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临床医生判断脑梗死灶大小,确定血管分布区域和脑梗死类型,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是非常重要的,而CT,MRI在起病6~24h内尚不能清楚显示梗死灶,使临床医生缺乏早期判断病变严重程度和血管闭塞部位的客观依据。英国Bamford等提出的OCSP分型就是在不依赖于辅助检查结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分型方法,在欧洲和日本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而国内对OCSP分型法的认识与应用尚处起步阶段。为此,笔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疗效。[方法]使用前瞻性设计方法,将122例住院患者辨证分型治疗;肝肾阴虚补肾解毒汤;风痰火亢化痰解毒汤;痰热腑实清热凉血方;风火上扰补阳还五汤;痰湿蒙神脑血康口服液,10mL/次,1次/d;风痰瘀阻活血化瘀汤,1剂/d,水煎200mL,1次/d;气虚血瘀复方丹参片,0.96g/次,3次/d。连续治疗14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不良反应。连续治疗3疗程,判定疗效。[结果]临床控制42例,显效41例,有效21例,无效18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85.25%。[结论]辨证分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任昌伟 《河南中医》2004,24(3):41-42
近年来,我们运用中医辨证配合加兰他敏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缺血性中风5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辨证分型治疗缺血性中风5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 5年来 ,笔者收治缺血性中风 5 2例 ,用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 ,获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5 2例中 ,男 31例 ,女 2 1例 ;年龄 5 0~ 60岁 1 5例 ,61~ 70岁 1 8例 ,71岁以上 1 9例 ;合并高血压病40例 ,糖尿病 6例 ,冠心病 30例。所有病例均经颅脑 CT确诊 ,其中单侧  相似文献   

5.
刘轲 《江苏中医药》2003,24(10):49-49
缺血性脑卒中属中医“中风”、“卒中”范畴 ,益气化瘀法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且疗效已基本得到肯定。笔者试对其理论渊源作一探讨。1 因虚致瘀 ,瘀阻脑络是中风的病理核心中风的“内虚邪中”说始于《内经》 ,在《灵枢·刺节真邪》篇中提示了气虚是发生中风的重要原因之一。《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 ,并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指出 ,正气亏虚 ,则脉络空虚 ,风邪乘虚入中 ,致使经脉阻滞而发为中风。确立了“内虚邪中”论。隋唐之际 ,唐宋以前 ,对中风病的认识基本上承袭了“内虚邪中”论 ,未越雷池。正如《诸…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辨证分型与炎症因子、TOAST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8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当日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水平。结果:本组168例AIS患者中,中经络类占比更高,达78.57%,中脏腑类则占21.43%。中经络类中,以实证居多,达63.69%,其中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最为常见,达36.90%;中脏腑类中,以闭证居多,达14.29%,其中风火上扰清窍证最为常见,达5.95%。经比较,不同中医证型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及脑卒中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中医证型各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及TOAST分型分布情况差异显著(P<0.05)。结论:AIS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炎症因子、TOAST病因可能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7.
李信铭 《光明中医》2015,30(2):346-34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接收的9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6例,参考组阿司匹林、丹参注射液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对患者中医证候给予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BI、NIHSS等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3%,参考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7.4%,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I、NIHS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能够有效缓解脑功能的恢复,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脑梗塞偏瘫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44例住院患者按就诊顺序号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2例西医治疗,维持生命体征及处理并发症。治疗组22例辨证分型:阴虚风动:活血通络、育阴熄风(芍药12g,玄参15g,桃仁12g,桔梗5g,红花9g,麦冬10g,远志12g,生地15g,巴戟天10g,五味子12g,甘草6g);气虚血瘀:化瘀通络、益气养血(黄芪、丹参各15g,桃仁、赤芍各12g,石菖蒲8g,红花9g,当归10g,川芎12g,地龙7g,甘草6g);痰热腑实:通腹泻热、涤痰开窍(丹参25g,厚朴15g,生地10g,瓜蒌15g,桃仁12g,红花9g,胆南星8g,桔梗5g,郁金12g,芒硝8g,甘草6g);1剂/d,水煎200mL,早晚口服;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14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肢体功能、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1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2.7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脑梗塞偏瘫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7,(8):1770-1773
气血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祖国医学在诊治中风病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从气血论治方面,文章将从气血辨证关系、理论基础和方药研究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除遵循一般治疗原则外,给予奥扎格雷钠针剂、丹参注射液和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进行分型,气虚血瘀型加黄芪注射液;痰热风扰型加痰热清注射液;内闭外脱型,闭证加醒脑静,脱证加参附或参麦注射液。治疗10d后观察两组疗效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经治疗10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优于对照组的70%(P〈0.05),治疗组CRP下降至(16.76±8.83)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28±10.45)mg/L(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与中医风痰瘀阻型和气虚血瘀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型和气虚血瘀型患者900例,采用x2检验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观察这两种证型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发病部位、舌质、舌苔、脉象、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卒中史、高血脂、红细胞压积、吸烟、饮酒、遗传、血型及并发症等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风痰瘀阻型与气虚血瘀型年龄(x2 =8.2392,P=0.0413)、高血脂(x2 =4.8386,P=0.0278),舌质(x2 =7.9470,P=0.0048)、舌苔(x2 =4.3298,P=0.0375)4个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风痰瘀阻型和气虚血瘀型高血脂、舌质、舌苔相对危险度(O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分别为0.699(P=0.0282)、0.332 (P=0.0071)和0.667 (P=0.0382).既往卒中史,并发症和前循环梗死3个因素其OR值分别为3.226(P =0.0314),0.203(P=0.0705)和0.214(P =0.0098).结论 各年龄组气虚血瘀型构成比明显高于风痰瘀阻型,且气虚血瘀型更易发生高血脂、前循环梗死和并发症,年龄、血脂水平、梗死部位、并发症与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型关系密切,可为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提高实验结果的可比性。方法:从四诊诊断、理化微观指标、影像学特点、动物模型等面,对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客观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结果:今后应需要同步的、系统的对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结论:根据损伤级联反应的不同阶段。把握各个时间窗的症状和体征,把气虚血瘀证和其他证型结合起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通脉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 ,观察通脉胶囊治疗风痰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0 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随机分成 2组 ,各 5 0例 ,治疗组在静点胞二磷胆碱基础上 ,口服通脉胶囊 ,每日 3次 ,每次 5粒 ;对照组亦予静点胞二磷胆碱 ,同时口服安慰剂。 2组均 4周为 1个疗程 ,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 (92 0 0 %)明显高于对照组 (82 0 0 %)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 =10 6 5 ,P<0 0 5 )。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 (P <0 0 5或P <0 0 1) ,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较治疗前亦明显下降 (P <0 0 1)。结论 :通脉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肯定 ,安全可靠 ,无不良反应 ,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凝血因子变化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对4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及凝血因子含量(PT、APTT、TT、FIB)测定.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的凝血因子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瘀证证候要素评分与凝血因子也无相关性(P>0.05).结论:常规的4项凝血因子检测不能作为血瘀证微观辨证的指标,急性缺血性卒中凝血因子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的中医辨证属痰证、血瘀证者与缺血预处理的关系,以及对缺血性卒中的远期预后影响。方法对缺血性卒中患者(179例)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情况调研;记录发病时中医辨证分型、颅内血流情况(TCD);以3月后的BI(barthal index)评估预后情况。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证类分布情况,血瘀证109例,既往发作过TIA的患者,辨证属痰证与血瘀证的比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既往发生过TIA者,左大脑中动脉、左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流速均低于既往无TIA者(P〈0.05)。预后方面,既往发作过TIA的患者,痰证、血瘀证预后无统计学意义;既往无TIA发作者,痰证、血瘀证预后也无明显差异。但既往曾发生过TIA者预后(35.7%)好于无TIA者(23.8%)。结论既往无TIA者,起病后症状较重,中医辨证以痰证为主,而既往TIA发作者,血瘀证居多,提示介于缺血预适应与卒中发生之间,存在着长期的血瘀状态,而痰证与血瘀证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参茸振瘫宁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235例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5例选用参茸振瘫宁胶囊治疗,对照组70例选用维脑路通治疗,均以30 d为1疗程,1-3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165例中,痊愈58例,显效55例,有效36例,无效16例,有效率达90.3%。对照组70例,痊愈19例,显效23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有效率83.7%。结论:参茸振瘫宁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疗效显著,症状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抑郁症临床的辨证分型。方法:从循证医学角度把抑郁症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与临床流行病学及医学统计学接轨,运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专业知识,对所有调查资料进行分型研究。结果:抑郁症临床可分为肝气郁结、心神抑郁型;痰瘀交阻、阴虚神郁型;肝郁化火、心神被扰型;脾气亏虚、心神失养型;心阴不足,虚火内扰型;心血亏虚、气机郁结型6种主要证型。结论:6类主要证型的划分可使抑郁症辨证分型更客观、明了,临床实践也更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制作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建立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韩景献  韩力 《天津中医药》2005,22(4):284-286
【目的】评价注射用丹参总酚酸治疗缺血性中风瘀血阻络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索量效关系。【方法】以注射用血塞通为对照药物,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临床研究。【结果】注射用丹参总酚酸高、低剂量组对中风病的综合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药;3组中风病总积分值、中医证候评分值、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疗后均有明显改善,且试验高剂量组优于对照组,并显示出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注射用丹参总酚酸对缺血性中风瘀血阻络证确有较好疗效,临床使用安全,推荐临床剂量为80-160mg/d.  相似文献   

20.
雪山愈脉汤治疗气虚血瘀型高原脑梗死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雪山愈脉汤治疗高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雪山愈脉汤。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0.0%。提示中西医治疗高原脑梗死是较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