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医门法律》是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所著,首创秋燥病名,专论燥邪为病.他指出《内经》所述“秋伤于湿”当为“秋伤于燥”,并对内外之燥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指导季令养生.创立名方清燥救肺汤,为后世所传用.  相似文献   

2.
浅议燥邪的发病季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旭红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804-1804
燥邪,为六淫之一,是重要的外感致病因素,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燥胜则干”的论述,虽《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独遗燥气,但经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诸涩枯涸,干劲皴竭,皆属于燥”,而成为六气一类。关于燥邪的发病季节,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种:1以秋季为主喻昌鉴于《内经》无伤燥一门,古方绝无治燥之剂,乃根据临床实际,将“秋伤于湿”改为“秋伤于燥”,自其提出“大意谓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医门法律·伤燥门·秋燥论》)之说,厥后递沿其言,医者多以为燥病生于秋,燥邪致…  相似文献   

3.
《内经》中“秋伤于湿”之论所遗留的千年之谜 ,至今仍为人们冥冥探索〔1〕。笔者纵览经书 ,浅探谜宫 ,与同道研究探讨之。1 “秋伤于湿”乃《内经》所留疑问“秋伤于湿” ,语出《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春伤于风 ,邪气留连 ,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 ,秋为疒亥疟 ;秋伤于湿 ,上逆而咳 ,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 ,故曰 :冬伤于寒 ,春必温病 ;春伤于风 ,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 ,秋必疒亥疟 ;秋伤于湿 ,冬生咳嗽。”〔3〕这两段经文均言“秋伤于湿” ,且病机十九条中又缺少…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著《医门法律》,首创秋燥病名,专论燥邪为病。他指出《内经》所述"秋伤于湿"当为"秋伤于燥",并对秋燥之辨治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创立名方清燥救肺汤,为后世所传用。  相似文献   

5.
《内经》中多次提到"秋伤于湿",对此后世医家一直存有争议,大体分为秋伤于燥而不伤于湿、秋伤于湿而不伤于燥、秋分前伤湿而秋分后伤燥。在总结分析医家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秋伤于湿"为六气致病的特殊规律,燥与湿同源,湿郁亦可化燥,因此诊察疾病要知常达变,不可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6.
《内经》在论述六气病机中,遗失秋燥致病。后世医家多不明燥邪致病,每遇燥邪致病,多用辛香温燥之药,如乌药、香附、半夏、厚朴等,以燥治燥加重病情。喻昌言“他凡秋伤于燥,皆为秋伤于湿,历代诸贤,随文作解,弗察其讹”(《医门法律·秋燥论》)。直至金元时期刘河间发现燥邪致病:“诸涩枯涸,干劲皴裂,皆属于燥”(《素问·玄机原病式》),才将六气病机补充完整。但刘河问只是给出燥邪致病病机,未给治法及方药。明末医家喻昌将燥邪致病病机完善并第一次提出治燥专用方药。至此,秋燥致病才被后世医家重视。如清代医家吴瑭创出桑杏汤、杏苏散、桑菊饮等治燥名方。  相似文献   

7.
喻昌,字嘉言,明末江西南昌人,所撰《秋燥论》(载《医门法律·伤燥门》),对秋燥的病因,病机和证治,作了很大阐发,从而丰富了温病学的内容,贡献卓著。兹就其主要学术论点和成就,探讨如下: 一、辨正经义,倡“秋伤于燥”论点《内经》对四时之气以伤为病有不少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餮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喻氏认为,上述“秋伤  相似文献   

8.
秋燥质疑     
历代医家对燥气的认识不一,对燥气致病各持其理,对燥气的属性看法不同,何廉臣在《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按指出:“六气之中,惟燥气难明,盖燥有凉燥、温燥、上燥、下燥之分”。笔者就历代医家的述点,结合实践,略阐己见,与同道共勉。1论秋伤于燥自顺治戊戌年《医学法...  相似文献   

9.
喻昌字嘉言,江西南昌人,撰著《尚论篇》、《医门法律》及《寓意草》,是明末清初很有影响的医家.他创见颇多,尤以议"燥"气为病,为后世医家所推崇.《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只赅言六气为病,未及燥气为患.金元刘河间首创"六气皆从火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论点,补充了《内经》所未备.喻氏发挥河间之说,另立"伤燥"一门,倡言"诸气膹郁"、"诸痿喘呕",皆属肺燥,突出秋燥致病的理论.指出:《内经》病机十九条,独遗燥气.凡秋伤于燥,后世多误传作秋伤于湿,形成历史性的疑误.纠正其大意,当作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六气配四时之旨,与五运不相乖戾.  相似文献   

10.
“秋伤于湿”指中秋以前,秋之前半截也,乃伏气为病,属阳明从中气而化也。“秋伤于燥”源于《内经》,指秋风之后,乃秋之后半截也,因肺金本燥。总之,二者以“天人相应”之理论,从不同角度来认识邪气致病。  相似文献   

11.
《医门法律》之咳喘辨治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门法津》以之形寒饮冷,比类暑湿火之邪,扩充了对咳嗽病因病机认识和治疗;纠正了《内经》中“秋伤于湿”乃“秋伤于燥”之误,立“燥气伤肺”之论,以甘寒立法治之;久病咳喘责之痰饮、留饮、伏饮,治之趋胃趋肠而下。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内经》阴阳学说及咳嗽理论,结合古今医家相关论著,从病因病机出发,探析"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深意。《内经》认为咳嗽是由外寒与内寒相感,损伤肺脉而发。秋季人体被湿邪所伤,伏邪潜藏至冬,由外寒引动而发咳嗽,是重阴必阳的表现。后世多从脾、肺论治,常用二陈汤及小青龙汤治疗秋伤于湿后发生的冬季咳嗽。附古今验案二则。  相似文献   

13.
伏气温病与杂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乃光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1):461-462
伏气温病又称伏邪温病 ,指感邪后邪气伏藏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再发病。伏气温病的最早根据是《内经》的“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但同时《内经》又认为伏藏下来的邪气不一定都是温邪或都变为温邪 ,伏气所致疾病也不一定都是温病。《素问 .生气通天论》说 :“是以春伤于风 ,邪气留连 ,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 ,秋为疟 ;秋伤于湿 ,上逆而咳 ,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这段话给后世主张伏气说的医家以广阔的发挥想象的空间 ,对温病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温病由于温邪的种类多 ,不同温邪引发的温病也各不相同 ,对其中那些起病隐秘、…  相似文献   

14.
伤湿、伤燥的病证在秋季是客观存在的,《内经》“秋伤湿”与喻昌“秋伤燥”各阐述了问题的一个侧面。正确论治湿、燥,大抵应从时间、地点和病人体质等多方面具体分析,不可拘泥。  相似文献   

15.
雷丰,字少逸(1833~1888)。祖籍福建浦城,自幼从其父雷逸仙移居浙江衢县,家学渊源,多闻博识。丰治学本诸《内经》,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八句经文为纲领,兼参先圣后贤之训,著成《时病论》一书,师古不泥,知常通变,即先论病之常,次列治案,以述其变。由于此书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所拟诸法,都是其临证实践的结晶,颇切实际,向为医家所乐用。  相似文献   

16.
关于四时所伤中秋伤的理论,中医有"秋伤于湿"与"秋伤于燥"两种主张,<黄帝内经>中明言"秋伤于湿",历经后世的发展,清代医家喻昌著<秋燥论>,明确指称<黄帝内经>"秋伤于湿"之误,力主"秋伤于燥"之说.孰是孰非,仁智各见,但将这些理论放在气候变迁的背景下,则有助于理解其不同主张的合理内涵,并体会中医学理论发展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7.
湿性重浊、粘滞,故为阴邪。《内经》谓“秋伤于湿”,雷氏则认为“四时皆有湿病”。其《时病论》称“春雨潇潇,夏雨淋淋,秋雨霏霏,冬雨纷纷,人感之者,皆有湿病”。故除在《秋伤于湿篇》中详述六种湿病(伤湿、中湿、冒湿、湿热、寒湿、湿温)外,并有风湿、霉湿、暑湿、湿泻、风温夹湿等散见于四季时病篇中,爰予归纳研讨。阐发病因病机一、推论时气阐明经旨:雷氏认为  相似文献   

18.
正"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类似的句式在《内经》凡三见,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灵枢·论疾诊尺》"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按六气与季节配属理论,春、夏、冬三季都是主令之气伤人,独秋季非本季之旺气——燥气伤人,反而强调"秋伤于湿",  相似文献   

19.
一字推敲读伤寒——试论《伤寒论》中的“表里内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秋,我在日本神奈川县讲学。有缘与胜田正泰先生交往。承蒙他向我介绍了日本汉方医家讨论《伤寒论》中“表里内外”问题的情况,并提供了有关资料,如沢元夫教授的《中医的若干问题》和《康治本伤寒论的研究》等著作中的有关论述,山田光胤先生的专论——《外证之外在哪里?》。并有机会与日本古方派著名医家藤平健先生当面讨论了伤《寒论》中的几个问题。彼此尊重,各抒己见,获益匪浅。本文拟就此问题发表一些初步的意见,请国内外同道不吝教正。  相似文献   

20.
周步高  喻松仁 《新中医》2012,(4):138-139
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提出了“秋燥论”,纠正《内经》“秋伤于湿”之误,开创了秋煤论治的新方法、新思路,对后世燥证论治影响较大。现就喻嘉言秋燥论治及其治燥名方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