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茯苓液体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摇瓶培养实验,对茯苓生长曲线进行了初步摸索,并进一步对茯苓液体发酵的最适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茯苓液体发酵的最适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30 g,酵母浸膏3.9 g,蛋白胨5.1 g,K2HP04 1 g,M gS04.7H2O 0.5 g,水1L.茯苓液体发酵的最适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6℃,摇瓶装量60mL(250 mi三角瓶),转速150 r/min,培养基初始pH值5.5,液体菌种茵龄2天,液体菌种接种量6%,摇瓶培养时间7天.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茯苓摇瓶液体发酵条件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茯苓的摇瓶补料培养液体发酵和发酵罐补料液体发酵的发酵工艺.新发酵工艺缩短了茯苓液体发酵的时间,并提高了茯苓菌体产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液体发酵工程技术开发茯苓资源,为解决茯苓菌木矛盾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响应面设计法,从接种量、碳源浓度和氮源浓度三个方面来优化茯苓的液体发酵工艺。总多糖含量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总三萜含量测定采用香草醛-冰醋酸-高氯酸显色法,比较液体发酵茯苓和栽培茯苓间的含量差异。结果:优化的最佳茯苓液体发酵工艺为接种量6.90%、碳源浓度3.10%、氮源浓度1.00%,此工艺下得到的菌丝干质量为(8.26±0.05)g/L。液体发酵茯苓和栽培茯苓的总多糖含量分别为44.80%和76.63%,总三萜含量分别为2.48%和5.74%。结论:本论文建立的液体发酵茯苓培养工艺切实可行,茯苓的液体发酵有望为茯苓资源的开发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筛选茯苓摇瓶液体发酵最适复合药性培养基,并对复合药性发酵茯苓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在不同复合药性培养基中进行茯苓摇瓶液体发酵,测定其胞外多糖和菌丝体产量。根据复合药性发酵茯苓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进行提取分离和定量测定。结果 在发酵基础培养基中添加0.75%薏苡仁和枸杞子组成最适复合药性培养基,茯苓菌丝体干质量达14.29 g/L,茯苓胞外多糖达8.22 g/L。药性发酵茯苓中总多糖、总糖、总灰分、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5.35%、45.73%、4.79%、21.43%。结论 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中药材组成的复合药性培养基对茯苓摇瓶液体发酵有较大影响,为其液体发酵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植物药-茯苓菌共发酵体系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通过菌株筛选、碳源初筛、氮源初筛等确定茯苓菌发酵培养基,并将12种常见植物药粉末添加到茯苓菌发酵体系,观察其对茯苓胞外多糖合成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茯苓菌ZK表现出较强的胞外多糖合成能力和细胞生长能力,2%葡萄糖+1%玉米粉为最佳碳源,0.5%酵母膏为最佳氮源;黄芪、茶叶、麦芽、三七、葛根、穿心莲表现出极强的胞外多糖合成促进能力;黄芪、茶叶、穿心莲、鹿衔草可显著促进茯苓菌丝体的生长,鹿衔草却抑制茯苓胞外多糖的合成或分泌,枸杞、山楂、丹参、茜草、连翘则抑制茯苓菌丝的生长。结论植物药因子对茯苓菌的胞外多糖合成和菌丝体生长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安徽、湖北和云南3个地区5个产地茯苓药材和饮片质量,为我国茯苓主产区药材质量研究和后续产业开发提供实验研究基础。方法 首先采用性状鉴别法对云南腾冲、安徽金寨、湖北罗田、安徽霍山、安徽岳西5个产地的茯苓进行性状描述,采用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法分别展现其结构和理化特征,然后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茯苓进行定性鉴别,最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茯苓酸的含量。结果 在性状方面,5个产地茯苓药材性状与药典描述一致。5个产地的茯苓均具有药典规定的特征显微结构,理化鉴定均显深红色,其中安徽霍山茯苓粉末中不规则团块较多,理化显色也更明显。在薄层色谱鉴别方面,5个产地茯苓与相应对照药材色谱在相同位置上显示相同颜色主斑点。在含量方面,安徽霍山的茯苓中茯苓酸的含量在5个产地中最高,平均含量约为其他四地的1.05~1.68倍。结论 通过对5个产地茯苓的鉴别和质量评价,为茯苓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标准建立、产地选择、新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切制方法切制茯苓后茯苓多糖的含量,从而确定茯苓的最佳切制工艺;方法对茯苓采用鲜切法和传统切制方法,通过茯苓多糖的含量确定其最佳切制工艺;结果将茯苓的含水量控制在42%左右时为切制茯苓最佳切制工艺。此时切制的茯苓饮片茯芩多糖含量最高;结论该工艺参数合理,方便可行,重复性好、茯苓鲜切法较传统方法中茯苓多糖含量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茯苓中茯苓酸的测定方法,比较不同菌种培育的茯苓中茯苓酸的量,为评价不同菌株培育茯苓的品质提供理论依据,从而确定优良菌种,控制茯苓资源品质。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Kromasil 100-5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柱温30℃,流动相为乙腈-0.2%甲酸(80∶20),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42 nm。结果 茯苓酸在0.48~2.40 μg与其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回收率100.26%,RSD为1.26%。不同菌种培育茯苓中茯苓酸的量有所差异。结论 该方法简便、专属、稳定,可用于评价不同菌种培育茯苓中茯苓酸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别茯苓多糖及其衍生物.方法:利用肝素、低分子肝素、茯苓多糖和硫酸化茯苓多糖之间电荷密度及相对分子质量的差异,在磷酸盐缓冲液中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根据各组分迁移率的不同,可对其明显区分.结论:该法重现性好,操作简单,可用于茯苓多糖及硫酸化茯苓多糖的鉴别.  相似文献   

10.
茯苓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茯苓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的含量,为茯苓药材产地加工的产业化研究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茯苓不同药用部位中水不溶性多糖、茯苓酸的含量。结果茯苓不同药用部位的水不溶性多糖含量大小依次为白茯苓、茯神、赤茯苓、茯苓皮,茯苓酸含量大小依次为赤茯苓、茯苓皮、白茯苓、茯神。结论茯苓不同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茯苓酸和茯苓水不溶性多糖的含量与临床用药的选择有关联;所建立的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茯苓药材质量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茯苓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茯苓P oria cocos的化学成分,从中寻找有重要生物活性及药用前景的天然产物。方法采用正相硅胶,反相RP-18,Sephadex LH-20及M C I等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波谱技术分析确定化学结构。结果从茯苓的提取物中共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确定分别为:麦角甾-7,22-二烯-3β-醇(Ⅰ)、胡萝卜苷(Ⅱ)、茯苓酸(Ⅲ)、3β-乙酰基-16α-羟基-羊毛甾-7,9(11),24(31)-三烯-21-酸(Ⅳ)、3,β16α-二羟基-羊毛甾-7,9(11),24(31)-三烯-21-酸()、16α-羟基-3-羰基-羊毛甾-7,9(11),24(31)-三烯-21-酸()、3β-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3β-对羟基苯甲酸去氢土莫里酸()、3β,16α-二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L-尿苷()、柠檬酸三甲酯()、(R)-苹果酸二甲酯()。结论化合物和~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茯苓原生质体制备及其再生条件。方法采用不同菌龄、酶液浓度、酶解时间、稳渗剂对茯苓原生质体产率及再生条件进行研究。结果不同菌龄、酶液浓度、酶解时间、稳渗剂对茯苓原生质体产率及再生产生不同影响。结论Z10-2原生质体制备时菌丝最适菌龄为72 h,酶液浓度为3%,稳渗剂以0.5 m o l/L的甘露醇为佳。Z10-3原生质体制备时菌丝最适菌龄为56 h,酶液浓度为3%,稳渗剂以0.6 m o l/L的甘露醇为佳。Z10-2和Z10-3原生质体均以甘露醇作稳渗剂再生率较高,其最佳浓度为0.6 m o l/L。在该条件下Z10-2原生质体再生率为7.5×1-0 3,Z10-3为1.3×10-2。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将微波辅助提取新技术应用于茯苓水溶性多糖的提取,寻求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均匀优化设计试验条件,以苯酚-硫酸法测定样品中多糖含量。对超声辅助提取和传统水提法比较,并对水解前后的微波提取多糖衍生物用毛细管电泳检测。结果最佳提取条件:时间为18min;固液比为1:50;微波占空比42%,此时提取率为2.792%。优于传统。结论微波辅助提取速度更快、提取效率更高;毛细管电泳检测表明微波提取茯苓多糖过程合理,能得到较理想的提取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中药茯苓菌落褐变的相关基因,为进一步验证茯苓菌丝褐变相关基因及探讨其分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对茯苓正常与褐变菌丝体共4个样品的转录组进行测序,并与茯苓参考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并基于比对结果进行各基因在不同样品中的表达量分析。【结果】共鉴定到12 383个转录本,发掘新基因1 017个,其中260个得到功能注释;发现正常菌落与3个不同程度褐变菌落有336个共同差异基因。【结论】茯苓菌落褐变的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系列差异表达基因,部分基因的表达量倍数差异达到数百倍甚至上千倍,它们的相关功能值得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测定茯苓的白茯苓、赤茯苓及茯苓皮3个部位的16种微量元素含量,分析茯苓不同部位元素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茯苓不同部位16种元素的含量,并对其进行非参数检验、因子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大部分元素在茯苓皮中含量较高;不同部位中V、Cr、Mn、Fe、Zn、Rb、Sr、Mo、Cd、Cs、Ba、Pb元素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i、Cu、As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u、Cd、Zn、Ba元素是茯苓3个部位的特征性元素;大多数元素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茯苓不同部位对不同元素的吸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不同部位的元素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茯苓三萜化合物的指纹图谱。方法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 道地药材茯苓及不同地区收集的市场商品具有相当稳定的、相似程度很高的指纹图谱。结论 可利用液相色谱的特征峰控制茯苓及其制剂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从茯苓的乙醚、乙醇萃取物中分得8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Ⅰ~Ⅷ分别鉴定为3β-羟基-16-α-乙酸氧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Ⅰ),O-乙酰茯令酸(Ⅱ),3β-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Ⅲ),β-香树脂醇乙酸酯(Ⅳ),O-乙酰茯苓酸-25醇(Ⅴ),O-乙酰茯苓酸甲酯(Ⅵ),茯苓酸甲酯(Ⅶ),ganodericacid(Ⅷ)。Ⅳ和Ⅷ系首次从裁等中分得,Ⅵ和Ⅶ系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得,Ⅰ和Ⅴ为2种新化合物。并首次报道了Ⅰ,Ⅱ,Ⅲ,Ⅴ,Ⅵ,Ⅶ的~(13)CNMR数据。  相似文献   

18.
用尿素溶液作为天然水不溶性多糖的提取溶剂,以苯酚—浓硫酸作显色剂,在波长490nm下对七个不同产地的茯苓样品进行了多糖的含量测定,其含量范围为81.9%~88.3%。该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快速液相色谱LTQ-Orbitrap质谱联用技术对茯苓95%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色谱分离采用Thermo Hypersil Gold C18(3μm,150mm×2.1mm)色谱柱,以0.1%甲酸(A)-乙腈(B)梯度洗脱,质谱使用ESI离子源,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结果通过一级和二级质谱分析并结合质谱碎裂规律及特征碎片信息,并通过比对对照品数据及相关文献,从茯苓95%乙醇提取物中初步分析了42个化学成分。结论本方法分离度良好、灵敏度高,可用于茯苓中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并有助于对茯苓进行进一步的活性成分研究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优化茯苓三萜类成分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建立茯苓三萜类成分的指纹图谱.方法 色谱柱为Kromasil 100-5 C18柱;流动相为乙腈(A)-0.1%(体积分数,下同)H3PO4(B)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42 nm;柱温为30℃;流速为1.0 mL·min-1.结果 不同来源的13批茯苓样品均标示出19个三萜类成分共有峰;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04A版)进行相似度评价,13批样品的相似度为0.925~0.997,提示茯苓三萜类成分质量较稳定.结论 本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为茯苓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