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对比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及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差异。方法笔者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2月采用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治疗的33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前路组)、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54例患者(后路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丢失、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以及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前路组的手术时间[(178.8±55.2)min]、术中出血量[(750.9±85.2)m L]均显著高于后路组的手术时间[(149.3±38.6)min]、术中出血量[(414.3±67.8)m L],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后路组的Cobb角(9.6±2.4)°、Cobb角丢失(6.1±1.9)°均显著大于前路组患者的(4.5±1.9)°、(0.8±0.3)°(P0.05)。术前、术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两组间术后的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均较好,前路组的缺点是手术创伤大,后路组的缺点是术后Cobb角矫正丢失度大,因此应该根据患者的手术耐受力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考虑。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前后路减压治疗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5年2月住院治疗的60例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各30例),前路组采用前路减压法治疗,后路组采用后路减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出血量以及触觉评分、运动评分、伤椎高度、Cobb’s角。结果前路组平均术中出血量(598.3±46.1)m L,后路组(358.2±34.1)m L,前路组多于后路组(P0.05);后路组平均手术时间(201.6±21.5)min,前路组(243.8±16.8)min,前路组多于后路组(P0.05)。两组治疗前触觉评分及运动评分均无差异(P0.05)。后路组治疗后平均触觉评分为(56.4±12.2)分、运动评分为(54.4±14.8)分,前路组则分别为(76.0±14.5)分、(76.5±18.3)分,两组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前路组优于后路组(P0.05)。前路组治疗后平均Cobb’s角(44±5)°、伤椎高度(3.8±0.5)cm,后路组(31±2)°、(2.5±0.4)cm,两组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前路组相比后路组治疗后更优(P0.05)。结论前后路减压疗法各有优势,前路减压法复位效果更好,可显著解除脊髓受压情况,改善触觉、运动功能以及伤椎高度、Cobb’s角,在临床上有很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应用前、后路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此研究中的86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于2014年2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根据单双号方法 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分别选择前路以及后路内固定方法 ,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经过前路内固定治疗后,其Cobb角明显少于采用后路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同时两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之间相比较,P<0.05,差异性有所加强,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前路以及后路内固定可进行治疗,而前路内固定的效果显著,对神经功能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并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1年3月~2013年8月收治的9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患者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GSS内固定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正中入路+GSS内固定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X线片疗效评价指标、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腰背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患者Oswestry(ODI)功能障碍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86.3±14.7)min、术中出血量(155.7±38.2)m L、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10.3±2.6)m L、手术后引流量(106.6±21.7)m 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测定值较术前均显著好转(P0.05)。术后末次随访研究组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1.67±0.21)mm、Cobb角丢失(1.45±0.81)°,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个月、末次随访研究组的VAS评分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末次随访研究组ODI评价为优的比例为75.56%,高于对照组的53.33%,术后末次随访研究组的OD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可靠、术后患者恢复更加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MSF)的效果。方法回顾2009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48例胸腰椎MSF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14例;年龄19~53岁,平均37.4岁。道路交通伤26例,高处坠落伤18例,直接暴力伤、砸伤4例。采取后路椎管减压固定术28例,前路椎管减压植骨术20例,两组年龄、性别、术前合并伤、骨折类型均无显著差异。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骨折复位、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和疼痛指数等指标。结果术后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后路、前路手术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33.14±4.73)mm、(30.74±3.83)mm、后凸角为(5.31±2.51)°、(5.48±2.41)°,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但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神经功能上,治疗后后路、前路感觉评分分别为(152.8±9)、(157.4±7),运动评分为(67.31±2.51)、(78.48±2.41),均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而前路手术在运动功能评分上优于后路(P0.05)。在疼痛指数上,二者无显著差异。而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除切口感染外,前路手术均劣于后路(P0.05)。结论对于胸腰段的多节段脊柱骨折,无论是目前应用广泛的后路椎管减压复位术,还是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前路椎管减压植骨术,均能取得满意的解剖学复位和神经功能恢复。前路手术能取得更好的神经功能和疼痛评分,但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上存在劣势,应在以神经功能损伤为主时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研究共选择收治的76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资料,均为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对患者编号后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前路手术治疗方式,观察组采用后路手术治疗方式,均为38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74%、78.95%,即观察组患者疗效更佳,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Cobb角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obb角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是改善患者症状的重要手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膨胀式椎弓根螺钉系统与普通椎弓根螺钉系统在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行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的51例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应用膨胀钉25例(膨胀钉组),应用普通钉26例(普通钉组)。术后随访并对比观察椎体前后缘高度改善情况、伤椎Cobb角、术前及术后VAS评分、椎弓根螺钉稳定性及脊柱融合情况。结果 51例患者获得术后平均26.5个月的随访,普通钉组中2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膨胀钉组未发生螺钉松动。两组患者骨融合良好,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矫正、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远期随访发现普通钉组椎体高度再丢失高于膨胀钉组(P0.05)。结论经后路膨胀式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在促进骨折愈合、改善疼痛及减少术后后凸畸形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较之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在骨质疏松椎体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更能维持骨折椎体高度及脊柱后凸Cobb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联合术后伊班膦酸钠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对VAS评分、Barthel指数的影响。方法 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汉中市中心医院脊柱科收治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联合组在术后1周联合伊班膦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VAS评分、Barthel指数及骨密度和血清抗酒石酸酸性膦酸酶(TRACP-5b)水平。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6个月联合组椎体前缘高度(24.64±2.53)mm显著高于对照组(19.37±1.56)mm,Cobb角(9.23±2.64)°显著低于对照组(16.31±3.06)°。术后两组VAS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有改善,术后3个月联合组VAS评分(1.74±0.4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36±0.54)分(P<0.05),术后6个月联合组Barthel评分(87.42±5.2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1.53±4.75)分(P<0.05)。治疗后两组骨密度和血清TRACP-5b有不同程度改善,联合组的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TRACP-5b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伊班膦酸钠可减轻接受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的疼痛,并可以提高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骨密度,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后路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相邻两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 - 2010年收治的相邻两节段胸腰椎骨折34例患者资料,分别采用经后路4椎4钉(Ⅰ组)、4椎6钉(Ⅱ组)和4椎8钉(Ⅲ组)三种不同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分析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脊柱Cobb角的变化,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Denis疼痛和Denis工作评级,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获得随访10 ~48个月,平均24个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Ⅰ组有2例椎弓根螺钉断裂,1例伤椎塌陷自发融合.三组术后Cobb角均减小,而在末次随访时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Ⅰ组术后Cobb角为(7.5±3.0)°,末次随访(13.7±5.1)°,矫正丢失(6.2±2.1)°;Ⅱ组术后Cobb角为(1.4±1.5)°,末次随访(4.5±2.4)°,矫正丢失(3.1±1.1)°;Ⅲ组术后Cobb角为(0.0±1.1)°,末次随访(1.3±1.2)°,矫正丢失(1.3±0.1)°.三组间矫正丢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在ODI、Denis疼痛和Denis工作评级上Ⅱ组与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经伤椎置钉的4椎8钉法连续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相邻两椎体胸腰椎骨折具有良好的复位、固定、维持畸形矫正、保留运动节段及缓解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该技术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治疗胸腰段陈旧骨折伴后凸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治疗胸腰段陈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3月~2013年6月,遂宁市中心医院共收治胸腰段陈旧骨折伴后凸畸形31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8例;年龄28~62岁,平均41.5岁。T_(11)4例,T_(12)9例,L_111例,L_27例。病程0.5~12年,平均6.5年。术前Cobb角为32.5°±7.5°,VAS评分为7.6±2.1,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为C级9例,D级18例,E级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截骨、经伤椎上下各两组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固定、后外侧植骨治疗。结果围手术期安全,未发生神经损伤及加重、脑脊液漏、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即刻Cobb角为7.4°±2.5°,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7例获得30~73个月随访,平均48.5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为8.2°±3.1°,较术后无明显丢失(P0.05),VAS评分为2.3±0.9,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ASIA神经功能分级全部为E级。结论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治疗胸腰段陈旧骨折伴后凸畸形,能够恢复脊柱生理曲度,缓解腰背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后椎旁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edicle screw fixation,PSF)治疗胸腰椎骨折(thoracic and lumbar fracture,TALF)的疗效。方法笔者抽选2010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98例TALF患者,均予以PSF治疗,根据入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49,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和观察组(n=49,采用改良后椎旁入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矫正度的差异。观察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矫正度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2周、1个月VAS评分,术后1、3d CK-M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后椎旁入路手术时间短、功能恢复快,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具有创伤小、手术损伤少、患者术后腰背疼痛缓解明显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胸腰椎爆裂骨折行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客观评价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后的影像学结果,为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外科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方法 筛选2003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4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24~48个月,平均38个月.按照手术人路分为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两组.根据随访X线侧位片测量Cobb角作为效果评价标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前路手术组共19例,人院时平均Cobb角为27.3°,术后为3.1°,随访结束时为4.6°;后路手术组共22例,入院时平均Cobb角为26.1°,术后为3.0°,随访结束时为12.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即刻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结束时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前路手术对于改善和维持胸腰椎爆裂骨折后凸角度优于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13.
江亚  刘群  刘锴 《创伤外科杂志》2017,(12):932-935
目的探讨术前体位干预联合高黏度骨水泥注入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50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处理方式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经皮椎体成形术(pep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术前体位干预联合高黏度骨水泥注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骨水泥用量、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ODI)、伤椎高度压缩率、Cobb角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骨水泥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伤椎前缘、后缘、中线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中线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降低,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中线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伤椎后缘高度压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背部不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体位干预联合高黏度骨水泥注入用于行PVP术治疗的OVCF患者可有效减轻疼痛程度,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改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中线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并有助于降低骨水泥渗漏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跨伤椎与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在胸腰椎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亳州市人民医院骨科2015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的50例经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手术的22例(对照组)和采用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手术的28例(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术后6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的变化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果 (1)在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的对照中,术前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对照中,实验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88.8±10.5)%大于对照组(85.1±10.1)%、矢状面Cobb角(5.7±3.2)°小于对照组(6.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对照中,实验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86.0±10.4)%大于对照组(80.6±10.4)%、矢状面Cobb角(6.8±3.6)°小于对照组(12.1±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时间、出血量实验组分别为(125±20.5)min和(252.6±48.4)m L,均大于对照组(100±26.4)min和(146.4±50.2)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在胸腰椎椎体骨折的后凸畸形矫正、骨折椎体高度重建、术后恢复上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时间长,出血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双侧伤椎经后路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5月接诊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4~55岁,平均38.45岁。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6~53岁,平均38.51岁。观察组行后路经伤椎固定联合伤椎植骨并行后外侧植骨,对照组后路经伤椎固定术与观察组相同,常规外侧植骨。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下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84±13.12)min vs.(78.31±14.94)min,(218.12±34.30)m L vs.(221.92±35.69)m L,P0.05];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均得到改善,但观察组在术后1周、3个月时Cobb角均比对照组低[(10.23±1.55)°vs.(14.38±2.17)°,(4.12±0.52)°vs.(7.43±1.30)°],伤椎前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78.23±12.35)%vs.(64.84±10.54)%,(84.98±15.42)%vs.(72.42±13.09)%,P0.05];观察组术后1周、3个月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ODI指数在术后1周、3个月时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腰胸椎骨折患者中实施双侧伤椎经后路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后路微创经皮与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因胸腰段骨折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脊柱外科住院手术患者共79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46.3岁(17~65岁);高处坠落伤59例,道路交通伤2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9(平均3.6)d。根据最新的AO胸腰椎损伤分型系统分型,A1型47例,A2型7例,A3型14例,A4型11例。载荷分享(Load-sharing)评分3~6(平均4.5)分。分别采用微创经皮入路(微创经皮组,35例)和经肌间隙入路(经肌间隙组,44例)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伤椎。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伤椎高度恢复、术后ODI评分等指标。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12~30个月)。与经肌间隙组相比,微创经皮组切口长度较短[(7.1±0.9)cm vs.(9.3±1.8)cm],术后第1天切口疼痛减轻(VAS评分3.7±1.3 vs.5.8±1.3),而经肌间隙组较微创经皮组术中透视时间少[(3.25±0.56)min vs.(2.17±0.75)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即刻的伤椎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均得到明显矫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入路与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两者临床效果相同。微创经皮入路术后患者疼痛更轻,皮肤切口更小。而经肌间隙可以使用传统开放型手术器械实现微创治疗胸腰椎骨折,医生学习掌握相关技术较快,术中医护人员和患者减少了遭受医源性辐射概率,对在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疗工作者来讲,建议优先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经伤椎与不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27例,其中12例采用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固定(A组),15例采用传统双平面固定(B组).A组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43岁(25~56岁);B组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42岁(23~61岁).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骨折并且骨折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整.所有患者均于麻醉状态下行体位复位,B组行后路常规伤椎上下椎体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A组在B组方法 基础上加用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观测患者后凸畸形(Cobb角)及伤椎高度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随访5~22个月,平均9个月.经伤椎椎弓根螺钉使骨折椎向腹侧移动复位,术后Cobb角及前柱高度恢复较佳.手术前后骨折椎前移复位程度的变化:A组为0.089±0.036,B组为0.023±0.048(P<0.001);两组Cobb角的变化:A组为(9.88±7.69)°,B组为(5.19±3.24)°(P<0.05);伤椎前柱高度的变化:A组为(39.3±5.2)%,B组为(20.6±6.5)%(P<0.05).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在前柱撑开的同时可有效控制正常椎间盘高度的撑开. 结论对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有条件地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恢复伤椎前缘高度,并且增强胸腰椎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和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