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昌小培  张西洁 《新中医》2021,53(11):59-62
孙玉信教授是河南省首届名中医,逍遥散是孙教授常用的方剂之一,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孙教授认为逍遥散适应证除了肝郁血虚脾弱证,亦有肝脾两虚证、肝脾两虚夹肝郁证、肝脾两虚夹痰瘀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逍遥散对肝郁脾虚证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以情志因素等建立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肝郁脾虚证模型逍遥散治疗组每日用逍遥散药液灌胃,肝郁脾虚证模型自然恢复组、正常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灌胃。结果:灌胃8天后,肝郁脾虚证模型逍遥散治疗组各种变化明显恢复,情绪、行为状态、毛发、饮食、睡眠、大便等各方面状况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与肝郁脾虚证模型自然恢复组相比有明显差异。结论:逍遥散对肝郁脾虚证大鼠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本研究中逍遥散对肝郁脾虚证大鼠的良好效果,又反证了所造大鼠症候模型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腰痛又称"腰脊痛",因腰为肾之府,故而历代医家从肾论治腰痛者甚多。但是临床有些腰痛单从肾的角度治疗效果欠佳,导师孙玉信教授从"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角度治疗腰痛,临床常获佳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查逍遥散对肝郁脾虚证大鼠TXB2、6-Keto-PGF1α水平的影响。方法:建立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用逍遥散加以治疗,测定其治疗前后血浆TXB2、6-Keto-PGF1α的水平及TXB2/6-Keto-PGF1α比值。结果:灌胃治疗8d后,肝郁脾虚证模型逍遥散治疗组与肝郁脾虚证模型自然恢复组相比,TXB2及TXB2/6-Keto-PGF1α比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逍遥散可调节肝郁脾虚证TSA2和PGI2之间的平衡,从而有效改善肝郁脾虚证大鼠血流不畅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毛伟娇  谢敏  董夏  孟博博  应小平 《中医药导报》2021,27(1):131-133,150
通过文献研究肝癌的临床分型,发现肝郁脾虚证是肝癌众多分型中最常见证型之一,且发生于肝癌早期。此型肝癌的治疗多从肝脾同调、养肝体调肝用、顾护脾胃之气着手。分别论述3种治法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癌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医家们的治疗经验,认为临床上灵活运用这些治疗方法处方选药,能够有效提高肝郁脾虚型肝癌治愈率,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陈姣姣  朱莹 《河南中医》2024,(4):529-535
朱莹教授在论治溃疡性结肠炎时强调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常见证型为肝脾不和证、湿热郁滞证、肝郁血虚证、脾肾亏虚证、气滞血瘀证。朱教授治疗肝脾不和型溃疡性结肠炎常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疏肝健脾;湿热郁滞型溃疡性结肠炎多用香砂六君子汤加黄芩、黄连、苦参、蒲公英清利湿热、调和肝脾、祛湿止泻;肝郁血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常用逍遥散、四物汤化裁;脾肾亏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常用四君子汤合参苓白术散加补骨脂、肉桂、熟地黄、杜仲、干姜等中药温补脾肾;气滞血瘀型溃疡性结肠炎运用分期祛瘀通络之法,在瘀病初期运用丹参、川芎、桃仁等配合白芍达到行气活血、养血合营、缓急止痛之效;滞瘀同病期配伍莪术、牛膝、牡丹皮以行滞通络;虚瘀同病期常用地龙、土鳖虫等血肉有情之品配合山药、当归以搜风通络、攻积破瘀、补脾益气,从而起到标本兼治之功。  相似文献   

7.
黄传发 《北京中医》2007,26(12):810-810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能疏肝解郁,健脾和营,气血兼顾,肝脾并治,主治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是使肝郁解而脾运健的一张方剂。笔者在临床中用逍遥散重加丹皮、栀仁治疗肝郁血热型“功能性子宫出血”,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逍遥散作为疏肝健脾的经典方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科疾病所涉及的肝郁脾虚证之中,长久以来也进行了大量关于逍遥散调节作用与肝郁脾虚证发病机制内在联系与规律的研究。文章从分子机制研究的侧面着手,探讨了逍遥散方证研究的思路,以期为今后包括逍遥散与肝郁脾虚证在内的方证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论肝脾不调     
杨树德 《新中医》1992,24(5):11-12,39
肝脾为患,其病多端,其病理虽皆肝脾不调,但证候却有别。本文就肝气之亢与郁,脾气之虚与实,肝脾为病之主与从,将肝脾不调常见之肝旺乘脾、肝郁脾滞、脾虚肝贼、脾壅肝郁四证,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文献数据挖掘分析肝郁脾虚证异病同治临床用药规律,为"虚气留滞"创新病因病机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检索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治疗肝郁脾虚证临床研究文献,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构建中医药治疗肝郁脾虚证的方剂数据库,采用软件内置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及用药频次统计,并分析组方规律,演化获得新方。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651篇,涉及处方677首。方剂统计中,自拟方中以"疏肝健脾"或"健脾疏肝"命名的方剂出现频次最高(187),时方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方剂为逍遥散(62),经方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方剂为四逆散(15);药物统计中,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为柴胡、茯苓、白芍、白术、陈皮,药物四气五味以辛温、苦寒、甘平为主,归经以脾胃肝胆为主;通过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演化得到新处方15首。结论疏肝健脾法是临床肝郁脾虚证异病同治的基本治法,且用药规律为肝脾同治,更重实脾,治疗代表方剂为逍遥散、痛泻要方;该研究揭示了临床治疗肝郁脾虚证的用药规律,验证了"虚气留滞"病机理论下肝郁脾虚证"虚-郁-滞"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1.
肝郁脾虚证是抑郁症常见证型之一,常由肝气郁结证转化而来。目前,对于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的基础研究,一般认为,肝郁脾虚时,机体存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失调、脑肠轴异常、脑电生理功能紊乱。抑郁症肝郁脾虚证临床治疗的效应机制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关系密切。该文将近十年有关抑郁症肝郁脾虚证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证候标准化研究、病理生理学基础、临床效应及效应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进行综述,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今后的研究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肝郁脾虚证的症状特点及辨证标准的现代文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证候研究已日渐成为我国中医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症状的规范化、证候的标准化尤其成为该领域的科研重点。但目前有关研究存在症状缺乏规范、辨证标准不一致的状况,而肝郁脾虚证又为中医临床常见证候,故文章对近十年来的肝郁脾虚证相关文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旨在分析肝郁脾虚证的症状特点及辨证标准,为肝郁脾虚证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医辨证治疗高泌乳素血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高泌乳素血症患者分为肝郁气滞、肾阳虚肝郁、肾阴虚肝郁、痰湿阻滞、脾虚血瘀5个类型进行治疗。结果:30例患者中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0%。结论:中医辨证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李雷 《河南中医药学刊》2012,(10):1366-136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按中医辨证方法将男性更年期综合征68例患者分为阴虚内热、肝肾阴虚、心肾不交、肝郁脾虚、脾肾阳虚等5型,给予西药谷维素片、维生素B1片口服,采用半定量法按症状程度分为4级,按评分计算疗效指数评定疗效。结果:68例患者治愈37例,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2.7%。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柴芍六君子汤加减对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以及免疫介导发病机制的干预研究。方法:收集60例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包括常规保肝治疗、抗病毒治疗等),其中治疗组30例,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予柴芍六君子汤加减的中药汤剂,观察T辅助细胞(Th1、Th2)、T淋巴细胞(CD+4、CD+8)、HBV-M、HBV-DNA、肝功能等。结果:柴芍六君子汤加减可有效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主要表现在改善肝功能,降低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水平,降低病毒载量水平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辅助细胞(Th1、Th2)、T淋巴细胞(CD+4、CD+8)有关。结论: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可能与其能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肝乐冲剂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乐冲剂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型的疗效。方法:选取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型121例,治疗组(61例)给予肝乐冲剂口服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小柴胡片,分别观察症状、体征、肝功能等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症状和体征均有改善,肝功能指标治疗前后亦有不同程度改善,尤其是对食欲减退、乏力及ALT、AST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乐冲剂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型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胃食管反流病虚实辨证分型论治经验。方法:查阅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文献,结合大量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周斌副主任医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结果: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采用辨证与辨症相结合,将本病分为肝郁脾虚和肝胃不和虚实两种证型,并针对证型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结论:遵循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和简易化原则,将胃食管返流病分为虚实两大类型,不仅使临床诊断治疗简洁方便,使科研病证分型清晰,更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107例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按照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和中医证型资料。结果:广东地区107例经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最常见症状、体征为乏力(41.12%)、头痛(25.23%)、腰痛(24.30%)、自汗(23.36%)、咳嗽(20.56%)、皮疹(18.69%)、关节痛(18.69%)等;舌象以红舌(53.27%)为主,舌苔以白苔(54.21%)多见;最常见的脉象为细脉(59.81%)、弦脉(55.14%)、沉脉(23.36%)等;最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19.63%)、脾肾亏虚湿邪阻滞型(14.02%)、肝经风火湿毒蕴结型(13.08%)。结论:广东地区107例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证候分布有一定规律,病位主要集中在肾、肝、脾(胃)。  相似文献   

19.
肝郁脾虚证是多种疾病的关键证候;虚气留滞是多种病证的动态化规律;分析肝郁脾虚证中肝郁与脾虚的虚气留滞病机演变对于“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肝郁是引起疾病的始动因素,脾虚是病情加重的关键环节,二者相互影响形成虚气留滞动态变化。肝郁脾虚证进一步发展演变,则伤及元气,形成元气亏虚,气血阴阳受损;虚则加重留滞,形成痰湿、瘀血、火热和浊毒等壅聚,虚滞裹挟,疾病缠绵难愈。对肝郁脾虚证的治疗,疏肝尤应重视补脾;针对虚气留滞,特别应先培补元气。因此,充分理解肝郁脾虚证的虚气留滞病机演变是防治多种慢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抑郁症临床的辨证分型。方法:从循证医学角度把抑郁症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与临床流行病学及医学统计学接轨,运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专业知识,对所有调查资料进行分型研究。结果:抑郁症临床可分为肝气郁结、心神抑郁型;痰瘀交阻、阴虚神郁型;肝郁化火、心神被扰型;脾气亏虚、心神失养型;心阴不足,虚火内扰型;心血亏虚、气机郁结型6种主要证型。结论:6类主要证型的划分可使抑郁症辨证分型更客观、明了,临床实践也更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