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探讨Mahaim纤维的电生理特征和导管射频消融的可行性。 1996年 5月至 1999年 4月对 4例拟诊为Mahaim纤维引起的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病人进行了电生理检查和射频导管消融。男 3例、女 1例 ,年龄 31± 19岁 ,心动过速发作史 15± 14年 ,频率 2 0 1± 17(180~ 2 2 0 )次 /分 ,发作时均有明显的心悸症状。 4例窦性心律时心电图除 1例轻微预激外均正常。心房程序电刺激可以诱发心动过速。心室起搏时从房室结逆传 ,静脉注射ATP 2 0mg室房分离。 4例Mahaim心动过速均只有前传并呈递减传导特性。 1例同时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2例导管操作发生心房颤动并经过Mahaim纤维前传 ,1例持续发作、1例短暂发作。 4例分别在心房起搏、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时三尖瓣心房侧标测和消融。心室预激较体表V1导联QRS波起始处提前 40± 6 (34~ 46 )ms处消融均获成功 ,1例靶点位于右前侧壁、3例位于右后侧壁。能量 35± 5W ,消融 5± 3次 ,X线透视时间 38± 2 1min。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例同时作了慢径改良。分别随访 3个月~ 3年无 1例心动过速复发。临床研究证实 ,导管射频消融是治疗Mahaim介导的心动过速的有效、可行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报道3例具Mahaim纤维特性的房室旁路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的结果。方法 3例患者均有阵发性心悸史,发作时的心电图均表现为宽QRS波,其中1例曾发生晕厥。在进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后,根据旁路电位的描记和/或心室最早激动点确定消融靶点。结果 3例除具有Mahaim纤维的共同特征外,心室最早激动部位均在三尖瓣环附近,标测中未能记录到确切的旁路电位,根据沿三尖瓣环标测心室激动点确定靶点,消融均获成功,放电次数分别为8,3,6次。结论 在明确此种特殊房室旁路的诊断后,可通过沿三尖瓣环标测最早心室激素,指导消融并能获得成功,而无需刻意寻找旁路电位。  相似文献   

3.
周建华  党书毅  胡玲 《心脏杂志》2002,14(6):490-490
mahaim纤维参与和形成的心动过速在临床上较为罕见 ,现就我院收治并成功消融的 1例 m ahaim纤维的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予以报道。1 对象和方法 患者女性 ,2 0岁 ,心动过速病史 4年 ,心动过速时频率 180~ 2 0 0· min- 1 ,每次发作持续数十分钟。未发作时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 ,心动过速发作时 QRS波形增宽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形 ,心电图拟诊为“右室特发性室速”。行电生理检查 :心房、心室分别行分级递增起搏和程序刺激 ,诱发心动过速 ,确定心动过速的准确性质。消融方法 :在标测的靶点处释放射频电流 ,功率 …  相似文献   

4.
Mahaim纤维所致的心动过速临床十分少见,其电生理特点与普通的房室旁道不同,具有单向传导和递减性传导特点。现将我院近年来诊断、并成功地进行射频消融(RF)的4例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29例房束型和短房室型Mahaim纤维的电生理特点与射频消融结果。方法对29例Mahaim纤维患者(房束型10例,短房室型19例)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29例患者Mahaim纤维只存在递减性前向传导功能,其中2例合并隐匿性房室旁路(左侧游离壁和右侧中间隔各1例),2例合并三尖瓣峡部依赖型心房扑动,3例合并房室结双径路(均为慢快型)。经Mahaim纤维前传的逆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房束型心室最早激动点在右心室心尖部,短房室型心室最早激动点在三尖瓣环消融靶点处。于三尖瓣环的心房侧成功消融所有Mahaim纤维,其中28例于三尖瓣环游离壁的心房侧消融成功,1例于右心房中间隔消融成功。13例标测到明显的Mahaim纤维电位,25例(房束型9例,短房室型16例)有效消融时出现加速性Mahaim纤维的自主心律。合并房室结双径路、隐匿性房室旁路和三尖瓣峡部依赖型心房扑动者,分别给予以慢径改良、旁路消融和右心房峡部线性消融。随访(17+8)个月,无1例心动过速复发。结论Mahaim纤维多位于三尖瓣环游离壁。导管消融是Mahaim纤维介导的心动过速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消融中出现加速性Mahaim纤维自主心律可以作为判定有效消融的预测指标。消融术前和术后应进行详尽的电生理检查以明确是否合并其他的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儿童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的疗效。方法43例患儿(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2~14(7.1±3.1)岁,其中33例为无休止房速,17例伴有明显的左心室扩大及慢性心力衰竭。所有患儿均进行电生理标测,在最早激动点进行导管射频消融。结果39例自发或诱发房速,局灶起源36例(右心房26例,左心房10例),先天性心脏病后大折返房速3例。35例(89.7%)患儿消融术即刻成功,消融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25.2+-13.5)个月,34例(87.2%)患儿不服药亦无房速发作,其余均获得明显改善。14例左心室重度扩大及射血分数减低患儿心脏大小及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儿童房速可经导管消融消除或获得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射频消融是根治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手术成功率高。但极少数旁路呈心外膜下走行 ,心内膜消融不易成功 ,需冠状静脉窦 (CS)内消融 ,而穿刺房间隔在二尖瓣环心房侧消融同样可能阻断心外膜下旁路。我院自 1993年至今 ,已成功治疗 5 0 0余例患者 ,其中有 5例心外膜旁路、现将其特点及消融结果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5例患者 ,男性 3例 ,女性 2例 ,年龄 4 1~6 5 (5 2± 11)岁。均有反复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史 10余年 ,2例为显性旁路 ,3例隐匿性旁路。常规体格检查、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均未发现有器质性心脏病。其中 1例…  相似文献   

8.
Mahaim纤维的电生理特性及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haim纤维的电生理特性及射频消融马长生(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29)刘旭宋冠英(上海胸科医院)1937年Mahaim[1]在进行尸检时发现一组跨过希浦系连接于左束支和心室肌之间的纤维鞘,即束室纤维;随后又发现连接房室结和心室肌的心肌纤维...  相似文献   

9.
间隔旁路射频消融5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间隔旁路消融方法对其成功率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我们对 5 9例间隔旁消融的病人进行回顾分析。患者中男性 2 8例 ,女性 31例 ;年龄 18~ 6 6 (平均 38± 10 )岁 ,显性旁路 2 4条 ,隐性旁路 35条。结果 :1间隔旁路分布主要位于左右后间隔 ,其次是右前间隔 ,再次是右中间隔 ;2消融成功率为 98.3% ;3房室结损伤发生率为 8.5 % ,3例 (5 .1% )需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结论 :结果表明间隔旁路消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在右前、中间隔旁路消融时发生房室结损伤的可能性较大。如采用小功率开始消融 ,可降低房室阻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左房房性心动过速(房速)三维电磁导管标测系统(Carto)系统标测特点及射频消融价值.方法 9例左房房速患者,应用Carto系统标测左心房,实时重建左房三维电解剖图;根据电解剖图,判断房速类型局灶性或大折返性房速;于心房最早激动点处或折返环的关键峡部消融.结果 9例患者中共有10个房速.在冠状静脉窦(CS) 电极中、远端或近端均记录到相对提早A波;9个房速为局灶性房速,激动图显示最早激动点位于肺静脉口部(5个)、左房后壁(2个)、左心耳口部(1个)、左心耳体部(1个);1个为大折返性房速,折返经过右上肺静脉口部与卵圆窝之间关键峡部.8个局灶性房速在上述最早激动点处消融,均成功终止房速,1个左心耳体部房速消融失败;大折返性房速于关键峡部行线性消融,获成功;随访6~30个月,其中1例局灶性房速术后次日复发,再次消融成功;无并发症;成功病例手术时间为90~140 min,X线照射时间为8~16 min.结论本组结果提示,应用Carto系统标测左房房速,判断房速类型准确、快速;指导消融安全、有效,可减少X线照射时间,进一步提高消融成功率,特别是对于常规方法消融失败病例尤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阐明心房内双环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及导管射频消融的技术。方法 3例患,均为女性,年龄41-66岁,心动过速病史6个月-10年,例1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例2为特发性心动过速,例3为扩张型心肌病,经左股静脉置入9F球囊电极至右心房中部并展开,球囊中心位于希氏束和冠状静脉窦口中间,进入球囊时,静脉注射肝素100U/kg,并保持手术过程中活化的血小板凝结时间(ACT)位于250s左右,以后经右股静脉进入8F消融导管构建右心房三维几何构型,构型构建完毕后,经高位右心房诱发心动过速,建立心动过速的腔内等电势图,然后分析心动过速的起源,折返激动的环路,传导方向,关键峡部,由此确定线性消融的部位和起止点,经导航系统引导消融导管至拟订靶点处,每点予以60W,60s,60℃温控消融,直至产生消融线径的双向阻滞。结果 3例患均有心房内双环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折返环分别围绕三尖瓣环和病变组织周围,于各自的峡部行线性消融产生双向阻滞后,心动过速不再诱发,随访分别为3、5和12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例2术后动态心电图记录有频繁房性早搏,部分房性早搏触发短阵心房颤动。结论 心房内存在病变组织如手术瘢痕,补片及梗死病灶时可产生心房内折返,若合并围绕三尖瓣环折返的典型心房扑动则形成心房内双环折返性房速。双环折返性房速也可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不同的基础心脏病变决定着不同的折返环路和折返方式,双环折返性房速存在两个关键峡部,需要两次线性消融才可阻止心动过速的发生,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EnSite3000)不同可破译心房内双环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也为其消融方法提供可靠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Mahaim样纤维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总结前传递减性右心房 -右心室旁路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结果。 方法 对 7例患者 ,其中男性 3例 ,女性 4例 ,平均年龄 (32± 16 )岁左束支阻滞图形的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 结果  7例患者的旁路只有递减性前向传导功能 ,三磷酸腺苷能够阻断旁路的传导。心动过速时 ,行心房期前刺激和标测心室最早激动点 ,证实旁路起止于邻近三尖瓣环的右心房和右心室。于三尖瓣环上成功消融所有的旁路 ,消融部位的局部 V波明显提前 [平均 V-δ间期(2 5± 4) ms],但不伴有旁路电位。平均随访 (16± 5 )个月 ,无 1例心动过速复发。 结论 前传递减性右心房 -右心室旁路是“Mahaim样纤维”的一种类型 ,射频消融术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成功消融部位可不伴有旁路电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心外膜途径在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成年中华小型猪共7只,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将球囊置于左前降支中下部,封堵150 min建立心肌梗死模型。3~5周后将心肌梗死模型猪,行电生理检查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经胸穿刺进入心包腔,采用电-解剖标测系统在窦性心律下进行心外膜电压标测和线性消融。射频消融后再次行电生理检查,不能再诱发室性心动过速为消融成功。结果存活的心肌梗死模型的猪7只,3~5周后行电生理检查,共诱发出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共8种,7种表现为右束支阻滞图形,1种表现为左束支阻滞图形,室性心动过速(VT)周长平均在(338±66)ms。1只猪同时诱发心室颤动,电除颤转复窦性心律。7只猪心包穿刺均成功,完成心外膜电压标测,沿瘢痕区到二尖瓣环或正常心肌区逐点进行线性消融。射频消融后再次行电生理检查,6只猪不能再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结论经胸穿刺进入心包腔行心外膜标测和消融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速的方法是安全可行的,心外膜标测消融心肌梗死后室速的方法可以作为心内膜消融的一种有效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Carto系统标测与常规X线下电生理标测指导房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31例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平均年龄 (4 5 5± 15 1)岁 ,进行 33例次电生理标测和射频消融治疗。比较Carto组与常规组的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操作过程和放电次数。结果 常规组15例中 12例次即时消融成功。Carto组 18例次即时消融成功 ;其中 15例为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10例右心房房性心动过速 ,5例左心房房性心动过速 ) ,3例为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常规组中 2例消融不成功的患者改为Carto系统标测再次消融成功。两组间比较 ,Carto组X线曝光时间明显缩短 (15 4±6 2 )min对 (2 7 0± 11 8)min (P =0 0 0 1)。两组均无并发症。随访 2~ 2 3个月 ,Carto组有 1例左心房房性心动过速复发 ,再次消融成功。结论 Carto系统标测和射频消融房性心动过速有一定的优越性 ,特别是对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和某些特殊部位 (如希氏束旁、左心房 )房性心动过速 ,可明显减少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天先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切口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三维电磁导管(即Carto)标测特点及射频消融价值。方法:5例切口性房速患者,应用Carto系统标则右心房,实时重建心腔三维电解剖图,标识瘢痕区,观察电热图,传导图,于折返所经过的关键峡部位线性消融,结果:4例房速呈持续性,1例(三房心)术中不能诱发,电势图示低电压区主要分布于右房游离壁,在右房中侧壁下侧壁分别标测到瘢痕区1(S1)和瘢痕区2(S2)。4例持续性房速发生机理与折返有关,折返环位于低电压区,中心解剖障碍区均为中侧壁瘢痕区1,3例折返经过S1-S2,1例经过S1-三尖瓣环之间的关键峡部,于上述关键峡部消融,均获成功,三房心患者(未诱导心动过速)于S1-S及三尖瓣环-下腔静脉之间行线性消融,无并发症,随访2-24个月,其中1例(三房心)于术后1个月出现不典型心房扑动,结论:提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房速的发生机理与折返有关,应用Carto系统标测可清楚地显示折返途径,消融折返所经过的关键峡部可望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16.
1995年前射频消融(RFCA)治疗各类心动过速120例,总成功率97.5%。采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或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查保持随访的共108例,随访时间6~35个月,复发3例,心动过速复发率2.8%。复发的3例经分析与消融放电时间太短、未能造成稳定性损伤有关。59例术后1~3个月二维超声心动图复查未发现因RFCA而造成心脏结构、舒缩功能和射血分数等改变。  相似文献   

17.
全军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资料总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汇总分析全军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资料,了解此项工作的现状与不足。方法由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组织进行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资料的注册登记和统计分析。两次注册时间分别为:1993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和2001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结果(1)两次注册共收到全军42家医院共14,599例登记资料,总成功率为96.5%(14092/14599),复发率为2.8%(400/14092),并发症发生率为0.5%(72/14599)。(2)各类心律失常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为8344例(57.2%),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4822例(33%)。(3)AVNRT及AVRT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的成功率,频发室性早搏成功率显提高。心房颤动(AF)和非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nod—IVT)复发率仍较高,分别为27%和21.3%。并发症共发生72例,其中最多的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3例(31.9%)和心包填塞19例(26.4%)。结论全军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工作发展迅速。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个人的技术水平,仍是将来减少复发率和控制并发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灌注盐水大头电极导管在射频消融中的方法和应用价值.方法 6例心动过速患者,经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Ⅰ型房扑2例,右室流出道室速2例,左、右心外膜旁道各1例,年龄34.2±16.7岁,男性4例,女性2例,上述患者均经普通的大头电极导管消融失败.常规穿刺静脉和放置电极导管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应用冷盐水灌注大头电极导管(Biosense Webster)标测、消融(方法同普通射频消融术).结果 6例均成功消融.2例房扑患者于三尖瓣环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峡部行线性消融,AF终止,转为窦律,并且分别于冠状窦口和低位右房刺激呈峡部双向阻滞.2例右室流出道室速患者消融后行心室刺激及异丙肾上素激发试验均未诱发.2例心外膜旁道患者消融后心室刺激,出现VA文氏传导及室房分离,放电次数为3.4±1.2,手术时间为92.4±30.3分钟,曝光时间29.3±12.6分钟,无心肌穿空及血管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无病例复发.结论灌注盐水大头电极导管对难治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指导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标测与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方法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3.2岁。经股静脉或股动脉置入64极球囊电极和射频消融导管至同一心室,计算机标测系统首先构建心腔的几何构型,然后建立心动过速的腔内等电势图,分析心动过速的最早起源点及折返激动的关键峡部,最终利用计算机导航系统指导消融导管至拟定靶点处进行环状或线形消融。结果5例患者共诱发出6种心动过速,心动过速平均周期为(336.6±42.7)ms。2例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及1例隐匿性束室纤维患者均消融成功。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共有两种心动过速,一种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另一种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前者消融成功,后者因导管操作致心动过速持续发作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终止手术。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于最早激动点处做环状消融,未获成功。5例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4个月,所有消融成功患者均未再有心动过速发作。结论非接触性球囊导管标测系统指导心律失常的心内膜标测与消融是安全、有效的,与常规的标测和消融方法比较,该系统有一定的优越性,尤其适用于复杂病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及指导射频消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