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者报道49例小肠出血,占该院胃肠道出血的1.1%。术前定位检查:当常规方法找不到出血部位时,对出血>0.5 ml/分者做急诊选择性内脏血管造影,若结果阴性,则做99 mTC 标记红细胞扫描或小肠钡餐,如持续出血,危及生命,做剖腹探查,并准备术中肠镜检查;对出血速度<0.5 ml/分者先做99 mTC 标记红细胞扫描,若出血停止,则做小肠钡餐,若结果阴性,1周后做选择性内脏血管造影;对停止出血者,做99 mTC 扫描、小肠钡餐或选择性内脏血管造影。术中定位检查:包括肉眼观察,触诊,强光透照肠镜,对选择性血管造影发现出血灶者,做超选择性血管插管,尽量插向未端,然后将病人送手术室,截石位,插管用肝素化的盐水维持通畅,开腹后美蓝1 ml 从插管注入,美蓝着色的肠段用线标记。术中肠镜用160cm 的纤维结肠镜从口或肛门插入,内窥镜医师检查。本组出血性小肠疾病包括13例美克尔憩室,9例恶性淋巴瘤,8例平滑肌瘤,6例血管畸形,其它还有空肠憩室,非特异性溃疡,多发结节性动脉炎,结核溃疡,血管肉瘤和慢性髓样白血病溃疡等,  相似文献   

2.
自1991~2001年我们采用术中肠镜检查诊治术前诊断不明的小肠出血病人12例,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9~68岁,平均46.8岁,病程7天~3年。主要表现为鲜血便或暗红色血便,血红蛋白50~100g/L。12例伴有失血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小肠肿瘤诊治中的价值。方法脐孔穿刺建立气腹,置入腹腔镜,于左右腹直肌外侧缘各置入5 mm trocar。探查明确小肠肿瘤的部位,上腹正中线或下腹正中做长3~4 cm切口,切口保护器保护切口,良性肿瘤行小肠局部切除,恶性肿瘤行根治性切除,端端或侧侧吻合肠管,关闭小肠系膜孔,缝合穿刺孔。结果 24例均在腹腔镜下诊断和手术,其中23例腹腔镜辅助下行部分小肠肠段切除,1例行腹腔镜辅助下右半结肠切除。手术时间(70.3±21.7)min,术中出血量(18.5±3.1)ml,切口长度(3.5±1.1)cm,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2.5±0.5)d。术后病理:良性肿瘤8例,平滑肌瘤多见,5例;恶性肿瘤16例,间质瘤多见,6例。术后住院时间(6.5±2.5)d。19例随访0.5~4.5年,平均2.6年,其中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13例,1例小肠腺癌腹腔内广泛转移死亡,其余18例无肿瘤复发。结论腹腔镜不仅能明确小肠肿瘤的诊断,处理小肠肿瘤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是指初始内镜检查(包括胃镜和结肠镜)阴性而不明来源的消化道出血,占整个消化道出血的3%~5%.病变部位常位于小肠,反复胃镜和结肠镜检查常无阳性发现.  相似文献   

5.
一、下消化道出血的概念临床上一般将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下的消化道称为下消化道,主要包括空回肠、结直肠和肛门。通常将来源于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一般是在通过胃管抽吸或胃镜检查等排除了上消化道出血后方诊断为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上以便血为主要表现,色鲜红、暗红或呈柏油样,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与血液在肠道停留的时间。出血部位越  相似文献   

6.
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一般将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下的消化道称为下消化道,主要包括空回肠、结直肠和肛门。通常将来源于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一般是在通过胃管抽吸或胃镜检查等排除了上消化道出血后方诊断为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上以便血为主要表现,色鲜红、暗红或呈柏油样,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与血液在肠道停留的时间。出血部位越高、出血量越少、血液在肠道停留的时间越长颜色越暗;出血部位越低、出血量越大、血液排出越快,颜色越鲜红。出血量较少时可仅表现为大便隐血试验阳性(24小时出血量≥5m1),当24小时出血量≥60ml时即可出现柏油样便。  相似文献   

7.
原因不明下消化道出血介入性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因不明下消化道出血介入性诊断与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35例原因不明下消化道出血,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造影,通过导管注入垂体后叶素或和明胶海绵、螺圈等止血。结果:32例造影呈阳性,造影诊断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0%,止血有效率90.1%。结论:介入性方法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双孔法腹腔镜手术在小儿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诊治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小儿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54例,采用双孔法腹腔镜行诊断与治疗。结果腹部超声组检查确诊率15.09%(8/53),腹部CT检查组确诊率11.54%(3/26),放射性核素组检查确诊率76.47%(39/51),腹腔镜探查组确诊率98.15%(53/54),53例发现小肠畸形,1例未发现异常。腹腔镜组探查确诊率高于其他3组。53例行腹腔镜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56~75分钟,平均67分钟,出血量3~10 ml。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美克尔憩室45例、小肠重复畸形7例、小肠血管畸形1例。结论双孔法腹腔镜手术用于小儿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疾病具有诊断及治疗的双重价值,降低了腹腔镜手术的难度,适用于婴儿期甚至新生儿期患儿。  相似文献   

9.
小肠出血的诊断较难,检查方法亦有一定局限性,往往会造成误诊,因而剖腹探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总结经验,现将我们遇到10例报告如下。10例中男7例,女3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8岁。本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6例治愈,4例因发生肠坏死、肠痿、肿瘤广泛转移,术后短期死亡。术后病理证实,小肠网织细胞肉瘤、平滑肌肉瘤、腺癌、回肠憩室炎、肠系膜动脉血栓各1例,克隆氏病2例,粘膜下血管瘤3例。讨论小肠肿瘤(3例)因早期缺乏症状或症状无一定规律,常不引起重视。又因无明显体征,发病率较低,往往造成误诊。如1例38岁男患,因呈赤小豆汤样血便,恶臭味,脐周疼伴消瘦,腹部包块明显而就诊。术中见空回肠交界处肿物约新生儿头大小,呈溃疡型,施肠切除。病理报告:小肠腺癌。另2例均因缺乏特有体征,检查不细而漏诊。另外也与目前对小肠肿瘤诊断尚缺乏简单易行的办法有关。X线钡剂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介入对小肠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对2001—2004年常规检查难以明确病因的12例小肠出血性疾病患者行腹腔镜联合介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12例均接受腹腔镜联合介入检查。腹腔镜下直接发现病灶4例,联合应用介入检查发现病灶9例;病理检查确诊平滑肌肉瘤1例,平滑肌瘤1例,小肠腺瘤1例,血管畸形5例,炎性肠病2例,克隆病1例,Meckel憩室炎伴出血1例。结论 腹腔镜联合介入检查对常规检查无法明确病因的小肠出血有较好的诊断及治疗价值。该技术方法简单、创伤小、病变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11.
消化道大出血病人往往起病急,在无法承受无创明确病灶的相关检查(如胃镜,结肠镜,造影x线检查等)时,必须急诊手术方可挽救生命。也有些慢性消化道出血病人,因多个病灶在不同部位等原因造成假像,因此,寻找或观察病灶仅在进镜时进行。  相似文献   

12.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介入诊断及治疗。方法 3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造影检查,查明原因的进行栓塞或外科手术止血,仍然不明原因的,于造影血管灌注加压素及立止血后,结合内科治疗。结果 有17例病人查明出血原因,介入或手术治疗后止血。19例不明原因的出血,灌注加压素及立止血后,结合内科治疗,15例止血。结论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造影能明确诊断并指导治疗,对造影仍不明原因的出血,局部用止血药也能达到止血目的,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正>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经积极的初步处理后,出血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应及时行剖腹探查,外科手术适用于大部分明确病因及部位局限(肿瘤、憩室等)的出血病人、非手术治疗无效或不适合保守治疗病人及病因不明经非手术治疗无法控制出血的病人等。  相似文献   

14.
15.
DSA诊断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SA诊断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价值。方法对18例临床诊断不明确的急性或慢性反复消化道出血患者行DSA,穿刺右侧股动脉后,将5FYashiro导管选择性插管至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以及髂内动脉造影,对部分疑有病变部位以3F微导管行超选择性插管造影。造影有阳性发现时,保留靶血管内导管,将患者送往外科手术;对有栓塞适应证者使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止血。结果血管造影阳性率为66.67%(12/18);5例可见对比剂外溢,间接征象包括肿瘤血管及染色2例,血管性病变5例。6例DSA阴性。5例经导管栓塞后即刻止血。结论 DSA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临床中各种原因引起腹水非常常见,可能为良性或恶性疾病引起,通过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多数能够诊断明确。但仍然有一定数量腹水原因不明,如无病检,临床诊断困难。我院从1993年6月开始对不明原因的腹水开展腹腔镜探查腹腔取活检术,自2011年1月开展局麻单孔腹腔镜探查不明原因腹水2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在不明原因急腹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不明原因急腹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不明原因急腹症患者采用腹腔镜探查并进行诊治,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全部确诊病因,15例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1例中转开腹,无手术死亡。术后无伤口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技术在急腹症诊断及治疗中具有安全、可靠、微创的特点,尤其在鉴别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诊治不明原因下腹痛的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下腹痛的腹腔镜探查及治疗方法 ,提高不明原因下腹痛的确诊率及治疗成功率。方法 :回顾分析 38例不明原因下腹痛患者行腹腔镜探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确诊 ,腹腔镜下完成手术 33例 (86 8% ) ,中转开腹 5例 (1 3 2 % ) ,发现并处理伴发病 7例 ,本组病例全部治愈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探查治疗不明原因下腹痛简便 ,创伤小 ,确诊率高 ,探查范围广 ,手术安全 ,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9.
分析外科手术在小肠出血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并通过术后病理分析小肠出血的病因。纳入2014年至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并手术治疗后明确为小肠出血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共纳入小肠出血患者36例,手术成功35例,术后死亡1例,手术中均找到出血点。术前明确诊断5例,诊断明确的形式为增强CT、介入血管造影、胶囊镜。手术方式为开腹探查及开腹探查联合术中肠镜探查。小肠出血病例的病因依次为憩室(14例)、间质瘤(7例)、溃疡炎症性病变(6例)、异位胰腺(3例)、血管瘤血管畸形(3例)、淋巴瘤(2例)、腺癌(1例)。出血好发部位依次是空肠(25例)、回肠(11例);均为单发出血灶。术后随访时间为6~24个月,术后均未出现再出血情况。手术常见并发症主要为手术后切口感染共2例、术后吻合口狭窄1例。憩室与间质瘤是小肠出血的主要病因,术前小肠出血诊断率较低,开腹探查联合术中肠镜检查可提高诊断率。外科手术在小肠出血的诊断及治疗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间收治的42例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肠出血原因以肿瘤占首位(19 例),其次为小肠憩室(10例)、血管畸形(6例)、小肠系膜静脉血栓(4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3例).全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发生短肠综合征1例.所有患者均无再出血发生.结论 小肠出血常见病因为肿瘤,其次为憩室.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核素扫描是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措施.小肠部分切除是治疗小肠出血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