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加用谷氨酰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科收治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常规肠内营养组(对照组)和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组(治疗组)。检测患者第1天、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的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等营养代谢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ALB和TF显著升高(均P〈0.05);观察组的ALB和TF在治疗后第7天、第14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的重症监护时间和出院时间分别为(11.57±5.25)d、(21.34±10.27)d,观察组的重症监护时间和出院时间分别为(6.17±4.53)d、(13.41±8.74)d,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与谷氨酰胺联用可明显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5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术后给予肠外营养,观察组术后给予肠内营养。观察2组术后营养状况,包括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体质量变化情况;并记录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术后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和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气、排便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用于胃癌全胃切除术后可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改善机体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以及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收集 2011年 7月 ~2012年 6月期间进行胃癌手术治疗的 100例患者做为观察的对象,随机将 100例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 50例患者为一组,观察组的患者采取肠内营养,对照组的患者采取肠内外营养联合,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营养状况,肛门的排气时间,住院的时间,营养所需的费用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在术后的营养状况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 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癌手术后在早期的肠内营养具有经济、安全,促进肠道功能恢复以及术后营养状况恢复等优点,对此可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余艳  沈琼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2):3148-3149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将64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术后第1天给予肠内营养;对照组32例,术后早期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待患者排气后给予肠内营养。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血尿素氮、血肌酐和中性粒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7d血浆白蛋白、球蛋白、总蛋白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能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患者恢复,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尤翠侠 《淮海医药》2014,(6):607-608
目的观察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输液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等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2组患者均无吻合口瘘发生;观察组发生肺部感染1例,对照组发生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切口感染各1例,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和住院时间、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开放手术后肠外营养对机体恢复情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胃癌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行腹腔镜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和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行开放手术和肠外营养.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支持期间的肠胃功能恢复情况、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住院天数.测定术前和术后1天、7天的肝功能、电解质、营养指标(体重、血清总蛋白、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和免疫指标(外周血CD4、CD8、CD4/CD8).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肝功能损害比对照组轻,而血清前清蛋白、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结论 腹腔镜手术和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胃癌患者术后的肠胃功能恢复,对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和促进免疫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能缩短术后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行全胃或次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护理,并比较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机体恢复情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因胃癌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术中经鼻置空肠营养管术后早期予以肠内营养治疗与护理,并与肠外营养患者的治疗护理进行比较分析,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并于术前1d和术后第1、7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CD3+、CD4+、CD8+及NK细胞活性。结果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组患术后通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少于肠外营养组(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及NK细胞活性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7d上述指标迅速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而肠外营养组术后7d内持续处于低水平,并显著低于早期肠内营养组(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使患者机体恢复快,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并探讨食管癌患者手术后实施早期肠内、外配合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选取该阶段内本院收治的6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早期肠外静脉营养支持,观察组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吻合口瘘、消化道和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并对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第14天的白蛋白水平、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均P< 0.05).两组患者吻合口瘘、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为6.67%,较对照组的26.67%明显更低(P<0.05).术后第7天、第14天,观察组患者的白蛋白水平、淋巴细胞计数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均P< 0.05).结论 在食管癌患者手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且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而留置空肠营养管并早期肠内营养不会增加患者消化道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刘坤  钱峻 《中国处方药》2014,(12):75-76
目的评价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EN组40例,全肠外营养(TPN)组36例。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肠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和营养费用等。结果术后第8天,EN组患者总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TPN组(P〈0.05),其他营养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肠功能恢复较TPN组患者快,营养相关费用和住院费用较TPN组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EN组与TPN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EN可有效地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促进术后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的肠内营养方式对肝胆患者外科手术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56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早期肠内营养后,预后营养指数平均值为(48.1±3.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数据,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8%),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方式对肝胆患者外科手术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对胃肠道肿瘤患者的影响.方法 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4月收治的7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PN组和EN组各35例,PN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EN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结果 PN组患者腹痛腹胀4例、恶心呕吐2例、无腹泻;EN组患者腹痛腹胀5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2例.EN组患者术后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均高于PN组(p<0.05).结论 对胃肠道肿瘤患者给予肠内营养,副作用少,改善营养状态更明显,是安全和更有效的营养供给方式,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住院的食管癌患者98例随机分早期肠内营养组(EEN)和传统肠内营养组(TEN),每组49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1、10天测定血红蛋白(Hb)、清蛋白(ALB)、总蛋白(TP)、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转铁蛋白(TF)水平,观察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 与术前比较,治疗后1d及10 d两组患者Hb、TLC、ALB及TP均不同程度升高,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EN组比较,术后10 d EEN组患者Hb、TLC、ALB及TP均显著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N组排气时间比TEN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 1.057,P<0.05);EEN组发生轻度腹胀患者6例,轻度腹泻8例,TEN组患者出现腹胀2例,轻度腹泻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05,P<0.05).结论 早期行肠内营养能改变食管癌术后患者的机体营养状态,维护和促进胃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6例,实验组留置鼻肠管,对照组留置鼻胃管,均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的营养支持方式,观察两组生活指标、胃肠道耐受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营养支持后7d血清蛋白呈上升趋势,但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血糖均较营养支持前下降,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患者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支持方式,可以明显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N)用于ICU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6例ICU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治疗组采用早期EN,对照组采用传统胃肠营养.治疗2周后比较2组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体质量指数和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营养支持前2组ALB、Hb及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2周后,2组ALB、Hb及体质量指数均高于营养支持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胃肠道呕吐、腹胀、腹泻、便秘和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危重症患者早期给予EN可更好地改善全身营养状况,降低胃肠道并发症及出血等发生率,从而明显改善预后,且经济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治疗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将65例SAP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研究组患者均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均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危重症评分(APACHE)情况、通便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当天APACH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评分均逐渐下降,研究组治疗后4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通便时间、腹痛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转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对于SAP患者的治疗较肠外营养支持效果夏佳,但肠内营养不适于发病初期,因而临床应联合应用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胃肠外科术后的应用。方法收集我科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的96例胃肠道疾病手术的患者,其中56例患者手术前后接受肠内营养,40例术后接受肠外静脉营养支持。观察术后肠排气恢复时间、引流管引流出液体量、拔管时间长短、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的情况,以及术后第7天的血浆白蛋白的数值。结果肠内营养组较肠外营养组术后恢复排气时间明显缩短、引流量明显减少、拔管时间提前、血浆白蛋白明显升高、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减少,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但术后并发病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肠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接受肠内营养,可以提前恢复胃肠道功能,改善营养状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营养状况及降低并发症的价值。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术后常规营养的对照组及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观察组,比较其术后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指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可提高患者的术后营养指标,且降低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赵莉莉 《中国医药科学》2014,(20):153-154,16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全组患者97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9例及对照组48例。观察两组患者给予营养支持后营养指标以及NIHSS评分和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21d后NIHSS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症脑血管病治疗中采取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可以明显改善营养状态,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谷氨酰胺(Gln)强化的肠内营养干预对艾滋病患儿营养状况和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艾滋病患儿用随机数字表随机纳入观察组(Gln强化组30例)与对照组(常规型肠内营养组30例).干预前和干预第28天分别检测两组患儿营养相关指标、细胞免疫指标及血清Gln浓度变化.结果 干预第28天观察组患儿的外固血总淋巴细胞计数(TLC)[(2.81 ±0.25)×109/L比(2.53±0.24)×109/L]、血清Gln水平[(7.2±2.1) μmol/L比(5.5±1.2) μmol/L]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观察组血清白蛋白(ALB)[(40.5±3.1)g/L比(38.6±2.1)g/L]、CD4+百分比[(39.0±7.5)%比(35.3±9.9)%]、CD;/CD;比值[(1.6±0.8)比(1.2±0.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对照组低(16.7%比40.0%,P<0.01).结论 强化肠内营养干预能改善艾滋病患儿营养状况,提高其T淋巴细胞免疫水平,降低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