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本草》是对历代中药的一次大集结,共收载药物8 980味,是本草学发展过程中一部跨时代的巨著.本文基于文献研究为临床服务的宗旨,以《中华本草》为资料源,运用传统文献学和现代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从《中华本草》收载的8 980味药物中筛选出具有利水功效的禾本科药物(以下简称禾本科利水药物)共计40味,建立数据集,分析各项统计数据,从禾本科利水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研究,力求找出禾本科利水药物的共性,以期能为利水药物的药性理论研究和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华本草》中补阳药物药性规律,为补阳药物药性理论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以\"补阳\"索引主题词检索《中华本草》,建立Excel数据库,对其来源、性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146味补阳中药来源以植物药为多,动物药次之;药性以温性(78.57%)为主;药味以甘(42.66%)为主,其次为咸(18.82%)和辛(17.90%);归经以肾经(42.55%)为主;绝大多数药物无毒;功效以补肾、温肾、止痛、强筋骨、益精血为主,主治肾虚、寒症、痹痛、筋骨软痛等。结论:《中华本草》中记载的补阳中药,其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功效等方面的统计分析结果与传统中药药性基本符合,能够为补阳中药筛选和新药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五味为核心,分析中药药性数据中味与气、归经、毒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中医临床用药、中药实验研究、中药新资源开发等提供药味理论的新线索和数据支持.方法 在对数据等级编码基础上,采用spearman 等级相关法对《中华本草》中8 366味具有五味属性中药的药性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在P<0.01显著水平,酸味与肝、大肠、胃三经存在显著正相关,苦味与寒性肝、大肠、胆三经及毒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甘味与热性及肾、肺、脾等八经存在显著正相关,辛味与热性和脾、胃、肝、肺四经及毒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成味与肾、肝、心、肺四经存在显著正相关,淡味与寒性及膀胱、小肠二经存在显著正相关,涩味与大肠经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 辛、甘二味属阳,苦、淡二味属阴.《内经》中归纳的“酸入肝”、“甘入脾”、“成入肾”规律获得大数据集验证,而“苦入心”理论未获数据支持,“辛入肺”规律仅获数据部分支持.辛、苦二味越重药物毒性越大,提示针对体质较弱、病情较轻的患者应谨慎使用辛、苦二味较重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四气为核心,分析中药药性数据中气与味、归经、毒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中医临床用药、中药实验研究、中药新资源开发等提供理论线索和数据支持.方法:在对数据等级编码基础上,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对《中华本草》中8 356味具有四气属性中药的药性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四气与辛、甘2味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与苦、淡2味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与脾、胃、肾三经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与大肠、心、膀胱、胆、小肠、肺六经(按相关性递减排序)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与毒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药性越“热”则越可能具有辛、甘2味,越常入脾、胃、肾三经,其毒性更大;药性越“寒”则越可能具有苦、淡2味,越常人大肠等六经.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文献研究为临床服务的宗旨,找出豆科药物治疗乳病的共性和个性,为完善中药学理论提供支撑,同时为指导临床应用豆科治乳病药物提供借鉴。方法:从《中华本草》中筛选出治疗乳病的豆科药物(豆科治乳病药物)共60味,分析选取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结果:豆科治乳病药物多甘平,主归肝、脾经,无毒者占大部分,可入食者多,第一高频功效为解毒,以治疗乳痈为主;甘平归脾胃经的豆科药物多可治疗产后缺乳的虚证,即乳汁不足;有通乳作用的豆科药物多性甘辛温,且有利尿作用的药物多有通乳的效果;而性味苦寒,多归肝、肺经的豆科药物以治疗乳痈为主,说明乳痈的致病因素与患者的情志变化密切相关;性味偏于辛苦温的豆科药物则有软坚散结的功效。结论:豆科治乳病药物主要高频功效为解毒、利水利湿、健脾、散结等,以治疗乳痈、水肿、淋证、乳汁不通、乳汁不足、乳癖等为主,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对四川地方性本草《天宝本草》所载 149味草药进行原植物考订 ,对每首“药性歌”的歌词内容在不同版本校勘以后作出校注。方法 :运用文献考证、品种调查、标本采集和疗效核实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全部草药原植物学名的考订 ,并对 149味草药的药性歌 ,就 5个不同版本逐字逐句的校勘 ,比较其异同。结果与结论 :对《天宝本草》所载 149味草药的原植物 ,均明确地订出了它们的科、属、学名。但其中以“猪鬃草”为名的草药有 2处 ,其药性歌词内容不同 ,分析其原因 ,不外有二 ;一是编辑上的错误 ,导致前后重复 ;二是有可能为异物同名品。鉴于四川省草药同名异物情况复杂 ,故在品种考订时对有关情况尽量加以说明 ;又通过 5个不同版本的校勘 ,提出字句正讹的判断或更改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四川地方性本草《天宝本草》所载 149味草药进行原植物考订 ,对每首“药性歌”的歌词内容在不同版本校勘以后作出校注。方法 :运用文献考证、品种调查、标本采集和疗效核实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全部草药原植物学名的考订 ,并对 149味草药的药性歌 ,就 5个不同版本逐字逐句的校勘 ,比较其异同。结果与结论 :对《天宝本草》所载 149味草药的原植物 ,均明确地订出了它们的科、属、学名。但其中以“猪鬃草”为名的草药有 2处 ,其药性歌词内容不同 ,分析其原因 ,不外有二 ;一是编辑上的错误 ,导致前后重复 ;二是有可能为异物同名品。鉴于四川省草药同名异物情况复杂 ,故在品种考订时对有关情况尽量加以说明 ;又通过 5个不同版本的校勘 ,提出字句正讹的判断或更改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通络类中药药性分布规律,为通络类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文献依据,并为寻找更多的通络类中药提供思路。方法:以《中华本草》为资料源,检索出具有通络功效的中药455味,整理建立通络类中药数据库,分析药物来源、四性、五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的分布规律。结果:《中华本草》收载的通络类药物以植物药居多,药用部位以根及根茎、全草、茎木、皮为主,主要分布在五加科、菊科、桑科、豆科、葡萄科、毛茛科、夹竹桃科、唇形科、伞形科、卫矛科;药性以温性为主;五味偏于苦、辛、甘;归经以肝经为主;约1/7的药物记载有毒性;高频功效为祛风、活血、止痛、舒筋、除湿;高频主治包括风湿痹证、跌打损伤、腰痛、肢体麻木。结论:统计结果与传统中药药性及络病理论基本符合,能够为通络中药筛选和新药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小议芸香科理气药物的药性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洪伟 《四川中医》2013,(11):50-51
芸香科理气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其应用涉及到内、外、妇、儿各科,如陈皮、枳壳、枳实、吴茱萸等均是常用的芸香科理气药物。笔者以《中华本草》为资料源,筛选出80味具有理气功效的芸香科药物,研究这80味药物的药性规律,包括三性、五味、归经、功效主治、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运用传统及现代方法,筛选出《中华本草》中86味具有祛风湿功效的豆科药物,探讨其三性、五味、归经、功效、主治等药性规律。豆科祛风湿药物多味苦、性温,主要归脾、肺、肾、肝经;绝大多数药物无毒;主要功效为祛风除湿、活血解毒,多用于治疗风湿痹证及跌打损伤所致的瘀血证。  相似文献   

12.
夏丽 《四川中医》2013,(12):22-23
《滇南本草》是一部很有特色和价值的地方性本草学专著,附方中善用药引是其用药的一个显著特点。笔者总结书中药引分类、运用特点和规律,以期对临床应用药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由宋·苏颂等人集体编著的《图经本草》 ,是古代较完整的本草学之一。其特点是由各地人民和医药人员根据实物所绘成的图形并注明以解说 ,所以它是最详细最广泛的考证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是劳动人民和医药人员在实践中进行认识的产物。其中就包括用“土人单用此”、“彼土人取此”、“土人……采之”记载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施州土家族药物。笔者现将《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宋·唐慎微撰 )中收载的《图经本草》中的部分施州土家族药物辑录如下。1 施州露筋草露筋草生施州 ,株高三尺以来 ,春生苗 ,随即开花结子 ,四时不凋 ,其子碧绿色…  相似文献   

14.
《中华本草》在中药学发展史上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本草》的出版刊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继《本草纲目》以后我国药物学的又一次系统全面的总结,体现了现代中药学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创建了与当前中药学术相适应的编纂体例,具有学术性和实用性的双重作用,为我国现代中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华本草》的出版刊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继《本草纲目》以 后我国药物学的又一次系统全面的总结,体现了现代中药学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 创建了与当前中药学术相适应的编纂体例,具有学术性和实用性的双重作用,为我 国现代中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辛开苦降法的临床应用,以《中华本草》为资料源,研究辛苦兼味止痛药物的作用。从辛苦兼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方面分析,探讨辛苦兼味止痛药物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外来药诃子进行全面细致的本草学研究,除药性和主要功用外,还仔细分析了本草的有关记载,全面展示了本品的多种功用(功效与主治),以及其它值得研究之处,希望对本品有全面的认识,使其对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本草古籍中记载的没药药性与功效应用的梳理,归纳总结其性味、归经、功效及应用的特点。并收录现代药理作用作为补充,以期为没药的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西域药物是指古时的新疆及葱岭以西广大的中亚、西亚地区传到中原的药物。中医药古籍以及史书、杂记中对西域药物有许多记载,其中《海药本草》就载有多种西域药物。其书系唐五代时波斯裔四川人李珣所著,原书已佚。尚志钧先生以《政和本草》为底本,以《大观本草》为校本,并以《本草纲目》为旁校本,参考其他诸书辑录了《海药  相似文献   

20.
李柳骥  肖红艳  张戬  丁杰  严季澜 《吉林中医药》2012,32(12):1281-1283
《淑景堂药性赋》是清·李文锦仿照金·李杲《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总赋》体例撰写的一部本草歌赋.比对两书内容、统计所载药物,发现二书内容上没有太多继承性.《淑景堂药性赋》中48%的药物均与《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不同,且所载寒性药物比例最高,以实用性作为增减药物的标准.作者对药物的增减、药性的调整显示了其个人用药习惯及地域、时代的影响,推测其为清代温病学派发展过程中一位擅用寒凉药物的地方医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