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伴有后柱损伤的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5月手术治疗的22例伴有后柱损伤的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前常规行三维CT扫描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采用前外侧切口联合后内侧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其中12例接受自体骨植骨,术后早期行不负重功能锻炼。根据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22例均获满意复位,其中19例术后得到10~22个月随访,平均16.6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HSS评分58~92分,平均83.12分,其中优8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4%(16/19)。结论前外侧切口联合后内侧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伴有后柱损伤的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可有效恢复膝关节的力线及关节面平整,结合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前外侧切口竹筏螺钉技术治疗Schatzker Ⅱ、II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5月采用前外侧切口竹筏螺钉技术治疗Schat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5例.术后随访观察切口及骨折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HSS评分标准评定患者膝关节功能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2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8~19个月,平均13.5个月.参照Merchanf评分,优17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88.0%.结论 前外侧切口竹筏螺钉技术治疗Schat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可兼顾外侧平台骨折的外侧柱及后外侧柱骨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单纯外侧锁定加压钢板或内侧"T"型钢板治疗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2年6月收治的29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Schatzker分型Ⅵ型)临床资料,采用单纯外侧锁定钢板或内侧T型钢板进行手术治疗,其中21例应用单纯外侧锁定加压钢板,8例应用单纯内侧T型钢板。通过对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分析探讨内固定疗效。结果随访5~20个月,29例骨折均临床愈合,平均愈合时间约为术后13.5周,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关节面平整,膝关节功能基本正常,未见复位丢失,疗效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14例,良12例,中3例;优良率89.66%。结论对于大多数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单纯外侧锁定加压钢板或内侧T型钢板能有效固定骨折并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Ⅴ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2015年7月—2017年7月应用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6例SchatzkerⅠ~Ⅴ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性9例,女性7例;右膝10例,左膝6例;平均年龄43.44岁(21~65岁),其中60岁以下非老年组13例,60岁(含60岁)以上老年组3例;术后1、3、6个月及1年门诊摄患膝正侧位X线片复查进行骨折愈合情况影像学评估并采用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记录患膝功能;采用Fisher率比较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单因素对手术预后的影响及其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16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4.31±2.36)个月门诊随访,术后平均(3.94±1.12)个月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发生创伤性关节炎2例。末次随访时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共14例,可2例,优良率87.5%。单因素Fisher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单因素中非老年组优良率高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5);而不同骨折类型(P=1.000>0.05)、关节内合并伤(P=0.083>0.05)等各因素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影响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固定胫骨平台预后的主要因素(P=0.03<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复位内固定术是治疗SchatzkerⅠ~Ⅴ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可行有效的微创方法,而年龄是影响预后的危险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应用锁定钢板治疗复杂中老年胫骨平台骨折,观察其临床疗效,探讨中老年胫骨平台复杂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2009年3月~2012年6月,采用锁定钢板治疗中老年复杂胫骨平台骨折22例,男18例、女4例;年龄40~55岁,平均48岁。骨折按Schazker分型:Ⅴ型13例,Ⅵ型9例。术中取内后侧切口及前外侧切口,于胫骨前外侧及后内侧置入锁定钢板进行内固定。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及1年常规摄X线片。术后3个月后逐渐完全负重,最后1次随访时按Honkonen-Jarvinen 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22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骨折愈合20例,延迟愈合2例。结论锁定钢板治疗中老年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固定,防止骨折的Ⅱ期移位和膝关节力线改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应用锁定钢板治疗复杂中老年胫骨平台骨折,观察其临床疗效,探讨中老年胫骨平台复杂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2009年3月~2012年6月,采用锁定钢板治疗中老年复杂胫骨平台骨折22例,男18例、女4例;年龄40~55岁,平均48岁。骨折按Schazker分型:Ⅴ型13例,Ⅵ型9例。术中取内后侧切口及前外侧切口,于胫骨前外侧及后内侧置入锁定钢板进行内固定。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及1年常规摄x线片。术后3个月后逐渐完全负重,最后1次随访时按Honkonen—Jarvinen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22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骨折愈合20例,延迟愈合2例。结论锁定钢板治疗中老年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固定,防止骨折的Ⅱ期移位和膝关节力线改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选取2011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80例,分为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前外侧组)和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后外侧组)。前外侧组40例,Schatzker分型:Ⅳ型9例,Ⅴ型22例,Ⅵ型9例;后外侧组40例,Schatzker分型:Ⅳ型10例,Ⅴ型20例,Ⅵ型10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后倾角(PA)、膝关节活动度和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TPA、内侧PA和外侧PA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前外侧组术后的TPA、内侧PA和外侧PA均显著低于后外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伸直度和HS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前外侧组术后的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伸直度和HSS评分均显著高于后外侧组(P0.05)。前外侧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后外侧组,χ2=4.0897,P=0.04310.05。结论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可以保护后外侧骨折块,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微创内固定手术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Ⅰ-Ⅲ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广东省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胫骨平台SchatzkerⅠ-Ⅲ型骨折患者60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年龄20~70岁,平均45.0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4例,坠落伤19例,重物砸伤1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行膝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微创内固定术,对照组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15.5个月。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一般资料、术后胫骨平台解剖学参数、Rasmussen复位解剖学评分及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07.7±12.29)mL和骨折愈合时间(26.7±1.94)周,均低于对照组的(137.8±21.16)mL和(30.7±2.6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两组胫骨平台内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和Rasmussen复位解剖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观察组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两组手术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Ⅰ-Ⅲ型骨折,膝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微创内固定术对软组织损伤小,更利于骨折愈合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骨折采用外后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60例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随访资料,根据Schatzker骨折分型分为:SchatzkerⅢ+Ⅳ组28例,SchatzkerⅤ+Ⅵ组32例,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效果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chatzkerⅢ+Ⅳ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SchatzkerⅤ+Ⅵ组( P<0.05),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指标差异不显著( P>0.05);两组术后3d复位分布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复位优良率SchatzkerⅢ+Ⅳ组96.43%高于SchatzkerⅤ+Ⅵ组的90.62%但差异不显著(P<0.05)。 SchatzkerⅢ+Ⅳ组与SchatzkerⅤ+Ⅵ组在术后3、6个月的Rasmussen、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但SchatzkerⅢ+Ⅳ组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的Rasmussen、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优于SchatzkerⅤ+Ⅵ组( P<0.05)。末次随访SchatzkerⅢ+Ⅳ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5.71%,高于SchatzkerⅤ+Ⅵ组的75%,但差异不显著( P>0.05)。结论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骨折患者采用外后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术后复位及功能恢复效果,同时SchatzkerⅢ+Ⅳ组患者的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较SchatzkerⅤ+Ⅵ组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合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V、VI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创伤中心手术治疗的Schatzker V、VI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共49例,男性35例,女性14例;年龄26~67岁,平均43.2岁。所有患者采用联合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伤肢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 49例患者,手术平均时间(95.7±15.5)min,手术平均出血(262.9±33.2)mL,骨折平均愈合时间(4.5±1.6)个月。膝关节不稳2例,无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病例。术后均门诊随访1年,术后1年伤肢采用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优21例,良19例,中7例,差2例,术后膝关节优良率81.63%,术后膝关节功能较术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联合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V、VI型胫骨平台骨折,固定稳定性较高,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髁间棘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髁间棘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职业、骨折Schatzker分型、受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方式、髁间棘骨折块是否游离、康复起始时间、是否使用支具、付费方式、末次随访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等资料,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 40例患者术后随访6~7个月[(6.40±0.24)个月],末次随访时HSS评分为75~100分[(88.55±6.54)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职业、骨折Schatzker分型、受伤原因以及髁间棘骨折块游离情况患者HSS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F=9.741、3.436、4.763、4.482、4.879,P<0.001、P=0.043、P=0.001、P=0.009、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Schatzker分型、髁间棘骨折块是否游离是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髁间棘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双侧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323医院自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44例行膝关节镜辅助下双侧锁定钢板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后1、3、6和12个月应用关节活动尺测量患者膝关节活动度,采用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于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和12个月X线影像上评估患者胫骨平台内翻角和后倾角。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6个月(13.0~20.0个月)。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膝关节屈曲80°~110°,平均90°;3个月膝关节屈曲90°~120°,平均115°;6个月膝关节屈曲110°~130°,平均125°;12个月膝关节屈曲120°~140°,平均135°。所有患者1、3、6和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分别为(55.4±3.2)分、(67.3±2.6)分、(76.3±1.2)分、(90.6±2.4)分。术后即刻与术后3个月、术后3个月与术后12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和后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感染、内固定松动、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双侧锁定钢板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安全、有效,疗效满意,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3.
膝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复杂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膝关节后内侧及前内侧联合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同时累及内侧柱和后内侧柱复杂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6月,采用手术治疗因创伤致胫骨内侧平台内侧柱及后内侧柱骨折的患者14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30~61岁,平均43岁;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手术采用联合前内及后内侧入路,分别对内侧柱和后内侧劈裂或塌陷骨折块进行复位及钢板内固定。术后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并发症。结果本组手术顺利,无皮肤坏死、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14例术后获得12~18个月(平均14.2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X线片示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4.52±2.07)周(12~18周),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17.32±2.41)周(13~20周)。术后即刻Rasmussen放射学评分平均(16.12±1.04)分,术后12个月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功能评分平均(87.25±6.39)分,优良率92.9%。所有患者术后即刻与术后12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和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内固定失败等。结论对同时累及内侧柱及后内侧柱的胫骨平台骨折,应用联合膝关节前内及后内侧入路双钢板固定可获得满意的复位效果,暴露充分,固定可靠,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柱理论指导下锁定钢板三柱固定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40例,均为三柱骨折,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9~64岁,平均(36.6±3.1)岁。均采用漂浮体位下三柱侧柱锁定钢板固定,平台塌陷处以同种异体骨植入,术后随访2年,X线片观察骨折复位及愈合程度,比较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Rasmussen评分,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得到良好固定,膝关节内翻角和后倾角均得到很好纠正,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满意,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术后2年HSS评分优良率达到90%。除2例出现轻度创伤性关节炎外,其他患者无明显并发症。结论三柱固定理论有利于更好地指导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主要体现在中期随访中,锁定钢板三柱固定可使骨折获得更好的复位和牢固的固定,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倒"L"切口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21~69岁。均采取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以及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162.3±39.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76.4±52.0)m 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5.2±4.5)d,平均骨折愈合时间(30.1±7.4)周。术中及术后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2±4.8)个月,术后12个月平均膝关节HSS评分为(83.5±16.2),优良率为85.7%(18/21),术后12个月平均膝关节活动度为(126.5±17.3)°。结论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安全可靠,适用于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术结合早期功能锻炼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8例,术后24 h后开始行CPM膝关节功能训练。Schatzker分型,Ⅳ型15例,Ⅴ型11例,Ⅵ型12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平均27.2个月(6~5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9~17周,平均13.2周,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术后2周膝关节屈曲平均100.0°(75°~130°);最后随访时膝关节屈曲平均118.5°(85°~130°),膝关节HSS评分平均88.5分(80~100分)。结论: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内固定结合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胫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06~2008-10收治的32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例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随访10~36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愈合32例,不愈合0例。膝关节功能参照HSS评分标准,优良率为87.5%。结论:锁定钢板固定可靠,能早期锻炼,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36例胫骨平台骨折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微创技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观察疗效,为临床提供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36例因交通伤、高处坠落伤及跌倒扭伤致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男24例,女12例;年龄19~64岁,平均42.6岁。按Schatzker分型:Ⅰ型7例,Ⅱ型5例,Ⅲ型5例,Ⅳ型5例,Ⅴ型7例,Ⅵ型7例,分别进行不同微创手术治疗。结果随访35例,随访时间8~24个月,所有患者均在3~4个月内骨性愈合,未出现切口愈合不良、深部感染和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等早期并发症,也未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和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平均关节活动度为屈曲94°,膝关节功能按Merchant评分,优良32例(91.4%)。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治疗应以有限切开、间接复位、生物学固定代替以往的广泛暴露、坚强钢板固定。微创治疗是胫骨平台骨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武汉总医院骨科2013年12月—2016年9月治疗51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Schatzker V型骨折33例,Ⅵ型18例。根据术前是否行3D打印骨折模型分为3D打印辅助手术组和传统手术组。3D打印辅助手术组19例,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21~65岁,平均44.7岁。传统手术组32例,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19~62岁,平均47.1岁。记录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及术后6个月膝关节Rasmussen评分和HSS膝关节功能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结果术后5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3D打印辅助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97.7±13.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07.4±41.7)m L,术中透视次数(4.6±1.5)次;术后6个月影像学Rasmussen评分(16.8±1.8)分,HSS评分(90.1±5.9)分。传统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110.5±17.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91.1±5.2)m L,术中透视次数(6.4±1.7)次;术后6个月Rasmussen评分(16.5±2.6)分,HSS评分(88.3±6.3)分。3D打印辅助手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传统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Rasmussen及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可以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透视次数,但对术后6个月时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未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抗滑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26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抗滑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26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按Schatzker分类为Ⅴ型和Ⅵ型。采用切开复位,胫骨平台外侧使用支持钢板、内侧使用短节段的1 /3管形或重建钢板做抗滑的有限固定。随访至骨折愈合,观察骨折有无再移位,并测定关节活动度和爱荷华(Iowa)膝关节评分。 结果 26例骨折全部愈合,无再移位发生,平均关节活动度为屈曲92°,平均Iowa评分为93分。 结论 联合外侧支持钢板和内侧抗滑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尚需要大规模的病例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