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辅助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量效关系及安全性。方法将8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随机分为2组:高剂量组43例,低剂量组43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阿司匹林300mg/d,共服用3d,以后降为100mg/d。住院期间同时给予镇痛、静脉溶栓、降脂及减轻心脏耗氧等常规治疗。溶检开始前,高剂量组首剂给予氯吡格雷600mg口服,低剂量组给予氯吡格雷300mg口服,之后2组分别给予维持剂量75mg/d。检测治疗后2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和达峰时间,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统计治疗36h及治疗36d时主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以及治疗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高剂量组CK—MB峰值显著低于低剂量组,达峰时间显著短于低剂量组(P〈0.05)。治疗后2组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治疗后高剂量组各指标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治疗36h及治疗30d后,MACE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氯吡格雷300mg相比,采用氯吡格雷600mg作为起始剂量辅助治疗急性STEMI患者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恢复心肌功能,降低MACE发生率,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比较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治疗组。研究组用氯吡格雷75mg/d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100mg/d治疗,比较两组的血小板聚集率与纤维胃镜结果。结果:研究组血小板聚集率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胃黏膜出血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无论在疗效还是安全性方面均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超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本院接受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154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A组(手术进行前给予300 mg氯吡格雷联合300 mg阿司匹林嚼服,77例)和B组(术前给予600 mg氯吡格雷联合300 mg阿司匹林嚼服,77例)。观察两组服药前、介入后24 h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抑制率、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GE)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 h血小板聚集率与服药前相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B组与同期A组相比较显著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24 h血小板抑制率与服药前相比较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B组与同期A组相比较显著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MACE发生率低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出血发生率略优于B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术前对急诊PCI患者给予超负荷剂量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明显增加抗炎、抑制血小板效果,能够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联合用药早期治疗缺血性脑卒中10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联和阿司匹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发作期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经头部CT检查确诊为非心源性卒中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组(52例)和阿司匹林治疗组(50例)。双联治疗组接受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75~150mg7d,单药治疗组接受阿司匹林75~150mg7d,之后两组均使用阿司匹林150mg维持,随访三个月。观察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评判疗效。结果三个月内,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组和阿司匹林治疗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69%和20.0%(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急性发作期及时给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的患者有着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根据血栓弹力图及时发现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抵抗并即时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8月行PCI的患者共922例为实验组,术前术后常规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检查血栓弹力图,包括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以及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筛选出阿司匹林抵抗或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相应予以加大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剂量,必要时予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回顾2012年9月—2013年8月PCI患者870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随访1年,比较2组支架内血栓和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靶血管支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而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ACE发生与肾功能不全、多支病变、分叉病变以及左主干支架置入呈正相关。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调整抗栓药物剂量可以减少MACE的发生。结论根据血栓弹力图调整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减少支架内血栓以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且对肾功能不全、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以及左主干病变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查及时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银杏酮酯联合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时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共有1 560例ACS患者行PCI手术,按就诊顺序纳入489例经血栓弹力图证实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根据不同抗血小板方案将其分为A组(n=127)、B组(n=209)和C组(n=153)。A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强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B组采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C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银杏酮酯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调整用药后2周复查TEG,观察3组腺苷二磷酸抑制率(ADP%)、花生四烯酸抑制率(AA%),比较用药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ADR)、3组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总费用(元),考察随访6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调整用药后2周复查TEG发现,3组ADP%、AA%均较其调整用药前明显改善(P 0. 05),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其中C组改善最佳(P 0. 05)。3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总费用分别是:A组440. 30元,B组305. 20元,C组307. 44元。与B组比较,C组药物总费用没有明显增加。持续随访6个月,3组总ADR发生率分别是:A组为14. 38%(22/127),B组为30. 62%(61/209),C组为7. 19%(11/15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C组皮肤黏膜轻度出血发生率更低(P 0. 05)。3组MACE发生率分别是:A组4. 72%(6/127),B组0. 48%(1/209),C组0. 65%(1/153),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银杏酮酯联合常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改善ACS患者PCI术后出现的氯吡格雷抵抗,可显著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活性、降低出血率及近期MACE事件,且不会增加药物费用,故推荐这一方案在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胶囊、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9例,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胶囊、养心氏片治疗;对照组用辛伐他汀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2组治疗12周后判断疗效。治疗前后测定TC、TG、HDL-C和LDL-C水平。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93.31%,对照组显效率为74.36%(2组比较P0.01);2组TG、TC、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胶囊、养心氏片是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的有效药物组合,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负荷量氯吡格雷联合丹红注射液用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6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采用大剂量氯吡格雷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氯吡格雷治疗。比较2组术后半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及出血发生率。结果术后实验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VEDD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出血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负荷量氯吡格雷联合丹红注射液能明显改善AMI患者PCI术后心功能,改善预后且不增加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PCI术后血小板反应不全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血小板反应不全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均常规行PCI,对照组给予低负荷剂量氯吡格雷配合治疗,治疗组给予高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配合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 2组用药后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P均0.05),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组内与组间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8%,对照组为88%,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随访30 d,2组均无死亡者,但治疗组的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和出血等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剂量氯吡格雷可以更加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治疗有效率,明显改善预后,更适合于对血小板反应不全的ACS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替罗非班三联抗血小板药物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替罗非班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研究组采用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替罗非班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2组入院后均给予负荷剂量,PCI后均给予常规剂量维持,替罗非班持续泵入36 h。观察2组PCI前后TIMI血流分级,检测PCI后72 h血清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心肌酶谱各指标水平,统计2组PCI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PCI后TIMI血流分级均显著高于PCI前(P均0. 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PCI后72 h血清hs-CRP、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I(c Tn I)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 05); 2组PCI后MACE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均 0. 05)。结论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替罗非班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替罗非班三联抗血小板药物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用于STEMI患者PCI疗效相当,不增加MACE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替格瑞洛可显著减轻炎症及心肌细胞损伤程度,可作为一线STEMI患者PCI后抗栓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中阿司匹林加常规治疗联用首剂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是否较阿司匹林加常规治疗联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75 mg/d)疗效更佳。方法将132例ACS病人随机分为首剂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治疗组(观察组)和常规剂量氯吡格雷(75 mg/d)对照组(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病人的心绞痛发作很快被控制,心电图缺血性ST段压低很快被改善,出院后病人再发心绞痛,再梗死发生率,再住院率及死亡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ACS病人中阿司匹林加常规治疗联用首剂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较阿司匹林加常规治疗联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75 mg/d)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对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影响。方法采用全血电阻法监测冠状动脉造影和(或)64层冠脉CT证实的冠心病患者178例和51例对照者的血小板聚集率(PAG),冠心病患者经氯吡格雷75mg/d,治疗一周后再次测定冠心病患者的PAG,比较加用氯吡格雷前后PAG的变化。结果冠心病患者中49例(28%)出现AR,使用国产氯吡格雷治疗一周后,PAG明显下降。结论冠心病患者中AR的发生率升高,加用氯吡格雷治疗可减少A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服用80 mg阿托伐他汀对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有无影响。方法入选行择期PCI的87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高剂量组予冠心病基础药物治疗,并在PCI前8 h内给予单次高负荷剂量(80 mg)阿托伐他汀;对照组仅予基础药物治疗。PCI术前24 h内均给予负荷剂量的阿司匹林(300 mg)及氯吡格雷(300 mg)。PCI后24 h测血栓弹力图,3 d后复查血栓弹力图。结果术后24 h、3 d时两组抗血小板药物对血小板抑制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肌标志物水平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前给予单次80 mg阿托伐他汀不影响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用于冠脉支架术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成功实施冠状动脉支架手术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联合用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以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的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为主要终点,以亚急性支架内血栓与30 d出血事件为次要终点,比较2组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的发生率,同时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结果联合用药组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30 d后2组血小板功能指标均明显下降(P均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支架手术后联合使用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且两者相互之间并无明显影响,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替格瑞洛对氯吡格雷抵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替格瑞洛治疗(90 mg,2 次/日)3 个月期间的53 例对氯吡格雷抵抗ACS 患者临床数据,观察ADP 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评价替格瑞洛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所有受试者替格瑞洛服用前及服用后3 d、30 d、90 d ADP 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11.6±8.2)%、(46.5±15.2)%、(45.9±12.2)%及(43.3±13.5)%,与服用前相比明显增加(P 〈0.05).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结论 替格瑞洛可增加对氯吡格雷抵抗的ACS 患者ADP 诱导血小板抑制率,疗效确切,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DES)经手术置入人体内后,口服不同剂量(100 mg/d、200 mg/d、300 mg/d)的阿司匹林联合标准剂量氯吡格雷预防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置入DES的患者共601例,于术前6 h以上给予负荷剂量的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各300 mg,根据手术时间先后随机分为A1、A2、A3组,分别口服阿司匹林(ASA)100 mg/d、200 mg/d、300 mg/d,随访30 d,观察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与此同时也要统计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30 d观察期内,A1、A2、A3组均无急性支架内血栓发生,只有A2组2例发生亚急性支架内血栓事件。A1、A2、A3三组的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发生不良反应(皮下淤血、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反应)分别为7例、15例、17例,且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服用阿司匹林剂量越大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结论为预防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在DES置入术后30 d内每天口服100 mg阿司匹林即可,这样也能降低与阿司匹林有关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杨晓云 《中医药研究》2011,(9):1147-1147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同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片,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4d检查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计数,并分别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对出凝血指标均无影响,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不显著。结论早期短期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75 mg 1次/d口服,观察组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50 mg 1次/d,2组患者用药时间均为12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凝血三项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出血率均较低,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发生心血管事件2例(4%),对照组7例(1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法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张爱华 《中医药研究》2012,(9):1150-1151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2例UAP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在常规抗凝、抗缺血等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抗凝、抗缺血等治疗基础上,单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随访6个月,评价心绞痛、心电图改善情况及心脏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71%,且治疗组心脏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UAP,可改善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出血风险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分别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的疗效,以了解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本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阿司匹林治疗组(对照组)和氯吡格雷治疗组(观察组)。以治疗效果、血液流变率以及血小板聚集率为观察指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统计分析,观察周期2周。结果:与阿司匹林治疗组相比,氯吡格雷治疗组的全血粘度(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因素)和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其对血液流变和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