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在超声引导下集束射频(RF)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对58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接受RF治疗前后肿瘤大小、AFP值、肿瘤血供以及超声情况进行调查。结果:58例PHC于治疗1周后超声检查提示72.2%的患者肿块缩小30%以上,1个月后复查缩小40%以上。所有病例肿块内的血供消失。AFP值下降者占66.5%。其中6例随访3年肿块缩小均在80%以上,AFP均维持在正常值。结论:RF治疗中晚期PHC的近期疗效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研究集束电极射频 (radiofrequency ,RF)治疗肝癌的方法及疗效。在CT引导下将中空金属钛多极穿刺针经皮直接穿刺置入瘤体 ,分点一次或多次对瘤体进行射频治疗 ,术中直视肿瘤射频治疗后的图像及CT值 ,术后观察患者的瘤体血供情况、肿瘤大小及AFP值的变化。瘤体直径 <5cm的肝癌 ,术后 1- 5个月大部分瘤体血供消失 ,瘤体缩小 ,瘤体直径 >5cm的肝癌 ,配合介入栓塞治疗 ,多数瘤体缩小。CT引导多弹头射频治疗肝癌定位准确 ,近期疗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将本组23例肝癌患者应用JC型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进行治疗。23例患者经HIFU治疗后,应用功能影像学及肿瘤标志物评价,肿瘤靶区血供消失。检查AFP下降或转为正常。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癌是一种有效,安全,无创的非侵入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海君  方勇  邓高月 《山东医药》2007,47(19):115-116
采用RF2000^TM型射频治疗仪及集束电极针,在B超引导下经皮或开腹直视下行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患者31例。31例患者共43个肿块,完成36次治疗,平均1.16次。治疗效果采用术后2周-6个月超声、增强CT或MRI检查。结果本组肿瘤完全消融(CA)62.8%,其中肿瘤≤3 cm者85.7%(18/21),3.1-5 cm者77.7%(7/9),5 cm以上者15.4%(2/13);随访3-29个月,局部复发32%,远处转移43%,术后常见并发症主要为肝区疼痛、发热、肝功能损伤,无射频治疗相关的死亡。提示RFA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肝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首诊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临床资料相对完善的最终确诊为原发性肝癌(PHC)患者首诊时的AFP及影像学结果,以2011年收治的98例慢性乙型肝炎、8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177例PHC患者首诊时AFP≥400 ng/ml 93例,20 ng/ml <AFP<400 ng/ml 38例,正常46例,分别占5254%、21.47%、25.99%,异常率占74.01%,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χ2=106.07,P<0.001)和乙型肝炎肝硬化组(χ2=67.82,P<0.001);177例患者中63例病程中AFP<400 ng/ml,占35.59%;肿瘤直径≤3 cm患者的AFP水平低于直径>5 cm患者(χ2=862,P<0.005);首诊时AFP确诊率低于B超 (χ2=30.39,P<0.000)和CT (χ2=84.83,P<0.000)。结论PHC患者首诊时AFP异常率较高,且AFP水平越高,其诊断价值越大,AFP水平与肿瘤大小有一定关系;也要警惕AFP阴性的PHC;动态监测AFP并结合影像学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以减少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治疗肝癌方法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选择180例肝癌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治疗。术后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及CT或MRI随访。结果小肝癌(≤5cm)患者135例,85%达到完全消融。大肝癌(〉5cm)患者45例,治疗后AFP降至正常范围或CT、MRI提示肿瘤完全坏死21例,占46.8%。转移性肝癌44例,治疗后肿瘤标志物降至正常或CT、MRI提示完全坏死30例,占68.2%。结论超声引导下肝癌的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肿瘤标记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波  高春芳 《山东医药》2008,48(47):108-109
原发性肝癌(PH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于我国恶性肿瘤的前三位。上海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对高危人群每6个月监测AFP和腹部超声,发现肝癌筛查能降低肝癌病死率的37%。但国内外研究表明,近1/3的PHC患者甲胎蛋白(AFP)阴性。因此,寻找肝癌特异性早期诊断方法,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现就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和新发现的PHC肿瘤标记物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冷循环微波刀在肝癌治疗中的近期疗效。方法对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81例患者共112个病灶进行冷循环微波刀治疗,术前超声造影检查(CEUS)及微血管成像(MFI)并测量肿瘤大小,术后超声造影(CZUS)观察肿瘤灭活情况及肿瘤大小以及AFP变化情况。随访1、2、3年生存率。结果本组术前血清AFP(429±29.8)μg/L,术后1个月降低为(234±22.3)μg/L;病人术前病灶平均直径(50.2±11.3)mm,术后1个月病灶平均直径为(38.2±6.9)mm(P〈0.05);术后3个月病灶完全消失10例计12个病灶,无明显变化者8个病灶,余者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术后1个月超声造影显示97个(86.6%)病灶呈无血流灌注、边界清晰的无增强状态,15个病灶部分边缘增强。结论超声引导下冷循环微波刀联合使用超声造影创治疗肝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作为微创治疗肝癌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CT(CECT)对AFP阴性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接受过肝脏CEUS和CECT检查的36例甲胎蛋白(AFP)阴性的PHC患者进行分析,将两种检查方法对AFP阴性PHC的诊断阳性率、病理类型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 CEUS对AFP阴性组诊断阳性率为94.4%,病理类型符合率为86.1%;CECT对AFP阴性组诊断阳性率为88.9%,病理类型符合率为88.9%,CEUS与CECT联合对AFP阴性组诊断阳性率为100%,病理类型符合率为100%。结论 CEUS、CECT及两者联合对AFP阴性PHC均具有较高的阳性诊断率和病理类型符合率。  相似文献   

10.
朱伟  李明  金满春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6):449-451,46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的临床特点,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对90例PHC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收集同期住院的45例肝硬化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以4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肿瘤指标[甲胎蛋白(AFP)及α-L-岩藻酸糖苷酸(AFU)],生化指标[HBV标志物、TBil、ALT、Alb、前白蛋白(PAB)、ALP、GGT、HBV DNA]及影像学资料。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90例患者首发症状各异,缺乏特异性,中晚期患者居多。HBV总感染率为88.9%,感染模式以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为主,占55.6%,40~69岁为高发年龄段,占76.7%。PHC组与肝硬化组比较两组间HBV DNA定量、TBil、AL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lb与PAB,GGT及ALP肝癌组明显高于肝硬化组(P〈0.01)。PHC患者AFP和AFU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检测较两者单项检测阳性率高(P〈0.05)。结论应通过对高危人群定期随访,及时发现临床症状,联合多种肿瘤标志物和超声、造影、CT、MRI等检查提高PHC早期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经肝动脉灌注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将64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30例),仅予以TACE治疗,和观察组(n=34例),在行TACE治疗时,同时经肝动脉注入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比较两组近、远期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肿瘤直径、KPS评分及AFP变化,分析两组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64.7%)明显高于对照组(43.3%,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直径[(4.0±1.2) cm和(4.9±1.3) cm]较治疗前[(6.7±2.0) cm和(6.6±2.2) cm]明显缩小(P<0.05),KPS评分明显升高[(92.5±9.8)对(76.1±4.5)和(84.8±8.6)对(75.2±3.4),P<0.05],AFP明显降低[(547.2±160.7)μg/L对(1275.3±316.8)μg/L和(558.5±176.4)μg/L 对(1218.8±337.9)μg/L,P<0.05],且观察组肿瘤直径[(4.0±1.2) cm、KPS评分(92.5±9.8)较对照组缩小(4.9±1.3) cm或升高(84.8±8.6)更为显著,P<0.05];两组毒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病死率(5.9%)和肝外转移率(14.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16.7%和26.7%, P<0.05)。结论在行TACE治疗时加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可明显提高近期及远期疗效,缩小肿瘤直径和改善KPS评分,且不会加重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对2001年4月至2002年12月7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46例接受单独HIFU治疗,20例HIFU治疗前曾行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13例行TACE单独治疗。对这些患者的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治疗后HCC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血清AFP水平呈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病灶缩小、血供减少或消失。局部无并发症出现,心肾功能正常,但肝脏酶谱有一过性升高。HIFU治疗后肿物回声有不同程度增强。HIFU治疗后CT或MRI呈典型的凝固性坏死表现。HIFU联合TACE治疗有效率为70%(14/20),优于单纯HIFU组的41%(19/46),优于单纯TACE组的31%(4/13),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IFU治疗组与TACE治疗组3、6个月及1年、2年生存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具有一定疗效。HIFU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是有效和可行的,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将为临床非侵入性治疗肝脏肿瘤提供一个可考虑的新的局部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低功率超声空化治疗肝癌前后超声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采用低功率超声空化治疗肝癌42例.其中12例晚期肝脏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均接受超声血管造影和增强CT检查,用增强CT检查结果评定其疗效,分析治疗前后超声血管造影图像变化.结果 本组无CR患者,PR 5例,SD 5例,PD 2例.11例患者(PR 5例、SD 4例、PD 2例)治疗后病灶内出现低回声区,病灶增强程度及增强范围变小;1例原发性肝癌(SD者)治疗后超声造影发现肿瘤内出现低回声区.治疗前典型超声血管造影结果为造影剂注入后,肿块由周边向中央弥漫性明显增强,表现为内部弥漫性增强,呈“漫天星”状,血供丰富;治疗后表现为肿块呈弥漫性增强,但肿瘤血管造影强度低于治疗前,造影剂充盈缺损区范围扩大,内可见裂隙样暗区,近腹壁侧可见片状充盈缺损区.结论 超声血管造影是评价肝癌疗效的重要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多弹头射频治疗小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多弹头射频治疗小肝癌的疗效及价值.对43例小肝癌患者行射频治疗,术中直视肿瘤射频治疗前后的图象及CT值,术后观察肿瘤大小,血供情况及AFP值的变化.结果显示:完全缓解率(CR)95.35%;部分缓解率(PR)4.65%;有效率100%.多弹头射频治疗小肝癌疗效确切而满意,对临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对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单纯化疗(A组);化疗加碘油栓塞(B组);化疗加碘油加明胶海绵栓塞(C组).结果5年内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428例,386例经2个月~50个月随访.肿瘤缩小率:A组14%,B组55%,C组79%(三组间P<001).肿瘤基本消失:C组5%,A,B两组无1例消失.生存时间:1年生存率A组0%,B组10%,C组45%,其中12例患者获Ⅱ期手术切除,切除标本病理检查见肿瘤区癌细胞全部或部分凝固坏死,瘤旁癌细胞稀疏.结论影响疗效因素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及血供情况,门静脉主干瘘和癌栓、肝动脉插管治疗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行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接受超选择性TACE术,治疗组(19例)给予ATRA 60mg,As2O3注射液10mg;对照组(21例)采用常规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1000mg,顺铂50-70mg,阿霉素40-50mg,丝裂霉素8~16mg),经导管向供血动脉内注入碘油-化疗药物乳化剂,随后用明胶海绵(GS)或聚乙烯醇(PVA)微球栓塞该动脉。2组均每4周1个疗程,共4个疗程。[结果]治疗组19例中,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9例,无变化(SD)3例,恶化(PD)1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为73.7%,甲胎蛋白(AFP)下降率为80.0%,肿瘤缩小率为84.2%,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对照组21例中,CR3例,PR5例;SD6例,PD5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38.1%,AFP下降率为47.1%,肿瘤缩小率为57.1%,中位生存期为8.5个月。2组中度以上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0.5%和38.1%。[结论]ATRA联合As2O3行TAC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徐淑华 《山东医药》2010,50(47):55-56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PHC)的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对92例PHC患者(PHC组)、50例良性肝病患者(良性组)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CA19)-9和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CYFRA21-1)水平行单一指标检测及联合检测,并与4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结果PHC组血清AFP、CA19-9和CYFRA21—1水平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P均〈0.05);三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PHC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单一指标检测(P均〈0.05)。结论血清AFP、CA19—9和CYFRA21.1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协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和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的确诊为PHC的90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归纳总结其临床特点。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TACE+3-DCRT,对照组单纯采用TACE。观察比较2组近期疗效、生存率、肿瘤大小、甲胎蛋白变化、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2组近期疗效、肿瘤大小、甲胎蛋白、11、.5、2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CRT联合TACE治疗PHC较单纯TACE治疗可提高近期疗效及生存率,安全性好,可作为临床非手术治疗的推荐疗法。  相似文献   

19.
冷循环微波技术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冷循环微波肿瘤治疗系统治疗肝癌的应用参数和临床疗效。方法50例肝癌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行肝脏MRI、肝功能检查,对比治疗前后肝脏MRI的影像、肝功能和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后37例(74%)病灶体积缩小,32例(64%)AFP增高者在60天内降至正常,10例(20%)肿瘤影像完全消失。结论冷循环微波肿瘤治疗技术是微波治疗深部肿瘤的一次重大创新。通过调控作用时间、调节输出功率和增加布点可达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合并肝硬化与无肝硬化患者年龄及HBV血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影像学检查及甲胎蛋白(AFP)测定诊断为PHC的患者547例,分为有肝硬化和无肝硬化两组,统计分析并比较其年龄分布及HBV血清学标记的特点。结果合并肝硬化与无肝硬化患者分别为265例及282例,两组伴HBV感染者分别为221例、256例。合并肝硬化的肝癌患者男女比例为7.83∶1;60岁以下的男性肝癌患者年龄分布无明显差异,无肝硬化的男性肝癌患者60岁以上比例明显高于有肝硬化者(P〈0.005)。合并肝硬化的男性肝癌患者HBV感染率40岁以下年龄组最高(96.67%),而HBeAg血清学转换率以40~60岁年龄段最高(89.47%);无肝硬化者HBV感染率40~60岁年龄段最高(90.43%),但HBeAg血清学转换率最低(80%)。结论合并肝硬化的PHC患者中,男性占大多数,而且早年HBV感染率高;无肝硬化的PHC患者中,老年人占多数;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的人群肝癌发病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