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辅助生殖技术主要是人们对不育症治疗从依赖输卵管重建手术转向实验室技术 ,最常见的是通过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Invitrofertilization-embryotransfer,IVF -ET)技术来帮助一些妊娠困难的夫妇生育 ;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 (Intracytoplasmicsperminjection,ICSI)受精技术主要用于严重的男性不育患者 ,更重要的是本受精方法不受精子浓度、活动度及形态等参数影响 ,对于无精症者还可以通过从睾丸或附睾穿刺取精子提供ICSI治疗 ;种植前遗传学诊断是在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的基础上结合显微操作技术、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与单卵双胎(MZT)妊娠发生的相关性,分析MZT的可能发生机制。方法回顾行ART后临床妊娠的368个周期,比较行透明带显微操作和未经显微操作的2组患者间MZT妊娠的发生率。结果透明带显微操作临床妊娠112周期,MZT3例,发生率为2.68%;未经透明带显微操作临床妊娠226周期,MZT3例,发生率为1.33%,明显低于透明带显微操作组(P<0.05);透明带显微操作组中ICSI组发生率为0%,而AH组中发生率为0.45%,经AH操作后可明显增加MZT的发生率(P<0.05)。结论单卵双胎妊娠与胚胎透明带显微操作间有一定关系;ICSI的使用未增加MZT的发生率,而AH增加了MZT的发生率;严格把握AH指针可能是减少MZT妊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RT)子代出生缺陷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不同方式助孕妊娠的220例患者子代出生缺陷率,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 220例患者子代出生缺陷率为2.27%;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和卵泡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鲜胚移植和冻融胚胎移植助孕子代出生缺陷率分别为2.33%和2.20%、2.19%和2.70%,均高于卫生部公布的2010年全国出生缺陷率149.9/万;不同助孕方式组间子代出生缺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T子代发生出生缺陷可能与辅助生殖技术、亲代低生育力、孕母年龄、体重指数(BMI)及多次自然流产史、胎儿数有关。结论告知不孕患者ART的潜在风险是必要的,不同助孕方式子代出生缺陷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7,28(4):F0003-F0003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于1996年开始筹建,1997年2月正式将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术实施临床,3月份获临床妊娠。1998年5月22日河北省首例试管婴儿在该院生殖中心诞生,填补了我省一项空白,使我省的辅助生殖技术跨入了国内先进行列。1998年被省卫生厅正式批准为河北省生殖医学中心。2001年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试管婴儿出生,2002年10月河北省首例冻融胚胎试管婴儿也在该院生殖中心诞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术后宫内单胎妊娠病例发生早期自然流产的相关因素,为早期自然流产的预防提供可行依据。方法: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对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湘雅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ICSI术后的单胎妊娠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早期自然流产夫妇(96对)为病例组,足月活产分娩夫妇(593对)为对照组,分析早期自然流产的相关因素。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方年龄大、有自然流产史以及男方精子DNA碎片指数(DAN fragmentation index,DFI)高为IVF/ICSI术后早期自然流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VF/ICSI术后发生早期自然流产受多因素的影响。女方年龄越大(>30岁)、有自然流产史或男方精子DFI越高(≥15%),IVF/ICSI术后发生早期自然流产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辅助生殖技术(ART)及子代性别与出生缺陷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ART助孕治疗后获得的围产儿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34 626例围产儿,根据父母采用的ART将围产儿分为体外受精(IVF)组(n=12 449)、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ICSI)组(n=4 680)、冻融胚胎移植(FET)组(n=13 888)和夫精人工授精(AIH)/供精人工授精(AID)组(n=3 609);另根据性别,将围产儿分为男婴组(n=18 018)和女婴组(n=16 608)。通过电话或门诊问诊的方式对围产儿出生情况进行随访。统计出生缺陷情况及出生缺陷类型,并计算出生缺陷发生率。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34 626例围产儿中,出生缺陷患儿295例,总出生缺陷率为85.20/万。2017~2021年每年出生缺陷率分别为83.27/万(55/6 605)、95.01/万(64/6 736)、92.68/万(69/7 445)、87.50/万(59/6 743)、67.63/万(48/7 097);2017~2021年每年出生缺陷率比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综合分析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中鲜胚移植妊娠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个体化移植策略的制定和优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中心进行IVF/ICSI的635个鲜胚移植周期的临床数据资料,根据妊娠结局分为临床妊娠组(n=354)和未妊娠组(n=281),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促排情况和...  相似文献   

9.
日前,卫生部批准我校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继续开展供精人工受精技术(AID)、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ICSI)及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PGD)等四项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男性精子脱氧核糖核酸(DNA)损伤对常规体外受精(IVF)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35 对夫妇的154 个IVF 和88个ICSI周期,男方分别在女方获卵前和获卵日2次获取精液行精液常规检查和精子DNA 损伤(SDF)检测,统计IVF 和ICSI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结局.结果 获卵前和获卵日SDF 与IVF和ICSI周期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均无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5).IVF 和ICSI周期临床妊娠和非临床妊娠的获卵前和获卵日SDF 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SDF与IVF 和ICSI 的胚胎结局无相关性,也不能预测IVF 和ICSI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辅助生殖技术(in vitro fertilization/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IVF/ICSI)妊娠后单胎分娩的新生儿出生缺陷和母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ICSI)新鲜胚胎移植后单胎分娩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比较IVF与卵子透明带侵入性操作后出生的母体并发症、新生儿一般情况、出生缺陷及出生缺陷受累系统。结果 共有1016例新生儿分娩,其中13例有出生缺陷,出生缺陷发生率1.28%,其中IVF组、ICSI组的出生缺陷率分别1.12%、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F组与ICSI组分娩的新生儿的体质量、孕周、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母体产科并发症发生率、早产率、低体质量儿率、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率、巨大儿发生率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ART子代发生出生缺陷可能与亲代低生育力、孕母年龄等有关。结论 不同助孕方式对母体产科并发症的发生、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及出生缺陷没有显著区别,有必要告知不孕患者辅助生殖技术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 (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卵细胞浆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embryo transfer,ICSI-ET)术后双胎妊娠的临床生殖结局,探讨降低辅助生殖技术中多胎率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IVF/ICSI-ET术后获得双胎妊娠的425例孕妇的妊娠并发症?分娩方式和围产期结局?结果:①行IVF/ICSI-ET 4 603个治疗周期,双胎率23.35%,流产率9.18%,妊娠并发症发生率13.41%,出生缺陷发生率1.60%;②活胎双胎组孕周[(29.66 ± 3.64周) vs. (30.69 ± 3.47周)]? 出生体重[(2.64 ± 0.45)kg vs. (3.12 ± 0.64)kg]低于活胎单胎组,剖宫产率(97.68% vs. 77.38%)?早产率(41.06% vs. 16.67%)?低体重儿发生率(42.05% vs. 19.05%)高于活胎单胎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多胎减胎组和自然减胎组比未减胎组获得良好的生殖结局,孕周[(38.00 ± 2.03)周?(37.89 ± 2.46)周 vs. (36.43 ± 1.77)周)]和出生体重[(3.05 ± 0.65)kg?(3.15 ± 0.63)kg vs. (2.64 ± 0.45)kg]?早产率(13.64%?15.71% vs 37.24%)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辅助生殖技术中,双胎较单胎妊娠发生早产?低出生体重不良风险高,需重视其围生期保健和产前检查?临床早期预测并进行减胎等补救性手段是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40岁以上妇女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的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40岁以上高龄妇女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的治疗结局。方法2007年1月~2015年12月在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非赠卵IVF/ICSI-ET的≥40岁妇女的1050个起始周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妇女年龄分为4组:40岁组(n=393),41岁组(n=266),42岁组(n=158),43岁组(n=107),44岁组(n=64),≥45岁(45~51岁)组 (n=62),比较分析各组的临床特征和助孕结局。比较不同促排卵方案和不同移植胚胎数目的妊娠结局。结果共1032个取卵 周期,750个移植周期,113个周期获得临床妊娠,临床妊娠率为17.7%,其中64个周期获得活产,活产率为8.5%。各组的临床妊 娠率分别为23.4%、21.0%、13.1%、9.2%、5.6%和0%,胚胎着床率为11.2%、10.2%、6.3%、5.1%、2.3%和0%,各组的早期自然流产 率分别为31.0%、35.9%、42.9%、42.9%和100%,各组的活产率分别为11.9%、11.8%、2.8%和3.9%。长方案、短方案、拮抗剂方 案、促排卵方案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3.6%、10.2%、13.3%、2.3%。750个移植周期中,移植1个胚胎,临床妊娠率为3.8%,移植2 个胚胎,为12.6%,移植3个胚胎,为23.0%。结论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临床妊娠率逐年显著下降,并且年龄≥44岁获活产的概 率极低。对于≥40岁妇女即使无其他明显导致不孕的病因,应在知情告知后实施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对于年龄≥44岁妇女,则 寻求赠卵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助孕患者染色体多态及异常检出率及主要异常核型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57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泡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embryo transfer,IVF-ET/ICSI-ET)治疗对象的核型,分析其多态及异常核型检出率,探讨主要异常核型与生殖异常的关系及Y染色体异常与精液质量的关系。结果 IVF/ICSI助孕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多态及异常者的总检出率为8.07%。其中以Y染色体异常最常见,占8.52%,其次为1、9、16号染色体变异,占1.67%。不同多态及异常核型患者的临床特征不同。Y染色体多态及异常可影响精液质量。结论 IVF/ICSI助孕者中染色体核型多态及异常者的总检出率高于我国普通人群。染色体异常是不孕不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日渐成熟,已成为广大不孕不育患者克服疾病困扰获得后代的可靠助孕手段。围绕ART采用的相关医疗手段及对配子和早期胚胎采取的多种实验室干预措施如体外授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胚胎冷冻保存及冻融胚胎复苏技术等对ART子代的安全性存在的影响,已成为生殖医学领域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ART子代和自然妊娠子代的健康状况相似,辅助生殖技术是相对安全的。然而,受ART子代年龄和群体样本量影响,研究只能阐述ART子代出生后早期的随访,尚无权威证据揭示其对子代成年后的远期影响,也无法证明这些研究结论是否与ART适应证、夫妻双方不孕原因、母体年龄、遗传因素、IVF技术本身、IVF相关的不良围产结局等是否存在相关性。对 ART 助孕的子代安全性问题进行综述,讨论ART常规技术与出生缺陷、ART与早产、ART与低体质量儿、ART子代生长发育评估、ART子代的精神健康等问题,为人类ART安全有效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辅助生殖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术是不孕症治疗的重大突破,随着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等衍生技术的日趋完善和不断突破,IVF-ET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迅猛的技术之一;但目前IVF-ET的周期妊娠率仍徘徊于40%左右。如何提高IVF的成功率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时,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多胎妊娠等并发症的发生也是临床医师需要时刻注意的问题。IVF应遵循简单、经济、有效的原则,在提高妊娠率的同时,应特别关注对其风险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对不孕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ICSI-ET)临床结局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
析南方医院经阴道超声诊断为子宫腺肌病患者61个IVF/ICSI周期作为研究组,对照组为164例单纯输卵管性不孕患者。对两
组的一般情况、控制性促排卵过程中的卵巢反应性、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活产率等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的
新鲜周期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流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与
GnRHa降调节的长方案相比,GnRH拮抗剂方案对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均有不利影响(25.0% vs 45.0%,P=0.184;66.7% vs
27.8%,P=0.247),但无统计学差异,而活产率显著低于长方案组患者(0% vs 30.8%,P=0.025)。结论子宫腺肌病降低不孕患者
IVF/ICSI-ET的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且增加流产率,GnRH拮抗剂方案对子宫腺肌病患者IVF/ICSI-ET的临床结局
有负面影响,GnRHa长方案能够增加IVF/ICSI-ET的临床妊娠率、降低流产率。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针剌与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结合运用提高ART成功率的研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本文分析自2002年以来发表的针刺与ART结合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报告,对研究设计特别是针剌介入时机进行评价。过去5年多的相关研究初步显示胚胎移植(embryo transfer,ET)前后针刺有可能提高辅助生殖的孕育率,但缺乏大规模、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以证实该结论;不同刺激方式效果可能存在差异;在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周期的不同时间点针刺,对孕育率的影响尚未得出较一致的看法。针刺的效应因女性内分泌周期性变化而有所不同,如果能够选择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周期的关键时间点进行针剌并配合药物治疗,有可能在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孕育率上实现更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控制性超促排卵(COH)后不同卵巢反应对体外受精妇女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分析1 310例因输卵管和(或)男性因素接受第一周期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的不孕妇女的临床资料。根据COH周期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血清雌二醇(E2)质量浓度,按百分位0%~10%、11%~25%、26%~75%、76%~90%、91%~100%将卵巢反应程度分为低反应组(A组)、低中反应组(B组)、中反应组(C组)、中高反应组(D组)和高反应组(E组)。比较各组卵子、胚胎发育情况以及妊娠结局。结果 所有患者的临床妊娠率为44.73%,着床率为30.05%,流产率为3.73%。A~E组MⅡ卵数逐渐递增,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质胚胎数也呈递增趋势,除D组与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D组和E组平均移植胚胎数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1)。C组周期取消率最低,D组和E组的周期取消率高于B组和C组(P<0.05或P<0.01)。A~C组妊娠率和着床率递增,C~E组妊娠率和着床率递减;C组妊娠率和着床率均显著高于A组和E组(P<0.05或P<0.01)。各组间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卵巢低反应和高反应均不利于体外受精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