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癫痫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有关迷走神经刺激抗癫痫的基础与临床应用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20世界80年代末90年代初迷走神经刺激(vagusnervestimula-tion,VNS)术首次应用于临床,有关VNS控制癫痫发作的关键因素取决于刺激参数组合选择的这一论点首先得到了大家的公认。然而围绕何为VNS的适宜参数组合进行的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各家说法不一。因此有关确切的、适宜的刺激参数组合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关于VNS抗痫的可能机制,专家们从神经解剖学、神经化学、神经生理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VNS治疗的适应人群不存在年龄界限,对儿童、老人同样适用。通过10余年的基础与临床的科学研究,使VNS的疗效逐步得到提高。有关专家提出如何更有效地发挥VNS的抗痫作用是今后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
背景:迷走神经刺激参数直接关系到迷走神经刺激的抗痫效果及患者使用的安全性,选择适宜的迷走神经刺激参数组合足实现迷走神经刺激抗痫作用的关键因素。目的:观察电刺激参数包括输出电流、波宽、频率、开肩时间、关闭时间、何时启动等在迷走神经刺激拧制癫痫巾的作用。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材料:实验于2000-09/2002-09在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电生理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6蛤。方法:36只大鼠经海大藻酸复制大鼠癫痫模型,通过采用不同的迷走神经刺激参数组合,以大鼠行为学、心电图、皮层电图、海码神经元放电活动为观测指标,观察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在控制致痫大鼠中的作用,并从中筛选适宜的刺激参数组合。主要观察指标:①海人藻酸致痫效应。②迷走神经刺激参数组合及其抗痫效应。结果:3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迷走神经刺激的抗痫效应的观察卡要在痫性发作4h以内。②当波宽为2ms,刺激强度为3—3.5mA,频率为30~35Hz,开启1min,关闭2min时,连续刺激迷走神经50min时,抗痫效果显著,痫性皮层电图的发作时间明显缩短,严重程度显著降低;致痫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暴发性放电频率降低(P〈0.05)。结论:在保证受试者心电活动正常的前提下,能有效控制痫性发作的最小刺激参数绢合为晶适参数组合,日对心脏功能沿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背景:长期反复痫性发作可影响记忆功能以及发生许多意料不到的并发症。如何控制和预防其发作是临床和康复医学研究的重点。目的:应用大鼠癫痫模型,探讨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治疗癫痫的最佳启动时间。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室。实验对象:Wistar大鼠34只,二级,首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应用海人酸(kainic acid,KA)复制大鼠癫痫模型,以大鼠皮质电图(electrocordcographic,ECoG)和行为学为观测指标,在癫痫发作前后分别刺激左侧迷走神经,比较两组迷走神经刺激不同的启动时间对癫痫发作持续时间的影响,确定迷走神经刺激输出的最佳时机。主要观察指标:①海人酸诱发癫痫的潜伏期和持续期。②VNS的启动时间对控制癫痫发作的影响。结果:在癫痫发作前,间断刺激迷走神经50min,可显著降低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缩短发作的持续时间,甚至完全抑制癫痫发作。而发作一旦发生再行该组合刺激,则只能降低发作的严重程度、缩短发作的持续期,而不能完全阻抑癫痫发作。发作前后进行迷走神经刺激的抗痫效果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27.320.P&;lt;0.01)。结论:在癫痫发作前及时启动VNS可以显著提高VNS的抗痫效果,适宜的刺激参数组合是控制癫痫发作的关键,并为其预防发作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背景长期反复痫性发作可影响记忆功能以及发生许多意料不到的并发症.如何控制和预防其发作是临床和康复医学研究的重点.目的应用大鼠癫痫模型,探讨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治疗癫痫的最佳启动时间.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室.实验对象Wistar大鼠34只,二级,首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应用海人酸(kainic acid,KA)复制大鼠癫痫模型,以大鼠皮质电图(electrocorticographic,ECoG)和行为学为观测指标,在癫痫发作前后分别刺激左侧迷走神经,比较两组迷走神经刺激不同的启动时间对癫痫发作持续时间的影响,确定迷走神经刺激输出的最佳时机.主要观察指标①海人酸诱发癫痫的潜伏期和持续期.②VNS的启动时间对控制癫痫发作的影响.结果在癫痫发作前,间断刺激迷走神经50 min,可显著降低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缩短发作的持续时间,甚至完全抑制癫痫发作.而发作一旦发生再行该组合刺激,则只能降低发作的严重程度、缩短发作的持续期,而不能完全阻抑癫痫发作.发作前后进行迷走神经刺激的抗痫效果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27.320,P<0.01).结论在癫痫发作前及时启动VNS可以显著提高VNS的抗痫效果,适宜的刺激参数组合是控制癫痫发作的关键,并为其预防发作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背景迷走神经刺激参数直接关系到迷走神经刺激的抗痫效果及患者使用的安全性,选择适宜的迷走神经刺激参数组合是实现迷走神经刺激抗痫作用的关键因素.目的观察电刺激参数包括输出电流、波宽、频率、开启时间、关闭时间、何时启动等在迷走神经刺激控制癫痫中的作用.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材料实验于2000-09/2002-09在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电生理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6只.方法36只大鼠经海人藻酸复制大鼠癫痫模型,通过采用不同的迷走神经刺激参数组合,以大鼠行为学、心电图、皮层电图、海马神经元放电活动为观测指标,观察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在控制致痫大鼠中的作用,并从中筛选适宜的刺激参数组合.主要观察指标①海人藻酸致痫效应.②迷走神经刺激参数组合及其抗痫效应.结果3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迷走神经刺激的抗痫效应的观察主要在痫性发作4 h以内.②当波宽为2 ms,刺激强度为3~3.5 mA,频率为30~35 Hz,开启1 min,关闭2 min时,连续刺激迷走神经50 min时,抗痫效果显著,痫性皮层电图的发作时间明显缩短,严重程度显著降低;致痫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暴发性放电频率降低(P<0.05).结论在保证受试者心电活动正常的前提下,能有效控制痫性发作的最小刺激参数组合为最适参数组合,且对心脏功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迷走神经刺激(VNS)对致痫动物的抗痫作用及机理。方法 分别用青霉素、海人藻酸(KA)、士的宁对34只大鼠和8只家兔致痫,以动物大脑皮层电图(ECoG)、海马神经元电活动及行为学表现为观测指标,观察间断性左侧VNS对致病动物痫性发作的影响。结果 VNS可以阻抑致痫动物的痫性发作,对痫性ECoG、海马神经元电活动及行为学表现均呈现有显著的抑制。结论 内脏传入信息可能通过大脑皮层、海马部位的整合作用达到有效阻抑躯体痫性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间断性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控制癫痫的最佳启动时间及其抗痫效果,观察VNS对海人藻酸致痫大鼠皮质电图和海马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实验选用成年、健康、体质量220—250g的Wistar大鼠,40g/L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后,颈部皮下注射海人藻酸(10mg/kg)复制癫痫模型。在癫痫发作前后分别给予大鼠左侧迷走神经间断刺激,用银球电极与金属微电极分别记录皮质电图和海马CAl区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结果:①癫痫发作前给予VNS刺激(3.0—4.0mA,33Hz,1ms)50min,皮质电图结果表明可显著降低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缩短发作持续时间,甚至可完全抑制发作(F=27.32,P&;lt;0.001)。而癫痫一旦发生再给予上述刺激,则只能降低发作的严重程度,而不能完全阻抑癫痫发作。②当皮下注射海人藻酸诱发海马CAl区神经元出现典型的不规则爆发样电活动后,给予上述刺激,CAl区神经元放电频率有所减少,停止VNS 60min和120min后,放电频率继续显著下降(F=8.531,P&;lt;0.05)。结论:①阻抑海人藻酸致痫模型发作,VNS启动越早,抗痫作用越佳。②间断性VNS对海人藻酸致痫大鼠的抗痫作用。  相似文献   

8.
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癫痫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癫痫的有效性和最佳刺激参数,并对临床上癫痫持续状态病人进行疗效研究。方法应用士的宁制成动物癫痫模型,手术后直接刺激左侧迷走神经,应用不同的刺激参数组合进行刺激。对临床上癫痫持续状态的病人,经皮间接刺激迷走神经进行疗效观察。结果应用波宽2ms、频率100Hz、电压10V的组合参数刺激,全部实验动物的强直性发作立刻得到控制、痫样放电立即消失,脑电图恢复正常。选择病人可以耐受的电压幅度连续电脉冲刺激左侧颈部迷走神经体表投影区,进行经皮间接刺激治疗不同类型癫痫持续状态,结果完全控制率为83.3%。有效率达100%。结论刺激左侧迷走神经治疗癫痫和经皮刺激迷走神经治疗癫痫持续状态有效,但刺激参数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间断性迷走神经刺激(vagusnervestimulation,VNS)控制癫痫的最佳启动时间及其抗痫效果,观察VNS对海人藻酸致痫大鼠皮质电图和海马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实验选用成年、健康、体质量220~250g的Wistar大鼠,40g/L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后,颈部皮下注射海人藻酸(10mg/kg)复制癫痫模型。在癫痫发作前后分别给予大鼠左侧迷走神经间断刺激,用银球电极与金属微电极分别记录皮质电图和海马CA1区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结果:①癫痫发作前给予VNS刺激(3.0~4.0mA,33Hz,1ms)50min,皮质电图结果表明可显著降低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缩短发作持续时间,甚至可完全抑制发作(F=27.32,P<0.001)。而癫痫一旦发生再给予上述刺激,则只能降低发作的严重程度,而不能完全阻抑癫痫发作。②当皮下注射海人藻酸诱发海马CA1区神经元出现典型的不规则爆发样电活动后,给予上述刺激,CA1区神经元放电频率有所减少,停止VNS60min和120min后,放电频率继续显著下降(F=8.531,P<0.05)。结论:①阻抑海人藻酸致痫模型发作,VNS启动越早,抗痫作用越佳。②间断性VNS对海人藻酸致痫大鼠的抗痫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妍  付饶  王庭槐 《新医学》2010,41(2):123-127
采用植入式刺激器对迷走神经进行慢性、间歇性电刺激是一项控制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手段,它可以显著降低癫痫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并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其治疗机制仍未明了。本文介绍了迷走神经刺激(VNS)装置埋植和设置方法,并回顾了VNS抗癫痫的临床效能和不良反应,最后从神经解剖、神经电生理、脑功能成像等多方面对其疗效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是指用一种可植入装置刺激迷走神经的治疗方法,即通过外科手术将螺旋电极缠绕于颈部内迷走神经上,将刺激装置埋在胸前,调整装置参数与模式,使刺激器自动刺激迷走神经达到治疗目的。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5万多例患者接受了这种治疗,主要应用于难治性癫痫和持续性、复发性抑郁,此外,VNS对记忆功能障碍、脑外伤、脑缺血的改善作用也得到越  相似文献   

12.
通过腹腔注射士的宁将23只Wistar大鼠制成癫痫模型。手术暴露左侧迷走神经,用波宽2~3ms、频率60~100Hz、电压10~15V组合的中、高强度参数进行电刺激时,全部实验动物的强直性发作立即得到控制,痫样放电消失,脑电图恢复正常。而采用低强度(1ms、10Hz、5V)及非迷走神经刺激时,对实验动物的强直性发作及痫样放电无影响。提示迷走神经刺激控制癫痫发作的有效性,但选择最佳刺激参数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背景:迷走神经刺激术是一种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神经生理学疗法,通过刺激颈部迷走神经干可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 目的:观察间断性左侧迷走神经刺激术对致痫动物痫性发作的影响,为躯体内脏信息相互作用提供理论根据。 设计:观察性实验。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 材料:实验于2000-03/2002-09在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电生理学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34只,体质量220~250g;健康成年家兔8只,体质量2.2-2.5kg。 方法:①10只大鼠经肌肉注射150-160万单位青霉素致痫,通过观察迷走神经刺激术前后大鼠大脑皮质电图、行为学的变化,研究迷走神经刺激术对致痫大鼠癫痫活动的影响。②另外8只大鼠向海马内注入青霉素0.24~0.48mg致痫,观察迷走神经刺激术对致痫大鼠痫性大脑皮质电图的影响。③16只大鼠皮下注射海人藻酸致痫。经迷走神经刺激术观察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放电活动、大脑皮质电图及行为学变化。④8只家兔用微量注射器向皮层滴注士的宁致痫,观察迷走神经刺激术对急性皮层损伤致痫家兔的大脑皮质电图的影响。 主要观察指标:①迷走神经刺激术对青霉素致痫大鼠痫性发作的影响。 ②迷走神经刺激术对海人藻酸致痫的大鼠痫性发作的影响。③迷走神经刺激对士的宁致痫家兔痫性大脑皮质电图的影响。 结果:34只大鼠,8只家兔均进入结果分析。迷走神经刺激可以阻抑各组致痫动物的痫性发作,痫性皮质电图、海马神经元电活动及行为学表现均呈现显著的变化,总有效率达50%以上。如在癫痫发作前先行迷走神经刺激,有效率可达80%以上。肌肉注射青霉素致痫组,行为学及大脑皮质电图明显改善分别为40%和50%。海马内注射青霉素致痫组。50%的大鼠大脑皮质电图明显改善。迷走神经刺激对海人藻酸致痫大鼠的痫性发作的有效控制率为80%。家兔大脑皮质局部滴注士的宁组。经迷走神经刺激,50%的大脑皮质电图的痫性波得到控制。 结论:迷走神经刺激可有效地阻抑致痫动物的痫性发作,脑的皮质、海马神经元参与了迷走神经刺激的抗痫作用。内脏传入信息可能通过在脑的皮质.海马部位的整合作用达到有效地阻抑躯体痫性活动。  相似文献   

14.
背景:迷走神经刺激术是一种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神经生理学疗法,通过刺激颈部迷走神经干可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目的:观察间断性左侧迷走神经刺激术对致痫动物痫性发作的影响,为躯体内脏信息相互作用提供理论根据。设计:观察性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材料:实验于2000-03/2002-09在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电生理学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34只,体质量220~250g;健康成年家兔8只,体质量2.2~2.5kg。方法:①10只大鼠经肌肉注射150~160万单位青霉素致痫,通过观察迷走神经刺激术前后大鼠大脑皮质电图、行为学的变化,研究迷走神经刺激术对致痫大鼠癫痫活动的影响。②另外8只大鼠向海马内注入青霉素0.24~0.48mg致痫,观察迷走神经刺激术对致痫大鼠痫性大脑皮质电图的影响。③16只大鼠皮下注射海人藻酸致痫。经迷走神经刺激术观察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放电活动、大脑皮质电图及行为学变化。④8只家兔用微量注射器向皮层滴注士的宁致痫,观察迷走神经刺激术对急性皮层损伤致痫家兔的大脑皮质电图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①迷走神经刺激术对青霉素致痫大鼠痫性发作的影响。②迷走神经刺激术对海人藻酸致痫的大鼠痫性发作的影响。③迷走神经刺激对士的宁致痫家兔痫性大脑皮质电图的影响。结果:34只大鼠,8只家兔均进入结果分析。迷走神经刺激可以阻抑各组致痫动物的痫性发作,痫性皮质电图、海马神经元电活动及行为学表现均呈现显著的变化,总有效率达50%以上。如在癫痫发作前先行迷走神经刺激,有效率可达80%以上。肌肉注射青霉素致痫组,行为学及大脑皮质电图明显改善分别为40%和50%。海马内注射青霉素致痫组,50%的大鼠大脑皮质电图明显改善。迷走神经刺激对海人藻酸致痫大鼠的痫性发作的有效控制率为80%。家兔大脑皮质局部滴注士的宁组,经迷走神经刺激,50%的大脑皮质电图的痫性波得到控制。结论:迷走神经刺激可有效地阻抑致痫动物的痫性发作,脑的皮质、海马神经元参与了迷走神经刺激的抗痫作用。内脏传入信息可能通过在脑的皮质、海马部位的整合作用达到有效地阻抑躯体痫性活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刺激对大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t-MCAO)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平分为3组,即迷走神经刺激组(VNS组,造模后予迷走神经刺激)、模型组(重复VNS组步骤但不刺激迷走神经)及假手术组(重复VNS组步骤,但不栓塞大脑中动脉及刺激迷走神经)。其中,采用线栓法将大脑中动脉闭塞,术后2 h拔出栓线,建立t-MCAO模型。各组给予相应操作流程后24 h,记录神经行为学评分、计算脑梗死体积及观察脑皮质区LC3-Ⅱ、Beclin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较假手术组均显著恶化(P 0. 05),VNS组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较模型组有改善(P 0. 05),但仍差于假手术组(P0. 05)。相对于假手术组,模型组LC3-Ⅱ、Beclin1表达显著升高(P 0. 05),VNS组LC3-Ⅱ、Beclin1表达水平相对于模型组显著降低(P 0. 05),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 0. 05)。结论迷走神经刺激可能通过调控自噬激活水平发挥对大鼠短暂性脑缺血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告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治疗3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3例患者中女2例,男1例,平均年龄21.6岁,癫痫发作平均为13.7年。所有患者均行左侧迷走神经刺激手术,术后2周开机,分次调试参数至最适,并对临床疗效进行2年随访观察。结果:3例患者均未出现与手术及材料相关并发症,与刺激相关并发症给予对症处理后缓解或消失;刺激2年,McHugh评价为Ⅰ级2例,Ⅱ级1例;同时,3例患者抑郁、焦虑状态均有所改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也较术前提高。结论:VNS治疗顽固性癫痫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慢性神经疾病,发病率高。自1970年以来,有多种抗癫痫药世物问,但仍有约1/3的难治性癫痫患者的发作不能得到满意的控制,另外还有部分患者难以承受药物的毒副作用。这中间约有7%~8%的患者由于病灶容易确定,可以通过手术取得满意的疗效,但仍有一些患者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迷走神经刺激术(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1997年美国FDA正式批准VNS作为12岁以上的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8.
关莹 《中华护理杂志》2013,48(4):314-315
迷走神经刺激术(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作为一种治疗难治性癫痫的辅助治疗方法,近年来已经被逐步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总结了3例行VNS的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随访,并对知识宣教、手术室环境准备及手术中的配合重点进行了详细阐述.3例手术均获得成功,癫痫症状得到控制,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癫痫是一组由脑部和全身疾病等原因所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短暂性、脑功能障碍的综合征[1].WHO流行病学调查[2]表明,即使最有效的保守治疗,仍有30%~40%的癫痫发作难以控制,变为难治性癫痫.部分患者致痫灶定位困难,或者存在多个致病灶,切除手术难以奏效.迷走神经刺激术( 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无需对致痫灶进行精确定位,通过刺激迷走神经可使癫痫的发作次数减少,对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完全控制,为不能进行切除手术或切除术后复发的顽固性癫痫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且此手术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3].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完成VNS手术32例,本文对术中护理配合情况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对红藻酸致痫大鼠海马CA1区Ⅰ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mGluR)的影响,为VNS抑痫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D大鼠64只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红藻酸组、单纯VNS组和VNS治疗组4个组,每组16只,每组再分为测MGluR58只和测mGluR128只。观察大鼠的行为改变,并在各组动物存活2h后,断头取脑,在前囟至前囟后5mm区域内取脑组织用ABC法行mGlu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以显微计数尺计数双侧海马CAl区1mm范围内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结果:红藻酸组出现重型发作表现;VNS治疗组仅呈轻型发作表现;与对照组相比,红藻酸组CAl区mGluRla为(50&;#177;8)/mm^2,mGluR5为(125&;#177;9)/mm^2,较对照组(42&;#177;3),(98&;#177;6)/mm^2。表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q=-4.37,-10.88,P&;lt;0.05,0.01),VNS治疗组中mGluRla表达无明显变化,mGluR5表达显著降低,为(115&;#177;8)/mm^2。结论:VNS可有效控制癫痫发作,并降低痫后mGluR,特别是mGluR5的表达,提示抑制mGluR的表达可能是VNS发挥抗癫痫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