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升伟  钱掩映 《中国药业》2010,19(21):83-84
1例女性患者被诊断为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后继发感染,接受头孢哌酮舒巴坦注射液抗感染治疗,患者感染控制、粒细胞回升至正常时出现发热,体格检查未能发现感染迹象,血常规正常,考虑为药物热,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后患者未再发热。文献报道头孢哌酮舒巴坦致药物热相当少见,因此临床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时须排除药物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异烟肼致药物热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同顾性分析1例口服异炯肼抗结核治疗后出现发热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结合文献复习。结果1例10岁男性患者,诊断为肠结核,在口服常规剂量异烟肼0.3gQd后当天出现发热的症状,为稽留热,停药后体温恢复正常,诊断为异烟肼致药物热。结论异烟肼致药物热为临床少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在异烟肼应用过程中出现用原发病不能解释的高热时,应高度注意此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明确诊断后应停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导致发热的药物及种类,提高对药物热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1998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且符合药物热诊断标准的患者病历资料,对致热药物的种类、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进行分析。 结果 共10例药物所致发热患者,其中以抗生素引起发热最多,致热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药最常见。热型以驰张热为主,患者多有伴随症状。结论 临床上药物热与其他发热性疾病难以鉴别,对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例应辨别是否发生药物热,以免误诊。同时要坚持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4.
冯铁娟 《黑龙江医药》2006,19(6):505-505
药物热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而且与其它发热性疾病难以鉴别,2003年1月到2005年6月,我科共发生药物热9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药物与发热的关系,以提高对药物热的认识。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3年1月到2005年6月,在儿科住院患者出院时确诊为药物热9例。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最大18岁,最小6个月。1.2诊断依据感染性发热者应用抗生素后体温一度下降,继续用药体温再度升高,找不到其它原因;感染性发热者,应用抗生索后,体温反较用药前更高,不能用原有的感染来解释,而且患者一般情况尚可;非发热性疾病患者,用药后出现发热,不能用继发感染来解释。有上述任何一项者,停用可疑药物后,体温迅速下降者,诊断为药物热。2临床表现2.1发热和用药的关系原有发热用药后发热更高者2例,原有发热经用药后体温正常后再发热者4例,原无发热而用药后发热者3例。9例药物热中,用药后出现发热的时间为2个小时到1周,其中2个小时的4例,1周的5例。停用可疑药物后,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药物热抗感染治疗方案制订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药物热抗感染治疗过程,经分析二次发热为药物热,找出导致药物热的原因,并根据相关原则重新制订抗感染治疗方案。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重新制订抗感染治疗方案后,患者未再次发热,感染症状缓解。结论临床药师参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药物热的抗感染治疗,保证了疗效,避免了抗菌药物的升级。  相似文献   

6.
由药物引起的药物热是非常常见的。据报导发热中约有2.5—10%的病例为药物热。典型的药物热诊断并不困难。但不伴有其它过敏体征的药物热,尤其是感染发热使用抗菌药物后引起的药物热,诊断有时是较为困难。现报告2例并结合文献讨论如下: 一、临床资料: 例1:患者男、56岁,因咳嗽咳痰20年加  相似文献   

7.
《中南药学》2018,(1):132-134
目的分析1例药物热具体病例,帮助医师和临床药师认识、了解药物热的发生特点、诊断依据及处理方法。方法参与1例副溶血链球菌引起的血流感染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经万古霉素治疗后再次发热的治疗并进行用药分析排查。结果医师及临床药师根据药物热发生时间的规律、体温变化特征以及伴随的机体反应进行鉴别诊断,证实该患者为万古霉素导致的药物热。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查房和会诊,可发挥药学专长,优化治疗方案,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艾滋病患者发生药物热的临床特征,以期为其药物热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发生药物热的艾滋病患者基本情况、诊疗经过、药物热发热特点、致热药物等,将感染性发热与药物热比较,总结药物热临床特征。结果:(1)共收集发生药物热的艾滋病患者37例,其入院时均因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39.2±0.87)℃,抗感染治疗后体温均恢复正常,感染性发热病程(17.72±12.98)d。(2)β-内酰胺类抗生素、美罗培南、异烟肼及利福霉素类抗结核药物、复方磺胺甲基异唑均可导致药物热,以β-内酰胺类最常见(51%),其次是利福霉素类(30%)。(3)与感染性发热比较,药物热高热者更多(70.3%),以弛张热、稽留热为主,而感染性发热高热者43.2%,以不规则热更常见(均P<0.05);药物热时血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明显低于感染性发热,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感染性发热患者(均P<0.05)。结论:药物热是艾滋病患者发热原因中并不少见的原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利福霉素类抗结核药物最常见。发热的热型、热度、用药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为药物热鉴别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9.
苏长海  王星 《中国药师》2011,14(3):422-424
药物热是临床常见的药源性疾病,是与用药有关的发热反应。与其他原因的发热比较,药物热的主要特征是,一旦给药停止药物热将消失。本文就药物热诊断、作用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作一阐述,以帮助医师和药师更好的理解药物热。  相似文献   

10.
余记双  卢今 《抗感染药学》2021,18(9):1370-1374
目的:探究万古霉素致药物热的临床特点、鉴别诊断和处理措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发热的诊疗过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患者病情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协助临床医生排查发热原因,并参与制定治疗方案和实施药学监护.结果:临床药师分析患者发热的原因与治疗用万古霉素有关,建议及时停用万古霉素,停用万古霉素改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第3天,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结论:临床药师积极参与临床诊疗实践,发挥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源性疾病诊断和预防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协助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了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为帮助临床医师和药师认识、了解万古霉素致药物热伴白细胞减少的发生机制及处理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分析2例使用万古霉素感染控制后出现发热伴白细胞减少病例,结合文献学习、临床特点和诊治过程进行关联性分析,为临床判断万古霉素致药物热伴白细胞减少不良反应提供参考。2例患者分别于使用万古霉素第12、13天出现发热,均在输注万古霉素后1~2 h出现发热,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减少,予以停药2 h后无发热,后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根据Naranjo评估量表,对2例患者发生发热伴白细胞减少与怀疑药物万古霉素的关联性进行分析评价,得分为7分,评价关系为很可能有关。临床药师与医师根据药物热发生的时间规律、体温变化特征及伴随的机体反应进行鉴别诊断,证实2例患者发热伴白细胞减少与使用万古霉素有关。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查房和会诊,可发挥药学专长,优化治疗方案,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该例肺部感染患者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后引起药物热的病例特征。方法: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查房时发现,1例肺部感染患者在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治疗后感染症状基本得到控制,但仍反复发热。结果: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患者病情,怀疑该发热症状可能是由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引起的药物热,临床药师遂建议停用该药,之后患者未再出现发热症状。结论:药物热与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不易区分,临床在判断药物热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病情发展和相关药物特性,及早明确发热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  相似文献   

13.
药物热是应用药物本身引起的发热,因其常与疾病所引起的发热相似,故在临床上不易鉴别。近期我院收治了1例"双下肢皮肤出血点"的患者,本文通过分析其临床资料,讨论该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出现"高热、寒战"等症状的原因,以期提高该类疾病的诊治水平。1病历摘要患者女,14岁。主因"间断双下肢皮肤出血点,血小板减少1年"入住我院血液科,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贫血原因待查",属祖国传统医学"紫癜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临床药师通过参与诊治2例抗菌药物所致药物热患者的临床实践,探讨药物热的判断、干预和转归.方法:2例泌尿外科患者在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临床药师查看患者后,分别考虑为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替考拉宁引起的药物热.结果:医生采纳临床药师意见,2例患者经停用相关药物后体温均降至正常.结论:临床药师可协助临床识别药物热,避免患者药源性损害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临床使用药物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由药物导致的发热称之药物热。因此,在护理工作中需密切观察和加强护理,为鉴别诊断提供正确依据,提高病人的舒适度。我院护理部对1999年5月至2003年3月收治的住院病人,明确诊断药物热45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临床表现,为临床准确诊断药物热提供参考,以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和身心痛苦以及节约医疗资源。方法 对2011年至2013年医院收集的33例抗菌药物致药物热患者的性别、年龄、潜伏期、热型、发热程度、伴随症状和有意义的实验室检查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大部分的一般情况和临床特征符合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临床表现。结论 抗菌药物致药物热无明确诊断标准,多根据药史、临床表现及用药经过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临床药师会诊1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临床实践,探讨临床药师在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临床药师关注患者诊疗过程,分析患者发热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结果 临床药师通过查阅文献和临床经验,协助临床医师对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进行鉴别诊断,该患者最终确诊为药物热.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会诊,能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避免药害事件,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呋喃唑酮广泛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发热等不良反应。现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呋喃唑酮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药物热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呋喃唑酮引起药物热的特征,以提高诊治能力。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20年1—12月因呋喃唑酮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致发热的患者5例,均无其他明显发热病因,停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药物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患者体温正常3天后,服用呋喃唑酮片再次出现发热,停药后体温又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王书郁  谌雪 《河北医药》2012,34(17):2720-2720
目前异烟肼仍是一线抗结核药物.由于用药时间长,治疗期间副作用经常出现.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皮疹、周围神经炎、精神症状、肝损伤等.我院近期收治1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治疗1周后体温正常,3周后出现每日上午发热.停止经静脉滴入异烟肼后热褪,试口服异烟肼1次后再次出现发热,停用药物后未再出现.由此我们认为该患者的发热由异烟肼引起,属药物热,静脉及口服给药均可出现.  相似文献   

20.
药物热8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晋萍 《医药导报》2008,27(6):726-727
[摘要]目的分析药物热的特点,探讨药物热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82例药物热患者中>60岁者34例,占41.5%;采用静脉滴注给药者56例,占68.3%;用药1 d内发生药物热者47例,占57.3%。确诊后均即停药,少数患者给予对症治疗。结果82例患者在停药或经对症治疗48 h内体温均恢复正常。结论药物热的发生与变态反应有关。临床医生应合理用药,减少不必要的静脉给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