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胫骨Pilon骨折不同时间窗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择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12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114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根据伤后至手术时间分为A组、B组与C组,各38例。三组患者均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A组手术时间为伤后6h内,B组为伤后6h~6d,C组为伤后7~14d。比较三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完全愈合率、复位满意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术后3年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 A组与C组骨折愈合时间相当,分别为(11.55±3.24)周、(11.16±3.44)周,短于B组(14.20±3.68)周(P0.05)。三组骨折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率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A组与C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0.53%与7.89%,低于B组28.9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A、B、C组术后3年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9.47%、84.21%、86.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Pilon骨折患者伤后6h内及7~14d软组织无明显肿胀,伤口张力小,该时间窗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利于骨折复位与愈合及并发症的减少,可取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髓内固定与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逆转子间骨折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4月因逆转子间骨折于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32例高龄患者,男性39例,女性93例;平均年龄81.36±7.8岁。根据手术方式分髋关节置换组(A组,72例)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组(B组,60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地完全负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不同时间的Harris评分和相关并发症,随访6个月并观察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A、B组患者术前平均Hgb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Hgb值为(82.49±6.52)g/L显著低于B组的(91.52±7.41)g/L(P0.05);B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7.23±6.42)min,明显少于A组的(82.12±8.56)min(P0.05),A组患者平均下地完全负重时间为(21.52±3.54)d,显著低于B组的(38.41±7.68)d(P0.05)。A组患者在术后2周和3个月Harris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随访6个月,两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等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固定对比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逆转子间骨折早期临床效果相当,具有术中失血少、手术时间少的优点,更适合高龄逆转子间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3.
踝关节前后脱位的X线量化分析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一种能精确诊断踝关节前后脱位的X线量化分析指标。 方法 根据生物力学与几何学原理 ,设计一种能在踝关节侧位X线片上进行量化分析的“距骨中心中轴距”(L值 )测量方法 ;筛选 2 0 0名健康成人进行L正常值范围测定 ,并对 1 865例 1 92 0侧踝部损伤病例做回顾分析。 结果  2 0 0名健康成人的L值为 0 .0~ 2 .5mm[(0 .84± 0 .59)mm] ,其 95 %位数 (P95)为 1 .99mm ;以L值 >2mm为诊断标准 ,踝关节前后脱位组的阳性诊断率即诊断灵敏度为 1 0 0 .0 %。结论 L值可望作为踝关节前后脱位的一个精确诊断标准 ,值得做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膝关节CT结合双下肢负重位力线X线影像制作3D打印个性化模具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精确截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须行TKA患者32例,随机分为3D打印TKA组(20膝)和常规TKA组(19膝)各16例。3D打印TKA组应用膝关节CT结合双下肢负重位力线X线影像制作3D打印个性化模具辅助行TKA;对照组应用常规截骨器械行TKA。记录两组患者完成股骨及胫骨截骨所用的时间、所得胫骨侧截骨片厚度与术前规划之间的偏差以及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结果 3D打印TKA组股骨及胫骨截骨的完成时间为(27.8±4.3)min,常规TKA组为(36.5±6.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52,P<0.05)。3D打印TKA组胫骨侧截骨厚度与术前规划厚度偏差为(1.60±0.67)mm,常规TKA组为(3.40±1.35)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47,P<0.05);3D打印TKA组手术时间为(57.0±7.3)min,常规TKA组为(58.0±8.0)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1,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应用膝关节CT结合双下肢负重位力线X线影像制作3D打印个性化模具辅助行TKA能缩短股骨及胫骨截骨所需时间,使胫骨侧截骨更加精确,但对整个TKA所需时间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成人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特点与不同手术方法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5月-2005年6月31例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患者31例,其中Meyers-McKeeverⅡ型5例,Ⅲ型12例,ZaricznyiⅣ型14例;合并内侧副韧带(MCL)损伤12例,合并胫骨平台骨折10例.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A组)17例和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B组)14例,进行平均2.9年的随访.结果 两组不同程度伸膝功能异常23例,屈膝功能异常13例.其中A组伸膝功能异常12例,B组异常11例,A组屈膝功能异常8例,B组异常5例.Lachman和前抽屉试验结果A组分别为(1.59±0.44)°和(1.36±0.66)°,B组分别为(1.65±0.45)°和(1.57±0.88)°.A、B两组轴移试验分别为(0.7±0.3)°和(0.8±0.3)°.KT-2000检查前交叉韧带松弛的健侧患侧差别A、B两组分别为(1.5±1.3)mm和(1.7±2.4)mm;Lysholm评分为(96.5±3.3)分和(95.6±3.8)分;Tegner评分为(6.3±0.5)分和(6.2±0.6)分,上述各种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髁间棘撕脱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容易合并MCL损伤和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方法要根据骨折类型、设备条件和技术能力确定,强调完全的解剖甚至适当的过度复位,三维、坚强内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比较交锁与旋入式自锁髓内钉两种固定方案治疗胫骨新鲜闭合性骨折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0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76例胫骨新鲜闭合性骨折患者,男性44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42.79±5.48)岁,致伤机制包括道路交通伤27例,坠落伤21例,棍棒打击伤19例,跌伤9例。以随机区组法分为A组(38例)和B组(38例),分别给予交锁髓内钉与旋入自锁髓内钉固定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切开复位率、二次手术率、术后膝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B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A组,手术时间(53.63±8.72)min vs.(81.45±12.63)min,术中X线照射时间(4.75±1.01)min vs.(22.96±6.43)min,下地活动时间(7.22±2.33)d vs.(14.60±4.71)d,骨折愈合时间(111.57±22.16)d vs.(149.70±35.64)d,P0.05;两组患者切开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21%vs.42.11%,P0.05);B组患者二次手术率显著低于A组(2.63%vs.10.53%,P0.05);B组患者术后膝踝关节恢复效果显著优于A组(89.47%vs.71.05%,P0.05);同时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5.26%vs.21.05%,P0.05)。结论旋入式自锁髓内钉固定方案治疗胫骨新鲜闭合性骨折具有操作简便、术中辐射量小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可有效提高术后膝踝关节功能,降低二次手术风险,并有助于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疗效及安全性优于交锁髓内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Ⅰ~Ⅲ型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8月江油市903医院骨科收治90例Schatzker分型Ⅰ~Ⅲ型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50例采用关节镜下微创经皮钢板固定(钢板固定组),40例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位固定组)。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引流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伤口软组织感染、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骨折畸形愈合)以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钢板固定组的手术时间、留置引流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时间[(82.56±12.54)min、(18.23±5.67)min、(3.35±1.24)d、(83.56±10.37)d]短于复位固定组[(112.38±15.82)min、(36.61±6.15)min、(5.52±1.45)d、(95.15±9.64)d],术中出血量(115.22±11.25)m L少于复位固定组(160.54±21.51)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固定组发生术后并发症3例,少于复位固定组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时的膝关节活动度为(117.2±7.5)°,大于复位固定组(110.2±8.7)°;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为25.52±3.21,高于复位固定组20.54±2.68;膝关节功能优良率(90.0%)高于复位固定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治疗Schatzker分型Ⅰ~Ⅲ型的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好,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外、内侧联合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均经后外侧、内侧联合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20例,院外正规随访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27~70岁,平均45.7岁。结果术后3d X线片显示,解剖复位(胫骨远端关节面无台阶,踝穴正常)11例,复位良好(胫骨远端关节面移位1mm,踝穴增宽1mm)3例,复位优良率93.3%。对15例患者进行3~36个月(平均16个月)的正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5周(12~17周),完全负重时间17~24周(平均22周),依据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术后1年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优11例,良3例,可1例,平均(95±3)分。术后1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无螺钉松动、断裂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后外、内侧联合入路加用合适的支撑钢板,可以较安全而容易地对后Pilon骨折分离移位骨块进行复位并固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关节截骨治疗陈旧性胫骨平台骨折内翻畸形的临床方式和效果。方法对2012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96例陈旧性胫骨平台骨折内翻畸形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经关节截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X线片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X线片的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后倾角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3.8%(45/48)]显著高于对照组[66.7%(32/48),P0.05]。结论经关节截骨治疗陈旧性胫骨平台骨折内翻畸形的临床效果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机器人定位下置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手术对失血的影响,寻找减少手术失血的方法。 方法 收集2016-12至2017-03医院收治的21例行机器人定位下空心钉内固定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为A组(机器人手术组),选取2016-06至2016-12未使用机器人定位行空心钉内固定的2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B组(非机器人手术组),通过收集患者术日晨和术后第1、3、5天晨血常规,对比分析术后第1、3、5天的理论出血量、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量,及患者一般情况。 结果 A组患者术后第1、3天失血量分别为(133±101)ml、(233±78)ml,均小于B组的(302±191)ml、(451±280)ml,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3天的血红蛋白分别为(117.13±13.24)g/L、(123.16±12.09)g/L,均高于B组的(112.09±13.25)g/L、(117.31±13.32)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微创闭合复位空心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使用机器人定位下进行手术,定位精准,术中穿刺次数减少,减少了手术的出血,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阶梯式踝关节强化锻炼的方法在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5月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78例Pilon骨折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1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8.9±12.1)岁。根据患者是否接受阶梯式踝关节强化锻炼,将患者分为强化组(48例)和常规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强化组患者除行常规康复训练外,于术后第4周开始行阶梯式强化训练。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和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评分)。结果强化组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13.7±1.5)周,优于常规组(15.6±1.8)周(P<0.001);术后12周,强化组踝关节背伸角度为(12.1±3.4)°,显著大于常规组(9.2±2.6)°,P<0.001。但两组患者踝关节跖屈角度、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周强化组踝关节跖屈角度、背伸角度和AOFAS评分均优于常规组[(31.4±4.6)°vs.(28.4±4.2)°(P=0.006)、(17.2±3.3)°vs.(12.9±2.7)°(P<0.001)、(88.1±5.2)分vs.(84.8±5.6)分(P=0.011)]。结论阶梯式的踝关节强化锻炼可以促进Pilon骨折术后临床愈合,改善踝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3种不同方法治疗青壮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移位的股骨颈骨折105例,其中切开复位3枚空心钉固定联合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移位治疗35例(A组),Garden分型:Ⅲ型19例,Ⅳ型16例;切开复位3枚空心钉固定联合股方肌骨瓣移位治疗35例(B组),Garden分型:Ⅲ型18例,Ⅳ型17例;单纯闭合复位3枚空心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35例(C组),Garden分型:Ⅲ型19例,Ⅳ型16例。观察3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患髋关节Harris评分、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情况。结果 3组病例随访24~48个月,平均35个月。A、B、C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2.0±17.6)d、(97.0±15.3)d、(109.0±14.5)d;术后1年患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87.5±3.6)分、(86.3±4.8)分、(86.1±3.5)分;骨折不愈合例数分别为1例(2.9%)、3例(8.6%)、5例(14.3%);股骨头坏死例数分别为2例(5.7%)、5例(14.3%)、7例(20.0%)。在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率和股骨头坏死率方面,A组与B、C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年患髋关节Harris评分方面,A组与B、C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切开复位3枚空心钉固定联合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移位治疗青壮年移位股骨颈骨折能显著降低骨折不愈合以及股骨头坏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应用带袢微型钢板治疗陈旧性下胫腓联合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3例陈旧性下胫腓联合不稳患者采用带袢微型钢板弹性固定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性19例,女性4例;年龄33~47岁,平均(38.4±5.1)岁。术中对内踝和下胫腓联合间隙清创后,用2枚带袢微型钢板实施下胫腓联合固定。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本组病例随访7~27个月,平均(15±5.8)个月。踝关节周围骨折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0~18周,平均(10.5±3.5)周。术后3d、2个月和6个月复查X线及CT提示下胫腓联合间隙良好,无植入物移位、下胫腓再次分离、切口感染、愈合不良及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术前AOFAS评分(65.23±14.45)分,术后(87.37±12.58)分,全部病例较术前明显改善,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带袢微型钢板治疗陈旧性下胫腓联合不稳利于患者早期康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张頔  肖蕊  丁琪 《武警医学》2018,29(7):698-697
  目的 探讨非牵引漂浮体位在前后踝撞击症关节镜手术中的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0-01至2015-12医院收治的前后踝撞击症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6例,对照组采用普通仰卧位,观察组采用非牵引漂浮体位关节镜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手术效果,并对患者进行至少1年临床随访,包括关节活动角度、AOFAS主观功能评分、VAS评分及相关并发症评估。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1.5±0.3)h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为(2.0±0.4)h(P<0.01);两组出血量均为5~10 ml,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患者术后关节背伸角度和跖屈角度均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关节背伸角度和跖屈角度均高于术前(P<0.05),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AOFAS评分及VAS评分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 AOFAS评分及VAS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照组与观察组之间患者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手术效果良好,无明显术后并发症。 结论 前后踝撞击症术中应用非牵引漂浮体位,可一次性处理前后踝骨赘,缩短手术时间,避免术中二次消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钢板与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3月甘肃省天水市四零七医院脊柱关节科治疗的66例后踝骨折患者。男性36例,女性30例;年龄21~63岁,平均39.6岁。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钢板内固定33例(钢板组)和螺钉内固定33例(螺钉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结果患者获得随访:钢板组(24.7±11.3)个月,螺钉组(23.8±10.3)个月(t=0.338,P=0.736);手术时间:钢板组(77.8±13.9)min,螺钉组(67.8±14.6) min(t=2.850,P=0.006);术后住院时间:钢板组(6.6±1.7) d,螺钉组(6.4±1.8) d(t=0.464,P=0.644);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钢板组(9.2±2.1)周,螺钉组(10.8±2.2)周(t=3.022,P=0.004);骨折愈合时间:钢板组(11.6±2.7)周,螺钉组(12.5±2.9)周(t=1.304,P=0.197)。术后6个月随访时AOFAS评分:钢板组(89.5±6.5)分,螺钉组(82.3±6.4)分(t=5.731,P<0.001);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钢板组(91.4±6.3)分,螺钉组(91.3±6.7)分(t=0.0623,P=0.950);术后6个月随访时踝关节活动(背屈、跖屈、内翻、外翻)范围:钢板组(19.4±3.5)°、(38.6±5.7)°、(19.8±3.7)°、(24.7±4.4)°,螺钉组(17.2±4.6)°、(35.2±4.8)°、(17.2±3.2)°、(22.1±5.3)°;末次随访时踝关节活动(背屈、跖屈、内翻、外翻)范围:钢板组(20.3±4.3)°、(40.3±5.5)°、(21.2±3.5)°、(26.2±4.2)°,螺钉组(19.8±4.3)°、(41.3±5.5)°、(20.8±3.5)°、(26.8±4.2)°。两组术后6个月随访时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两组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后踝骨折,采用钢板或螺钉内固定治疗均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采用钢板固定,患者可早期完全负重活动,早期(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更优,而螺钉固定手术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和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笔者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接诊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检查,对照组采用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检测与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基本手术情况,跟骨关节内骨折在手术前后的长度、宽度、高度、Bhler角、Gissane角等各指标值,手术后Maryland评分、美国足踝协会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与SH-36评分、手术后足部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等,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分别为(50.3±4.5)min、(15.8±2.3)m L、(4.3±1.3)d、(4.9±0.8)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各指标值均有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Maryland评分在功能、疼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患者的AOFOS评分、SH-36评分分别为(91.8±1.4)分、(79.3±2.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总优良率为75.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术后后足部功能的恢复速度,较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具有更好的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交锁髓内钉(intramedullary nail,IMN)与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的生物力学性能以及在胫骨中下段骨折治疗中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收治的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76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IMN组(38例)和MIPPO组(38例),采用Mazur评分评价两组术后踝关节功能,统计两组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愈合率。2014年2月选取郑州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的新鲜成人踝关节标本10具,建立胫骨中下段骨折模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例。分别采用IMN和MIPPO两种方法固定,进行三点弯曲实验、轴向压缩实验以及扭转强度实验,分析相关数据。结果两组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内固定失败状况,IMN组患者出现骨折延迟愈合3例,骨折不愈合2例,愈合时间平均(13.6±2.1)周;MIPPO组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1.3±1.7)周。术后1年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PPO组弯曲偏移量、轴向压缩偏移量和扭转角度均大于IMN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PPO与IMN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各有利弊,MIPPO可减轻手术创伤,但力学性能不如IMN,临床使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长柄弯止血钳辅助复位股骨近端骨折移位骨块,使髓内钉更容易进入正确的髓腔位置,以获得良好的复位及固定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6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股骨近端骨折22例,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32~81岁,平均56.4岁。股骨粗隆间骨折17例,股骨粗隆下骨折5例。道路交通伤6例,坠落伤5例,摔伤11例。根据术中是否采用长柄弯止血钳辅助复位分为两组,各11例。A组采用牵引床牵引复位并于术中使用长柄弯止血钳的前端顶住小粗隆,以股骨前群肌的张力为支点,撬起止血钳尾部,纠正股骨近端骨折块并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B组采用单纯牵引床牵引复位并用PFNA固定。术后按照Baumgaertner等股骨近端骨折复位评定方法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术后骨折复位质量,A组良好9例,可2例;B组良好8例,可1例,差2例。A组术后骨折移位(2.75±1.36)mm,B组(4.03±0.9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A组手术时间(49.18±7.90)min,B组(57.09±5.7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A组术中失血量(201.18±20.87)mL比B组(162.73±20.54)mL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88.82±2.68)分,B组(79.18±4.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A、B两组术后股骨近端颈干角、前倾角、侧位成角、骨折愈合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因髓内钉偏前而出现骨折畸形愈合1例。结论采用髓内钉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术中使用长柄弯止血钳辅助复位技术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手术技巧,可以使近端移位骨块获得良好复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以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34例(A组),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患者26例(B组),两组患者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A、B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影像学指标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测定值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A组患者的背伸角[(40.6±8.7)°]、掌倾角[(42.7±8.9)°]均显著高于B组[(34.8±5.5)°和(35.1±5.8)°,P0.05];两组患者的桡偏角、尺偏角、旋前角、旋后角测定值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A组患者的功能评分、活动范围评分、屈曲/伸展活动度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疼痛、握力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A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显著优于B组患者(P0.05)。结论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较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腕关节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刘勇  陈国川  张富宁  俞玮 《武警医学》2019,30(5):437-440
 目的 比较外侧中和钢板及后外侧抗滑钢板内固定治疗Danis-Weber/AO B型闭合性外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2-03至2015-06医院收治的Danis-Weber/AO B型闭合性外踝骨折44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外侧中和钢板固定组(中和组,24例),后外侧抗滑钢板固定组(抗滑组,20例)。中和组骨折解剖复位,选取合适的拉力螺钉自前向后垂直于骨折线置入,腓骨外侧解剖钢板固定于腓骨外侧合适的位置;抗滑组骨折解剖复位,钢板放置于腓骨后外侧,使用合适的螺钉内固定,最少随访1年。术后1年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踝评分系统(AOFAS)进行功能评价,记录并发症。结果 术后1年中和组和抗滑组AOFAS评分分别为93.7±6.1和94.5±6.0,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37)。中和组7例(29.3%)发生并发症,抗滑组3例(15.0%)发生并发症,其中1例腓骨肌腱病,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结论 对旋后外旋型损伤的Danis-Weber/AO B型外踝骨折进行手术治疗,与传统的外侧钢板固定技术比较,抗滑组手术效果与之相当,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两种技术均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