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炙肝散出自<中藏经>,又名四味芍药散,久泄圆.本文通过分析该方的药物功效、主治,组方思想,结合典型病例,阐述了该方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肝脾失调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之一,调肝理脾法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治法。文章从肝脾失调角度论述了调肝理脾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以期为本病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陈玉昌 《山西中医》2002,18(1):40-40
采用愈溃理肠散外敷神阙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3例,结果:临床治愈26例,好转3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06%(95%的可信区间为85.38%-98.74%),半年后对58例有效病例进行随访,复发8例,占13.79%(95%的可信区间为4.92%-22.84%)。  相似文献   

4.
魏超博 《光明中医》2011,26(11):2272-2273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中医理论辨证取穴,采用温针灸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例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59例中基本治愈44例,占73%;显效6例,占10%;有效7例,占12%;无效2例,占3%。总有效率为97%。结论辨证取穴,温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该文从虚实标本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针灸治疗思路,提出针灸并用、标本兼治的治疗思路,为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郭月琴 《光明中医》2012,27(6):1194-1195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疗组80例中,基本痊愈25例,好转4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80例中,基本痊愈16例,好转34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6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访6个月~1年,治疗组基本痊愈的25例中,复发4例,复发后症状、体征较轻;对照组在基本痊愈的16例中,复发6例.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效果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复发率较单用西药组低.从本文结果看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朱俊程 《光明中医》2010,25(10):1874-1875
<正>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系原因不明的大肠粘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临床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为特征。对于本病的治疗比较  相似文献   

8.
李江文 《光明中医》2010,25(11):2050-2051
目的观察中药汤剂口服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方法将本病168例确诊病人随机分组治疗观察。其中治疗组108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汤剂口服,联合中药汤剂灌肠。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两组均30天为1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病例治疗前后均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做结肠镜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和潜血试验。同时又做血尿常规,肝功能检查及记录不良反应等安全性指标观察。结果两组观察病例治疗后经数据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及临床痊愈病例均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治疗组未发现,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却为41%。结论治疗组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笔者自1998年6月至2004年8月采用肠安散(本院制剂)外敷神阙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孙立德 《河北中医》1998,20(5):281-282
1989~1996年,笔者以自拟化肠散为主,在辨病的基础上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8岁,以25~45岁最多,计36例,占72%;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5年;其中湿热蕴结型29例,肝郁气滞型12例,心脾两虚型9例.全部病例均经化验检查,除外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等疾病.有31例经X线钡灌肠检查,其中20例未见溃疡而仅见结肠张力增强,结肠袋增密,蠕动增快,肠粘膜紊乱模糊;有11例可见肠腔狭窄,肠管缩短,扩张受限,结肠袋消失,肠壁呈现锯齿状、僵直,粘膜紊乱、中断,且有大小不等的溃疡及假息肉形成.经肠镜检查者19例,其中12例呈粘膜充血,反光增强,血管模糊,半月瓣增厚;7例呈血管紊乱、脆、出血,粘膜轻度糜烂,有粘液或粘膜粗糙,呈颗粒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以资生丸为主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效果,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8年4月—2010年4月来本院就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治疗组患者以资生丸为主方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并进行临床综合疗效的比较。结果:经过2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降低。结论:资生丸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不愈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笔者临证时常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脾虚湿热型、脾肾阳虚型、肝脾不和型、阴血亏虚型,运用中药进行辨证论治。在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常注意采用情志调摄、食疗、灌肠等方法进行配合治疗,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消化系统疑难病。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标本兼治、不良反应小、远期疗效好等优势。各医家对于本病多从湿热、血瘀论治,但近年研究发现,情志因素在诱发UC、影响其转归复发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临床上肝郁脾虚证患者多见,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本病疗效颇佳。现从肝脾生理特性、病机变化、临床方药等多个方面探讨疏肝健脾法在UC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显著,但对其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方面尚存在不同认识。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为脾虚是发病基础,热毒内蕴是发病的条件,瘀血阻络是病理产物,针对上述的病因病机,确立以益气健脾、清热解毒、化瘀通络为原则的治疗方法,将有助于完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其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将94例脾虚湿热型UC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ZX组)33例、中药组(Z组)30例、西药组(X组)31例。ZX组采用口服自拟敛溃汤和柳氮磺胺吡啶片,并配合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Z组采用口服敛溃汤,X组采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3组均治疗8周后观察临床症状、肠镜下黏膜情况以及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结果:8周后临床疗效与降低血小板计数方面ZX组均优于Z组与X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UC疗效显著,降低血小板水平可能是其治疗UC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总结辨证论治溃疡性结肠炎(UC)的四种常用治法。UC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及七情内伤密切相关,在这些病因的作用下,脏腑功能失调,以脾虚湿蕴为源头,进而产生气滞、痰湿、湿热、血瘀等壅滞肠间,络瘀痰阻,血败肉腐,化为痈疡,日久及肾,脾肾两虚,正虚邪恋,缠绵不愈。治疗从气、血、湿、热论治,运用健脾祛湿法、清热止血法、祛腐涩肠法及温肾暖脾法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7.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古今用药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系统收集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古今用药,归纳古今常用有效药物,分析用药规律和比较用药趋势。 方法: 收集治疗UC古今方,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归纳用药规律和古今用药差异性。 结果: 共收集治疗UC古方461首,今方286首。频数分析显示古今治疗UC高频药物分别为甘草、当归、干姜、木香、茯苓和甘草、木香、茯苓、陈皮、厚朴等药物。相关分析表明,多组治疗UC药物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聚类分析进一步指出了UC方中的药物配伍关系,t检验提示古今治疗UC用药趋势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由统计数据推导得出古方治疗UC以补气血、温脾胃为治疗规律;今方以补益肺脾之气、清热化湿解毒、活血化瘀、行气导滞、健脾胃为治疗规律。古今方在治疗UC用药趋势上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从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包括分型论治,以基础方加减,成药治疗及抗复发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马齿苋胶囊加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马齿苋胶囊加中药结肠炎灌肠液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9例UC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给予口服马齿苋胶囊,同时给予结肠炎灌肠液200 mL灌肠,每日1次;对照组34例给予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比较两组在临床症状、肠镜下、组织学方面的变化。结果两组在临床症状、肠镜下表现、组织学进步方面(总有效率分别为91.42%和76.47%,85.71%和61.76%,77.14%和61.76%),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马齿苋胶囊配合结肠炎灌肠液治疗UC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