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咽旁间隙肿瘤发病率较低,治疗以手术为主,但肿瘤类型多样,解剖结构复杂,给手术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临床上对这部分病人的治疗相当慎重,并进行各种术式的探讨,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1994年-2002年7月我院收治的咽旁间隙肿瘤42例手术情况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42例咽旁间  相似文献   

2.
咽旁间隙肿瘤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咽旁间隙肿瘤手术进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颈外进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创伤大,并发症多,面部或颈部留有疤痕.为了克服上述缺点,采用软腭进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方法患者仰卧,头向后伸,肩下垫小枕,戴维氏开口器撑开口腔.斜行切开软腭粘膜及粘膜下层,用血管钳钝性分离肌层达肿瘤包膜,沿包膜外用手指分离,待瘤体游离后完整摘除.结果经软腭进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3例,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随访6个月~5年无肿瘤复发.结论经软腭进路切除位置较高达颅底、向鼻咽、口咽腔内隆起的咽旁前间隙良性肿瘤,手术经路短,最接近肿瘤,创伤小,损伤血管和神经机会小,手术时间短,可避免面部或颈部手术疤痕,操作简便,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咽旁间隙肿瘤临床上较少见,多为良性肿瘤。由于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及邻近组织的复杂性,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造成一定的困难.我院自1985年~1995年共收治其患者18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梁建民  刘晖  王建刚 《现代肿瘤医学》2006,14(12):1516-1517
目的:提高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40年间收治的132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完整摘除肿瘤128例。出现并发症有8例,其中Horner综合征4例,声带麻痹2例,舌下神经麻痹1例,另1例发生于颈侧及咽侧联合进路切开者,术后出现IX,X,XI,XII颅神经同时麻痹。结论: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中,以神经源性肿瘤居多。根据术前检查了解肿块的大小,形态,位置及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选择合适径路,手术效果满意。颈侧切开为其主要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6.
在头颈部肿瘤中,咽旁间隙肿瘤(parapharyn-geal space neoplasms)是一类诊治相对困难的疾病。咽旁间隙肿瘤发病率很低,约占所有头颈部肿瘤的0.5%。大多数咽旁间隙肿瘤为良性病变(高达80%),其余20%是恶性肿瘤[1]。由于该部位肿瘤位置深在,早期不容易发现,临床活检及治疗均存在困难,现将四川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手术入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手术人路。方法:对1997年-2007年32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中良、恶性肿瘤分别占84.38%、15.62%,其中以神经源性及涎腺来源最为常见。术前CT、MRI明确肿瘤的大小、位置、侵犯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手术采用口内径路1例,颈侧径路27例,颈外及下颌骨外侧裂开3例,颈腮腺径路1例。结论:颈部CT、MRI是诊断、鉴别诊断的良好手段,颈侧径路则是最常用且安全有效的手术径路方式。  相似文献   

9.
下颌升支截断切除咽旁间隙巨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巨大肿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经颈侧入路,切除腮腺浅叶同时切断下颌升支,切除咽旁间隙巨大肿瘤12例,肿瘤切除后复位固定下颌升支。术后下颌骨X-线摄片。结果:12例均完整切除肿瘤,1例术后出现Horner综合征,暂时性面瘫11例,无永久性面瘫和其他并发症。术后咬合关系正常,下颌骨对位良好。结论:经颈侧下颌升支截断切除巨大咽旁间隙肿瘤,视野良好、易于暴露,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单侧咽旁间隙侵犯的放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咽旁间隙肿瘤(附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福进  曾宗渊  赖国强  郭翔 《癌症》1995,14(4):288-290
1970-1989年间,我院收治了61例咽旁间隙肿瘤,大部份为良性。CT扫描对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良性肿瘤以手术治为主,本组手术切除48例,其中良性肿瘤39例,恶性肿瘤9例,均采取颈外侧进路,5例恶性肿瘤加术后放疗。良性肿瘤术后很少复发,恶性肿瘤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53.3%和36.4%。  相似文献   

12.
47例鼻咽癌外照射配合咽旁间隙插植后装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照射配合咽旁间隙插植治疗鼻咽癌的价值。方法:初治的鼻咽癌患者常规行外照射68~70Gy后复查CT或MRI,有咽旁间隙残留的98例,随机分成2组。一组行咽旁间隙插植后装补量(插植组),共47例。插植的方法是在模拟定位机引导下,经颌下插入1~3根施源管至咽旁区。后装机采用核通公司生产的192Ir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机,补量12~15Gy/4~6次/2~3d(2次/d,2.5~4Gy/次,每次间隔>6h);另一组行耳后野补量12~14Gy(对照组),共51例。结果:插植组与对照组3年总生存率及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插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晚期放射反应中的口干及张口受限等,插植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做为鼻咽癌咽旁间隙的补量,咽旁间隙插植后装治疗可显著提高咽旁间隙区残留的局部控制率,且晚期放射反应显著低于耳后野补量照射,具有较理想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吴少雄  曾智帆 《癌症》1998,17(4):286-289
目的:探讨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19例初诊鼻咽癌经CT扫描将咽旁间隙侵犯程度分为:0级:无侵犯;Ⅰ级:轻度侵犯;Ⅱ级:重度侵犯。应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模型对施疗后5年的局控率、无远外转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及影响预后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咽旁0、Ⅰ、Ⅱ级侵犯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9.91%、60.72%、32.13%,后者明显低于前两者(P≤0.0003  相似文献   

14.
15.
为探讨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与预后的关系,我们对1987年6月一1992年6月间收治的有病理证实且疗前咽旁间隙受侵的鼻咽癌患者104例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81例,女23例,男:女=1:0.3,年龄在20岁~80岁之间,所有病...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犯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993年1月至1995年12月经病理确诊、CT扫描证实有咽旁间隙侵犯的鼻咽癌348例,按咽旁受侵犯程度分为咽旁前间隙受侵和咽旁后间隙受侵,对5年局部控制率、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5年生存率及影响预后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咽旁前和咽旁后间隙受侵犯者的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47.1%和29.3%(P<0.01);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47.6%和28.0%(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58.1%和43.9%(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咽旁前间隙受侵犯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咽旁后间隙受侵犯者,咽旁后间隙受侵是鼻咽癌患者预后差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朱小东  王安宇 《癌症》1992,11(4):302-304
作者对本院1985年12月至1988年8月首次治疗前的196例鼻咽癌临床及CT扫描发现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灶≥3cm者,咽旁间隙及颈动脉鞘受侵率分别为65.42%(70/017)及62.62%(67/017),但颈部淋巴结转移灶<3cm者,咽旁间隙及颈动脉鞘受侵率仅为15.63%(5/32)及12.5%(4/32),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咽旁间隙及颈动脉鞘受侵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84.27%(75/89)及84.52%(71/84)。4例后组颅神经受累者全部有咽旁间隙受累,其它颅神经受累者咽旁间隙受侵者仅为35.71%(10/28)。我们的资料表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灶与颈动脉鞘关系密切,颈部淋巴结转移可能是原发灶直接侵犯颈动脉鞘后产生的。在缺少CT扫描的情况下,根据颈部淋巴结大小,我们提出鼻咽癌放疗设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85例M0期鼻咽癌患者,按咽旁间隙的侵犯程度进行划分,无咽旁侵犯记为0级,有咽旁侵犯而无颈动脉鞘区侵犯记为1级,有颈动脉鞘区侵犯记为2级。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Cox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咽旁间隙受侵与颅底骨质破坏有明显相关性(r=0.15,P=0.041)。多因素分析显示咽旁受侵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但颈动脉鞘区受侵是影响鼻咽癌总生存、无远处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单纯的咽旁受侵不影响预后,颈动脉鞘区受侵是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9.
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不同照射野放射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不同照射野放射治疗的疗效。方法 :收集 1993年 1月— 1995年 12月经病理确诊、CT扫描证实有咽旁侵犯的鼻咽癌 34 8例 ,按放射治疗设野不同分为面颈联合野组和耳前野组 ,对 5年生存率、局控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急慢性放射损伤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面颈联合野组 5年生存率高于耳前野组 (P<0 .0 5 ) ,面颈联合野组 5年局控率明显高于耳前野组 (P<0 .0 1) ,咽旁后间隙受侵面颈联合野组 5年生存率高于耳前野组 (P<0 .0 5 ) ,咽旁前间隙受侵 5年生存率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 .0 5 ) ,面颈联合野组发生放射性咽炎、口干反应明显高于耳前野组 (P<0 .0 1) ,放射性脊髓炎、放射性脑病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鼻咽癌咽旁后间隙受侵应选用面颈联合野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20.
1988年5月至1989年4月,在我院进行放射治疗并有单侧咽旁间隙侵犯的鼻咽癌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我们自己设计的两侧耳前野、鼻前凸形野和一侧耳后野;对照组采用常规两侧耳前野和鼻前凸形野。放疗结束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鼻咽原发灶残留率相同,均为13.3%(4/30)。放疗结束后3个月,CT结果显示,治疗组鼻咽原发灶残留率为6.7%(2/30),对照组为10%(3/3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咽旁间隙残留率为16.7(5/30),对照组为53.3%(16/30),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提示新的设野方案能明显减少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的残留率,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