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17,16(1):10-12
半夏泻心汤合方思路包括辨治脾胃寒热夹杂证与肝病证相兼如脾胃寒热夹杂证与肝寒证相兼、与肝湿热证相兼、与肝气郁滞证相兼、与肝瘀血证相兼,脾胃寒热夹杂证与心病证相兼如与心气郁证相兼、与瘀阻心脉证相兼、与痰阻心窍证相兼,脾胃寒热夹杂证与肺病证相兼如与肺寒证相兼、与肺热证相兼、与肺阴虚证相兼。解读案例如半夏泻心汤与百合地黄汤合方加味辨治慢性胃炎、糖尿病,半夏泻心汤与枳实薤白桂枝汤合方加味辨治慢性胃炎、抑郁症,半夏泻心汤与小青龙汤合方加味辨治慢性红斑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半夏泻心汤与栀子柏皮汤合方加味辨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急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2.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15,(5):10-12, 15
大承气汤是《伤寒杂病论》辨治热结证的重要基础方,运用大承气汤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病变部位或症状表现,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热结,即可以法选用。本文从用药要点、方药配伍、用量比例角度对大承气汤进行解读;从应用指征、方证辨病两方面探讨辨治思路;同时探讨治疗热结证与脾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胃气阴两虚证、心热证、心阳虚证、心血虚证、心气虚证、肝热证、肝寒证、肝血虚证、肝气虚证等相兼的合方思路;并举大承气汤与吴茱萸汤合方辨治高血压及高脂血症、与桂枝加附子汤合方辨治精神分裂症、与大黄附子汤合方辨治痤疮验案。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辨治干呕常见证型有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与寒饮郁肺证相兼、悬饮证、中虚湿热痞重证、少阴阳虚戴阳证、少阴阳虚寒证、厥阴肝寒气逆证、饮阻脾胃寒证、脾胃寒湿哕逆证、产后感风寒证,以及胆胃气逆证等,临证若能以此分型辨治常常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王庆国教授数10年来致力于脾胃病的中医临床辨治研究,尤其深谙经方治疗脾胃病之秘法,提出“少阳为表里之枢,脾胃为升降之枢,临床诊疗调枢为要”的临证辨治纲要。临证治疗脾胃病时,重视调少阳枢机重在运转枢机、疏利肝胆,调脾胃枢机重在补泻兼施、寒热同调,同时注重辨病辨证、中西合璧。善用半夏泻心汤、乌梅丸、柴胡桂枝汤和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脾胃病。  相似文献   

5.
赤丸是辨治寒痰证的基础代表方,本文探讨合方应用赤丸辨治脾胃夹寒痰、肝夹寒痰、心夹寒痰、肺夹寒痰、肾夹寒痰等证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四逆散合方辨治杂病的思路与方法。方法:解读方药如诠释用药要点、剖析方药配伍、权衡用量比例,合方思路如气郁证与心热证、心阳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肝热证、肝寒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脾胃郁热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气阴两虚证、肺热证、肺寒证、肺阴虚证、肺气阴两虚证、肾虚不固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阴阳俱虚证等相兼,医案助读如四逆散与肾气丸合方辨治围绝经期综合征、与桂枝加附子汤合方辨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结果:四逆散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气郁证的重要基础方,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结论:运用四逆散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病变部位或症状表现,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气郁,即可以法选用。  相似文献   

7.
吴南京从事中医临床20余年,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辨证思路及用药风格,著有《医道求真》系列中医医著。其辨治脾胃病注重脾胃的相互关系,同时重视脾胃与其他脏腑的联系,用药时重视脾胃及肾中元气,辨虚实而遣方施药。笔者通过阅读总结其著作,学习其辨治脾胃病的思路,拓展思维思路,提高临证水平。  相似文献   

8.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阐明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机制和临床辨证论治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认真钻研中医理论,探求脾胃学说的渊源。在系统的整理和发掘中医文献中,笔者对历代浩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有关脾胃救灾说的理论阐述和经验诊治等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归纳,共分为4点:①《内经》为脾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③唐宋金元时期,脾胃学说得以全面的发展;④明清时期,脾胃学说进一步充实完善。(2)脾胃学说的理论贡献。脾胃学说的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对整个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元气之根;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化之枢纽;是内伤病发生的根本内因。(3)系统整理脾胃疾病证治规律。依据脾胃学说的理论,对脾胃疾病的证治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分析,脾胃病的辨证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辨虚实,辨别邪正盛哀的偏胜;辨寒热,分析脾胃寒热之盛衰;辨气血津液;辨脏腑兼证。(4)探索证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很多疾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脾胃证候,或为主症,或为兼症。而且只要一旦出现脾胃证候,就可以应用相应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而取得明显的疗效。说明在多数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调理脾胃确是临床治疗的极其重要法则,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常见的证治如下:脾胃升降之证治;健脾固卫之证治;肝木克土之证治;培土生金之证治。中医对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认识,主要是根据脾胃,大、小肠功能失常而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主要包括脾胃,大、小肠和肝肾等脏器的本身功能或其相互关系的失调。其病机有:①气机阻滞;②脾虚胃弱;③湿热蕴结;④气滞血瘀。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治疗主要是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随证型的不同,而遣方用药,本文列举了笔者常用治法与代表方剂,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9.
路志正从脾胃论治心痹学术思想概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方洁 《中医杂志》1990,31(6):12-13
路志正教授熟读经典,尤精脾胃学说,擅用调理脾胃法治疗多种常见病和疑难杂证。运用调理脾胃法辨治心痹是路老学术思想和医疗  相似文献   

10.
有关脾胃学说的理论探讨及临床诊治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危北海 《中医药学刊》2006,24(7):1189-1194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阐明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机制和临床辨证论治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认真钻研中医理论,探求脾胃学说的渊源。在系统的整理和发掘中医文献中,笔者对历代浩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有关脾胃救灾说的理论阐述和经验诊治等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归纳,共分为4点:①《内经》为脾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③唐宋金元时期,脾胃学说得以全面的发展;④明清时期,脾胃学说进一步充实完善。(2)脾胃学说的理论贡献。脾胃学说的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对整个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创意了独树一帜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元气之根;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化之枢纽;是内伤病发生的根本内因。(3)系统整理脾胃疾病证治规律。依据脾胃学说的理论,对脾胃疾病的证治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分析,脾胃病的辨证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辨虚实,辨别邪正盛哀的偏胜;辨寒热,分析脾胃寒热之盛衰;辨气血津液;辨脏腑兼证。(4)探索证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很多疾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脾胃证候,或为主症,或为兼症。而且只要一旦出现脾胃证候,就可以应用相应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而取得明显的疗效。说明在多数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调理脾胃确是临床治疗的极其重要法则,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常见的证治如下:脾胃升降之证治;健脾固卫之证治;肝木克土之证治;培土生金之证治。中医对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认识,主要是根据脾胃,大、小肠功能失常而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主要包括脾胃,大、小肠和肝肾等脏器的本身功能或其相互关系的失调。其病机有:①气机阻滞;②脾虚胃弱;③湿热蕴结;④气滞血瘀。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治疗主要是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随证型的不同,而遣方用药,本文列举了笔者常用治法与代表方剂,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11.
步玉如老师早年师事北京名医孔伯华先生,擅长调理脾胃,尤其是对脾湿胃热的证治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体会。谨介绍如下:一、关于脾湿胃热的证治见解步师在详辨寒热燥湿、细分气血阴阳的前提下,依据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结合临床实践认为,脾病多湿,胃病多热,脾胃病常见湿热郁阻,清化湿热,运健中州是调理脾胃的重要方法。1.脾湿胃热的辨证要点在脾湿和胃热的辨证方面,步老主张重点辨口渴、辨舌象、辨脉象,而后脉证合参,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2.
《山西中医》2002,18(6)
·学术探讨·论水肿的证治规律顼 祺 顼志兵  1∶ 1中风病风火上扰证辨治方法及证侯演变规律初探 杨宏勇  2∶ 1喘证辨治溯源宋志萍 师建梅  3∶ 1虚证运用下法初探钟小兰 张光奇  3∶ 4关于方剂辨证的一些思考王世民 王永吉 郭晓峰等  4∶ 1关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几点思考张克敏  5∶ 1阴黄的病因病机及其辨治探讨仲润生  6∶ 1·老中医经验·原明忠应用经方经验举隅张永康 原道昱  1∶ 5李三保学术经验浅探刘潞平  1∶ 7张学增临证经验拾零刘清文  1∶ 8姜春华运用半夏的经验戴克敏  2∶ 3施奠邦分层辨治脾胃病经验拾…  相似文献   

13.
王吉军 《陕西中医》2003,24(7):672-672,F003
祖国医学认为 ,舌苔禀脾胃之气而生 ,脾主运化 ,胃为水谷之海 ,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 ,因此五脏六腑的病变都能影响到胃气 ,反应于舌苔上。舌苔的变化在湿证辨证中常反应着脾气的盛衰和胃气的强弱。对临床湿证的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 舌苔的薄厚与湿证辨治 舌苔的薄厚常反应  相似文献   

14.
根据文史材料及临床资料,整理顾氏外科辨治乳腺病的临证经验。认为顾氏外科临证辨治乳腺病,重视结合疾病的独特病位与病机,讲求内外病机参合、阴阳变通的诊疗思路,注重调畅气机;治疗则攻邪化痰之余不忘清养,内外治相结合,并重视调理冲任、脾胃、情志。  相似文献   

15.
苏润泽 《山西中医》2009,25(3):24-24
笔者临证应用辛开苦降法辨治脾胃病证,常能取得明显的疗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为探讨闽南地区寒湿内蕴证的辨治特点,结合笔者临床经验,认为气候、饮食、生活、工作、年老、久病是导致闽南地区寒湿内蕴证的常见病因;阻滞经络、伤及阳气、易感疫疠为寒湿内蕴证的常见危害。临证时应重视气机升降,围绕调畅气机进行辨治,并分列出寒湿内蕴证六大辨治要点:辨部位,排湿为先;调升降,重视脾胃;通阳气,由深及浅;察舌脉,详审病机;辨药势,提高疗效;调体质,药食同源。文末附以溃疡性结肠炎厥阴寒湿证验案一则,以为例证。  相似文献   

17.
宋云丽 《陕西中医》1991,12(3):121-122
本文初步探讨了脾胃疾病中虚实类证候的护理方法,摸索出一些辨证施护规律,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可以提高中医辨治脾胃常见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通过阅读《陈士铎医学全书》燥证的内容,从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病案举隅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总结归纳陈士铎辨治燥证的学术思想。病机上陈士铎提出"四燥"的概念,逐一进行说明,治法治则上提出注重肺肾双治、注重五行生克乘侮、固护脾胃、强调夏季养生调护,陈氏对燥证的辨治有着独特的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谢建群教授临证运用膏方辨治脾胃病具有如下特点:防治结合,立足于补;顾护胃气,调气为先;切中病机,病证结合。谢师临证强调辨证施补,标本兼顾,攻补兼施,提出调治脾胃是关键,调畅脾胃气机应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20.
调理脾胃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伤寒杂病论》中六经证治及杂病辨治,处处贯穿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本文试从治疗角度归纳七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