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出自《景岳全书》。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引刘草窗方。是治疗因土虚木乘、士受木制、升降失常导致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后仍腹痛的一副有效名方。方由白术、白芍、防风、陈皮组成。方解中吴鹤皋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所以张景岳称为“治痛泻要方”,故有今名。  相似文献   

2.
痛泻要方为《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历代方书记载类同,皆以治疗肝郁脾虚所致泄泻之证。《医方考》曾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世人多以腹痛、泻下为其辨证应用要点,确属成了痛泻的“要方”。笔者据其方意,扩宽应用范围,非但泄泻之证,皆收到了理想效果,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3.
痛泻要方为《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历代方书记载类同,皆以治疗肝郁脾虚所致泄泻之证。《医方考》曾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世人多以腹痛、泻下为其辨证应用要点,确属成了痛泻的“要方”。笔者据其方意,扩宽应用范围,非但泄泻之证,皆收到了理想效果,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钩虫病俗名“懒黄病”、“黄胖病”,又叫“桑叶黄”。在祖国的医籍中,因本病主徵是贫血发黄,故一般记述,归纳在黄疸门中。对病原的认识古人对於本病病原的认识,因限於历史条件,仅凭肉眼观察和思考来决定,故各家见解,多不一致。  相似文献   

5.
朱震亨,字彦修(1281~1358年)。元·婺州义乌赤岸人(今浙江省义乌县赤岸人)。因他生活的赤岸有一条溪流名“丹溪”,故学者称之为“丹溪翁”,亦称“丹溪先生”。 朱震亨幼年丧父,母子相依为命。三十岁时,其母患病,众工束手无策,加之他许多亲人死于庸医之手,故立志学医。三十六岁时师从许文懿,之后,又从师于罗知悌。正如《丹溪翁传》所载:“授以刘、张、李请书,为之敷扬三家之旨而一断于经,且曰尽去其尔旧学非是也”。朱震亨从罗知悌学医近两年,尽得其学,之后回到家乡,行医于民间,直至晚年。  相似文献   

6.
《医学入门万病衡要》又称《医衡》,洪参歧(正立)撰。洪氏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亦鲜为人知。据《医衡·上官(金立)序》曰:“余昆弟素不事医,日侍先大人文孝公疾,调治药饵,朝夕以之。得洪生《医衡》数帙,其说甚约,其理甚精。读者不病其浩繁,作者已究其奥旨。”是序作于顺治乙末年(公元1655年)。又据《医籍考》“周亮工曰:歙人洪参歧,以医名吾梁,著有《医衡》,王雷臣为复刻之。”按周亮工,明崇祯进士,仕清为户部右侍郎。因知洪氏是明末清初悬壶外籍(今河南开封一带)的歙县医家。 洪氏因当时医书极博,苦无统要;且皆各自成册,或方未备,或义太简,学者多所不便,而以内  相似文献   

7.
刘开运先生融汉、苗医药于一炉,为国内精通中医、草医、推拿的名老医师之一,精于小儿推拿治病;本文查阅"湖湘名医刘开运"、"湘西小儿推拿流派"等相关文献和书籍,拟从刘开运先生首创的"推五经"小儿推拿法,"以推揉为主,兼以摩、运、搓、摇、掐、捏"的"刘氏小儿推拿十法"以及"分经(部)诊脉方法"三个方面对刘老先生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8.
范公静涛,满清末年人,其始祖乃春秋时,赵国上卿士燮也。士燮为晋名臣,后封于“范”地,因以“范”为姓焉。历传至明末,山西兵乱,始由晋移蜀,世居成都。公貌清古,高眉秀目,美髯垂腹,性沉静。虽对家人,亦不轻发一语,隐于医,其术精博,医名煊赫于蜀。  相似文献   

9.
《左传》(作者左丘明 )中 ,医缓和医和的故事是我国古代医史的重要资料 ,选入高校教材《医古文》中名《秦医缓和》 ,为重点篇章。鲁昭公元年 ,晋平公患病向秦国求医 ,秦伯派名医医和往诊。医和诊视后说 :“疾不可为也 ,是谓近女室 ,疾如蛊” ,继尔论近女色过度“生内热惑蛊之疾” ,首次提出了“蛊”疾病名。那么什么是“蛊”呢 ?答曰 :“沉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 ,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 ,女惑男 ,风落山谓之蛊”。医和这段释蛊内涵深奥 ,寓意深刻 ,最为费解 ,是教学难点 ,故试予进一步探讨。1 蛊与风落山古经《周易》中《蛊》…  相似文献   

10.
宋东轩居士撰《卫济宝书》(1170 )卷下载有“正药指授散” ,云 :“此药本无名 ,因先生遇老人于山 ,自云姓徐 ,指而授之 ,乃号徐仙芝 ,方散皆以为名。”此乃故神其说 ,不足为凭。“正药指授散”之主药为仙芝之根 ,制为散剂服用以“杀毒定疮” ,配合丝瓜 ,夜明砂等服用名“服食仙翁指授散”。亦可配合梓寄生、夜明砂为散以醋调敷外用。仙芝为何物 ?本草不详。但记有形态特征可资考查。东轩居士按 :“仙芝 ,圆者为阳 ,方者为阴 ,阴阳对生 ,面青背紫黑色 ,根盘如蜈蚣。四叶对方 ,五月而花 ,有花无实 ,凌冬不凋 ,丛秀异于他草。生深山大泽 ,于水…  相似文献   

11.
刘裁吾,字薖叟,湖南双峰人,(1882—1937)祖父六代均系当地名医。他自幼习医,精研医藉,“上窥黄歧之书,中研长沙之论,下及千金外台,金元四家,清之叶王,罔不食跖盈千”(《痉病与脑膜炎全书·跋》以下凡引本书只注篇名).又继承了祖父六代的学术经验,可谓理验具富,故声誉日振,远近“求治者踵相接”。1931(年民国二十年),悬壶长沙市,设西湖医社于西湖路.  相似文献   

12.
《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0册所载编号为ИHB.NO.4384的医方计9页,其中第7页和第4页缀合后为一完整医方.此医方原无方名,其药物组成为川乌头、苍术、茴香.经核查汉文医籍,此医方应定名“三仙丹”,其来源可上溯至《陈氏经验方》.《陈氏经验方》已佚,但从其他医籍引文来看,其行文平铺直叙,与这则西夏文医方所用的歌诀形式不同.故,这则西夏文医方所依据的文本,很有可能为“淳祐”之后的某种汉文医籍.  相似文献   

13.
一、概说耳针疗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所发明,因为它在我国民间已流传很久,并且在祖国医学的古典医籍中早已有过不少的记载,例如,灵樞根结篇说:“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灵樞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素问热论说:“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终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素问缪刺论亦说:  相似文献   

14.
吴茱萸因产于吴地而取“吴”字,因果实外形而名“茱萸”,合称“吴茱萸”。此外,还有“薮、檄、莱、横、越椒、荥”等名称,每一名称的得名原因均不相同。如因炮制及用于祭祀,名“菠”;因根皮有杀虫作用,名“檄”。至唐《新修本草》,吴茱萸的名称统一为“吴茱萸”。因吴茱萸可食用,故又列“食茱萸”一条。至宋,由于食用茱萸风气的消逝,人们对“吴茱萸”与“食茱萸”关系的认识产生分歧。时至今日,“炅茱萸”已成为吴茱萸类药用类群的固定名称。  相似文献   

15.
漫话益母草     
益母草的别名很多,《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就有35个以上,如月母草、旋风草、四棱草、地落艾、小暑草、益母艾、野天麻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一段解释益母草别名的文字:“此草及子皆茺盛密蔚,故名茺蔚。其功宜于妇人及明日益精,故有益母之称。其茎方类麻,故谓之野天麻,俗呼为猪麻、猪喜食之也。夏至后即枯,故亦有夏枯之名。”民间对益母草来历的解释有一段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张氏妇女,她身边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张氏生儿子的时候,留  相似文献   

16.
1医疗纠纷的种类违反医疗技术操作常规:赵××,男,70岁,因左腿背部感染到本村卫生室就诊,经乡医检查后,诊为“左腿脉管炎溃疡足背感染”,在治疗过程中,乡医刘×违反技术操作常规,不做青霉素皮试,给病人肌肉注射青霉素80万u。注射后约3分钟,病人出现胸闷、心慌、呼吸困难等过敏性休克症状,经抢救无效死亡。应病人家局申请,县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为“一级医疗责任事故”。县卫生局给予停业1年,罚款5000元,补偿病人家属16000元的处分。药物中毒:刘×,男,16个月。因发热2天,去一个体诊所就诊,询问病情后,诊所…  相似文献   

17.
在朝鲜医史上,到了李朝后期十九世纪末,出现了以李济马为代表的新医学派。这个学派根据不同的体质,把人分成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人等四种不同的类型(象),再按照不同的象“因象施治”, 故称之为“四象医学派”。因它敢于冲破传统理论的圈子,大胆地创立了新学说,所以很快冲动了全国医学界。此学说于20世纪初则传入延边,在延边医学界里兴起了传授及研究之风,形成了“四象医学派”,成了延边朝鲜族医的独特理论。这个学说系统地记载于李济马所著《东医寿世保元》一书中。  相似文献   

18.
五更泻辨治辑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更泻”以发病时间 (黎明时 )为特点命名 ,较早出现于《丹溪心法》:“有每日五更初洞泻…… ,虽节省饮食忌口 ,但得日间上半夜无事 ,近五更其泻复作。”至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言其病机为肾虚 ,故又称之为“肾泻”。赵献可《医贯》亦说 :“今肾既虚 ,则命门之火熄矣…… ,故令人多水泻不止 ,其泻每在五更将明时 ,必洞泻二三次。”后人沿袭于此 ,至今五版教材《中医内科学》仍认为五更泻系脾肾阳虚所致 ,治疗多用四神丸、椒附丸、五味子散、真人养脏汤等 ,或效或不效。其实五更泻病机复杂 ,并非皆属脾肾阳虚 ,临床治疗当明辨症因 ,不可…  相似文献   

19.
<正> 《温病条辨》为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所著。吴氏名塘,鞠通为其字,江苏潍阴人,生于清乾隆、嘉庆(公元1736~1820年)间。“十九岁时,父病年余,至于不起,愧恨难名,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遂购方书,因慨然弃举子业,”专事学医。乾隆58年(公元1793年),京师温疫大行,鞠通颇有治验,因着手作《温病条辨》,采  相似文献   

20.
刘昉是宋代著名的岭南医家(图1),其所著的《幼幼新书》奠定了岭南儿科的基础,由于其涉及面广,搜集材料多,从南宋开始就一直是太医院儿科的必读医书。800多年来,《幼幼新书》一直是儿科的重要“教科书”,而且远播海外,是重要的儿科医学著作。因他三帅潭州,位至龙图阁学士,故后人称之为“刘帅”、“刘龙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