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目的:探讨《伤寒论》六经中各经中风证的生理情况、表现及治疗异同。方法:从《伤寒论》第 12 条、第 13 条、第 42 条、第45 条、第95 条、第15 条、第24 条,入手将中风证的论证分为三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①太阳中风证脉象并不是全是浮缓,尚有浮弱、浮数的不同,浮弱重于浮缓,无论缓、弱均应兼浮数;②太阳中风证的治疗分为原始证、误治后症状不变证和误治后症状改变证三类;③“营弱卫强”的实质是营卫两者都虚,病机以开泄太过为主,即卫气浮散,偏行于表,而见发热、汗出,即“阳浮而阴弱”;④下之后气上冲实际是太阳中风证气机开泄太过病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不是正气向上冲;⑤表证用桂枝汤后反而增加烦症,是邪在经里不能外出所致,刺风池、风府使经里邪气透于经表,然后随汗外出。结论:《伤寒论》各经中风证从生理情况和临床表现有异有同,要注意分清原证变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表证衄血的内涵。方法:用现代汉语来阐释中国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伤寒论》第35~37条、第46条、第51条、第52条、第55条、第189~191条、第232条、第235条、第264条、第276条等条文中有关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表证衄血的内涵。结果:①太阳伤寒表实证不一定都要用麻黄汤发汗。②麻黄汤所能够治疗的也不一定都是太阳伤寒表实证。③太阳伤寒表实证和麻黄汤证并非是一对一的一个证候的两种表述。④与太阳中风表虚证的病变机理是卫浮营泄,营卫不和,其病理特征是开泄太过不同,太阳伤寒表实证的病变机理就是卫闭营郁,营卫不通,其病理特征是闭合太过,不仅是太阳经的经气不通,同时手太阴肺气也闭塞不通。⑤伤寒表实卫闭营郁的患者,出现汗出是表闭已开,被郁闭的卫阳之气已经敷布,卫闭已开则营郁也随之而通;而出现流鼻血则是肺气已通,被郁闭的营阴已经通畅,营郁既通则卫闭也会随之而开;表闭开通,可以同时通畅肺气;而肺气通畅也同样可以开散表闭;可见汗出和流鼻血同样都是伤寒表实证将解的征兆。⑥同是太阳伤寒表实证,先服药后衄血是卫闭先开,营郁继通;先衄血后服药是营郁先通尔后再开卫闭;单单衄血而愈是营郁通而带动卫闭开。⑦麻黄汤并非仅用于太阳伤寒表实证,同样可以用于外邪初袭的各经表证。⑧麻黄汤是一个退热、解表的有效方剂,不一定局限于脉象浮紧的表实证患者,临床上只要是体质强壮、具有发热的外感风寒的患者均可以使用。结论:有关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表证衄血还需进一步深究。 相似文献
3.
①《伤寒论》原文221条所述早期亦属于外寒内热,客寒包火,与大青龙汤证有相似之处,其脉浮紧、身重、烦躁、喘等症状与大青龙汤证类同,而所不同者,大青龙汤证恶寒、无汗,是外寒初袭,表寒较重;本证则是恶热、汗出,是外邪将尽,里热已炽。大青龙汤证是太阳表寒里热证,而本证是阳明表寒里热证;大青龙汤证以表寒重为主,而本证则是表寒将尽,里热已炽。大青龙汤证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表寒,本证宜辛凉清里,清宣里热。②阳明病的初期,应以阳明中风和阳明伤寒为多,但由于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生理特点和阳明病多热、多实的病理特征,阳明中风证和阳明伤寒证多为一过性证候。六经在体表都各有分布,都具有感受外邪的可能性,不独太阳经才能够感受外邪,只是太阳经气,也就是卫气布散于表,所分布的面积较大而偏于外侧、背部等阳位,所以太阳经感受外邪的机会也就远远的高于其它五经,太阳经的病证也以表证为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伤寒论》太阳病的分类与传经。方法:分析介绍太阳经气的产生、运行和敷布,指出太阳病大致分为伤寒、中风、温病三类。从气机的角度详细分析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结果:太阳伤寒是气机闭合太过,而太阳中风是气机开泄太过。提出温病的治疗宜忌,以及火法、水法与火逆、水逆的关系。结论:《伤寒论》太阳病的分类与传经对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的发展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伤寒论》桂枝汤主治证及其禁忌。方法:引《伤寒论》第53条、第54条有关桂枝汤主治证的条文,分析治表治里的原则。结果:①桂枝汤既可治疗六经中风,又可治疗其他众多病证,所以桂枝汤证不能等同于太阳中风证;②六经皆有中风,不唯太阳可有中风;③六经的经络分布既有皮表,也有肌里,还络属脏腑,所以既有经证,也有腑证;经证既有经表证,还有经里证;④阳明中风与太阳中风症状类似,且重是因为太阳主肌表,而阳明主肌肉的缘故;太阴中风是表里同病,既有太阴经经气的失常,也有太阴脾、肺的功能失常;⑤桂枝汤治疗杂病卫气不和的自汗出和发热汗出,其病机失常的表现方式并不相同,虽同是卫外不谐,但分别是卫气浮散和卫气聚集所致。结论:《伤寒论》桂枝汤主治证及其禁忌证的研究,对临床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感热病机制及与太阳病关系密切的各种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论述症、证、病三者及营、卫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从太阳经气的升降开阖阐述其与太阳病乃至六经病的关系。结果:证候与证的区别在于:证是当前认识到的临床表现及证素,而证候则包括了现阶段疾病的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营卫谐和因为循行正常,病理情况下则营卫不和;太阳经气的升降开阖及其与太阳病,乃至六经病的关系密切。结论:外感热病与太阳病各方面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太阳中风证与桂枝汤之关系。方法:从分析《伤寒论》第12条入手进行分析探讨。结果:①太阳中风证不等同于桂枝汤证,两者大部分相同,但并不是同一证候;②营卫失调是营气对卫气的吸引力不足,卫气对营气的约束力失常;③"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形象生动地表述了太阳中风证恶寒、发热的方式、部位、程度;④桂枝汤是一首无汗能发,有汗能止的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方剂,同时又是既能治疗外感热病、又能治疗内伤杂病的方剂,并非后世认为是止汗方剂;⑤芍药在桂枝汤中的作用是养营补阴,与桂枝的温阳补卫相呼应,并非后世所说敛汗敛阴。结论:太阳中风证与桂枝汤证两者大部分相同,但并不等同,不是同一证候,不能简单视之,应细细分辨。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普通人也能读懂的白话文阐述《伤寒论》成书的历史文化背景、学术渊源风貌、版本流传情况。方法:从东汉末年的社会、自然条件和张仲景家族兴衰及其个人习医、诊治经历等方面入手,参阅《汉书》及《伤寒论序》,以通俗的语言概述《伤寒论》的诞生过程。结果:《黄帝内经》《难经》《汤液经》《易经》等先哲们的理论成果、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疫疠流行等严峻现实、张仲景丰厚的临证经验及高尚的道德观念促成了《伤寒论》的诞生。结论:《伤寒论》是一部集理、法、方、药、护为一体的中医学经典著作,对中医理论发展和临证诊治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①大承气汤中大黄为刺激性泻下药,芒硝为容积性泻下药,枳实、厚朴则属于调节性泻下药。大黄中的大黄酸,能够刺激胃肠蠕动幅度增大变快;芒硝中的十水合硫酸钠在肠道形成高渗状态;枳实、厚朴对肠道的蠕动及排储进行双向性调节。芒硝形成肠道高渗,水分增多,燥屎得到濡润变软;大黄刺激肠道蠕动的速度变快、幅度变大,促进燥屎下排;枳实、厚朴调节肠道蠕动的节律和幅度,诸药配伍,共奏泻下清热的功效,可见其组方的高度科学性和严谨性。②临床运用大承气汤,既要掌握其使用的指征、还要掌握其使用的时间节点、并需掌握其使用的火候,使用指征如"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必待"屎定硬,乃可攻之";时间节点如"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攻下的火候如"若一服利,则止后服",就是要做到适合、适时、适度、适当。③急下证从症状看,急下指征并不完全具备,其实是提示既病防变。发热耗津,汗多伤津,其结果必定是津亏热结,燥实阻滞,所以需要早治;发汗病不解,已经损伤了阴津,兼有腹满痛,极有可能是津伤热结,燥屎已成,所以也需要早治,这两条的"急下之"是防止出现阴津耗竭的后果,临床需结合其他症状,籍宜确定是否需要急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