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陈云琪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78,(1)
内耳眩晕病(美尼尔氏病)是以发作性旋转性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及逐渐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的内耳疾患。祖国医学虽无内耳眩晕病的病名,但从临床表现而论,应属于“眩晕”的范畴。早在《内经》中已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其后历代医 相似文献
3.
<正> 内耳眩晕,又名美尼尔氐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并常伴恶心、呕吐、耳鸣等。笔者在近年的临证时运用《金匮要略》之“泽泻汤”加味治疗24例美尼尔氏病,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药物组成:泽泻30g,白术15g,姜半夏12g,天麻10g,地龙15g。服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后,将1、2煎混合,日服2次。一般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5剂症状消失,为巩固疗效,须继服3剂。本方对24例均有良效,少则5剂,多则10余剂,经随访无一例复发, 按语:内耳眩晕,即内耳淋巴循环障碍所引起 相似文献
4.
从中西医不同角度探讨内耳眩晕病的发病机理,找到中西医治疗本病的最佳结合点,提高临床疗效。中医的病因病机在于风、痰、虚,治疗重在治风化痰,息风定眩。西医的病因与内耳淋巴代谢失调有关,治疗重在改善内耳循环,消除耳膜迷路积水。 相似文献
5.
一、一般资料本组202例病人中,门诊病历169例,住院病历33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55例,男女比例为男:女=1:3.2,年龄最大者为74岁,最小者为18岁,平均年龄为46岁,病程35年以上者8例,25~34年的12例,15~24年的19例,5~14年的36例,1~14年的82例,1年以内的45例,经此法治疗次数最多的为54次,最少的仅1次,有针感记录者189例,其中有热、麻、胀、抽等为172例,占针感记录者的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治疗内耳眩晕病远期疗效观察左家明北京中医杂志.-1993,(65)6.-14作者对内耳眩晕病(梅尼埃病),在10年内采用中医药治疗,愈后随访治疗前后等距离时间的复发情况,发现经中医药治愈者的远期复发率较治前有明显下降,证实有治标固本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笔者几年来在临床中曾遇到4例反复发作的内耳眩晕病患者,经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皆治愈,一年后随诊均无复发,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一、典型病例,朱某,女40岁,教员,于1987年6月20日就诊。 5年前出现头晕,耳鸣,当时考虑为工作劳累所致,未予治疗,3天后症状消失。一个月后工作中突然视物旋转、耳鸣、不敢睁眼,继之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8.
黄本才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2,(4)
<正> 内耳眩晕病,又称美尼尔氏病.近几年来,我科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47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47例中,男11例,女36例;年龄为18~80岁,其中18~30岁17例(占36%);31~80岁30例(占64%);病程最长23年,最短1天. 1.2 诊断依据:①发作性眩晕,每次发作过程相似,四周景物旋转,如坐舟车,常伴恶心、呕吐.②听觉障碍,常为一 相似文献
9.
10.
内耳眩晕病,亦称美尼尔氏病,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由于血管运动功能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迷路动脉痉挛继而使内淋巴液产生过多,或吸收障碍导致迷路水肿,以及内淋巴压力增高,内淋巴腔扩大,组织铁氧,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耳眩晕病疗效.方法:将120例内耳眩晕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60例内服平眩汤及西医药物治疗;对照组60例,仅用西医药物治疗.结果:研究组60例,显效5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60例,显效36例,有效1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8.3%.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对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病情回访,研究组回访52例,无复发48例,复发4例,复发率7.7%;对照组回访52例,无复发33例,复发19例,复发率36.5%.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耳眩晕病明显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林芳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Z1)
内耳眩晕病,又称美尼尔氏综合征,是迷路血管障碍性疾病,为临床常见病,以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及波动性听力减退为特征,多发于中年,病因尚未明确,多数认为可能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内耳淋巴循环代谢异常所致。笔者认为,本病属中医学“眩晕”和“痰饮”病范畴,而痰、饮是本病的直接致病因素,从痰论治是治疗本病的根本大法。多年来,以自拟“眩呕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通过对本病数十例临床治疗观察,疗效肯定。1“眩呕汤”方药组成制半夏12g、竹茹10g、茯苓15g、陈皮10g、生姜15~20g、白术12g、黄芪15g、升麻6g、白芥子10g、甘草6g。2方解方由二陈汤加益气健脾、升阳燥湿等药组成。二陈汤治一切痰饮为病,方中半夏燥湿化痰为主药;陈皮行气化痰,茯苓渗湿化痰,均为辅药;甘草补脾和胃为佐使。《医方集解》云:“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故以橘皮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也。”可二陈汤是本文“眩呕汤”的主要组成。加用白术、黄芪、升麻,意在加强健脾燥湿、益气升阳;加用白芥子,意在搜涤顽痰。综观全方,诸药配合,化痰利气,升清降浊,收...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7,(31)
目的探讨对内耳眩晕病患者实施天麻素治疗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内耳眩晕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西医治疗,对观察组30例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天麻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疼痛评分及起效时间的比较结果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内耳眩晕病患者实施天麻素治疗的疗效显著,起效时间快,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组成:扑尔敏4毫克维生素B_210毫克用法:每日上午9时口服1次,可连服半年至1年。注意:1.不能断服药。2.劳累过度。3.可在下午3时加服1次。 相似文献
18.
隋殿军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1991,7(4):24-24
眩晕症的病因复杂.即有《灵枢》的“髓海不足”,又有《丹溪心法》的“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的“无虚不作眩”。现代医学中的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等病证。皆可有眩晕出现。因其证因复杂多变.故临床当中必须明审详鉴.以便对症施治.方能收到疗效。现将笔者分型论治的体会.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内耳眩晕病(Menieres diseuse)为临床常见病,反复发作,屡治不愈。我们从1987年3月至1989年2月自拟通脉降逆汤——黄芪、丹参、赤芍、川牛膝各30g,川芎12g,生大黄6g(后放),每日1剂,浓煎500ml分3次服,呕吐不能进药者则分3次保留灌肠治疗符合“内耳眩晕病”诊断标准,并反复发作病史在2年以上之患者87例(男46例,女41例;平均年龄42.5岁;干部56例,其它31例;病程平均为5.6年)。经治疗5天头晕目眩、耳鸣消失,听力恢复正常,并1年内未复发者36例(占41.4%):5天内头晕目眩、耳鸣消失,听力恢复近正常而1年内复发不超过1次者44例(占50.6%)5天内头晕目眩消失,耳鸣明显缓解,听力显著增强者6例(占6.9%);5天内症状无改善者1例(占1.1%)。 相似文献
20.
内耳眩晕病又称美尼尔病 ,可能的病因是因血管运动神经功能失调。病理变化是膜迷路积水水肿 (自主神经失调引起迷路动脉痉挛 ,发生局部供血不足或内耳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 ,继而使内淋巴系压力增高 ) ,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减退及耳鸣。严重时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等迷走神经刺激症状 ,四季均可发病 ,冬春发病较多。两年来我们采用天眩清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内耳眩晕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明显缩短病程 ,缓解病状及加速恢复。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病例均系我科门诊及住院确诊病人 ,随机分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