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典型心电图表现及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及死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我院急诊收治的表现为不典型心电图特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9例,观察患者心电图特征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及死亡相关性。结果 139例患者常规心电图检查具体表现为:患者ST段弓背样抬高及T波倒置7例,无Q波、无明显ST段抬高者6例;患者仅有ST-T变化、无Q波9例,肢导低电压、电轴左偏3例;患者VlV3导联R波振幅下降、无ST-T改变6例;动态监测ST-T改变患者3例;患者V3V3导联R波振幅下降、无ST-T改变6例;动态监测ST-T改变患者3例;患者V3V5导联U波倒置、后出现ST-T改变5例。2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共13例,占33.3%,死亡患者7例,占17.9%,其中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10例,占25.6%,死亡6例,占15.4%;心电图表现为非ST段抬高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3例,占7.7%,死亡1例,占2.6%。以心电图表现为ST升高为特点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并发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心电图表现为非ST升高的患者。结论不典型心电图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表现各异,对于可疑患者要结合患者症状、动态心电图及患者血清学检测做出仔细的判断,才能有效避免遗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典型心电图特征及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典型心电图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30例常规心电图检查无Q波、无明显ST段抬高者6例;肢导低电压、电轴左偏者2例,仅有ST-T变化、无Q波者6例;ST段弓背样抬高及T波倒置者5例;V1~V3导联R波振幅下降、无ST-T改变者4例;V3~V5导联U波倒置、后出现ST-T改变者4例,动态监测ST-T改变者3例。患者心肌酶谱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演变过程及规律。结果 30例患者中死亡4例。其中心源性休克2例,心律失常1例,心力衰竭1例。余26例患者在无禁忌证情况下,均给予AMI常规治疗处理,病情好转后出院。误诊为消化疾病13例、循环系统疾病8例、呼吸疾病5例、神经系统疾病4例。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有40%心电图变化不典型,即没有病理性Q波,或心电图改变不典型者,临床易于误诊、漏诊,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对原因不明的上腹部疼痛、胸闷、突发心力衰竭,休克、晕厥等症状者,应及时进行辅助检查和心电图动态观察,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并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诊断准确性。方法对首次发现218例CLBBB患者,急查心肌酶检出14例(6.42%)AMI者,分析其心电图特征。结果前间壁心肌梗死9例,8例V1、V2,V3,导联呈QS型,7例V1、V2、V3导联ST段呈单向弓背向上抬高0.4~0.8mV,T波直立,其J点不易识别,2例ST段垂直抬高与T波相融呈似一大“R”型。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1例,其V1~V3导联呈rS型,V6导联QRS波群呈现宽阔而顶端粗钝的R波,V1~V4ST段弓背向上抬高0.3~0.5mV,STV5、V6、1、aVL导联斜向上抬高0.1~0.2mV。4例下壁心肌梗死,3例Ⅱ、Ⅲ、aVF导联均呈QS型,ST段弓背向上抬高0.3~0.5mV,T波直立。结论心电图中异常Q波及QRS主波向下时ST段呈单向弓背向上抬高0.3~0.8mV或QRS主波向上时ST段斜向上抬高0.1~0.2mV对CLBBB并AMI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的心电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入院即刻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并加作V3R~V5R、V7~V9导联,入院第1天每8小时描记1次心电图,第2~3天每24小时描记1次心电图;ST段测定以J点后0.08s为起始点,抬高或压低〉1mm为阳性标准,制定测量指标:(1)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大于U导联ST段抬高幅度;(2)V2导联ST段压低与avF导联ST段抬高幅度之比≤50%;(3)V1~V6ST段抬高呈递减性或V1ST段抬高而V2ST段压低。结果 三个指标对诊断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和88%、83%和92%、54%和85%。结论 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院即刻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并加作V3R-V5R、V7-V9导联,入院第1天每8小时描记1次心电图,第2-3天每24小时描记1次心电图;ST段测定以J点后0.08s为起始点,抬高或压低〉1mm为阳性标准,制定测量指标:①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大于Ⅱ导联ST段抬高幅度;②V2导联ST段压低与aVF导联ST段抬高幅度之比≤50%;③V1~V3 ST段抬高呈递减性或V1ST段抬高而V2ST段压低。结果三个指标对诊断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和88%、83%和92%、54%和85%。结论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心电图表现ST段显著移位为其特点,面对损伤区的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背向损伤区的导联,则呈相反的变化.病后数小时出现大Q波及T波倒置.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心电图上显示的Q-ST-T的变化有其特征性的演变过程,因此,观察心电图演变对诊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以提供右胸导联心电图异常的指标。方法:三导同步描记正常成人常规十二导联及右胸V_3R~V_5R心电图,统计QRS波形态、Q波时限及电压、ST段偏移、T波形态等,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正常成人右胸导联心电图QRS波以rS型为主,形态多样,部分QS呈账型;V_3R~V_5RQ波发生较少,V_3RQ波罕见,V_4RQ波多≤0.03S、电压多≤0.1mv,V_5RQ波多≤0.04S、电压多≤0.2mv;右胸导联ST段多在等电位线,少数有ST偏移,V_3R抬高多≤0.1mv,V_3R抬高多≤0.05mv,V_5RST抬高少见,右胸导联T波大多倒置,少数表现为直立、平坦、双向。结沦:若V_3R出现Q波、ST抬高>0.1mv;V_4RQ波>0.035、电压>0.1mv,ST抬高>0.05mv;V_5RQ波>0.04S、电压>0.2mv,出现ST抬高均应视为异常。右胸导联出现QS波可能为正常现象,右胸导联ST压低意义尚待探讨。  相似文献   

8.
李芳  崔智飞  孟素芳 《医药世界》2009,(12):820-821
目的:探讨右心室梗死心电图诊断的敏感性及意义。方法:对5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合并右心室梗死的心电图显示:左胸V1-V5ST段抬高呈递减性,其中V1导联ST段抬高≥1mm15例;Ⅰ、avL、V5、V6导联q波消失10例;添加右胸导联,V3R-V4RST段抬高≥1mm18例,V3R-V6RST段抬高≥1mm21例。结论:右胸导联特别是V3R-V6RST段抬高是诊断右心室梗死的有力证据,当心电图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有V1导联ST段抬高,高侧壁及侧壁导联q波消失,及时加做右胸导联对诊断右心室梗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等位性Q波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分析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时等位性Q波(即不典型坏死型QRS波)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临床意义,从而提高对心肌梗死时不典型坏死QRS波心电图表现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方法 对经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但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呈等位性Q波32例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32例中见非典型Q坡改变(临界性Q波或小q波,进展型Q波,q波顺序异常)14例(43.75%),不典型坏死型ORS改变(R波丢失,对应性R波增高,R波逆向递增,QRS波群起始部切迹、顿挫)18例(56.25%)。结论 等位性Q波心电图改变受疾病本身因素、描记部位、时间及梗死的范围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但等位性Q波与典型病理性Q波对诊断心肌梗死具有同样意义。体会对可疑的不典型坏死型ORS波改变应密切观察其发生的导联,进行系列的心电图描记,观察心电图动态变化,并结合临床表现及心肌酶学改变等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18导联心电图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心电图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间确诊的3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熟悉并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3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104例为ST抬高性心肌梗死,其中36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死亡10例;76例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其中4发生室性心律失常,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附加右室和后壁导联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应常规加做右室导联和右胸导联V6、V7、V8。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胸痛患者连续心电图监测,以便早期确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方法在30例患者中,根据胸痛开始5h内连续描记常规12个导联心电图,测定各导联R波、S波振幅及ST段变化,与心肌梗死前正常心电图作比较。结果所记录的心电图改变中,Ⅱ、Ⅲ、aVF导联QRS波群的S波消失,出现高尖R波,下壁心肌梗死aVL导联S波的改变也有重要诊断意义。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最显著的改变,表现在Ⅲ、aVF、aVL导联QRS综合波终末电压的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急性Q波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作对比,提供两者鉴别依据.方法:统计本院6年来急性Q波心肌炎患者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动态观察心电图和心肌酶谱以及临床情况.结果:急性Q波心肌炎较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缓;肌酸磷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GOT)升高程度较急性心肌梗塞明显降低;急性心肌炎心电图上Q波3-7d后消失,T波治疗后2-3周恢复正常,ST段抬高但无对应导联ST段压低.结论:本研究表明,急性心肌炎有急性心肌梗死类型Q波和ST段抬高者预示病情严重.可依据临床情况心肌酶谱、心电图演变而与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电图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 无菌条件下开胸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观察术前、术后即刻、1/2小时(h)、1h、2h和6周的心电图(ECG)变化特点,并结合心肌酶学及病理检查结果判断兔AMI模型是否成功。结果 术前描记常规导联ECG均正常,术后ECG最显著的变化为:心率减慢,R波振幅降低,T波高尖。胸导联ST段抬高及病理性Q波出现。结论 术后心率减慢及R波振幅降低可作为早期诊断兔AMI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4.
心电图对兔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电图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的价值。方法 无菌条件下开胸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观察术前,术后即刻,0.5,1.2h和6周的心电图(ECG)变化特点,并结合心肌酶学及病理检查结果判断兔AMI模型是否成功。结果 术前描记常规导联ECG均正常,术后ECG最显著的变化为;心率减慢,R波振幅降低,T波高耸,胸导联ST段抬高及病理性Q波出现,结论 术后心率减慢及R波振幅降低可初步判断AMI,术后ECG动态变化是判断AMI模型是否成功的更精确指标。对诊断兔AMI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判断的价值。方法筛选2003年7月至2008年9月中牟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其症状发作后24h内心电图改变。结果Ⅰ导联ST段抬高,ST段抬高Ⅲ导联>Ⅱ导联,导联V4R ST段抬高≥0.5mm,V1和V2导联ST段抬高或压低,aVR导联ST段压低5项标准可用于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IRA,而aVR导联ST段压低为一项新的标准。结论aVR导联ST段压低为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IRA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心电图ST段抬高超过同导联R波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388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按住院时心电图ST段抬高是否超过同导联R波分成两组,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心功能、心梗部位、心率、血压、脉压、各种心律失常及血常规中性粒细胞计数和心肌激酶及同功酶等方面的临床特征.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心梗部位、心率、脉压和心肌激酶及同功酶等方面呈显著性差异(P<0.05);在心功能和心律失常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方面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心电图ST段抬高超过同导联R波是急性心梗应急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并评价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特征,为AMI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对41例不典型AMI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改变以及治疗与转归进行分析。结果41例患者以消化道及呼吸道症状为主者居多。有9例未见明显的ST段变化,仅见病理Q波;10例仅见ST—T缺血变化或损伤型抬高,未见病理Q波;4例延缓见梗死图形,全部为下壁AMI;3例为常规12导联无梗死图形,属于正后壁AMI;4例原梗死图形消失,V1与V2导联Q波消失,可见小r波;2例死于心力衰竭。结论AMI的临床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及心肌酶学指标变化,并结合心电图的动态改变进行综合诊断,避免发生误诊。  相似文献   

18.
30例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变化特点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方法 选择入院就诊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30例,对本组所选患者采用心电图机进行十二导联同步描记,患者取平卧位,记录平卧位时十二导联心电图表现,所选患者均进行30 min运动试验,记录运动后的即刻心电图,对所选患者均进行常规心肌酶学指标检测.结果 本组30例患者心电图均显示为窦性心律,其中21例患者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占70.0%.6例患者为单纯性肢体导联ST段抬高,占20.0%,15例患者出现单纯胸前导联ST段抬高,所占比例为50.0%,肢体导联ST段和胸前导联ST段均抬高患者有9例,占30.0%.本组患者血清心肌酶学检查显示均正常.所有30 min运动试验心电图描记结果 显示所有患者ST段基本回降到等电位线,T波振幅也降到等电位线.结论 早期复极综合征其心电图表现特殊,可为良性心电图改变,但要与急性心肌梗死、变异性心绞痛和心包炎等心脏疾病相关心电图鉴别,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指标。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55例心肌梗死患者做为观察对象,均进行常规心电图及冠脉造影,分析其心电图及造影结果。结果按照 WHO 心电图诊断标准和造影结果进行诊断,下壁合并右心室梗死16例,占29.09%,其中冠状造影右冠状动脉阻塞14例,占87.5%,另外右冠状动脉阻塞近端闭塞者11例,占68.75%。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不但有右心室衰竭的症状,而且其心电图主要敏感指标 STv3R ~v5R≥1 mm,STv4R 抬高>STv3R 抬高,STIII 抬高/STII 抬高>1,I、avL、V5、V6导联 Q 波消失。结论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改变多是由于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所致。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心肌酶谱的演变规律及心电图的变化,除有右心衰竭的症状以外,STv3R ~v5R≥1mm,STv4R 抬高>STv3R 抬高, STIII 抬高/STII 抬高>1,I、avL、V5、V6导联 Q 波消失可作为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张长群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7):2274-2275
目的提高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1996年~2004年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13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人心电图均有T波异常。6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表现为V3~5R波幅度明显增加,呈现V4≥V5>V3的规律,Ⅰ、aVL、V3~5ST段明显压低,相应导联T波深倒置,也呈现V4≥V5>3的规律,且与ST段下降程度呈正相关;4例普遍肥厚型心肌病病人表现为V3~5R波幅度增加不如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明显,I、aVL、V3~5ST段压低和T波倒置较心肌肥厚型心肌病病人轻,无上述规律性;2例室间隔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病人有Ⅰ、aVL、V1~3ST段抬高,T波直立,V3~5R波不增加;1例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伴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者表现为Ⅱ、Ⅲ、aVF、V1~4导联呈QS型。结论重视心电图的变化并采取进一步的检查措施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对该病的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