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良反应 与α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疲劳、流行性感冒样症状、胃肠道紊乱、血液学异常、神经精神病学反应(明显的抑郁症)、甲状腺机能异常和皮肤用药反应,例如脱发和瘙痒症。利巴韦林主要的不良反应是溶血性贫血。虽然某些不良反应的出现可能不同,但α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之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大体相似。在Fried等人的研究中,与α干扰素组相比较,长效干扰素alfa-2a组出现的流感样症状、头痛、脱发和抑郁(最低限度5%)较少。Manns等人发现,与Q干扰素组相比较,使用长效干扰素alfa-2b的流感样症状和一些胃肠道反应(例如恶心、腹泻和体重减轻)的发生率较高(≥5%)。针对不良反应的策略包括降低药物剂量或中断治疗,虽然这些策略可降低疗效,上述问题也被注意到。在大部分长效干扰素/利巴韦林的试验中,血液学异常是减少药物剂量的最常见的原因;然而,这很少会造成治疗的中断(≤3%的患)。胃肠的不良反应、神经精神方面的影响和流感样症状是减少药物剂量或中断治疗的另外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2.
长效干扰素alfa-2a和利巴韦林对无应答者的治疗Mitchell Shiffman和同事们对已加入丙型肝炎抗病毒药预防肝硬化(HALT-C)的前604例患者的结果进行了报道。录入的患者HCVRNA阳性、干扰素治疗无反应和肝活检反应出桥接纤维化或肝硬化。患者们采用长效干扰素alfa-2a(180ug/N)加利巴韦林(1,000-1,200mg/天)治疗。治疗20周时,35%的患者未查出血清HCVRNA,因此所有患者需继续治疗至48周。完成48周治疗以后,24周持续病毒反应率(SVR)的患者有18%。与SVR相关的因素为:1)先前单一用干扰素治疗;2)基因2或3型感染;3)较低  相似文献   

3.
陈尉华  陆伦根 《胃肠病学》2006,11(7):446-447
近10年来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最初的单用α干扰素治疗发展为α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到近几年来提倡采用聚乙二醇化(Peg)干扰素α-2a或2b加上利巴韦林治疗,使得持久病毒应答率(SVR)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认为Peg干扰素α-2a或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是最有效的抗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治疗方案,其次是普通α干扰素或复合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效果均优于单用α干扰素。  相似文献   

4.
罗生强 《肝脏》2011,16(1):71-72
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始于1998年。单用普通干扰素(IFN)治疗丙型肝炎的持续病毒应答(SVR)仅16%,而加用利巴韦林治疗后SVR提高到41%[1]。另有报道[2-3],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SVR为18%-39%,而联合利巴韦林后的SVR上升至54%-56%。  相似文献   

5.
梅蕾  祝卫东  朱跃红  陈俊飞  丁锷  衣展华 《肝脏》2014,(12):952-954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 型慢性丙型肝炎(CH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0例基因1b 型 CHC 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随访24周,观察病毒学应答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比例分别为65.0%、82.5%、90.0%、82.5%,获得 RVR 者均获得 SVR;合并脂肪肝者获得 SVR 的比例低于无脂肪肝者(P <0.05);治疗过程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减量者8例,利巴韦林减量者6例。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 型 CHC 疗效良好;合并脂肪肝患者疗效低于无脂肪肝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普遍,但均能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前,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最有效的方法,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现已升至50%。但是随着SVR上升,与治疗相关贫血的发生率也在上升。贫血是CHC抗病毒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在所有接受治疗患者中约半数可能会发生贫血。近期两个临床试验中,接受治疗48周的患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9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0.5μg/kg每周一次联合利巴韦林750~1050 mg/d,或普通干扰素α-2b 3 MIU每周3次联合利巴韦林750~1050 mg/d.疗程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结果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53.8%,而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58.1%,两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相当(P=0.966).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组的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而普通干扰素α-2b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但是没有与干扰素α-2b聚乙二醇化相关的特有的新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与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与聚乙二醇化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效的比较,评价应用大剂量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78例CHC患者接受普通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n=148)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n=30)治疗48 w的效果进行分析,使用贝克曼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采用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HCV。病毒学应答定义为血清HCV RNA水平低于检测下限。结果 治疗前,普通干扰素治疗组血清ALT水平为(80.9±22.6) U/L,AST水平为(74.3±18.2) U/L,HCV RNA水平为(2.9±0.5)×105 copies/ml,与长效干扰素治疗组【(82.32±20.5) U/L、 (72.9±16.7) U/L和(2.8±0.5)×105 copies/ml】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 w、12 w、24 w和48 w及随访至72 w时,普通干扰素治疗患者血清ALT复常率分别为79.7%、87.2%、90.5%、92.6%和86.5%,与长效干扰素治疗患者的76.7%、83.3%、90.0%、93.3%和90.0%比,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HCV RNA阴转率分别为66.2%、71.0%、84.5%、90.5%和69.5%,与长效干扰素治疗患者的66.7%、73.3%、80.0%、90.0%和70.0%比,也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长效干扰素治疗患者外周血WBC和PLT减少、脱发和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干扰素治疗组(P<0.05)。结论 应用大剂量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CHC患者能获得与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方案类似的疗效,且副作用显著少于后者,但停药后长期疗效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的常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已日趋规范,标准方法是干扰素(IFN)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并根据所感染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1型和非1型)和HCVRNA定量分析来决定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剂量和疗程。但遗憾的是,即使采用长效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进行48周的联合治疗,1型HCV感染者的持续应答率(SVR)也仅有40%~50%。而且由于IFN的副作用或经济负担等问题常使部分患者并不能配合医生坚持用药至12个月,对于那些合并肝硬化、肝外自身免疫现象以及存在HIV混合感染或需要进行肝移植等情况的特殊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也有很多问题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加以注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α-2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接受48周的抗病毒治疗及24周的随访,其中两组分别接受5MU和3MU的α-2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另一组单用利巴韦林治疗。结果 5MU组、3MU组在48周治疗结束时ETVR分别为68.2%和61.9%,两组均显著高于单用利巴韦林组(5.6%)(P0.01);干扰素5MU组、3MU组随访24周结束时SVR为50.0%和42.9%,两组均显著高于单用利巴韦林组(0%,P0.01);不同剂量α-2b干扰素治疗组间肝纤维化指标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剂量α-2b干扰素治疗结束时均能获得较高的病毒学应答率和持续应答率,5MU组疗效优于3MU组,两组均可降低肝纤维化指标,改善肝脏组织学,且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干扰素(IFN)治疗后复发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对IFN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的应答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100例IFN治疗后复发的CHC患者中,50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50例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CIFNα—1b),均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联合治疗48周,停药随访24周,分析HCVRNA载量、病毒基因型、药物种类对联合治疗疗效的影响。结果 100例复发患者联合再治疗后,36.00%取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其中PEG-IFNα-2a组48.00%取得SVR,显著高于CIFNα—1b组(24.00%,P〈0.05)。56例低病毒载量(HCV-RNA〈1×10^5拷贝/mL)患者中,PEG—IFNα-2a组28例,其中57.14%取得SVR,显著高于CIFNα—1b组(25.00%,P〈0.05)。HCV非基因1(2a或2b)型组29例,其中55.17%取得SVR,显著高于基因1型组(28.20%,P〈0.05);在CIFNα—1b治疗组,病毒非基因1型17例患者,其中47.06%取得SVR,明显高于基因1型患者(12,12%,P〈0.01);在基因1型组,PEG—IFNα-2a组38例,其中42.11%取得SVR,显著高于CIFNα—1b组(12.12%,P〈0.01)。结论 IFN治疗后复发的CHC患者IFN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存在部分患者无应答;对于HCV病毒载量低、基因1型的复发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疗效明显优于普通干扰素的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与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长效干扰素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INFα-2a)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n=30例),普通干扰素组采用普通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n=30例),均分别于治疗4、12、24、48w及治疗结束后24w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长效干扰素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为90.0%,显著高于普通干扰素组的56.7%(P〈0.01);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均有发热、肌肉酸痛、脱发及中性粒细胞、血小板下降等,但长效干扰素组发生发热和肌肉酸痛比率分别为36.7%和33.3%,显著低于普通干扰素组(90.0%和93.3%,P〈0.01);长效干扰素组中性粒细胞下降明显高于普通干扰素组,在4~24w尤其明显。结论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方案疗效显著优于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成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3例,均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分别治疗48周和72周,随访24周,观察疗效。结果在44例对照组患者中,HCV 1b型感染者28例(63.6%),2a型感染者8例(18.2%),在观察组43例患者中则分别为29例(67.4%)和6例(14.0%);对照组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应答(ET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分别为40.9%、59.1%、68.2%和38.6%,而观察组则分别为39.5%、60.5%、88.4%(P<0.05)和65.1%(P<0.05);根据血清HCV RNA水平是否≥1×106copies/m1,将两组患者分为高病毒载量组和低病毒载量组,结果两组低病毒载量组患者的ETR和SVR均显著高于高病毒载量组(P<0.05)。结论延长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程有助于提高SVR。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HCV感染者对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疗效。方法应用型特异性探针杂交法检测10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型。应用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病毒学应答情况。结果在106例患者中,以HCV 3b(45.3%)、1b(20.8%)和3a(18.9%)型为主,6a(9.4%)和2a(5.7%)型次之;在22例1b型感染者,只有9例接受本治疗方案,82例非1b型感染者完成治疗。非1b型患者的RVR和EVR分别为50%和86.6%;在1b型HCV感染者,22.2%(2/9)获得SVR,而非1b型HCV感染者,76.8%(63/82)获得SVR。结论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非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最近10年来慢性丙型肝炎治疗有较大进展,从单用α干扰素(interferon-α,IFN-α)治疗发展到以IFN与利巴韦林(RBV)联合治疗。新近几年,由于pegyloated聚乙二醇干扰素(PEG)的应用,提倡PEGIFN/RBV联合治疗,提高了SVR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丙肝)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101例慢性丙肝患者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10.6~15.0mg/(kg·d),疗程48周,分析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初始HCVRNA定量、ALT及GLU等对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virologicresponse,SVR)的影响。结果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总的SVR率为50%,其中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ologic response.RVR)和早期病毒学应答(early virologic response,EVR)患者实现SVR达100%,未获得RVR和EVR患者实现SVR为19.35%;高BMI值、发生脂肪肝的患者不容易达到SVR,而糖化血红蛋白、初始HCVRNA载量高、GLU、ALT及性别对SVR无影响。结论RVR、EVR可以预测SVR;BMI、是否合并脂肪肝是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获得SVR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评价单一或联合用药治疗某一疾病时,主要是看是否达到疗效的最大化并把不良反应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本世纪初,聚乙二醇干扰素Q(PEG-INFs)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未经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并与最大剂量的单一PEG-INFs治疗对比的Ⅲ期临床试验(48周)中,结果在意料之内。在这一疗程内,PEG-INFs联合利巴韦林的疗效最佳。在48周联合治疗的方案中,PEG-INFs联合利巴韦林比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是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IFN-α)2a或Peg-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48周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为40%~54%,  相似文献   

19.
问:在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期间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或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人中,推荐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O-CSF)吗?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的剂量要降低吗?  相似文献   

20.
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抗病毒治疗已走过10余年历史,初步确立了干扰素联合RBV治疗CHC的临床地位和疗效评价标准。只要治疗后保持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alogic response,SVR),即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肝移植和肝癌的发生率。在诸多影响疗效的因素中,以病毒基因型、病毒载量和肝纤维化程度或IL-28B基因型、干扰素类型和利巴韦林(RBV)剂量,及直接抗病毒作用的药物(direct-actingantiviralagents,DAAs)等广受关注。一、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RBV仍是目前CHC治疗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