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外光血液照射后脱氧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的变化周胜林,伍期专自紫外可见光血液照射被应用近一百年来,国内外对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治疗能促进病人体内红细胞的生成加快、体积增大、氧合作用增强、血液粘度和血细胞聚集...  相似文献   

2.
用光化学法诱导制备兔急性局限性脑梗塞模型。经紫外光辐照血液疗法治疗,其梗塞面积较对照组明显为小,病理改变亦明显较对照组为轻。在梗塞之前用紫外光辐照血液疗法对动物行保护性处理,则光化学法诱导的脑梗塞面积和病理改变与对照组相似。结果表明:紫外光辐照血液疗法对治疗急性局限性脑梗塞有显著疗效,但无保护性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静脉注射高分子右旋糖酐的方法制备家兔微循环障碍模型,研究低强度氦氖激光辐照血液疗法对微循环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正常健康家兔12只,均每日静脉注射5%高分子右旋糖酐(5ml/kg),共20天。在此期间同时隔日进行治疗,治疗组静脉注射低强度氦氖激光辐照过的血液(3ml/kg),对照组静脉注射未经处理的血液(3ml/kg)。结束后取脑组织通过光镜及电镜观察脑部微循环。结果对照组微循环障碍明显,而治疗组无明显变化。结论低强度激光辐照血液疗法可以使红细胞聚集性下降,因而改善了微循环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采用静脉注射高分子右旋糖酐的方法制备家兔微循环障碍模型,观察紫外线辐照血液疗法对微循环障碍的影响。选择健康家兔12只,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只,所有家兔均每日静脉注射5%高分子右旋糖酐(5m1/kg),共20d。治疗组同时隔日静脉注射紫外线辐照过的血液(3ml/kg),对照组静脉注射未经处理的血液(3m1/kg)。实验结束后处死家兔,取脑组织光镜和电镜观察脑部微循环,见对照组微循环障碍明显,而治疗组无明显变化。提示紫外线辐照血液后可以使红细胞聚集性下降,血氧饱和度增加,因而改善了微循环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技术,观察10GyX线头部照射对雄性大鼠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头部照射后第2天,下丘脑L—Enk和M—Enk有不同程度降低,而下丘脑NE和DA明显增高,血清PRL、TSH和GH也有不同程度增高。提示,下丘脑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其神经肽和神经递质所发生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尿毒症患者P300的变化以及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P300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重症风无力(MG)是神经肌肉接头传导障碍的慢性病。自开展血液治疗后提高了疗效,尤其是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抢救成功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现将我院近20年内收治的MG病人174例进行治疗方面的比较,探讨与预后的关系。临床资料男102人,女72人,男女之比1.4:1。年龄2~84岁,2~10岁20,11~35岁82,36~55岁46,56岁以上26。临床分型;眼肌型64,脑干型已全身型102.伴肌无力危象19例,发生率10.9%,伴甲状腺机能亢进5例,发生率2.8%,未见有家族史。治疗:一、胆碱酯酶抑制剂:1.新斯的明15ms3/日,少数病人敏感。2.毗院斯的明60…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实验于脑膜瘤根治术病人采用二组控制性降压药物,观察各组药物对血液功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控制性降压的脑膜瘤病人30例,随机分为二组,各组控制性降压药物不同。A组:硝普钠(n=15);B组尼卡地平复合艾司洛尔(n=15)。于控制性降压开始即刻(T1)、降压预期值时刻(T2)、降压后20min时刻(T3)、停止降压后20min时刻(T4),四个时间点观测血液动力学的改变。结果:A组于T2、T3的HR较T1增快(P<0.01),T4MAP较降压前增高(P<0.05);B组在降压T2、T3的HR较T1无明显改变(P>0.05),T4的MAP较T1低,但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尼卡地平复合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可有效地减轻降压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紫外线血液辐射(UBI)疗法对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687例急性脑出血和脑梗塞患者分为UBI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传统治疗方法为基础,UBI组则加用紫外线血液辐射疗法2个疗程,最后采用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扬州会议拟订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显示UBI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紫外线主峰波365nm波长的疗效显著优于主峰波253.7nm波长。5例病人进行远期细胞遗传效应检测。随访结果并未发现不良的细胞遗传学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脊髓挫伤部位的X线照射治疗对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将70只雌性Wistar大鼠按照纽约大学的重力冲击方法建立大鼠脊髓(T10)损伤动物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每组10只,其中6组大鼠在损伤后不同时间(损伤后20 min、1 d、2 d、4 d、7 d、17 d)对挫伤部位进行X线(20 Gy)照射,第7组则不予照射(对照组).然后根据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标准评测各组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快蓝染色对存活6周以上的大鼠进行挫伤脊髓的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脊髓挫伤后20 min、1 d、2 d行X线照射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脊髓损伤后的2~3周进展较快,后期恢复缓慢.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应用X线治疗组周边组织残存区面积大于对照组.结论 脊髓挫伤部位伤后早期行X线照射治疗可保护脊髓残存的神经组织,改善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实验于脑膜瘤根治术病人采用二组控制性降压药物 ,观察各组药物对血液功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拟行控制性降压的脑膜瘤病人 3 0例 ,随机分为二组 ,各组控制性降压药物不同。A组 :硝普钠 (n =15 ) ;B组尼卡地平复合艾司洛尔 (n =15 )。于控制性降压开始即刻 (T1)、降压预期值时刻 (T2 )、降压后 2 0min时刻 (T3 )、停止降压后 2 0min时刻 (T4) ,四个时间点观测血液动力学的改变。结果 :A组于T2 、T3 的HR较T1增快 (P <0 0 1) ,T4MAP较降压前增高 (P <0 0 5 ) ;B组在降压T2 、T3 的HR较T1无明显改变(P >0 0 5 ) ,T4的MAP较T1低 ,但亦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尼卡地平复合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可有效地减轻降压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纤维蛋白原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溶栓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观察了160例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以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血液流变学指标间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疾病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以及亚低温治疗的影响。方法对47例DAI患者伤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分析,并将其分为亚低温治疗组22例和常温治疗组25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40例。结果DAI患者伤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D-二聚体含量、血浆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和红细胞刚性指数均显著升高;常温治疗组血小板计数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仍持续增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则明显下降,血液流变学指标也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亚低温治疗组则使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刚性指数接近于正常对照组水平,D-二聚体含量也明显降低。未见亚低温对预后的显著影响。结论DAI患者伤后即表现为高凝血状态,血液粘滞性升高,随后表现为纤溶亢进。亚低温治疗对伤后的凝血与纤溶系统以及血液流变性具有明显的调节和改善作用,但对患者预后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检测了154例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浆脂蛋白a[LP(a)]水平,并首次发现紫外线辐射血液疗法(简称UBI)可干预致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LP(a),同时观察了UBI治疗前、后血浆LP(a)水平的变化。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紫外线辐射血液疗法可使70%以上患者血浆脂蛋白(a)下降至正常水平,这将对脑血管病防治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氟桂利嗪对脑梗死患者脑电功率谱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料与方法 :住院的 73例脑梗死患者均经CT证实并随机分组。治疗组 38例 ,男 2 5 ,女 13例 ,平均年龄 (5 8± 14)岁。对照组 35例 ,男 19例 ,女 16例 ,平均年龄 (5 9± 10 )岁。基础治疗两组均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 5 0 0ml 脉络宁 30ml、生理盐水 2 5 0ml 胞二磷胆碱 1 0、维生素C 3 0 ,静脉点滴 ,每日 1次 ,14d为 1个疗程 ,共 2个疗程。治疗组每晚服氟桂利嗪 2粒 ,对照组服安慰剂 2粒 ,共 30d。治疗期间禁用其他影响钙离子通道的药物。治疗前后观察脑电地形图、血流变学、局部脑血流 (rCBF)、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及不良反…  相似文献   

16.
降纤酶对血液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5例急性脑梗死为观察组,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各25例,选择同期7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记录观察组不同程度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结果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比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中度和轻度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比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中度和轻度患者的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存在异常,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监测其动态变化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葛根素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20.
夜间生理性失水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限定条件下检测了34例成年人早、晚间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及27例成年人饮水500毫升前、后间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表明:早上比前一天下午血液粘度普遍增高,中、老年人增高更明显。提示夜间生理性失水对血液流变学有显著影响。同时也表明饮水500毫升30分钟后能使血液粘度显著降低。这就为中、老年人在夜间进水预防脑血栓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