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我们通过光气中毒人员观察血细胞形态学改变和中毒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变化。方法用光气中毒人员进行静脉血细胞形态分析。结果光气中毒患者白细胞总数大幅度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增生显著,细胞形态改变明显,胞体肿大,胞质可见中毒颗粒、空泡形成等,有异型淋巴细胞出现,以幼稚型异型淋巴细胞为主。淋巴细胞百分率及绝对值在早期显著降低,嗜酸细胞及血小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基本正常。结论静脉血细胞形态分析及形态改变对判断光气中毒患者中毒程度及愈后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骨髓细胞形态学指标在芥子气中毒人员的治疗过程中的变化与中毒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芥子气中毒人员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一结果骨髓细胞形态改变明显,芥子气中毒早期骨髓造血细胞损害严重。结论检查骨髓象是判断芥子气中毒患者中毒程度及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骨髓细胞增生受抑制的程度与中毒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急性白血病初诊患者血细胞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初诊患者血细胞分析参数的特点,揭示血细胞分析参数在急性白血病诊断和分型中的意义,为临床医生初诊和检验人员血细胞分析复检提供依据。方法对已确诊的140例白血病初诊患者血细胞分析参数与参考值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血细胞分析参数主要特点为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降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淋巴细胞百分比(LYM%)、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BASO)、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白细胞(WBC)、淋巴细胞绝对值(LYM)升高;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参数主要特点为Hb、HCT、RBC、NEU%、PLT降低,RDW、BASO%、MONO%、MONO、BASO、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升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参数主要特点为Hb、HCT、NEU%、RBC、PLT、NEU、EOS%降低,LYM%、RDW、WBC、LYM升高。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血细胞分析参数特点为贫血且红细胞大小不一,PLT减少,NEU%和EOS%减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数增高,BASO和WBC总数增高。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血细胞分析区别在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以BASO%、MONO%、MONO、BASO、NEU升高为主要特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以LYM%、WBC、LYM升高,NEU、EOS%降低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临床申请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应用进行分析评价。方法对237例血液科细胞室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与检验科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淋巴细胞百分率(L%)、单核细胞百分率(M%)、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血液分析仪检验结果WBC、N%增高时晚幼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和中性粒细胞杆状核百分率大于10等异常形态检出的百分率也随之增高,异型淋巴细胞百分率随L%增高而增高,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明显扩大百分率随贫血程度增加而明显增加;晚幼红细胞百分率在贫血病例中明显增高;嗜碱性点彩红细胞、靶形红细胞、镰刀形红细胞和破碎红细胞均出现在中度贫血以上的病例中。结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结果是临床医生申请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重要参考因素,加强血常规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质量控制对帮助临床病情诊断、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高热病人的血象、骨髓象改变情况.方法 对有体温(39℃以上)记载的确诊为非恶性疾病的患者30例,重新阅片总结,在重新阅片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对细胞形态学改变的现察.结果高热病人的外用血中,白细胞总数多增高.嗜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比值增高,中性粒细胞浆内多见中毒颗粒及空泡,细胞核也有所改变,单核细胞浆内多见中毒空泡,淋巴细胞有异型改变,多见较大、畸形血小板.骨髓示粒细胞系增生明显,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形态改变同血象描述;巨核细胞及血小板也有明显的形态学改变;非造血细胞增多.结论 高热病人的血象、骨髓象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对于临床用药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高热病人的血象、骨髓象改变情况.方法 对有体温(39℃以上)记载的确诊为非恶性疾病的患者30例,重新阅片总结,在重新阅片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对细胞形态学改变的观察.结果 高热病人的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多增高,嗜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比值增高,中性粒细胞浆内多见中毒颗粒及空泡,细胞核也有所改变,单核细胞浆内多见中毒空泡,淋巴细胞有异型改变,多见较大、畸形血小板.骨髓示粒细胞系增生明显,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形态改变同血象描述;巨核细胞及血小板也有明显的形态学改变;非造血细胞增多.结论 高热病人的血象、骨髓象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对于临床用药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白细胞总数(WBC)及分类计数在判断aSAH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80例aSAH患者依病情严重程度按Hunt-Hess级分为高级别、低级别,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轻中型、重型。分析入院时WBC及分类与该两个临床分级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WBC及分类计数鉴别病情严重的能力。结果分别与Hunt-Hess低级别和GCS轻中型相比,Hunt-Hess高级别和GCS重型的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则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与Hunt-Hess分级较强正相关(r=0.516,P=0.000;r=0.527,P=0.000),与GCS较强负相关(r=-0.508,P=0.000;r=-0.514,P=0.000),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与该两个临床分级弱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最佳指标为WBC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该二者判断Hunt-Hess高级别的截点值分别为12.21×10~9/L、10.14×10~9/L;判断GCS重型的截点值分别为15.10×10~9/L、13.55×10~9/L。结论 aSAH患者入院时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价值相当且最佳。临床量表联合WBC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有助于更可靠地准确评估aSAH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手工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自动分析仪的检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在血细胞分析中的重要性。方法在2009年2~10月我院住院患者的血细胞标本中,选择其中指标异常的1000例标本与正常的300例标本进行瑞氏染色显微镜下血涂片形态学分析。统计白细胞(WBC)数据,包括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淋巴细胞百分率(L%)、单核细胞百分率(M%)、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E%)、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B%)、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等指标。结果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正常中有1.7%假阴性,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异常中有34.5%假阳性。无论白细胞总数是否有改变,伴有细胞分类增高时,血细胞形态学可观察到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中毒颗粒、空泡以及有核红、异淋、幼稚细胞;当红细胞大小、形态指标异常时,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浅染区扩大或红细胞体积增大,中心浅染区消失;当血小板升高或降低时,对血液系统疾病有诊断意义。结论全自动仪器为临床检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不能完全省去镜检,特别是临床有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出血等疑似血液系统疾病时,均有必要行镜下血细胞形态学观察。  相似文献   

9.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静脉血白细胞及血沉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和总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患者静脉血白细胞计数、分类及血沉的变化。方法 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和血沉仪上进行静脉血白细胞和分类及血沉的检测。结果 87例SARS患者静脉血检查中,淋巴细胞绝对值(LYM)、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RA%)和血沉(ESR)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75%的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25%的患者减低。SARS患者静脉血血象变化表现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者减低;淋巴细胞绝对值减低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相对升高;血沉升高。结论 这些特点可以作为SARS疑似病例筛查的有用指标,淋巴细胞绝对值减低应为主要的特征,动态观察淋巴细胞绝对值改变可以作为病情恢复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肉毒素中毒患者中性粒细胞(N)形态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将43例肉毒素中毒患者按诊断标准分为轻、中、重度中毒组,常规取血2mL,Beckman-Coulter Gen’s五分类血液分析仪进行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同时做血涂片,瑞特染色后,观察N形态学改变,分类200个N,计算毒性指数和核突积分,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各肉毒素中毒组WBC计数与N分类计数(N%)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轻度肉毒素中毒患者N胞质未见中毒颗粒,胞核核突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重度肉毒素中毒患者N均有毒性颗粒出现,且中毒越严重,中毒颗粒越粗大,毒性指数也越高;中、重度肉毒素中毒患者N核有多种形态的核突出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情越重,差异越显著。结论动态监测肉毒素中毒患者外周血WBC计数、分类计数及N形态的变化,对于了解中毒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肉毒素中毒患者血小板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肉毒素中毒患者血小板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形态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43例肉毒素中毒患者按诊断标准分为轻、中、重度中毒组,常规取血2 ml,应用Backman-Coulter Gens五分类血常规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同时做血涂片,瑞氏染色后,观察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形态学改变,分类200个中性粒细胞,计算毒性指数和核突积分,与健康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 各肉毒素中毒组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轻度肉毒素中毒患者中性粒细胞胞浆未见中毒颗粒,白细胞计数、胞核核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重度肉毒素中毒患者中性粒细胞均有毒性颗粒出现,且中毒越严重,中毒颗粒粗大,毒性指数也越高;中、重度肉毒素中毒患者中性粒细胞核有多种形态的核突出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病情越重,差异越显著.结论 动态监测肉毒素中毒患者外周血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形态的变化,对于了解中毒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及转归以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寻找敏感的指标来预测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以指导临床治疗白血病(AL)及判断预后.方法 采用Coluter-75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白血病患者外周血进行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网织红细胞总数(RET)、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数(NET)及血小板数(PLT)检测.结果 IRF值于化疗后15天开始升高,IRF值开始恢复时间最早比RET和WBC开始升高提前5天,比PLT和NET开始升高提前10天.结论 IRF可作为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红系造血功能恢复的早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对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对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意义。方法 试验组:收集血液分析仪检测中自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淋巴细胞百分率(L%)、单核细胞百分率(M%)、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E%)、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B%)、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指标异常的血标本824例和208例上述指标正常的血标本作为对照组,同时进行血涂片形态学检查并对比分析。结果 试验组细胞异常检出率高,无论WBC总数是否有改变,当伴有N%、L%、M%、B%增高或M%与B%同时增高时,血细胞形态学可观察到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中毒颗粒、空泡以及有核红、异淋、幼稚细胞;RBC、Hb、MCV、RDW指标异常,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浅染区扩大或红细胞体积增大,中心浅染区消失。对照组细胞异常检出率低。结论 临床上有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等疑似血液系统疾病时,无论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如何,必须进行血涂片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细胞计数(CBC)联合乳酸脱氢酶(LDH)对白血病、淋巴瘤骨髓侵犯早期筛查的临床诊断价值,建立筛查规则。方法收集我院260例白血病、淋巴瘤骨髓侵犯患者初诊或复发时初次CBC、LDH结果,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白细胞总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淋巴细胞绝对值(L#)、淋巴细胞百分比(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单核细胞绝对值(M#)、单核细胞百分比(M%)及LDH对白血病、淋巴瘤骨髓侵犯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筛选出具有诊断价值的指标。分析这些指标联合诊断的灵敏度(SE)、特异性(SP)、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建立筛查规则。结果增高有诊断价值的指标有WBC、L#、L%、LDH、M#;减低有诊断价值的指标有N%、HB、PLT、N#。建立的CBC+LDH筛查规则如下:WBC≥20×109/L或≤2.7×109/L;HB≤60 g/L;PLT≤55×109/L或≥355×109/L;L#≥3.5×109/L;L%≥52%;M#≥0.7×109/L;LDH≥400U/L;WBC不能分类或分类不全;当WBC≥20×109/L,HB、PLT不减低,L#、L%、PLT不增高,不存在WBC不能分类或分类不全情况,则可排除白血病及淋巴瘤骨髓侵犯的可能性。该筛查规则对白血病、淋巴瘤骨髓侵犯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62.5%、80.5%、89.3%。结论 CBC+LDH法优于CBC法,可作为白血病、淋巴瘤细胞骨髓侵犯的有效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对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意义。方法试验组:收集血液分析仪检测中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淋巴细胞百分率(L%)、单核细胞百分率(M%)、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E%)、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B%)、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指标异常的血标本824例和208例上述指标正常的血标本作为对照组,同时进行血涂片形态学检查并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细胞异常检出率高,无论WBC总数是否有改变,当伴有N%、L%、M%、B%增高或M%与B%同时增高时,血细胞形态学可观察到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中毒颗粒、空泡以及有核红、异淋、幼稚细胞;RBC、Hb、MCV、RDW指标异常,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浅染区扩大或红细胞体积增大,中心浅染区消失。对照组细胞异常检出率低。结论临床上有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等疑似血液系统疾病时,无论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如何,必须进行血涂片检查。  相似文献   

16.
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液中性粒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血液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百分数及N形态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患者入院时中毒程度设轻、中、重度中毒组及健康对照组。分别在入院后第1、7天抽静脉血1mL做WBC及分类计数(包括N占WBC总数的百分数,N毒性指数及核棘突积分);健康对照组门诊采血一次做同样检测。结果:中毒第1天,除轻度中毒组WBC计数一项正常外,各中毒组上述各项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和P<0.01)。中毒第7天,轻度中毒组除中毒指数1项外,其余各项均恢复正常;中、重度中毒组则除中度中毒组WBC 1项外,其余各项均仍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和P<0.01)。但中度中毒组中毒第7天与第1天比较,WBC、核棘突积分和中毒指数均有显著降低(P<0.05和P<0.01),而重度中毒组与中毒第1天比较,各项指标均未见显著变化(均P>0.05)。结论:AOPP患者血液中WBC计数、N百分数、N形态学改变及恢复的速度与中毒的严重程度有关,动态观察上述各项指标,对了解患者病情及转归,指导治疗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意义。方法采集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将其分为轻症型急性胰腺炎(MAP)组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中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NLR水平。评估其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SAP组与MAP组患者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NLR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WBC及NLR预测SA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均不低于0.7。NLR较WBC预测SAP的诊断临界(CO)值、敏感性、特异性、AUC具有更大的价值,而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在SAP的早期诊断中意义不大。结论 NLR在预测急性胰腺炎的不良预后中优于WBC。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各期血细胞形态变化。方法:对4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血涂片进行瑞氏染色镜检分类,观察异型淋巴细胞及其他细胞的形态。结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各期比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异型淋巴细胞在休克期及少尿期与恢复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异型淋巴细胞对各期的诊断治疗有明显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静脉血白细胞各项参数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Sysmex-XT-1800i)对本院767例医务人员的静脉血白细胞参数进行测试。结果通过调查分析发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淋巴细胞绝对值(Lym#)、单核细胞百分比(Mort)、单核细胞绝对值(Mon#)、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Eo#)存在着性别差异。WBC数低于本地区健康人群。结论医务人员应加强自身防护,在制定静脉血WBC各项参数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时,也应考虑职业因素。  相似文献   

20.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性粒细胞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中性粒细胞形态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针70例AOPP患者按诊断标准分组,分别常规取血制片,瑞氏染色后,观察中性粒细胞改变,并分类100至200个中性粒细胞,计算毒性指数和核突积分,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所有AOPP患者中性粒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中毒改变,细胞大小不一,同一患者相差可达1们以上(最大直径18.2μm,最小直径8.4μm);(2)中性粒细胞中均有毒性颗粒出现,且中毒越严重,病程越长,毒性指数就越高,中毒颗粒在细胞中的分布亦愈多,预后越差;(3)胞核有多种形态的核突出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且病情越重,差异越显著(与对照组比较P值小于0.01和0.005);(4)重症中毒患者和死亡病人,基中性粒细胞常常表现出胞体肿大、结构模糊、核肿胀,甚至破碎,溶解等退行性变。结论:观察AOPP患者周围血中性粒细胞形态变化,对了解中毒程度,判断预后及转归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