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对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对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将112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分为2组,分别食用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和长链脂肪酸食用油,指导每日运动量、热能和食用油摄入量(25~30g/d)。研究开始前和8w后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人体测量、血生化检测。结果有11人退出研究,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和长链脂肪酸食用油组分别有51人和50人,两组间性别分布没有差别。研究前、第2、4、6、8w,两组间热能、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体力活动时间也无差别。与研究前相比,食用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8w后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体脂肪量、体脂肪百分比等人体测量指标明显降低,而且体重、BMI、腰围、体脂肪、体脂肪百分比降低的程度明显优于长链脂肪酸食用油组。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组8w后TG、ApoB、ApoAII、ApoC2、ApoC3水平明显下降,且降低的程度均明显优于长链脂肪酸食用油组。结论合理膳食条件下,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可减轻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体重,降低血甘油三酯水平,改善脂蛋白代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对不同BMI男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体成分的影响。方法将74名男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组和长链脂肪酸食用油组。各组再按BMI分为体重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控制每日膳食摄人量及食用油摄入量(25~30g/人/d),规定运动方式,实验周期为8周。分别于实验开始前和8周后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人体成分测量(身高、体重、体脂肪量、腰围、臀围等)、腹部CT扫描(腹部脂肪总面积、腹部皮下脂肪面积)。结果获得男性有效数据67例,长链脂肪酸食用油组34例;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组33例,两组BMI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实验过程中两组膳食摄人量及体力活动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前两组间体成分测量指标、腹部CT扫描结果也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束后,体型超重人群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组体重、腰围、肩胛下皮褶厚度、体脂肪重、腹部脂肪总面积、腹部皮下脂肪面积显著降低,且降低的程度明显优于长链组。结论在合理膳食条件下,使用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可减轻男性超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体重、体脂肪、皮下脂肪,而对体型正常和肥胖者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对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血脂及脂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法,按随机原则将112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分为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组和长链脂肪酸食用油组,控制每13膳食摄人量及食用油摄入量(25~30g/d),推荐每日运动量,分别在研究开始前和8周后,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空腹血糖,血清丙氨酰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酰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Ⅱ(ApoAⅡ)、载脂蛋白C2(ApoC2)、载脂蛋白C3(ApoC3)及载脂蛋白E(ApoE)。结果进入结果分析者101例,其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组50例。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组51例。研究开始时两组的体重、血清ALT、AST、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生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用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8周后,患者的体重及血清甘油三酯、ApoC2、ApoC3水平均显著低于研究开始时(P〈0.05),而ApoA1显著高于研究开始时(P〈0.05)。研究结束时,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组的体重、血清甘油三酯、ApoB、ApoAⅡ、ApoC2及ApoC3水平均显著低于长链脂肪酸食用油组(P〈0.05)。结论合理膳食条件下,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可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血脂浓度,改善脂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中长链脂肪酸(MLCT)食用油对不同性别的高甘油三酯(TG)血症患者脂代谢的影响。方法101名高TG血症患者随机分为MLCT食用油组(50例)和长链脂肪酸(LCT)食用油组(51例),两组间在性别分配上无显著性差异。控制每日膳食摄入量及食用油摄入量(25~30g/person·d),规定运动方式,实验期8w。分别于研究开始前和8w后进行人体成份测量(身高、体重、体脂肪量等)、腹部CT扫描及血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研究结束后,男性MLCT食用油组BMI、TG、ApoB、ApoAⅡ、ApoC2及ApoC3浓度均明显降低,且体重、BMI、腰围、体脂肪重、体脂肪百分比、腹部脂肪总面积、腹部皮下脂肪面积及TG、ApoB、LDL-C、ApoAⅡ、ApoC2、ApoC3和ApoE指标降低的程度明显优于LCT组。女性只有腰臀比指标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LCT组,其余各项指标在两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合理膳食条件下,男性高TG血症患者使用MLCT食用油可减轻体重,降低血TG浓度,改善脂蛋白水平,调整脂代谢,而女性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对不同程度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体脂的影响.方法 将112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食用含长链脂肪酸和中长链脂肪酸的食用油,于试验前及试验8周后分别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三头肌皮褶厚度、肩胛下皮褶厚度、体内脂肪重量、脂肪百分比、腹部总脂肪面积、内脏脂肪面积和皮下脂肪面积及血中甘油三酯(TG)水平,并计算体质指数(BMI)、腰臀比,组内以,TG 2.3mmol/L,为界分层.比较试验前后上述指标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食用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8周后,与食用长链脂肪酸食用油相比,TG≤2.3 mmol/L者的体重、BMI、腰围、体内脂肪重量、腹部总脂肪面积、内脏和皮下脂肪面积均降低(P<0.05),而TG>2.3 mmol/L者的所有人体测量指标两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食用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8周后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血中TG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 合理使用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可使TG≤2.3 mmol/L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体脂降低.但对TG>2.3 mmol/L者降低体脂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对不同年龄男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体成分的影响,为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可以减轻体质量,降低血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7名男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组(MLCT)和长链脂肪酸食用油组(LCT)。各组再按年龄分为60岁以下成年组和60岁以上老年组。控制每日膳食摄入量及食用油摄入量(每人每天25-30g),规定运动方式,实验周期为8周。分别于实验开始前和8周后对2组实验对象进行人体成分测量、腹部CT扫描以及血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实验前2组间体成分测量指标、腹部CT扫描结果及血生化指标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结束后,成年MLCT组体质量、BMI分别为(72.45±10.30)kg、(25.02±3.01)kg/m2,显著低于成年LCT组[(74.83±8.98)kg、(27.03±4.86)kg/m2,P〈0.05];前者体脂肪质量、腹部皮下脂肪面积分别为(14.68±3.50)kg、(138.38±34.55)cm2,也显著低于后者[(16.33±3.13)kg、(157.64±36.17)cm2,P〈0.05]。成年MLCT组血液TG浓度为(2.21±1.16)mmol/L,也明显低于成年LcT组[(3.41±1.32)mmol/L,P〈0.05]。老年2组各项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合理膳食条件下,食用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可降低成年男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血甘油三酯、体质量、体脂肪水平,而对老年男性则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吴坚 《大众医学》2011,(6):43-43
婴幼儿比成人更需要中链脂肪酸 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是一款革命性的烹调食用油.之所以说它是革命性的食用油,  相似文献   

8.
“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具有控制体重,体脂肪,降低甘油三酯和改善载脂蛋白代谢的效果,是一款预防和控制肥胖等慢性病的保健食品。”这是本刊记者2月17日从在北京举行的“健康生活与油脂科学”高峰论坛上得到的消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对不同年龄男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脂代谢的影响。方法按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将67名男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分为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组和长链脂肪酸食用油组,控制每日食用油摄入量(20~30g/d),研究前后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人体成份测量及血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组≤60岁男性在研究8周后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Ⅰ(apoAⅠ)、载脂蛋白AⅡ(apoAⅡ)、载脂蛋白CⅡ(apoCⅡ)、载脂蛋白CⅢ(apoCⅢ)、载脂蛋白E(apoE)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的程度均优于长链脂肪酸食用油组(P〈0.05);〉60岁男性TC、apoAⅠ、apoB、apoCⅡ、apoCⅢ及LDL—C降低的程度均优于长链脂肪酸食用油组(P〈0.05)。结论合理膳食条件下。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可不同程度改善高TG血症患者脂代谢.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  相似文献   

10.
吴坚 《大众医学》2010,(11):37-37
在日常三餐中.煎、炒、烹,炸样样离不开食用油。经食用油烹饪后的食物色香味美.让人食欲大增。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油水不足的菜总觉得缺乏美味,烹饪喜欢多油,并且爱吃高油食品。如今.生活的舒适.加上长期多吃少动.使得体内脂肪大量囤积,严重危害到健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饮食,食用油的营养、品质和合理使用也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丙酮酸钙对大鼠脂肪酸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32只体重150g左右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和丙酮酸钙低、中和高剂量(calcium pyruvate:0、100、500和1000mg/(kg.d)),灌胃方式给予,持续4w后处死并采样。用生化分析仪测定大鼠血脂和血糖指标,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肝脏和肌肉组织中脂肪酸C16:0、C18:0、c9-C18:1、c9,c12-C18:2、α-C18:3、C20:4含量,RT-PCR法测定肝脏中ACCαmRNA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的体重和食物利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中剂量组的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的血糖和甘油三酯含量变化不明显。脂肪酸测定表明脂肪中除C18:0,肝脏中除C18:0和c12-C18:2无统计意义,其余脂肪酸含量与对照组比显著减少(P0.05);背长肌中的脂肪酸含量变化不明显。肝脏中高剂量组ACCα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与对照组(P0.05)。结论丙酮酸钙能控制体重增长,降低脂肪酸含量,可能是通过调节肝脏ACCαmRNA转录水平和增加机体能量消耗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膳食脂肪酸组成影响大鼠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用8种不同膳食脂肪酸组成(SFA、MUFA、n-6PUFA、n-3PUFA、1∶1n-6/n-3、5∶1n-6/n-3、10∶1n-6/n-3、1∶2∶1S/M/P其中n-6/n-31∶1)喂养SD雌性大鼠,并在大鼠乳腺癌模型的基础上,用气相色谱内标法观察大鼠乳腺组织脂肪酸组成改变,RT-PCR分析组织脂代谢调控基因(FAS、COX-2和5-LOX)的表达。结果在不同膳食脂肪酸构成中,只有1∶1n-6/n-3能有效抑制大鼠乳腺癌的发生。不同膳食脂肪酸构成可导致大鼠乳腺组织脂肪酸组成发生相应变化,且各组间的脂肪酸含量有显著差异。高乳腺癌诱发的SFA、MUFA、n-6PUFA、5∶1n-6/n-3、10∶1n-6/n-3和1∶2∶1S/M/P喂养组乳腺组织含有较多的C18∶1、C18∶2和C20∶4,而EPA和DHA含量极少。无或低乳腺癌诱发的n-3PUFA和1∶1n-6/n-3喂养组乳腺组织EPA和DHA明显增多,C20∶4含量显著减少。RT-PCR结果显示1∶1n-6/n-3低诱癌组较相应对喂组上调FAS、COX-2和5-LOXmRNA表达力度明显弱于其它高乳腺癌诱发组。结论不同膳食脂肪酸组成能明显改变大鼠乳腺组织脂肪酸组成,进而影响脂代谢基因FAS、COX-2和5-LOX表达,可能是大鼠乳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刘艳  施文荣  洪振丰  郑海音  李颖 《营养学报》2013,35(3):232-235,240
目的研究游离脂肪酸(FFA)的诱导对L02肝细胞长链脂酰CoA合成酶1(ACSL1)的表达及相关代谢的影响。方法用含不同浓度(0.2、0.4、0.8 mmol/L)FFA的培养液诱导L02细胞48 h,Western blot检测ACSL1蛋白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ACSL1 mRNA水平,比色法测定甘油三酯(TG)含量、ATP水平和培养上清FFA浓度变化,生化法测定酮体含量和培养上清葡萄糖浓度变化。结果 FFA的诱导可显著提高ACSL1蛋白表达水平(P<0.01),但对ACSL1 mRNA水平无明显影响(P>0.05),细胞内TG含量显著升高(P<0.01或P<0.05),酮体含量显著升高(P<0.05),培养上清葡萄糖消耗显著增加(P<0.01),胞内ATP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与0.2 mmol/L、0.4 mmol/L FFA组相比,0.8 mmol/L FFA组培养上清FFA消耗显著增加(P<0.01或P<0.05)。结论 FFA通过上调ACSL1蛋白表达水平致肝细胞TG蓄积。  相似文献   

14.
鱼油对小鼠脑磷脂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鱼油组,按小鼠处死时间,对照组分三个亚组,鱼油组分四个亚组。取小鼠脑组织,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其脑磷脂中脂肪酸组成,考察鱼油中n一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小鼠大脑的影响,结果表明:鱼油可使小鼠脑重增加(P<0.05),使脑磷脂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n一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降低,使n一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上升(P<0.05)。停用鱼油两周后,其脑磷脂中脂肪酸水平与对照组的水平接近,即鱼油对脑磷脂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作用逐渐减弱。由此推论,在人脑早期形成发育过程中,适时、适量、持续补充人体必需n一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食用油酸(oleic acid,OA)含量不同的茶籽油和调和油前后,血清OA和9,10-二羟基硬脂酸(9,10-dihydroxystearic acid,DHSA)的含量和变化,以探讨OA是否在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体内转化生成DHSA。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将50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茶籽油组和调和油组,每组各25例。受试者每日摄入以上实验油25~30g,持续8w。在研究开始时和结束时测定身高、体重、BMI以及血清中OA、DHSA、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结果研究结束后茶籽油和调和油组分别获得21和25例有效数据。实验开始时两组性别分布、年龄、BMI、TG、TC、ALT、AST、总能量、三大营养物质摄入水平、各脂肪酸摄入量及活动水平无显著差异。实验结束时,与调和油组相比,茶籽油组油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以及血清OA和DHSA水平显著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减少,其他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与实验开始时相比,茶籽油组油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以及血清中OA和DHSA含量显著增高,体重和BMI显著下降及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减少,其他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调和油组除体重和BMI显著下降外,其他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结论油酸在高甘油三酯患者体内可代谢生成DHSA。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共轭亚油酸(CLA)对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体质量、血脂及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35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5组,即基础对照组、肥胖对照组和CLA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0.4、0.81、.6 g.kg-1)。除基础对照组喂饲基础饲料外,其余4组喂饲高脂高糖饲料,喂饲5周后灌胃CLA 1个月,测定体质量和血脂水平,并对肝脏组织切片进行油红O染色。结果与肥胖对照组相比,CLA低、中、高剂量组体质量分别降低了5.28%、5.67%、7.16%,CLA 3个剂量组的脂体比分别降低了52.8%、54.6%、54.6%(P<0.05);CLA 3个剂量组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分别降低了18.6%、34.8%、49.1%,其中高剂量组与肥胖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CLA组大鼠肝脏切片油红O染色后肝细胞内的红染脂滴随CLA剂量的增加逐渐减少。结论CLA可降低大鼠体质量、血脂水平,并通过影响肝脏脂质代谢起到抗肥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红松仁不饱和脂肪酸对肥胖大鼠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红松仁不饱和脂肪酸对大鼠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从超临界法提取的红松仁油为原料,用尿素包合法制得不饱和脂肪酸。将大鼠随机分为8组,除1组为基础对照组外,其他7组给予高脂饲料,每周称重一次,建立肥胖模型。基础对照组和肥胖对照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1.2g/kgbw),松仁原油对照组灌胃松仁油(1.2g/kgbw),5个剂量组分别灌胃不饱和脂肪酸0.4、0.8、1.2、1.6和2.0g/kgbw。连续4w后,分别测定大鼠体重、脂/体质量比、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总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肝脂酶(HL)活性、脂蛋白脂酶(LPL)活性及肝脏脂褐质(LP)含量。结果与肥胖对照组相比,红松仁不饱和脂肪酸能显著降低大鼠体重、脂体比、TG、LP和TC水平,而HL水平和总脂酶(LA)水平显著提高。结论红松仁不饱和脂肪酸对大鼠脂代谢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氨基酸代谢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高脂饲料 +乙醇灌胃 ,建立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 ,实验 4周后 ,取血清和肝匀浆测定氨基酸含量。结果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和肝脏的大部分氨基酸含量都发生了改变 ,其中血清和肝脏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分别升高 5 3.0 %和 6 9.3% (P <0 .0 5 ) ,含硫氨基酸的蛋氨酸、半胱氨酸水平则下降超过 6 0 .0 %(P <0 .0 5 ) ,必需氨基酸下降也很明显 ,尤其精氨酸下降分别为 6 6 .4 %和 87.7% (P <0 .0 5 ) ,合成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的氨基酸下降 >18% (P <0 .0 5 )。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和一些游离氨基酸的改变可能在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