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局灶性癫癎发作间期和发作期脑电图变化特点及其在致癎灶定侧中的作用。方法:分析100例局灶性癫癎患者的发作间期、发作期脑电图及发作症状所提供的致癎灶侧别信息。结果:在这100例局灶性癫癎发作患者中,发作间期、发作期脑电图和发作症状可提供明确的致癎灶定侧的信息者分别为53例、76例和73例。结论:在致癎灶定侧诊断中,发作期与发作间期脑电图相比,可提供较高比例的侧别信息;综合分析发作间期、发作期脑电图和发作症状,可以使大部分局灶性癫癎发作的患者获得致癎灶的定侧信息,并为进一步埋置颅内电极,精确定位癫癎灶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发作期与发作间期脑电图(癎)样放电对癫(癎)灶定位诊断的价值.方法:对49例癫(癎)患者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中的发作期和发作间期(癎)样放电情况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发作期脑电图(癎)样放电检出率为94%,发作间期为90%,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对癫(癎)的诊断和癫(癎)灶的定位有重要意义.发作间期脑电图(癎)样放电对癫(癎)灶的定位价值接近于发作期脑电图(癎)样放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额叶癫癎发作的临床特征、脑电图(EEG)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证实发作起源于额叶的药物难治性额叶癫癎患者87次临床发作症状、发作期及发作间期的头皮EEG特点.结果:额叶癫癎发作形式复杂多样,常见的发作形式有姿势性强直发作、过度运动性自动症、扭转性强直、阵挛性发作、发声、失神等,有时出现发作性情绪改变或自主神经症状等少见症状.额叶癫癎常见以下发作特点:发作频繁,常成簇出现,发作起止突然,持续时间短暂,发作后意识恢复快,以睡眠中发作为主.额叶癫癎发作间期EEG阳性率较低,额区棘波、尖波出现率相对较低,且波形不典型,发作期额叶限局性或弥漫性的改变与背景活动的差别不明显.结论:额叶癫癎临床和EEG不典型是导致额叶癫癎发作临床诊断困难的主要原因,认识额叶癫癎发作的临床特点,延长EEG记录时间,认真分析发作症候学、发作期同步EEG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神经电生理技术在小儿癫(癎)诊断中的综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癫癎有些特殊的发作表现,单纯根据发作期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仍难以准确判断发作类型和起源。运用诱发电位(EP)、肌电图(EMG)等综合神经电生理技术,对小儿癫癎的分型和定位有特殊诊断价值,同时也是研究癫发作机制的重要方法。1鉴别癫发作类型小儿癫癎发作常表现为短暂的点头或跌倒,VEEG监测有时很难鉴别肌阵挛、痉挛或失张力等发作类型。在诊断困难的病例,可在EEG监测中进行同步EMG记录,根据发作时肌电暴发或肌电消失的特征及其与EEG放电之间的关系确定发作类型(图1)。EMG一般使用表面电极,根据发作累及的主要肌群,可放…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3例视频脑电监测到癫癎发作而发作间期正常的患儿发作期脑电图特征。方法:收集2010至2011年两年中视频脑电监测到癫癎发作而发作间期正常的患儿13例,分析脑电图特征。结果:①13例病例占同期监测总数5.7‰。②清醒期4例、睡眠期7例、清醒及睡眠期均发作2例。睡眠期占63.2%。③部分运动性发作4例、部分运动性发作继发全面发作9例,无全面性发作。④起源部位(部分存在于两电极之间)前三位分别是颞区、中央区、顶区,占72.2%。⑤发作初期多表现为低波幅棘波、尖波或快波节律,占76.9%。结论:①睡眠诱发在癫癎诊断中意义很大。②表现为部分性发作的患儿,癫癎漏诊的风险相对较大。③起源于颞区、中央区或顶区的癫癎漏诊风险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癫癎儿童发作前期脑电变化的复杂性.方法应用非线性分析方法对23例癫癎儿童的83次发作(39次全身性发作,44次部分性发作)进行发作前脑电复杂度分析.结果发作间期基础脑电平均复杂度在清醒期、NREM睡眠Ⅱ期和Ⅲ期分别为0.33,0.24,0.16.清醒期自发作前21min,NREM睡眠Ⅱ期从发作前10min开始,脑电复杂度显著降低.复杂度变化与发作类型无关.结论癫癎发作前脑电复杂度长时间在低水平徘徊,它可能是神经元活动同步化程度增高的反应.复杂度变化的程度与发作所处的状态有关,基础状态复杂度越高,发作前的降低越明显.发作前复杂度的变化可能主要与不同的发作机制而不是与临床发作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7.
癫(癎)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与一些非癫(癎)性的发作性症状相混淆.EEG描记到(癎)性波对癫(癎)的诊断最有价值,但有部分癫(癎)病人发作不频繁,EEG描记不易捕捉到发作期,而发作间期又无异常放电,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我们于2002年3月至2007年1月共诊断143例发作间期EEG正常的癫(癎)病例并进行了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侧海马硬化并同侧发作间期EEG异常的颞叶内侧癫(癎)患者的发作期EEG定侧定位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头颅MRI证实为单侧海马硬化,长程视频脑电监测表现为同侧发作间期EEG异常(包括(癎)样放电和颞区间歇性节律性δ活动)的颞叶内侧癫(癎)患者,在发作期EEG的定侧定位价值.结果:发作期EEG定位于同侧颞区的占59.7%, 同侧颞-额区的占12.5%,能定侧的占84.7%,其中定位于颞区和颞-额区的占72.2%,定位于同侧半球的占12.5%.结论:单侧海马硬化并同侧发作间期EEG异常的颞叶内侧癫(癎)患者,发作期EEG的定位和定侧有较高可信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在癫(癎)外科门诊就诊并行录像脑电图(V-EEG)监测病人的特点,初步筛选可能需要手术的病人.方法: 回顾性总结800例行V-EEG监测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发病情况、MRI检查及前期治疗情况.结果: 所有病人前期均诊断为癫(癎).60.6%为男性病人,74.5%的病人年龄在30岁以下.发病年龄10岁以下者占32.9%,有可能相关病因者占26.9%,76.3%为部分性发作,平均每月发作次数超过4次者占31.3%,癫(癎)合并假性发作者占2.8%.66.4%常规脑电图异常,80.9%的病人描记到发作期脑电活动,从开始监测到出现临床发作平均需要30 h以上,临床以部分性发作为主.30.0%的病人有影像学异常.结论: 癫(癎)外科门诊病人以部分性发作为主.V-EEG监测结果可作局部(癎)灶定位,尤其是发作期EEG,对发作性质的鉴别、癫(癎)类型判断以及致(癎)灶定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儿童失神癫癎脑电图的多尺度定量特征。方法:对15例失神癫癎患儿10次临床发作和20次亚临床癎样放电的脑电图进行子波分析,提取失神癫癎发作过程中脑电信号的多尺度定量典型特征,与发作前10 s及发作后10 s的脑电信号进行比较,并与12例正常同龄儿童脑电图进行比较。结果:研究显示儿童失神癫癎发作过程中脑电信号的多尺度典型特征主要表现为12尺度(对应频率3 Hz)的节律性活动显著增强,发作时20尺度(低频大尺度,对应频率0.12 Hz)结构与频率3 Hz的结构具有非正常的跳跃式尺度关系,3 Hz节律性棘慢复合波与大尺度(频率1 Hz以下)背景低频放电结构共同存在。发作过程中分尺度功率主要集中在20尺度和12尺度,其演变规律为20尺度能量逐渐减低,12尺度能量逐渐增加。10次临床发作的脑电信号均显示上述特征。发作前10 s和后10 s的脑电多尺度信号中仍然存在隐性的3 Hz棘慢复合波成分,与一般认为3 Hz棘慢复合波突起突止不同.而从传统的脑电图上无法分辨出发作前后的这些多尺度细节的定量特征。亚临床癎样放电的多尺度特征与发作期无明显差别,但持续时间短。结论:子波分析作为一种新的信号分析方法,适合于脑电信号的分析,可以获得比传统视觉脑电图更多的定量信息。通过对失神癫癎患儿的脑电信号进行子波分析,得到其发作过程中典型的多尺度定量特征,有助于失神癫癎发作的临床辅助诊断、预后评价以及神经电生理机理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1.
癫癎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在临床上可能与其他发作性疾病相混淆。录像脑电图(V-EEG)可通过录像直接观察发作的临床表现,并通过同步EEG监测来分析临床与EEG的关系,从而成为癫癎诊断与鉴别诊断非常可靠的监测方法。非癫癎性发作(NES)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阵发性临床发作,不伴有发作期脑电图癎样放电。在国外癫癎中心的所谓癫癎患者中10%~20%被证实为NES。现将我院神经科经V-EEG监测到发作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步录像-脑电-心电(Video-EEG-ECG)监测对老年癫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临床拟诊癫癎且常规脑电图(EEG)检查正常的老年患者进行24hVideo-EEG-ECG监测.结果确诊为癫癎者15例,心源性发作13例,短暂脑缺血发作10例,假性发作6例,癫癎伴假性发作2例.结论Video-EEG-ECG监测对老年癫癎和非癫癎性发作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药物难治性癫癎患儿在注射18F-DG药物时发生癫癎发作后所查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显示局灶性高代谢灶的意义,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1例1岁零2个月女性患儿有发作性抽搐伴意识丧失13个月,智能发育落后于正常同龄儿童,视频脑电图显示左颁局限性癎样放电,MRI显示左侧颁叶局灶病变,在注射18F-DG药物时发生癫癎发作,斯时所查PET-CT显示左颁局灶性高代谢灶,因为与无创检查结果定位一致,遂行左侧颁叶后部癎灶切除术加中央前回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结果:术前服用抗癫癎药物状态下每日发作数10次,术后6个月患儿癫癎完全缓解,切除组织病理学提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IIb),手术后13d视频脑电图正常,6个月脑电图左侧额区尖波。患儿手术后6个月时智力有所进步,但仍落后于正常同龄儿。有文献显示在癫癎发作期注射18F-DG后PET在局灶性癫痂患者中一般显示局灶高代谢灶,并能定位政癎灶。结论:癫癎发作期注射18F-DGPET所显示的局灶高代谢区对致癎灶定位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4.
癫(癎)外科中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对癫(癎)发作的起源和定位的作用和意义.方法:120例患者均行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查,其中73佣监测中可见明确的局灶性(癎)样放电,结合临床发作形式和发作期脑电图以及影像学检查,73例为症状性癫(癎),且均有手术治疗的意愿,经准确定位癫(癎)灶后,实施手术治疗,手术中均行皮层脑电图监测(CoEEG).23例脑电检测中发现明显(癎)样放电,因放电灶分散或位于功能区或因脑肿瘤伴发癫(癎)或患者发作不太频繁且不愿意接受开颅手术者,行伽玛刀治疗.结果:73例开颅手术者,术中均监测到皮层棘波放电.术后随访6~24个月,发作停止者70例,明显减少者2例,无显著改善者1例,有效率99%.结论: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在癫(癎)术前评估定位致(癎)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戊四氮(PTZ) 致癫癎状态(SE) 模型,并探讨PTZ 致惊厥与癫癎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观察PTZ 致抽搐发作( 抽搐组) 和PTZ致抽搐延长发作即癫癎状态(SE 组) 对大鼠长期行为和脑电(EEG) 的影响,同时观察二者是否产生海马、皮质神经元损伤。结果:PTZ 致抽搐延长发作能够产生具有某些癫癎特征的长期效应,如自发癎样放电、惊厥阈下剂量PTZ 可诱导癫癎发作以及皮质和海马神经元损伤,而单次抽搐发作不具有这些长期效应。结论:PTZ 致抽搐延长发作模型更符合SE 模型特点,惊厥持续时间与癫癎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脑电图(EEG)变化。方法:对43例难治性癫癎患者手术前、术中、术后分别进行常规脑电图(EEG)、长程录像脑电图(VEEG)监测及皮层电图(ECoG)监测,并定期随访,统计手术前后癫癎发作情况及进行脑电活动对比分析。结果:长程VEEG癎样波的检出率及定位率均显著高于EEG;术后EEG异常率显著下降(P<0.01);癫癎发作消失或发作频率显著减少。结论:EEG监测下手术是治疗难治性癫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小儿癫(癎)因种类不同,其治疗和预后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明确小儿癫(癎)的分型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41例小儿部分性癫(癎)的临床和动态脑电图资料,探讨其发作间期和发作期样放电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癫(癎)患者使用妥泰单药治疗后,脑电图背景活动及发作间歇期、发作期(癎)样放电的变化.方法:分析用动态脑电图观察的30例癫(癎)患者治疗前后脑电图背景活动及发作间歇期、发作期(癎)样放电的变化.结果:用药后α波频段相对功率显著减少,θ波频段相对功率显著增加(P<0.05).而δ、β波频段相对功率变化不太显著(P>0.05).治疗后(癎)样放电消失8例(26.7%),减少50%以上者10例(33.3%),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变者12例(40.0%).治疗后无临床发作者3例(25.0%),发作次数减少4例(33.3%),无变化5例(41.7%),治疗前AEEG无临床发作者,治疗后出现临床发作1例.结论:妥泰在控制癫(癎)临床发作的同时,对大部分EEG有改善作用,特别是癫(癎)波放电的频率减少或消失,但对EEG背景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可使脑电图背景活动中的α波频段相对功率显著减少,θ波频段相对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癫癎是脑部神经元反复异常过度或同步性活动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可导致感觉、认知、心理等方面的改变,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1]。其患病率约为7‰,我国每年新发病的癫癎患者约80~90万,其中25%~30%转化为顽固性癫癎,抗癫癎药物治疗不能控制顽固性癫癎的发作,造成严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2‐3]。外科手术治疗也只对少数顽固性癫癎有效,有的甚至加重癫癎发作,并且出于费用昂贵等方面的原因而不能得到广泛应用。电刺激作为一种新的癫癎治疗手段为难治性癫癎患者带来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视频或电视录像脑电图(video-electroencephalogram,VEEG)监测是鉴别癫癎发作性质及类型的最有效的检查方法,也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癫癎和癫癎综合征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正在国内普及,其优势在于可以同步观察到病人发作症状和脑电图变化,实现了视频图像、声音和脑电三者的统一,对癫癎发作的鉴别诊断及分型均有难以取代的临床价值。目前报道的一些新的癫癎发作类型及综合征无不有赖于视频脑电图监测的证实。但是,如果没有监测到癫癎发作,与常规脑电图有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