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肌电图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电生理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运用神经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144例糖尿病患者四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结果 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63例,经肌电图检查增加至99例,确诊率由43.75%上升到68.75%;在无症状的81例中经神经肌电图诊断异常为36例,异常率为44.44%.结论 神经肌电图检查有利于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足、溃疡、感染和截肢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常结合神经传导速度、F波和H反射、皮肤交感反应、定量感觉检查等方法诊断。皮肤活检,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神经微血管系统检查、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方法尚有待完善。本文对目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 5 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 ,其中 ,12例有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者 ,肌电图均显示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其余 38例没有症状者 ,其肌电图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异常。结果表明 ,肌电图对糖尿病的神经病变具有重要早期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开始以肢端麻木为主,随着病情的发展,则常以疼痛为主要表现。本文收集28例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经控制血糖、肌注维生素B_1、B_(12)等治疗,症状好转,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童焕 《中级医刊》1997,32(4):14-16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感觉障碍测定是否有助于早期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法对7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感觉神经障碍测定,观察其振动阈值.结果其中66例有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者,感觉障碍测定示:血流速波形和频率波形异常,周围神经损坏为轻度至重度风险.其余12例无临床表现,无症状者,其感觉障碍测定示:血流速波形和频率波形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感觉障碍测定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重要早期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足外观、针刺觉检查、温度觉检查、踝反射、10 g尼龙丝、128 Hz音叉(TF)、振动感觉阈值(VTP)检查单用及联合应用(足部综合评分)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115例及10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进行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查,同时行足外观、针刺觉检查、温度觉检查、踝反射、10 g尼龙丝、128 Hz TF及振动感觉阈值(VTP)检查。以NCV作为"金标准"计算各种检查单独应用及各联合应用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相对危险度(RR)。结果以NCV检查为标准,足外观敏感度最高(97.30%),但特异度仅27.75%,10 g尼龙丝最低(13.51%),特异度为92.49%。结论足部综合评分(剔除踝反射、针刺觉)可以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应用于DPN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各种诊断方法和临床表现、形态学和生化测定、电子诊断措施、定量感觉试验等。并对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作了初步的探讨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邵红  孙亚东  韩艳  关红  马彦  杨乐 《吉林医学》2007,28(15):1640-1640
目的:探讨应用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弥可保治疗40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设30例常规采用B族维生素和血管内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作对照组。发现弥可保可以不同程度地减轻患者的肢体麻木、疼痛、发凉等临床症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也有所改善,皮肤溃疡愈合的效果较为显著。结果:在治疗过程中,没有明显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是安全有效的。结论:弥可保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些糖尿病病例常首先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症状,比较容易误诊。现就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的早期发现、诊断及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7):88-95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门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DPN)82例,未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非DPN)48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DPN组年龄显著大于非DPN组,病程显著长于非DPN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非D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尺神经、正中神经以及腓总神经运动神经潜伏期较非DPN组长,MCV较非DPN组低,腓总神经波幅较非DPN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尺神经、正中神经以及腓浅神经感觉神经SCV较非DPN组低,正中神经以及腓浅神经潜伏期较非DPN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患者神经病变临床分布:感觉神经:尺神经22例,正中神经29例,腓浅神经22例;运动神经:尺神经15例,正中神经6例,腓总神经17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素包括年龄、病程、HDL-C(OR=2.3、1.7、2.1,P0.05)。结论年龄大、病程长、HDL-C水平低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周围神经病变,感觉神经以及运动神经均存在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下降;感觉神经发生异常的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4):131-134
目的 探讨穴位按摩联合超声药物导入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年至2019年8月内科住院治疗DPN患者78例,随机分为联用组和单用组,每组各39例。两组予饮食调整、适当运动锻炼、药物降血糖、改善微循环和营养神经等基础治疗。单用组在此基础治疗上予穴位按摩治疗,联用组在单用组基础上加超声药物导入治疗,两组均连用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踝肱指数(ABI)和足部单项检查及综合评分(CFS)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TCSS评分及CF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ABI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联用组变化幅度较单用组更显著(P0.05);同时联用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87%,明显高于单用组的79.49%(χ2=4.131,P0.05)。结论 穴位按摩联合超声药物导入治疗DPN患者的效果确切,能促进运动和感觉神经的恢复,缓解临床症状,对DPN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高压静电联合川芎嗪注射液和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08年5月期间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6例,在相同的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使用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组43例,使用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同时,予高压静电治疗,疗程均为3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高压静电联合川芎嗪和甲钴胺治疗组DPN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压静电联合川芎嗪和甲钴胺能够更有效减轻DPN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甲钻胺联合葛根素用药对糖尿病大鼠神经病变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甲钻胺组、葛根素组、甲钻胺葛根素联合组,并设置空白对照组。连续给药8周,监测大鼠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组织切片观察坐骨神经病理变化;并采用生化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丙二醛(MDA)水平。结果:葛根素组及两药联合组大鼠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甲钻胺及甲钴胺葛根素联合组可升高SOD活性,减少MDA生成(P〈0.05)。结论:甲钴胺、葛根素对DPN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以联合用药组作用最显著。其机制可能与升高坐骨神经组织SOD活性,减少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5.
李睿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4):123-124,126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速度(NCV)、F波及H反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用Viking Select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230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检测和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检测与胫神经H反射检测及胫神经F波检测。结果230例糖尿病患者的SCV异常率62.2%,MCV异常率52.6%,SCV和MCV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神经F波异常率53.9%,H反射异常率70.9%,H反射异常率和F波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肢共检测神经1840条,927条异常,异常率50.4%;下肢检测神经1380条,891条异常,异常率64.6%;上下肢传导速度异常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CV及F波、H反射是早期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手段,其中H反射是最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空腹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与2型糖尿病(DM)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并分析影响DM患者血浆tHcy水平的因素。方法:以10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DM组,45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其中DM组分为有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和无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用酶转换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tHcy浓度;并用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结果:DPN+组的空腹血浆tHcy浓度明显高于DPN-组和正常对照组[(14.20±2.92)μmol/Lvs(9.05±1.78)μmol/L和(8.95±2.27)μmol/L,P<0.01];存在高Hcy血症的DM患者DPN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高Hcy血症患者(80.65%vs34.72%,P<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维生素B12、叶酸(FA)均为DM患者tHcy的决定因素(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tHcy、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维生素B12均与DPN的发生有关;空腹血浆tHcy、HbA1C、V itB12均为DPN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空腹高Hcy血症是DPN的危险因素;血清维生素B12、FA水平影响tHcy的浓度。  相似文献   

17.
龚含笑  李闻鹏  李红 《浙江医学》2004,26(12):893-89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和血清离子钙(Ca2 )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离子电极法测定了45例2型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患者和56例2型糖尿病无外周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清Ca2 水平,并与31名健康对照者作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组血清Ca2 水平为(1.064±0.055)mmol/L,明显低于糖尿病无外周神经病变组的(1.140±0.039)mmol/L(P<0.05)和对照组的(1.160±0.046)mmol/L(P<0.05);2型糖尿病无外周神经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别则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Ca2 水平与年龄、收缩压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2型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患者血清Ca2 水平下降,提示Ca2 代谢紊乱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脂微球前列腺素E1(Lipo PGE1)制剂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2型糖尿病(DM)合并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Lipo PGE1治疗)和对照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的改变。结果:经20天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减退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神经电生理检查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增加,以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Lipo PGE1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NCV),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有治疗作用。以上疗效可能是通过PGE1的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双重作用,改善微血管病变引起的神经供血和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铁蛋白(SF)水平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7年8月在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548例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根据双下肢肌电图检查结果,分为非DPN组(NDPN组)与DPN组,NDPN组304例,DPN组244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20例为对照组(NC组),分别检测3组研究对象体质指数(BMI)、血压(BP)、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内皮素(ET)、SF、一氧化氮(NO)等水平,DPN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除HDL-C水平外,DNP组、NDNP组和NC组各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HbA1c、ET、TC、TG、LDL-C、SF水平高于NDPN组及NC组,而SOD、NO水平低于NDPN组及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与HbA1c、TC、TG、ET均成正相关(r=0.613、0.461、0.542、0.583,P<0.05),与SOD、NO均成负相关(r=-0.432、-0.57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F、ET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而SOD、NO是DPN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SF是老年T2DM患者DPN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可能通过氧化应激参与DPN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光子治疗仪结合传统方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护理。方法选取8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取传统的治疗和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结合光子治疗仪进行治疗和护理。结果在患者感觉疼痛平面的减退情况和神经运动传导速度两方面比较,观察组患者均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处于早、中和晚期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94.44%和90.00%均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传统方法上,结合光之治疗仪进行治疗和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