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付  金培祥 《四川中医》1999,17(12):8-9
通常认为:《伤寒论》中育太阳中风,即是指太阳中风卫强管弱证;言桂枝汤,即是指其为太阳中风卫强营弱证而特设。纵览细审仲景论太阳中风者,并非尽论太阳中民卫强营弱证;言桂技汤者,并非专为太阳中风卫强营弱证而用。于此试将太阳中风含义与桂技汤主治的不等关系浅析于次。1辨太阳中风,其含义有三1.1言太阳中风者,论太阳中风卫强营弱证亦即外感风寒表虚证者也。如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级者,名为中风。”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白发,阴弱者,开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以下略)第2条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12条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由此后世注家将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等同起来,当今一些教科书亦是如此。笔者认为这是误解。不论是从《伤寒论》整体结构来看,还是从逻辑上理解,这种把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等同起来的观点是不妥当的。应当指出,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太阳中风是一个具体的病证。典型的太阳中风的表现可从第1条、第2条及第12条中概括出来,即在太阳病表证的基础上突出汗出与脉浮缓的脉症,其病机特点为营弱卫强。典型的太阳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这就是太阳病中风表虚证治的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由此可知,桂枝汤主要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方中以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辅以白芍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合营卫,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滋脾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合营卫,故为佐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太阳病初起,有伤寒、中风两个证型。但笔者认为:从仲景原文看,实有六个证型,现条列其原文,并加按讨论如次: 一、太阳风淫病——中风 [脉证]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治例]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讨论] 1.风邪外袭太阳,即为太阳中风。但  相似文献   

6.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书中有17条提及用桂枝汤方,其内容涉及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篇。然对该方的作用,历代医家有谓其为“发汗剂”和“敛汗剂”之争,兹讨论于下。“发汗”与“敛汗”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所谓发汗,“发”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趋向亦即桂枝汤作为一种原动力向外发散。因桂枝汤能敛阴和营治疗自汗,又说桂枝汤具敛汗作用。那么,桂枝汤究竟是发汗还是敛汗,只得从《伤寒论》所述桂枝汤之因机证治来判定。太阳主表,统摄营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阳有固外司汗孔开合的作用。太阳中风证汗出,其病理是腠理疏松之人,感受风寒之邪,卫阳被邪所伤,失去了卫外固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伤寒论》[1]25第2条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伤寒论》[1]26第12条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  相似文献   

8.
笔者试对仲景应用芍药的经验,探讨如下。1 敛阴和营,配桂枝调和营卫太阳中风,表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证,其病机为卫气不固,营阴失守,主治之方为桂枝汤,其中以桂枝配芍药为主药。考芍药酸、苦,微寒。能“养血、平肝、敛阴、收汗、缓中、止痛”。似乎与外感之病不相吻合。但仲景根据辨证而得,认定太阳中风属风寒表虚证,用芍药敛阴和营,加强营阴内守之功,与桂枝为伍,一散一收,调和营卫,使发汗而不伤阴,止汗而不敛邪,以成相反相成之用。凡属营卫不和,不论外感、内伤杂病,皆可应用。故王子接认为,桂枝汤不是解表剂,而是和剂。该方不但能解表,同…  相似文献   

9.
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具体应用非常广泛,在不同的方剂配伍中,发挥着不同的治疗作用。但其主要作用可归纳如下七方面: 一、解肌和营疗表虚《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浙浙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条),  相似文献   

10.
桂枝汤出自汉代医家张仲景<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其病机为卫强营弱.方剂组成:桂枝3两、芍药3两、炙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枚.<伤寒论>中有20条原文运用了桂枝汤,113方中使用桂枝的就有43方,属桂枝汤变化而成的有29方,可见应用范围之广.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下列诸证,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1.
从桂枝二越婢一汤到大青龙汤的比较分析,可知越婢汤当属太阳温病的代表方。太阳温病是由于表气郁滞最甚,郁而化热而成的表热证,证侯当见发热而渴,无汗或汗出不畅。从石膏配伍的多首方剂,可看出温病的演变过程,而太阳温病见"不恶寒",实与太阳病提纲并无矛盾,不恶寒是太阳病逐渐传变为阳明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伤寒论》太阳病篇的条文,归纳其用药特点,挖掘其用药规律和药症规律。探究药症评分较高的桂枝汤和以“发热,头痛,汗出,恶风,浮脉”为主症的桂枝汤证的相关治疗机制,为现代化和科学化解释经方的治疗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使用FangNet(http://fangnet.org)平台对太阳病篇有方症的条文以医案的形式进行录入,使用数据挖掘分析其用药的性味归经特点,药对和药症组合规律,并运用网络药理学相关方法揭示桂枝汤和桂枝汤证共有靶基因和相关的生物学过程与通路。结果:太阳病篇符合研究条件的条文共121个病例,58味中药,症状210余种。经平台分析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发热,浮脉,恶寒,出汗,恶风为太阳病篇的高频症状,与组成桂枝汤的甘草、大枣、桂枝、生姜、芍药这五味中药关系密切,且这五味中药属太阳病篇的核心及高频用药。经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桂枝汤在治疗桂枝汤证时主要与细胞磷酸化从而促进程神经元的死亡,激活DNA转录因子的活性和RNA聚合酶Ⅱ正向调控pri-miRNA转录的生物过程相关; 并与免疫系统和心血管通路相关。结论:58味中药可以治疗210余种症状,足以体现仲景用药精妙,组方严谨。组成桂枝汤的中药位居前列,印证了桂枝汤为“群方之首”。不论是平台分析的药症关系还是从分子生物学机制,均能证明桂枝汤与桂枝汤的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伤寒论》桂枝汤主治证及其禁忌。方法:引《伤寒论》第53条、第54条有关桂枝汤主治证的条文,分析治表治里的原则。结果:①桂枝汤既可治疗六经中风,又可治疗其他众多病证,所以桂枝汤证不能等同于太阳中风证;②六经皆有中风,不唯太阳可有中风;③六经的经络分布既有皮表,也有肌里,还络属脏腑,所以既有经证,也有腑证;经证既有经表证,还有经里证;④阳明中风与太阳中风症状类似,且重是因为太阳主肌表,而阳明主肌肉的缘故;太阴中风是表里同病,既有太阴经经气的失常,也有太阴脾、肺的功能失常;⑤桂枝汤治疗杂病卫气不和的自汗出和发热汗出,其病机失常的表现方式并不相同,虽同是卫外不谐,但分别是卫气浮散和卫气聚集所致。结论:《伤寒论》桂枝汤主治证及其禁忌证的研究,对临床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李发枝教授治疗痹证的临床经验。方法:将痹证分为两大类型:一为风、寒、湿痹,日久化热伤阴;一为热痹,热耗伤阴。采用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和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滋阴凉血之法,选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合防己地黄汤,白虎加桂枝汤合防己地黄汤治疗痹证。结果与结论:李发枝教授治疗痹症伤阴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表证衄血的内涵。方法:用现代汉语来阐释中国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伤寒论》第35~37条、第46条、第51条、第52条、第55条、第189~191条、第232条、第235条、第264条、第276条等条文中有关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表证衄血的内涵。结果:①太阳伤寒表实证不一定都要用麻黄汤发汗。②麻黄汤所能够治疗的也不一定都是太阳伤寒表实证。③太阳伤寒表实证和麻黄汤证并非是一对一的一个证候的两种表述。④与太阳中风表虚证的病变机理是卫浮营泄,营卫不和,其病理特征是开泄太过不同,太阳伤寒表实证的病变机理就是卫闭营郁,营卫不通,其病理特征是闭合太过,不仅是太阳经的经气不通,同时手太阴肺气也闭塞不通。⑤伤寒表实卫闭营郁的患者,出现汗出是表闭已开,被郁闭的卫阳之气已经敷布,卫闭已开则营郁也随之而通;而出现流鼻血则是肺气已通,被郁闭的营阴已经通畅,营郁既通则卫闭也会随之而开;表闭开通,可以同时通畅肺气;而肺气通畅也同样可以开散表闭;可见汗出和流鼻血同样都是伤寒表实证将解的征兆。⑥同是太阳伤寒表实证,先服药后衄血是卫闭先开,营郁继通;先衄血后服药是营郁先通尔后再开卫闭;单单衄血而愈是营郁通而带动卫闭开。⑦麻黄汤并非仅用于太阳伤寒表实证,同样可以用于外邪初袭的各经表证。⑧麻黄汤是一个退热、解表的有效方剂,不一定局限于脉象浮紧的表实证患者,临床上只要是体质强壮、具有发热的外感风寒的患者均可以使用。结论:有关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表证衄血还需进一步深究。  相似文献   

16.
调和营卫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和营卫法虽然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临床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对营卫学说和调和营卫法继承、总结不足。虽然近几年对营卫学说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开始关注,但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应该把营卫学说放到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内容的高度来进行研究,现阶段的理论研究大多是某一方面的总结或分析,缺少全面系统的总结与阐发;如集中于卫气和失眠、桂枝汤的应用以及卫气营血辨证的研究这几个相对的热点上,深层次的研究比较缺乏。(2)临床研究的病种单一、样本少,大多对某一病或某一证进行研究,且很多是临床报道,报道的验案或病例很少,缺少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营卫学说是一个系统的理论,涉及全身上下五脏六腑,与各科各系统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调和营卫法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应该可以应用到更多的疾病中。(3)未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国家有关部门和中医药临床教育研究机构都在大力提倡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但到现在为止,中医的理论与临床仍无大的突破。营卫学说与西医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出凝血系统等系统具有密切的相似相关性,营卫学说可以成为中西医结合的桥梁,从而为中医理论的现代化找到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李宇铭 《河南中医》2012,32(7):793-794
《伤寒论》第29条的初见证,过去一般以太阳中风兼阴阳两虚证为解,但经过与《伤寒论》其他原文对比发现,“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六证,属于胃热炽盛而阴液耗伤,且表证已除或表证轻微.故此在选方用药上,本当选择小承气汤治疗,若误用汗法则使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8.
张一  倪青 《世界中医药》2021,(5):733-737
糖尿病的发生与营卫失调密切相关,其病机从营气论治可结合血虚、血瘀、血浊、血毒等方面,从卫气论治可结合外感、肥胖、消瘦、久坐等方面。桂枝汤作为“仲景群方之魁”,专治营卫失调之病证。结合现代药物药理及临床研究,桂枝汤具有体温双向调节,降血糖,抗炎、抗菌、抗病毒,促汗腺分泌,保护心血管、改善心功能,调节胃肠蠕动等功能。关于糖尿病营卫失调相关疾病,如糖尿病合并外感、糖尿病泌汗功能异常、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亦可应用桂枝汤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①《伤寒论》原文221条所述早期亦属于外寒内热,客寒包火,与大青龙汤证有相似之处,其脉浮紧、身重、烦躁、喘等症状与大青龙汤证类同,而所不同者,大青龙汤证恶寒、无汗,是外寒初袭,表寒较重;本证则是恶热、汗出,是外邪将尽,里热已炽。大青龙汤证是太阳表寒里热证,而本证是阳明表寒里热证;大青龙汤证以表寒重为主,而本证则是表寒将尽,里热已炽。大青龙汤证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表寒,本证宜辛凉清里,清宣里热。②阳明病的初期,应以阳明中风和阳明伤寒为多,但由于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生理特点和阳明病多热、多实的病理特征,阳明中风证和阳明伤寒证多为一过性证候。六经在体表都各有分布,都具有感受外邪的可能性,不独太阳经才能够感受外邪,只是太阳经气,也就是卫气布散于表,所分布的面积较大而偏于外侧、背部等阳位,所以太阳经感受外邪的机会也就远远的高于其它五经,太阳经的病证也以表证为多。  相似文献   

20.
根据《伤寒论》原文及后世医家的注解,剖析桂枝证与太阳中风证的关系。提出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的主方,造成营卫不和的原因除了外感风寒外,尚有其他内外致病因素以及误治变证等;而太阳中风证则仅仅局限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太阳中风营卫不和,是桂枝证的证型之一。因此认为桂枝汤在临床上不仅适用于外感病,也可辨证应用于内伤杂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