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通过早期监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预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方法 新生儿出生后1、3、5天采静脉血测胆红素.结果 随出生后24 h血胆红素浓度增高,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增加,需要干预治疗的病例亦增多.结论 早期监测血胆红素水平,可预测新生儿黄疸及黄疸程度.  相似文献   

2.
脐血胆红素测定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慧玲  陈桂兰 《广西医学》2001,23(6):1424-1426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病之一 ,有关文献报道发生率高达 80 5 8%。临床上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是有效的 ,但对新生儿黄疸及胆红素脑损伤尚无可靠的预测方法。为能早期预测黄疸的危险程度 ,进行早期干预 ,减少胆红素脑损伤的发生 ,近年有文献及研究认为测定脐血胆红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态经皮测胆红素联合血清学最终检测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具有病理性黄疸高危因素的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采用NJ33A经皮胆红素仪监测胆红素,联合血清学最终胆红素检测为观察组,利用传统目测观察并经血清胆红素检测为对照组.结果 2组在确诊病理性黄疸和符合黄疸干预推荐方案的足月新生儿时龄、日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新生儿生后2周后黄疸消退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经皮测胆红素明确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的阳性率高达91.5%.结论 对经皮测胆红素符合病理性黄疸的诊断和黄疸干预推荐方案的新生儿,同时血清胆红素最终检测,使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得以早期明确诊断和干预治疗,明显降低了新生儿黄疸消退延迟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因其特殊的胆红素代谢特点,易发生黄疸,在特殊的时期或状态下生理性黄疸可转化为病理性黄疸.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多而复杂,包括ABO血型不合、母乳喂养不当、早产、窒息缺氧、低蛋白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新生儿肺炎和其他感染等.目前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已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它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胆红素脑病,也为大家熟知,本文将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各种危害及其防治进行叙述,期望能提高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危害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治疗,以避免和减少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观察与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儿病理性黄疽是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的新生儿疾病,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原因多变而复杂,对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严重者可致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因此加强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原因分析及临床观察,对病因进行干预并及时治疗,减少危害是预防或减轻病理性黄疸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1],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可导致中枢神经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引起死亡或严重后遗症.本研究拟观察早期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两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主要是高胆红素血症,如果处理不当可导致新生儿智力、听力、神经系统异常从而造成永久性后遗症。因此对新生儿黄疸实施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们对在我院爱婴病房出生的新生儿开展了黄疸监测和干预工作并取得显著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温彩慧 《华夏医学》2006,19(5):904-905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的症状,分生理和病理性两种.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复杂,若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过高还可以引起核黄疸而造成神经系统后遗症.  相似文献   

9.
成登菊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8):927-928
目的观察出生1周内新生儿黄疸的动态变化及早期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20例生后24 h内入院的新生儿利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每日进行同一部位的皮肤测定,根据新生儿不同病情对超过胆红素值安全范围的或每日黄疸指数增加明显的及时给予光疗或药物治疗。结果 120例住院新生儿中发生黄疸104例,发生率为86.67%;发生病理性黄疸11例,发生率为9.17%;无1例发生胆红素脑病。结论对于可能发生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进行监测和早期干预治疗,可大幅度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从而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新生儿时期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出现巩膜、皮肤等黄染的现象.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不需要处理,病理性黄疸病情严重不一,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导致死亡或严重后遗症[1].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病状之一,早期新生儿黄疸常可生理性与病理性同时存在.病理性黄疸如观察治疗不及时,可并发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核黄疸不仅危及生命,幸存者可因神经系统受损终生致残[1].因此,早期新生儿黄疸的观察、护理极为重要.我院对早期新生儿给予密切的预见性观察, 并及时给予相应的综合护理干预, 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微生态制剂佐治新生儿黄疸3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之一,尤其是早期新生儿。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因素很多,严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因此,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积极干预,预防核黄疸的发生。2004年1月~2005年1月,我科用微生态制剂妈咪爱佐治新生儿黄疸3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  相似文献   

13.
黄疸是新生儿尤其是早期新生儿最常见症状,而病理性黄疸又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尤其是高胆红素血症(高胆),若诊疗不及时可并发脑病而致死或致残,对早期新生儿危害极大。故明确病因、及早干预对降低高胆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意义十分重大。现对我科收治的536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进行回顾性病因分析,为今后降低本病发病率提高本区新生儿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亦称高胆红素血症(高胆),是血中胆红素浓度超过了正常值所致,当胆红素产量大于排泄量时即出现了新生儿黄疸.有报道大约2/3的新生儿在出生以后的早期会出现黄疸,而严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在足月儿约为10.5%,在早产儿则为25.3%[1].静脉血检测血中胆红素值超过一定的数值即称为高胆红素血症.  相似文献   

15.
梁秀兰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8):2299-2300,2339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引起皮肤及巩膜的黄染.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一种常见的症状,新生儿黄疸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凡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足月儿大于221μmo1/L、早产儿大于257μmo1/L均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1].新生儿黄疸特别是病理性黄疸,如果不积极处理,导致血中胆红素过高,易透过血脑屏障,引起核黄疸,导致严重后遗症或死亡.因此,对新生儿黄疸的防治及护理是产科和儿科医护人员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就新生儿黄疸的护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黄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概述新生儿黄疸又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的累积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的皮肤、巩膜及粘膜黄染的临床现象.新生儿黄疸为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既可为生理性也可为病理性,且后者的病因复杂,轻重不一,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需即时对其进行辨认.为此,首先要掌握胆红素正常代谢及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这对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和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怀楚  蔡颖  吴曙粤 《广西医学》2012,34(5):554-555
目的 探讨新生儿退黄洗液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病理性黄疸新生儿1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治疗组口服苯巴比妥+新生儿退黄洗液药浴4 d;对照组口服苯巴比妥+加味茵陈汤治疗4 d,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有光疗指标的转蓝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光疗率及未行光疗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 治疗组光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去除光疗因素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采用新生儿退黄洗液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有效,可降低胆红素水平,达到缩短病程、预防核黄疸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梁秀兰 《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9,(18):2299-2300,2339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引起皮肤及巩膜的黄染。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一种常见的症状,新生儿黄疸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凡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足月儿大于221μmol/L、早产儿大于257μmol/L均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1]。新生儿黄疸特别是病理性黄疸,如果不积极处理,导致血中胆红素过高,易透过血脑屏障,  相似文献   

19.
唐荣玲 《华夏医学》2006,19(3):505-506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的病因及临床治疗对防止胆红素脑病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8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资料,全部病例均做蓝光治疗,部分患儿使用丙种球蛋白及白蛋白、中成药静脉滴注和暂停母乳喂养3d。结果:大部分患儿取得明显效果,对防止胆红素脑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结论:早期干预对防止胆红素脑病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预防效果。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分娩的302例足月新生儿脐静脉血进行肝功能检测,并分别在生后24 h、48 h及72 h给予脐血总胆红素浓度 >50.1μmol/L或脐血总胆汁酸测量值 >11.295μmol/L的新生儿进行提早干预治疗。结果:干预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为23.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44%(P<0.01)。生后24 h干预组和生后48 h干预组及72 h干预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血总胆红素浓度>50.1μmol/L或脐血总胆汁酸测量值 >11.295μmol/L的新生儿于生后进行干预治疗能有效预防病理性黄疸,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