的方法及临床应用。结果:该书关于灸法的记载十分详尽,对后世的灸法临床应用有很大的贡献。书中关于灸法的内容大多集中在第三卷,虽每篇篇幅不长,但从施灸讲究、热证可灸、重发灸疮、针灸药并用、禁忌严明等方面非常全面地记载了灸法的相关内容。结论:《针灸聚英》所载灸法实用性强,对后世的灸法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梳理各针灸流派代表性传承人的灸法特色,总结灸法在近现代代表性针灸学派八桂针灸流派、澄江学派、陆氏针灸学派、金针梅花派的应用与传承。八桂针灸流派革新灸疗形式与施灸方法,拓展灸法适应证;澄江学派量化推广直接灸疗法,强调保健灸的应用;陆氏针灸学派丰富隔物灸经验及灸法基础研究,提出伏灸疗法;金针梅花派提出"热证贵灸"和"内脏施灸法",以灸法治疗疑难病症,革新灸具。  相似文献   

12.
李学川是清代著名医家,撰有《针灸逢源》一书,其中除记载大量的针刺处方外,对灸法亦有着独到而全面的论述。在施灸原则上,李氏强调辨证施灸,按穴施治,同时又要求艾灸有序,先后有则,采用自上而下、先阳后阴、先左后右顺序施灸法;在施灸操作上,除了广泛使用直接灸法,李氏更是善于运用隔物灸法与缪灸法,将灸法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的治疗;同时李氏又注重艾灸禁忌,除了特殊腧穴禁灸外,亦要根据具体病证及年龄大小等因素考虑禁忌;以及李氏所言的艾灸预后与调理之法,使灸疗学科的趋于完整,为我国灸疗学科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针灸逢源》系清代李学川所著之针灸名著,该书综合《内经》、《针灸甲乙经》等历代针灸医论精华,是一部内容较为完备且具有一定特色的综合性针灸专著。笔者通过学习发现,书中提及较多灸法相关临床应用,指出的灸疗方法较多且治疗疾病范围亦较广泛,至今书中的一些灸疗方法仍在临床中沿用。为进一步明确灸法的临床应用,本研究通过整理、挖掘《针灸逢源》中有关传统艾柱灸疗方法的论述,以使灸法发挥更为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灸聚英》关于灸法记载十分丰富,对后世针灸临床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从施灸精简,艾灸宜忌;定穴精准,灸疮独重;灸法精选,针药并用;崇尚经典,师古不泥等方面概括和总结了《针灸聚英》的论灸特点。  相似文献   

15.
《针灸甲乙经》为西晋皇甫谧撰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在针灸学术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该书中灸法的特点进行了划线布穴、灸穴详实,辨证施灸,禁灸腧穴、记载详实,证治广泛等四个方面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孙思邈灸生熟之法的具体应用规律。方法:通过对《内经》《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神灸经纶》《针灸大成》有关灸生熟之法的记载进行研读。结合临床进行理论探析。结果:孙思邈灸生熟之法分头部宜"生"、脊背宜"生"、手臂四肢"小熟"、胸背腹"大熟",阐述了发灸疮、禁灸、灸法养生具体应用。结论:临床上要重视孙思邈灸生熟之法,进一步验证其具体治疗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备急灸法》又名《备急灸方》,是研究古代急救医学及灸疗学的一部重要文献,该书将许多运用艾灸治疗急性病症的方法汇集在一起,附上多幅图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编辑成册,对当今的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总结概括了《备急灸法》论灸法的学术思想,并从急症施灸宜趁早;艾灸方法详实用;艾灸用量宜十足;取穴部位少而精;取穴方法简便行;艾药并用疗效灵等6个方面概括和总结了《备急灸法》的论灸特点.  相似文献   

18.
潘宇霜  张馨尹  金俊彦  王睿 《新中医》2021,53(8):115-117
《神灸经纶》为清代吴亦鼎所著灸法专书。本文对书中涉及肿瘤及其类证相关内容进行总结,以归纳其灸法学术思想,包含辨证施灸,灸有补泻;因人因时施灸;灸后养生等内容。基于中医学"带瘤生存"治疗理念,分析了《神灸经纶》中治疗肿瘤的灸法思想,为灸法直接调节肿瘤免疫抑制状态或微环境的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禁灸穴考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灸法在临床上的逐步广泛应用,许多古代文献记载的禁灸穴已得到使用,取得了比较肯定的疗效。但是,有关禁灸穴的文献研究尚未见到。笔者收集了《针灸甲乙经校释》(文中简称《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简称《千金》)、《外台秘要》、《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补注铜人》)、《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针灸大成校释》(简称《大成》)、《类经图翼》、《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简称《金鉴》)及《神灸经纶》等11部古代医籍对禁炎穴的记载,并参阅有关其它文献,以探求古代禁灸穴的提出和发展,冀于灸法的研究有所俾益。  相似文献   

20.
臧明 《中医药学刊》2010,(6):1328-1329
《太平圣惠方》是集北宋以前各种方书之大成而编纂成的一部大型方书,该书内容颇丰,涉及面广,对针灸的论述是针法、灸法俱载。对该书的灸法学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该书在倡导针法和灸法并重的同时,对隋唐时期部分医家偏重施灸的思想进行了批评和纠正,对灸法的适宜范围、施灸部位、灸量,以及施灸禁忌等提出了独到见解,为后世系统化和科学化研究灸法提供了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