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痹与脾胃密切相关,常出现脘腹痞闷、恶心、上腹痛等脾胃症状,"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衰,标实为气滞、寒凝、瘀血、痰浊,引起心脉痹阻不畅,虚实夹杂者多见。本于脾胃功能失调,总病机为"阳微阴弦","阳微"乃脾胃失调不能上奉心阳,诸邪因虚上乘阳位而成"阴弦"。心与脾胃位置、经络间密切相连;五行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母子生克;心藏神、脾藏意,心主血行血,脾生血统血,相互依存协同。现代医学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感受器、中药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脂作用等均提示与脾胃密切相关。辨证分型:宗气不足-健脾益气、气血两虚-益气补血、瘀血阻滞-活血通脉、痰湿内阻-醒脾化痰祛湿、阳虚寒凝-健脾温中通络、肝脾不调-疏肝理气、胃阴不足-益胃养阴活血。  相似文献   

2.
崔晓  赵仓焕 《陕西中医》2010,31(5):573-575
目的:中医传统理论多认为神志病与心、肝、肾三脏密切相关。但笔者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神志病的病因根本是脾胃功能的失调,故此论述神志病应从脾胃论治。方法:主要从神志病的两个重要物质基础血和气入手,通过脾主血统血、胃气乃一身之气及脾胃气机转输、濡养五脏的生理病理基础来阐述脾胃与神志病的关系,同时结合历代医家临床从脾胃论治神志病取得的良好效果以及现代关于脑肠肽、肠脑等研究成果来说明神志病与脾胃的重要关系。结论:从脾胃论治神志病是临床的重要治则。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对胸痹心痛病因研究很多,综合1993年各地冠心病病因的调查,不外与饮食、劳倦、体质肥胖、年龄、外感寒邪等因素有关。胸痹心痛虽病位在心,但其涉及到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下面就上述各种病因分别论述脾胃与之直接或间接的关系。1饮食伤及脾胃与胸痹心痛的关系《卫生宝鉴》指出:“饥则伤气、饱则伤胃。”李东恒也提出:“饮食自倍、则脾胄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允,诸病之所胜也。”若饮食不节、饥饿不宜,过食肥甘厚味、恣饮酒浆、酷嗜辛之品等,皆可直接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水津不能输布,则停而为饮,聚而成疾。痰…  相似文献   

4.
乳腺增生病从脾胃论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古今文献,从脾胃生理结构和生理功能上论述了乳腺增生病与脾胃的关系,着重阐述了脾主运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功能变化对乳腺增生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并对临床从脾胃论治的经验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5.
于睿教授认为冠心病病位在心,与脾胃关系密切,应依整体观念,见心之病不独治心,辨证施治,方可收效。脾胃与心经脉相互络属,五行母子相系,功能密切相关。脾胃功能失调,经过一系列病理改变所致"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是冠心病基本病机,提出脾病则五脏不安,胃病则脏腑失充;总结出益气健脾、疏肝理脾、补益心脾、温中散寒及化湿和胃等方法,从调理脾胃入手论治冠心病,并遣方用药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胃痞病是一种常见的脾胃病,常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李永成教授认为,胃痞病病位在脾、胃,与脾、胃、心、肝等多个脏腑密切相关,病机关键在于心气郁、肝气结、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进而引发胃痞病。李永成教授应用“开心气,泻肝气”法治疗胃痞病肝郁气滞证,开心气之郁,散肝气之结,以平调脾胃,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5,(12):2331-2332
现代中医大多认为老年痴呆病位在脑,与肾、心、肝、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且强调老年痴呆的发病关键在肾,而对于脾胃在老年痴呆发病与防治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报道很少,文章着重阐述脾胃与老年痴呆发病的关系,从而引起人们对脾胃在老年痴呆发病诊治中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补脾益气法是采用甘平或甘温健脾补气的药物为主,促使脾胃功能恢复,气血生化有源,从而达到脾运正常,统摄有权,气足血充,阴平阳秘的目的。妇女以血为本,经、孕、产、乳等方面都与脾的生化、统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故陈良甫谓:“妇人以血为主,脾胃虚弱,不能饮食,荣卫不足,月经不行,寒热腹痛,或崩带证,皆由脾胃不足所生病。”何松庵亦云:“女子月事不调,因脾胃伤损,不能生血所致,须以补养脾胃为先,脾旺则能统血,而经自行。”所以对脾胃虚弱,  相似文献   

9.
心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研究心悸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从中医学角度来说,心悸其病位在心,而心和其他四脏关系密切,其中心为火,脾为土,火生土,心脾乃母子关系,因此心和脾是紧密联系的,心病则脾亦病,而脾病也影响心的功能。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同时有统血的功效,因此当脾气虚时则气血生化不足,难以布达周身,心血必然受到影响,心血不足,心失所养,最终心脾两虚发为心悸。脾主运化,水湿壅滞时,上凌于心,两者更不能单独分开论治,因此从脾论治心悸是有理论依据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心胃在位置、经脉、功能等生理、病理方面的影响与联系,阐述心胃相关理论。结合名师从心论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即从泻心、养心、宁心、化瘀等方面论治脾胃病,进而探讨心与脾胃病的内在关系,探索从心论治脾胃病的理、法、方、药,为临床从心论治脾胃病提供理论基础及思路。  相似文献   

11.
胸痹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属于"冠心病""心绞痛"范畴,病变在血脉,气血运行失和,痰湿浊邪瘀阻心脉进而发病。其病位在心,但与脾胃密切相关,在治疗上注意调理脾胃。本文从脾胃与心之间的关系、脾胃与致病邪气之间的关系两方面来论述脾胃的功能失调乃是胸痹的主要病因病机,并且从宗气不足、脾阳不足、肝脾不和、气阴两虚、心脾两虚、脾肾阳虚六个方面加以论治,以求"治病求本",从而为临床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论治血与降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帆 《国医论坛》2002,17(3):41-42
中医文献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多注重脏腑与血压关系 ,较少提及血与血压关系 ,从血论治高血压病多散见于临床报道之中 ,未能系统论述。本文试就血与血压关系及从血论治高血压病的方法探讨如下。1 血与血压关系血液乃人体之精微物质 ,循行于脉管 ,对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起濡养作用。血之生成和维持正常运行有赖于脏腑功能正常。“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肾藏精”,精血相生。因此 ,心、肝、脾、肾功能异常 ,必然影响血液生成与运行 ,从而变生他疾。可以认为 ,血之为病乃心肝脾肾中某一脏或几脏功…  相似文献   

13.
一月经病与脾胃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由脾胃所化生。月经的正常与否,均受脏腑、经络的影响。“二阳之病发于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说明了脾胃病中焦化源枯竭,脾不能转输永谷之精微于脏腑,不能上奉心肺而化为血,津血亏虚则女子不月也。在治疗上以调理脾胃,补益冲任而经自调。梅某,女,35岁,1985年10月16日初诊。患者已结扎,半年来月经后期40~50天一行,量少,  相似文献   

14.
脾胃为后天之本,乃仓禀之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升情降浊为化气生血之源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脾又具有益气、统血、主肌肉四肢等重要生理功能活动。若因饮食饥饱劳倦所伤,或素体脾胃虚弱,功能欠佳。或脾胃虚弱,病后失调。或清志夫和、肝气横逆、克伐脾胃。或致脾胃虚弱.机体抵抗能力不足,对于周围环境改变,四季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候变化适应能力低或耐受、调节能力差.影响脾胃升降功能造成疾病发生。临床观察四季气候变化对脾胃发病有相当影响,脾胃病也因气候差异或季节变迁而病情加重或好转…  相似文献   

15.
徐重明 《河北中医》2009,31(8):1172-1173
慢性脾胃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的临床特点,因而常出现虚实夹杂、寒热交织、久病夹瘀等复杂的疑难杂证,笔者就慢性脾胃病的辨证论治作出探讨如下。 1行气活血。消痰化瘀 脾胃居于中州,职司运化,功能是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上输于心、肺、头目以营养全身,即脾以升为健。同时,脾在志为思,思出于心,而脾应之,  相似文献   

16.
胸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其病位在心,但心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发病多由脾胃亏虚而来。辨证论治亦当注重调补脾胃。从脾胃与心的关系、脾胃与致胸痹之实邪的关系两方面论述了脾胃乃胸痹病因病机的关键,从先哲们注重脾胃治疗胸痹的经验,结合现代临床研究及运用论述了调补脾胃亦为胸痹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脾胃为后天之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居中央属土以灌四旁,调理脾胃以通调五脏,用于胸痹、黄疸、咳嗽、黄疸、水肿等分布于不同五脏体系之病证,五脏安,血脉和,诸病消。脾与心密切相关,心属火,脾属土,心火可温养脾土;脾胃与肺脏关系密切,脾胃腐熟水谷,散精于肺,脾土生肺金,脾胃虚弱可导致肺虚;黄疸与湿邪有关,脾喜燥而恶湿,脾运化失常,可使湿邪内生,饮食所伤,脾胃瘀热内生,脾之本色外露,发为黄疸;脾主运化,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泛于肌肤而成水肿。脾胃虚弱,可致水液运化失常。辨证论治,固护调理脾胃,诸病得健。  相似文献   

18.
心脏疾病 ,如胸痹 (心痹 )、心悸、心衰等与中焦脾胃肝胆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家通过心胃同治、心肝同治、心脾同治、心胆同治、调理中焦脏腑功能 ,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焦脾胃肝胆与心病生理上相关 ,病理上相随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焦 (脾胃肝胆 )与心脏疾病的关系。从五行生克关系来看 脾土为心火之子 ,心火为脾土之母 ,肝木为心火之母 ,与胆为表里 ,肝胆内藏相火 ,心内藏君火 ,“相火炽则君火亦炎 ,君火衰则相火亦败” ,五行中木克土 ,临床常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四者在生理病理方面关系密切。心居于胸腔 ,膈膜之上为神…  相似文献   

19.
妇女以血为本,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胃乃多气多血之腑,因此脾胃学说在诊治妇科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脾胃与妇科的关系(一) 脾胃与“经”1、脾胃是产生月经的重要渊源。《女科经纶》指出:“妇人经血生于水谷之精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水谷进入人体,首先受纳于胃,然后由脾运化变成精微,化生气血,而气血又是产生月经的物质基础。脾胃功能健旺,气血生化之源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脾胃病变导致心脏的病变,从而总结出心衰从脾论治,运用于临床获得较好的疗效,总结如下。1心脾的关系一是五行关系。脾属土,心属火,心之于脾乃母子关系。联系密切,若子病及母或子盗母气,均可因脾之失调而波及心。二是经脉关系。《灵枢·经脉篇》中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