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原病证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高原病的证治规律。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患。本虚指以气虚为主,标实指因气虚而引起的淤血、痰浊、水湿等实邪。常见的证候类型有肺气虚、心气虚、中气不足、肾气虚、痰闭心窍、痰浊壅肺、淤血证、风证、出血讧、高原晕厥、高原眩晕等证。治疗方法以益气培本为主,或兼育阴生津、壮阳、养血,治标则以淡渗燥湿、泻肺利水、祛痰开窍、活血化淤、熄风、止血为要。  相似文献   

2.
葶苈子属清化热痰类药,性寒,有祛痰定喘、泻肺行水之功效.<本草求真>曰:"葶苈辛、苦、大寒,性急不减硝黄,大泻肺中水气月贲急,下行膀胱,故凡积聚疒徵结,伏留热气,水肿痰壅,嗽喘经闭便塞至极等证,无不当用此调."  相似文献   

3.
1 化痰通络法 适用于形体丰满、口角流涎、喉中痰鸣、肢体麻木或神志昏蒙、心烦脘闷、苔腻而黄、脉弦者,此类患者平素多嗜酒肥甘,而致湿聚痰生,痰郁化热,阻遏经络或肝火内炽,炼液成痰,使络道受阻,而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治宜化痰通络,方选导痰汤加天竹黄、竹沥、桑枝、丝瓜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作者对晚期原发性肺癌的病机、治疗的临床体会。作者认为晚期肺癌的病机主要表现为血瘀——痰瘀——化热——耗气伤血,伤阴损阳;治疗要坚持“以补助攻”、“留人治病”的原则;其基本证型为瘀血阻肺证、痰浊瘀结证、脾肺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并介绍了自己的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5.
痰与饮都是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致津液气化失常,因而水湿停聚,凝结于机体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痰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是指呼吸道的分泌物,咳吐出的痰液,广义是指体内的津液不循常道逐渐积聚,停积在体内的经络、脏腑各处,表现为不同的症候,水聚成饮,饮凝而成痰。痰主要是由于外感、内伤等引起肺脾肾等脏腑的气化功能障碍,三焦水道通调失常,导致体内津液代谢紊乱,影响津液的正常输布或排泄,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运用安宫牛黄丸治验痴、瘫、痿、謇、蹇等疑难奇证五则,均取得满意疗效。作者认为,只要病机为痰凝络阻,髓窍不通,而需豁痰开窍者,不论急性热病或慢性杂病,均可用之。只要辩证正确,较长时间应用亦未见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论痰瘀证治     
痰和瘀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津血为病所导致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津血之间在生理上为津血同源,互相生化,在病理上痰瘀同源,均属阴邪,两者同出一源,异句而同类,关系密切,互为因果:津液凝滞成痰,痰聚气阻成瘀,形成痰瘀互结,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筋骨四肢,所敛病证千奇百怿,顽固难疗。笔者就痰瘀互结的证治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浅谈咳喘证治疗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咳喘症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证状,以咳嗽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为特征,祖国医学认为,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职司吸清呼浊,吐故纳新,不论外感内伤,影响气道,肺失宣发清肃之令,气道不利,肺气上逆则作喘,若升降出纳失常,胸闷膨满,气息迫促,甚则张口抬肩则作喘,一般喘多兼咳而咳则不一定兼喘,痰为肺之浊物,脾运不健,肺气不宣,饮食水谷不化精微津液而生痰浊,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相搏,咳喘则愈发愈重,咳喘一症固属肺的证候,古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说,其中以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根据治疗咳喘的经验,笔者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基本法则大致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友陇 《陕西中医》1989,10(8):349-349
临床辨症,将缺乳症归纳为气血虚弱、肝郁气滞、痰食壅滞、血脉壅滞4型治疗,各型组方中加入通乳活络之品,总有效率达94%。  相似文献   

10.
肝纤维化、肝硬化可归属于中医的“积”、“肝积”等疾病范畴。中医认为“积”、“肝积”等的病机本质以血瘀痰结为主。清代陈士铎提出“肝气一郁……日积月累,无形化为有形”,同时,“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据此并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笔者认为脾气亏虚、痰瘀交结、肝络阻塞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特点。临床上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学主要病理特征之一就是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可抑制结缔组织的异常增生,促进增生的结缔组织吸收与分解,化痰药对实验性结缔组织增生性病变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而…  相似文献   

11.
虽然历代医家为我们创制的众多经世名方有着严谨的组方法度及显著的疗效,然而疾病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所以应用古方时不能墨守成规,当因病、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变通,使方药与病证吻合,即“师其法,不泥其方”,以确保方剂的疗效。笔者将应用古方治疗脑中风时如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调整药物配伍及用量的经验介绍如下。1痰瘀互结为脑中风的主要发病机理,方药配伍当注意痰瘀同治脑中风是本虚标实之病证,其本在阴阳气血亏虚、脏腑虚损,病之标为风、火、痰、瘀。我们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认识到脑中风的发病诱因虽有多种,而发病时“痰瘀互结…  相似文献   

12.
脂肪肝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雁翔 《中医研究》2004,17(1):60-63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日益提高.中医虽没有脂肪肝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多数学者将其归属于中医的"积聚"、"胁痛"、"痰浊"等范畴.中医药治疗该病无论在改善临床症状,还是在改善肝功能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并进行了相当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显示了良好的前景.以下就中医药对脂肪肝的病机认识;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3.
豁痰通痹法治疗痰瘀互阻型胸痹3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 《陕西中医》2007,28(6):655-656
目的:观察豁痰通痹法治疗痰瘀互阻型胸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豁痰通痹汤(瓜蒌皮、白檀香、陈皮、丹参、丹皮、桂枝、半夏等)口服。结果:总有效率为86.5%。提示:豁痰通痹法治疗痰瘀互阻型胸痹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梅核气临证诊治5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庆宪 《中医杂志》2004,45(3):228-229
梅核气病因多为情志所伤,肝失条达,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因肝病乘脾,致肝郁脾虚,运化失调,津液不能输布,积聚成痰,痰气结于咽喉而发病.若久治不愈,迁延日久,由气传血,由经入络,因络主血,脉络阻滞,则络中之血随之而瘀.故梅核气当以肝郁、脾虚、血瘀、痰阻、气滞立论,补泻施治,适用于经食道吞钡检查无赘生物者.  相似文献   

15.
《伤寒杂病论》痰饮型眩晕之治法与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康 《中医研究》2006,19(7):9-11
眩晕是内科临床的常见病证。目前多以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论治。在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特别重视痰饮内阻所致的眩晕,其辨证和方药自成一体。后世朱丹溪对此十分推崇,提出“无痰不作眩”,并从仲景侧重于寒性痰饮发展为痰火,使痰眩证治更趋完备。故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神经炎的辨证论治简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着重论述多发性神经炎气虚不运、血行瘀滞,血虚不荣、肢端失养,寒湿凝滞、脉络闭阻,湿热郁阻,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经脉失养,痰瘀交阻、营卫不运、四末失养等6型的证候特点、治疗法则及用药规律.提出"扶正祛邪,养血通络"为该病治疗原则,获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依据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并注重涤痰、祛瘀及补益三法,辨证治疗本病115例,收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中医有“痰生怪病”及“怪病多痰”之说。笔者在临床上曾遇到一些疑难杂症,多方求治不应,然从痰论治,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举验案3则于后。皮下硬斑王某某,男,48岁,冷冻厂工人,1982年4月10日就诊。一年前四肢不明原因地出现数个皮下硬斑,颜色紫暗。略感痒痛,且逐渐增多,曾疑为“何杰森氏病”。赴北京某医院检查,排除恶变,原因未明。现症:皮下硬斑有二十多个,质地较硬,大小不等,  相似文献   

19.
内伤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多种疾病可引发,常与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风、火、痰、虚、瘀为致病之主要因素.其病位在头,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内藏脑髓,而为髓海.机体诸精,上聚于头,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以滋养脑髓,活跃神机,维持机体的平衡.脏腑失衡,风、火、痰、瘀等邪上扰,或虚不养神,则致神机受累,清窍不利,而致头痛.正如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总结说:"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饮,五脏气郁之病,东垣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笔者现将临床辨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万载县已故名老中医刘安,行医五十余载,在运用攻下法治疗顽疾方面,有不少独到之处。现将刘老医案三则录于下: 一、通腑降气(咳喘)案:杨某,男,45岁,1982年4月25日初诊。患者咳嗽气促十余天不解,咳声急促,喉中痰鸣.痰黄粘稠,难以咯出,胸闷,口干欲饮,尿黄便结。当地中医曾多次采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诸法而不奏效,故来刘老处就诊。脉滑而数,苔黄腻中心稍干。证属痰热壅肺,胃热上冲,拟通腑降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