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叶丽芳  杨利 《西南军医》2008,10(6):164-164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因其具有疗效明显,矫正量大,屈光稳定,无明显不适症状和近视回退率低的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近视患者所接受。我中心于2007年1月至8月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患者756例,使近视患者轻松摘掉沉重的眼镜并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低、中、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应用波长193nm的ArF准分子激光对147例(289眼)屈光度在-1.00D~-20.00D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行LASIK治疗。结果:对289眼随访6~1O个月,92%的患者术后裸视达到或超过术前矫正视力,10%的裸视达2.0,89.6%的术后屈光度在±1.00D之间,欠矫25眼,欠矫率仅为8.7%,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LASIK手术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优于PRK手术,是一种更加准确、有效和安全的屈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比较LASIK非球面切削与波前引导的个性化切削治疗近视后的视功能、角膜非球面形态(Q 值)的变化,评价治疗效果. 方法26例(52眼),每例病人的1眼使用非球面切削程序,另1眼使用波前引导的个性化切削进行LASIK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 Q值以及术后眩光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所有手术眼视力矫正均满意,两组之间屈光度无差别(P>0.05);非球面切削组与波前引导的切削组比较其术后角膜更倾向于长椭球形,Q值0.24±0.32低于波前引导的切削组 Q值0.53±0.41(P<0.01).术后暗视力和眩光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非球面切削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均可获得较好的视觉质量,但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相似文献   

4.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是近年来角膜屈光手术一大进展,同PRK相比,它具有更高安全性、稳定性和术前可预测性,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Lasik术后常规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以稳定屈光度,但长期使用有可能引起激素性高眼压,甚至造成类固醇性青光眼,因此术后眼压监测非常重要,我们对在我院接受Lasik手术的中高度近视患者160例做了术前术后的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采用LASIK手术治疗-10D以上近视303眼。术前平均裸视力0.1±0.05(0.005~1.0),平均屈光度(-15.25±5.25)D(-10.00D~-26.00D),散光度数(-4.25±2.12)D(-0.75~-6.25D),术前平均屈光力(K)值43.60±1.52。随访8~12个月,平均裸眼视力升至0.52±0.25(0.25~1.0),平均屈光度降至( 0.85±2.59)D,K值降至37.53±1.73,散光度数降至(0.00±1.52)D(0.00~-3.00D)。结果表明LASIK治疗-10D以上高度近视效果可靠,预测性强,手术精确度高,优于PRK。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近视及复性近视散光所产生术后散光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美国SCMD公司的固定式手控气动微型角膜刀对 1 2 4例 2 4 8眼行LASIK手术 ,分别于术后第 1天、第 1周、第 1、3、6个月复查视力及屈光度。结果 LASIK术后散光的发生率较高 ,术后第 1天为 4 3 1 5 %,术后 1周降为 33 0 6 %。术前散光度数越大 ,术后散光眼发生率就越大 (P <0 0 1 )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但术后 3个月仍有 36眼 (1 4 5 2 %)散光超过 0 5 0D。术后第 1天和术后 1个月 ,男女患者散光眼和无散光眼的比例无明显差异 (χ2 =0 42 78,P >0 0 5 ,χ2 =0 5 5 89,P >0 0 5 )。角膜瓣的质量直接影响术后散光 ,术后散光的发生与年龄呈正相关 (r=0 96 1 4 ,P =0 0 0 2 <0 0 0 1 )。结论 LASIK术后散光的发生与年龄呈正相关 ,并与术前患眼散光度、角膜瓣的大小、患者术中配合程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散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astigmatic refractive keratectomy,PARK)矫治复性近视散光的有效性、准确性和预测性.方法 采用Compak-200型准分子激光机,对34例46眼复性近视散光行角膜椭圆形切削,根据散光度大小分为两组:A组(-1.75~-2.75)D,B组(-3.00~-5.25)D,并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度、散光轴夹角的变化.结果 术后6个月视力≥0.8者95.7%,屈光度在±1 D内者占84.8%,散光及角膜散光矫正比例分别为44.2%和46.2%,散光及角膜散光轴变化分别为11.61°±9.97°和12.78°±9.15°,A组及B组的矫正比例分别为52.8%和30.4%.结论 PARK矫正复性近视散光效果明显,但散光度越高,欠矫及回退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因其术后视力恢复快、屈光状态稳定、矫正范围大、术后疼痛小等优点成为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矫正屈光不正的手术方式。但是对于近视度数较高而角膜相对偏薄的患者,LASIK术后有可能出现医源性圆锥角膜,这种并发症表现为进行性的角膜中央膨出。可能的诱发因素有患者的年龄、术前眼内压、角膜厚度、切削深度、切削区直径的大小、矫正的屈光度及手术保留的瓣下角膜厚度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治疗近视正在迅速推广。为此,本文对453例893眼行LASIK手术的患者,进行了术后1年的随访,以评价LASIK手术对不同屈光度近视的疗效及其预测性和稳定性。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 1997-06-1997-12,在我中心接  相似文献   

10.
郭宁  周跃华  张晶 《人民军医》2009,(12):809-810
目的:观察比较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与常规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柱镜≥-1.0D的近视散光149例(228眼),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118眼)和对照组(73例,110眼),分别接受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和常规LASIK治疗,分别比较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屈光度、残余散光度和高阶像差。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lt;0.05),屈光度和残余散光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lt;0.05),两组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lt;0.05);观察组各项高阶像差均低于对照组,其中总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及6阶像差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lt;0.05)。结论: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散光,疗效优于常规LASIK治疗。  相似文献   

11.
高度近视LASIK术前眼底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高度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术前网膜病变的类型和程度。方法 :对 171例 (342眼 )屈光度在 8 0 0D以上的高度近视病人进行散瞳眼底三面镜检查 ,详细记录检查结果。结果 :被检 342眼中 ,眼底多呈不同程度的豹纹状改变 ,发现各种网膜变性 79眼 ,占 2 3 1% ,其中格子样变性 34眼 ,占 9 9% ,霜样变性 19眼 ,占5 6 % ,囊样变性 4眼 ,占 1 17%。其他类型变性 2 2眼 ,周边网膜干性裂洞 7眼 ,占 2 %。结论 :高度近视患者在进行屈光手术前进行眼底三面镜检查 ,可避免和减少后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两种制瓣方法的优劣及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4年6~8月LASIK手术患者400例,其中手推式板层刀制瓣患者200例396只眼,自动旋转刀制瓣患者200例394只眼.制瓣后用同一台激光机行激光治疗.术后1、3 d,1、2周,1个月复查视力、电脑验光、测眼压、角膜地形图、裂隙灯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及疗效.结果 术中出现游离瓣和不全瓣者手推刀组有5只眼(1.26%),旋转刀组有2只眼(0.51%);术后手推刀组2只眼(0.50%)出现瓣皱褶和瓣移位,旋转刀组术后2只眼出现瓣溶解(0.51%).术后视力比较,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1个月BUT检查,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裂隙灯检查和地形图分析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两种制瓣方法均有良好效果.1个月BUT检查,手推刀所作鼻侧蒂优于旋转刀作上方蒂.  相似文献   

13.
林立  吴燕  蒋炜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2):188-189
目的研究和评价噻吗洛尔治疗LASIK术后视力回退的有效性。方法2006年8月~2009年5月LASIK术后视力回退22例共44眼,用0.2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点眼,2次/d,治疗2W后复查,观察治疗前后裸眼视力、角膜前表面曲率(K值)和眼压(IOP)的变化,评价治疗的有效性,并分析导致视力回退可能的原因。结果治疗前裸眼视力为0.58±0.20,治疗后视力均明显提高1.07±0.17(P〈0.01),治疗前眼压为(10.00±1.41)mmHg,术后显著下降为(7.75±1.06)mmHg(P〈0.01),治疗前角膜前表面曲率K=38.23±1.03,治疗后K=37.33±0.90,显著下降(P〈0.01)。结论0.25%马来酸噻吗洛尔可有效治疗LASIK术后视力回退,明显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在中高度近视LASIK手术中应用飞秒激光和微型角膜刀制作角膜瓣的厚度,并对术后视力及屈光度进行对比。方法中高度近视患者82例164眼,根据制作角膜瓣方法分为A、B两组,各41例82眼,A组由飞秒激光(Intralase FS 60KHz)制作角膜瓣,B组由Moria M2 90号微型角膜刀制瓣。所有病例均在Wavescan波前引导下采用VixsS4IR准分子激光机进行切削。采用美国DGH-550A超测量术前角膜厚度及术中角膜基质床厚度,计算角膜瓣厚度后加以比较,并比较术后1天、1周1、月及3个月的视力和屈光度。结果 A组平均角膜瓣厚度为(109.56±12.89)um,B组平均角膜瓣厚度为(148.83±13.28)u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阶段裸眼视力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行以上的比例A组均高于B组,在术后1天、1个月及3个月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各阶段平均等效球镜度的恢复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高度近视眼LASIK手术中采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可以获得更薄的角膜瓣,并在术后大多阶段可获得更好的视力。术后视力恢复的速度以及术后屈光度恢复的程度与机械刀制作角膜瓣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飞秒LASIK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的术前检查情况。方法 选择我院行飞秒LASIK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4000例(7963眼),分析术前临床检查及术后1年随访情况。结果 68例角膜中央陡峭屈光力值超过46.00 D;100例角膜中央陡峭屈光力值低于40.00 D;750例为薄角膜,其中央厚度检查低于470 μm;16例眼压>21 mmHg,但视神经纤维层早期分析正常;870例眼底检查中发现病变,其中826例为视网膜变性,40例存在视网膜裂孔,14例为视网膜浅脱离。1450例为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6.00 D)。术后1年随访,未发现新的视网膜病变、圆锥角膜和青光眼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飞秒LASIK术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的术前检查极为重要,可避免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屈光手术安全性,改善术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角膜瓣蒂位于上方与鼻侧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用旋转式角膜刀制作上方蒂组(A组)LASIK350例(678只眼)和平推式角膜刀制作鼻侧蒂组(B组)LASIK170例(324只眼),对两组患眼术后视力、屈光度、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年裸眼视力A组和B组分别为1.03±0.12和1.00±0.12,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剩余屈光度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与制作角膜瓣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A组低于B组,切缘出血A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A组与B组均具有良好的术后效果,随访1年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A组角膜瓣稳定性优于B组。  相似文献   

17.
LASIK术中角膜缘出血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出血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及预防方法。方法观察了46例51眼接受手术时发生出血的情况及出血对术后效果的影响。结果出血部位以上方为多,共30眼,占58.8%;下方9眼,占17.6%;2个方位以上出血者12眼,占23.5%,术后半月时,过矫者30眼,欠矫11眼,不规则散光5眼。其中7眼为提高视力,接受2次手术。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中角膜缘出血可影响手术效果,手术时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不同戴镜情况的近视患者调节聚散功能的影响,为术后双眼视功能的评估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双眼近视及近视散光的患者84例168只眼,男性40例,女性44例;年龄(26±6)岁。按等效球镜度分为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根据术前戴镜情况各组分为持续戴镜组、间断戴镜组和未戴镜组。随诊3个月,比较不同屈光度组,不同戴镜组的术前裸眼、术前戴镜、术后10 d和术后3个月的AC/A值的变化。选取年龄性别均与实验组匹配的屈光正常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各组术前裸眼的AC/A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低、中度近视组中,持续戴镜组术前戴镜及术后AC/A值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间断戴镜组、未戴镜组术前戴镜及术后10 d AC/A值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AC/A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中,持续戴镜组术前戴镜及术后AC/A值均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但间断戴镜组和未戴镜组未完全恢复正常。结论近视患者不坚持配戴合适的眼镜会出现调节聚散关系失衡。LASIK术后调节聚散功能渐趋正常,特别是对于间断戴镜组、未戴镜组的近视患者,有利于调节聚散功能的协调、眼位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超薄瓣LASIK与LASEK治疗中央角膜厚度≤520μm临界角膜厚度的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临界角膜厚度的高度近视患者60例120只眼分为两组,A组为超薄瓣LASIK组,30例60只眼,球镜度-6.00~10.00 D(平均-7.25 D),柱镜度0~2.50 D(平均-0.96 D);B组为LASEK组,30例60只眼,球镜度-6.00~10.00 D(平均-7.35 D),柱镜度0~2.75 D(平均-0.90 D)。分别于术后1周和1、3、6个月检查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等值球镜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程度、波前相差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1周A组视力1.11±0.37,B组视力为0.76±0.36,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1、3和6个月A组UCVA分别为1.13±0.26、1.12±0.34和1.12±0.25,B组UCVA分别1.08±0.26、1.11±0.25和1.10±0.2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BCVA与术前比较无1例下降。A组无Haze,B组少量Haze出现。术后1周,1个月两组均表现为轻度过矫,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均有不同程度屈光回退现象,B组回退(-0.16±0.53)D,A组回退(-0.14±0.49)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后1、3和6个月两组总高阶相差、垂直慧差、水平慧差和球差均方根值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B组总高阶相差增加倍数低于A组(P<0.05)。两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超薄瓣LASIK与LASEK治疗临界角膜厚度的高度近视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超薄瓣LASIK早期视力恢复快,LASEK视觉质量优于超薄瓣LASI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