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线粒体DNA突变与耳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62年发现世界上首例线粒体疾病患者以来,人类已经发现了很多种由于线粒体功能障碍而导致的疾病。近十年来已经明确了几个与耳聋有关的线粒体突变。由于人类线粒体的唯一功能是通过氧化磷酸化参与人体化学能量的产生.因此线粒体突变干扰能量的产生进而导致全身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就不足为奇了.引起听力损害也只是它的特征之一。然而。令人惊奇的是遗传的线粒体突变被发现也是非综合征性耳聋的原因之一.获得性线粒体突变已被提出是老年性聋的原因之一。本文在对线粒体遗传作一简单回顾之后,将对与耳聋有关的线粒体突变的轮廓作一描述。这些线粒体突变的临床表达依赖于环境暴露程度及多种核编码修饰基因。本文同时阐明预防和治疗线粒体聋的策略将依赖于个体环境暴露因素的明确及回避.以及明确与其相关的核修饰基因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佛山地区先天性聋儿中GJB2突变和线粒体DNAA1555G突变在耳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80例散发的先天性聋儿的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和Prey—DAF药物性耳聋基因诊断试剂盒对收集到的DNA进行分析,筛查患者GJB2235deIC突变和线粒体DNAA1555G突变。结果经PCR-RFLP和Prev—DAF药物性耳聋基冈诊断试剂盒分析,在所有参加检测的180名患儿中共发现GJB2235delC纯合突变14名(7.78%),GJB2235delC杂和突变7名(3.89%),线粒体DNAA1555G突变6名(3.33%)。结论应用基因检测方法可以在地区性耳聋流行病学凋查中帮助明确常见的遗传性耳聋病例,并可指导此类患者的家庭进行耳聋的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4个无综合征耳聋家系是存在线粒体DNA1555^A→C的突变。方法:以PCR-RFLP方法进行线粒体DNA1555^A→C突变筛查。结果 仅1个无综合征耳聋家系中的5个成员有4个存在该突变。结论:线粒体DNA1555^A→C点突变与部分无综合征耳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新疆药物性耳聋相关线粒体突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特教学校非综合征性耳聋mtDNA A1555G和C1494T突变情况。方法对194例耳聋学生进行临床资料采集,外周静脉血抽取。血样经基因组DNA提取,进行线粒体DNA12S rRNA A1555G和C1494T突变的直接测序检测。结果194例患者中共发现A1555G突变者18例,C1494T突变者2例,携带率分别为9.28%(18/194)和1.03%(2/194)。有明确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应用史的学生中mtDNA A1555G携带率为6.52%(3/46),和没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应用史的患者(15/148)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新疆两个主要民族汉族和维族mtDNA A1555G携带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tDNA A1555G突变在新疆地区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中阳性率很高,高于其他国内外相关报道。mtDNA C1494T突变在新疆耳聋人群中的发生频率很低,可以不考虑列为聋病基因的一线常规检测位点。  相似文献   

5.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家系线粒体DNA1555^G点突变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目的 考察1555^G点在糖甙类抗生素致聋的对应关系,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了3个有明确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应用史的母系遗传耳聋家系13人(包括聋人和听力正常者)的外周静脉血标本,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线粒体DNA,Alw26I限制性内切酶分析、DNA斑点杂交和DNA序列分析检测1555^G点突变。结果 家系1和3的7份样品均为1555^G点突变阳性,家系2的6份样品为1555^G点突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 4个无综合征耳聋家系是否存在线粒体 DNA15 5 5 A→ G的突变。方法 :以 PCR- RFL P方法进行线粒体 DNA15 5 5 A→ G突变筛查。结果 :仅 1个无综合征耳聋家系中的 5个成员有 4个存在该突变。结论 :线粒体DNA15 5 5 A→ G点突变与部分无综合征耳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线粒体12s rRNA基因的A1555G突变常见于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耳毒性的敏感性提高的患者,近来研究发现该基因961号位点胸腺嘧啶的缺失和数目不等的胞嘧啶的嵌入(简称delT961Cn)可能是氨基糖苷类药物致聋的又一原因。本文报道1例79岁日本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特殊教育学校中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群体中线粒体基因12S rRNA A1555G突变,以探讨该群体与线粒体突变的关系。方法对鄂尔多斯市特殊教育学校102名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进行耳聋病因问卷调查、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试及线粒体A1555G基因突变检测。结果102名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全部为感音神经性耳聋,54例有明确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用药史,7例(6.9%)存在线粒体基因A1555G位点突变。结论mtDNA 12S rRNA A1555G 在该研究群体中有较高的发生频率,携带有该突变的个体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耳毒作用有高度易感性。  相似文献   

9.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是导致儿童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主要原因,而且具有家族聚集性与易感性。目前认为线粒体DNA1555位点突变是导致氨基糖甙类所致非综合征聋的主要遗传基础。本文试图从线粒体基因1555位点突变结构特点、发病机理、突变的外显率、临床意义等方向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 961delT/insC(n)突变与氨基甙类药物性耳聋的相关性.方法 对一个耳聋家系11个成员采集氨基甙类抗生素用药史、进行听力学检查、表型分析,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本,从白细胞中提取DNA,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线粒体DNA(mtDNA)全序列,对扩增片段进行DNA测序,对发现的基因突变与耳聋表型进行分离分析.结果 参与研究的所有9例母系成员均检出mtDNA 961delT/insC(n)突变.有明确氨基甙类抗生素用药史的4例中只有2例耳聋患者,其中1例为用药之前出现的先天性聋,另1例为用药后38年出现的轻度耳聋.突变不与耳聋共分离.结论 本研究不支持mtDNA 961de1T/insC(n)突变是该家系耳聋的致病突变,mtDNA 961位点附近可能是一个多变异的区域,mtDNA 961delT/insC(n)可能是一个与氨基甙类药物性耳聋不明确相关的多态.  相似文献   

11.
与线粒体DNA A1 555G突变有关的非综合征型耳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引起的耳聋中,有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对这类抗生素的特殊敏感性,这类患者常常是由于其线粒体DNA的12s rRNA基因有A1555G的突变.后来又有研究发现,携带A1555G突变的人,可以在没有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情况下出现先天性或者后天性的非综合征型的耳聋,而且这种耳聋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这种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核基因和线粒体的单体型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这些因素对与mtDNA A1555G突变有关的耳聋的表现型的影响以及药物性耳聋发生的简要机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耳聋基因芯片对一母系遗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家系和散发的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进行分子病因学研究.方法 采集一母系遗传耳聋家系2代共12人和散发非综合征耳聋患者68人的外周静脉血,从白细胞中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应用耳聋基因芯片检测中国人常见的药物性耳聋相关基因--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结果 家系中有7份样品存在线粒体DNA 12S rRNA 1555位点A→G的突变.其余样品为A1555G点突变阴性;而散发的耳聋患者中未检测出一例携带此突变.结论 线粒体DNA A1555G点突变是导致该家系致聋的主要因素之一,具有母系遗传耳聋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道4个疑有母系遗传特征的中国非综合征耳聋家系的线粒体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应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直接测序技术对先证者的线粒体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同时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在2个非综合征耳聋家系的先证者中发现线粒体COⅠ和COⅡ基因上两个新变异形式(7250A>G和7774G>A)均为沉默突变(Thr→Thr和Thr→Thr),而位于COⅠ基因上的7196C>A(Leu→Leu)、7319T>C(Ile→Ile)和COⅡ基因上的7660A>G(Asp→Asp)为国外及汉族群体中已报道的3个多态性位点,其中COⅠ基因两个多态性位点为首次在畲族耳聋遗传家系中报道。这些突变或多态没有产生错义氨基酸,可能通过基因调控机制使tRNA代谢或线粒体功能产生缺陷,或者对氨基糖甙类药物易感而致聋。同时,在家系中未发现GJB2、MTO1基因及其他线粒体基因突变。结论 mtDNA7250A>G和7774G>A为汉族耳聋家系中新发现的线粒体基因突变形式,而mtDNA7196C>A和7319T>C是首次在畲族耳聋遗传家系中报道。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itochondrial DNA 7445A-->G mutation in nonsyndromic deafness patients in Chinese population. METHO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 were used to screen the mitochondrial DNA 7445A-->G mutation among 128 nonsyndromic deafness individuals from 32 pedigrees, 135 sporadic nonsyndromic deafness patients and 100 normal subjects. RESULT: The 7445A-->G mutation did not appear in the experiment. CONCLUSION: Incidence of the mitochondrial 7445A-->G mutation was lower than that of mtDNA 1555A-->G mutation in nonsyndromic deafness patient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5.
遗传性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先天性疾病之一,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约有3.6亿耳聋患者,其在发达国家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3‰[1]。耳聋可以由基因突变和环境因素(包括耳毒性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应用)造成。遗传性聋分为非综合征型聋(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 ,NSHL)和综合征型聋(syndromic hearing loss,SHL),线粒体DNA 突变是造成遗传性聋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线粒体DNA突变与母系遗传NSHL和SHL相关[2,3]。线粒体DNA12SrRNA与tRNA突变是引起遗传性聋的两个常见基因突变类型,位于线粒体12 SrRNA基因高度保守区域上的1555A>G和1494C>T 突变类型已被证明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成的耳毒性聋(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 induced deafness, AAID)或 NSHL 有关。大部分的 tRNA 突变与SHL 相关,而位于 tRNASer(UCN)上的 A7445G、7472insC、T7505C、T7510C 和T7511C 等突变类型与NSHL关系密切。现就线粒体DNA突变导致耳聋的机制及相关临床表型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进行贵州省贵阳地区非综合征性耳聋分子病因学调查。方法 对贵阳市盲聋哑学校150名聋哑学生进行耳聋病因问卷调查、纯音听阈测试,对其中139名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进行线粒体DNA 12SrDNA A1555G点突变和GJB2基因235delC突变限制性内切酶的分析。结果 139名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中。6例(4132%)存在线粒体DNA 12SrDNA A1555G点突变;17例(12.23%)存在GJB2 235delC纯合突变;9例(6.47%)存在GJB2235delC杂合突变,在分子水平能够明确诊断者占23.02%。结论 贵阳地区耳聋患者存在较高的遗传性耳聋发生率,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发生率和GJB2 235delC突变发生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耳聋基因诊断技术可以应用在地区性耳聋病因调查中进行快速筛查、诊断,并可达到防止再出生聋儿,指导聋儿康复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同时存在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突变(A1555G突变)和存在个体表现出对氨基糖甙类药物不敏感的家系进行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分子机制分析工作。方法对此家系进行体格检查、耳鼻咽喉专科检查、听力学检查,并对此家系进行线粒体DNA测定、线粒体单体型分型、氨基糖甙类药物敏感性检测、线粒体DNA相关核修饰基因TRMU和MTO1等研究。结果通过对全体成员的线粒体DNA序列测序分析,该家系的母系成员均有同质性A1555G突变;线粒体单体型分析为D5b1b;对发现的氨基糖甙类药物不敏感成员及家系中另一敏感成员行核基因TRMU和MTO1测序序列分析,对比发现MTO1基因变异:74202000_74202001insG和74202003delG,而TRMU基因未发现有意义的突变。结论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突变家系中,存在对氨基糖甙类药物不敏感个体,MTO1为可能的核修饰基因,但其分子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国人无综合征性耳聋 ( NSD)患者的线粒体 DNA 744 5 A→ G( m t DNA744 5 A→ G)突变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 32个 NSD家系 12 8例和 135例散发的 NSD患者 ,10 0例正常人 ,以 PCR法检测 mt DNA 744 5 A→ G突变情况。结果 :全部受检者无 mt DNA744 5 A→ G突变发生。结论 :国人 NSD患者的 m t DNA744 5 A→ G突变的发生率较低 ,且明显低于 mt DNA15 5 5 A→ G的突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3例携带线粒体12S rRNA基因T1095C突变的耳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其线粒体基因组的全序列特征以及T1095C突变与对非综合征型-耳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从门诊收集的188例耳聋患者的血样进行线粒体DNA12S rRNA基因突变筛查,发现三例携带T1095C突变,推测T1095C突变所引起的12S rRNA二级结构变化及其可能的线粒体功能的变化.对这三例患者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全序列测定,同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从门诊收集的188例患者的血样中,发现3例患者携带线粒体12S rRNAT1095C突变,临床表现型的评估表明,这些患者的听力损失(包括发病年龄,听力图)的类型不一.序列分析表明这三个患者的线粒体基因组除都有T1095C的突变之外,其线粒体DNA的多态位点还显示独特的多态性.在364个国人的正常对照组中,没有发现该突变.结论T1095C在这些遗传背景不同的有听力损失的家庭中出现强烈的提示这个突变是导致听力损失的致病因素,T1095C突变可能与非综合征型耳聋有关.在这些线粒体DNA中,还有一些碱基突变,如16S rRNA中的A2238G和T2885C以及在CO2(氧化磷酸化复合体2)基因中的第175位氨基酸由Ile变成Val,在ATP合成酶6基因中的第16位氨基酸由Phe变成Leu,以及在ND6基因中的第112位氨基酸由Val变成Met都位于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区域,这些突变可能对这3位患者耳聋的临床表型起了一部分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新疆乌鲁木齐市聋哑学校重度感音性耳聋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对194例聋哑学生进行临床资料采集,外周静脉血抽取。血样经DNA提取,进行GJB2 235delC突变、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突变的检测。结果 194例聋哑学生中,GJB2 235delC纯合突变、235delC杂合突变携带率分别为为5.67%(11/194)、5.67%(11/194),mtDNA A1555G点突变检出率为9.28%(18/194)。GJB2 235delC在汉族、维族、回族聋哑学生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51%(27/284)、6.0%(3/50)、3.13%(1/32);携带mtDNA A1555G点突变的聋哑学生16人为汉族、1人为维族、1人为回族。结论 新疆三个主要民族聋哑学生群体中GJB2 235delC、A1555G突变检出率均以汉族最高,但三个民族的突变检出率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新疆地区聋哑学生的GJB2 235deIC突变检出率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新疆地区聋哑学生的A1555G突变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