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Sonoclot对患者手术期凝血异常状态的分析,结合实验室凝血功能检查,研究手术期患者凝血功能变化规律。方法65例患者,在术前、术中1h、术毕三个时段采集血液,进行Sonoclot分析,结合实验室结果确定是否补充凝血因子及用量。结果65例患者凝血功能的各项分析结果降低,进行积极的补充调整后,术中1h凝血功能有明显改善,至术毕各项检测结果正常或接近正常。结论术中弥漫性出血可以通过Sonoclot分析作出迅速的解释,判断凝血物质中究竟是哪一方面的功能缺陷。实验室结果从侧面验证Sonoclot分析的准确性。创伤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的特点,多以凝血因子、血小板的丢失、减少、不足为主。血小板在凝血中的功能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Sonoclot凝血功能分析法来探究脓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凝血功能变化规律。方法纳入31例脓毒症DIC患者,分别在1~5天每天检测血小板功能、激活凝血时间、凝血速率、PT、APTT、Fbg、FDP、D-Dimer等。结果两种检测方法得到的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脓毒症DIC患者抗凝与否对预后影响无显著差异。结论 Sonoclot凝血功能分析法可以用来监测脓毒症DIC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及指导其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3.
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因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产科急性DI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6例急性DIC患者中,2例死亡(12.50%),2例新生儿死亡(11.76%)(1例双胎)。剖宫产10例,子宫切除4例,其中2例剖宫产同时行子宫切除术。DIC促发因素:羊水栓塞(2例),胎盘早剥(2例),HELLP综合征(2例),流产(2例),产后出血(3例),子痫和先兆子痫(5例)。结论产科急性DIC是严重的产科合并症,必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关键是消除促发因素,同时纠正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救治措施,降低病死率。方法对阳江市人民医院8年间收治的21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21患者实施产科基础抢救的同时,使用肝素、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机械通气等治疗,19例效果良好,2例死亡。结论及早诊断,祛除病因,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在产科DIC急救中有重要意义;肝素、CRRT、机械通气的早期应用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妇及时输注适量冷沉淀,分析其疗效.方法 对22例产科确诊胎盘早剥并DIC产妇行输冷沉淀前、输后12~24 h和输后3~5 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值,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及D-二聚体水平测定,对比输注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愈20例,死亡2例,治愈率91%.治愈患者输冷沉淀12~24 h及输后3~5 d PT、APTT时间明显缩短,FIB含量增加,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 结论 DIC产妇早期及时输入适量冷沉淀可有效阻止DIC的继续发展,重建凝血机制,获得良好的止血效果,为其他治疗措施提供时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凝血实验室指标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6例在分娩前后出现DIC的产妇,于确诊DIC时,对症治疗后2 h、24 h、7 d常规凝血试验及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Ⅷ∶C)、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组织因子(TF)含量,同时检测31名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结果发生DIC的产妇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常规凝血试验均发生明显变化,治疗后各参数逐渐恢复正常,至第7天大部分参数在正常参考范围内;治疗前血浆DD、Ⅷ∶C、VWF、TF、TA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T∶A、PLG∶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各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第7天时,除DD、VWF、TF、PLG∶A有轻度异常外,其余参数基本正常。结论常规凝血指标及凝血分子标志物不仅可用于诊断产妇DIC,也是产妇DIC治疗过程中很好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凝血及纤溶指标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28例产科DIC产妇为观察对象,DIC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的测定,并进行对比。结果28例发生DIC的产妇治疗前DD明显上升,FIB减少,APTT延长,PLT进行性下降,治疗后各指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检测D-D、FIB、APTT、PLT对产科DIC的诊治具有一定的意义,有助于临床诊断和监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2例抢救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护理。方法对本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12例患者发生产科急性DIC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科DIC发病诱因为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羊水栓塞、产后出血、稽留流产等。祛除病因,扩容,止血,抗感染,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合理使用肝素及凝血因子,高度警惕全身各脏器缺血性损害,精心护理是抢救DIC患者不可缺少的因素。11例抢救成功,1例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产科DIC发病急骤,来势凶猛,母婴病死率高,早期诊断,把握抢救及治疗时机,及时果断切除子宫,补充凝血因子,合理使用肝素,正确护理是抢救DIC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凝血实验室指标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6例在分娩前后出现DIC的产妇,于确诊DIC时,对症治疗后2h、24h、7d常规凝血试验及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Ⅷ:C)、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凝血酶一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组织因子(TF)含量,同时检测31名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结果发生DIC的产妇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常规凝血试验均发生明显变化,治疗后各参数逐渐恢复正常,至第7天大部分参数在正常参考范围内;治疗前血浆DD、Ⅷ:C、VWF、TF、TA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T:A、PLG: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各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第7天时,除DD、VWF、TF、PLG:A有轻度异常外,其余参数基本正常。结论常规凝血指标及凝血分子标志物不仅可用于诊断产妇DIC,也是产妇DIC治疗过程中很好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凝血与纤溶指标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裴兵  刘利  吴辉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100-100,102
目的探讨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动态变化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健康非孕妇和健康产妇的产前状态及发生DIC的产妇的产前状态和产程状态的标本各50例进行凝血和纤溶指标的检测。结果与非孕妇比较,健康产妇的各种凝血相关时间缩短,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升高;而发生DIC的产妇在产前状态时就有各种凝血时间延长,Fib降低,D-聚体升高,并随着DIC的发展而发生进行性变化。结论产科DIC的各种凝血与纤溶指标在产前就已发生明显变化,但由于孕妇的高凝状态等因素的干扰,无法正确反映DIC时凝血因子的消耗程度,因此要给予动态监测才能对D1C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外伤时凝血状态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外伤及其多发伤患者凝血状态改变情况。方法:选择33例外伤患者,抽出4.5ml,用3.2%的枸橼酸钠抗凝,行DIC筛选测定。结果:外伤患者易引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应及时诊断与治疗,以提高生存率。结论:常规凝血功能检查(PT、TT、KPTT)不能完全反映外伤患者体内的凝、溶状态,应行DIC筛选测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冷沉淀治疗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1例产科DIC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和成分输血治疗,根据其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的程度,输注不同剂量的冷沉淀。结果 21例产科DIC患者治愈19例,治愈率90.48%。结论输注冷沉淀在产科DIC的抢救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诱发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原发疾病及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对提高其治愈率的影响.方法 对31例新生儿DIC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微循环障碍、出血是DIC常见的临床表现,D-二聚体和(或)血小板计数在DIC早期诊断中有较高的敏感性,在DIC早、中期阶段,应使用小剂量肝素24h静脉滴注.31例患儿中28例均于用药后12~24 h内出血停止(2例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凝血指标平均恢复正常时间为2d,血小板计数平均恢复正常时间为4.5 d.结论 重症感染是引起新生儿DIC常见原因,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是提高DIC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神经外科患者术后会出现凝血功能亢进,本研究拟使用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200/0.5)来进行干预,观察其对凝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麻下行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患者40例,分为实验组(n=20)、对照组(n=20).对照组术后输注晶体液,实验组术后输注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0 ml/kg,余输液同对照组.观察病人的血常规、常规凝血功能、Sonoclot凝血功能、无创胸阻抗心功能监测.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对照组PT术后2、3日与术后1日比较明显缩短,Sonoclot凝血斜率和血小板功能较术前都有升高,实验组变化不显著;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心功能状态,尿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凝血机能亢进,有生成血栓的倾向;术后输注羟乙基淀粉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的凝血功能亢进状态,不加重患者的心功能负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观察135例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的凝血状况,以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CPB下的心脏手术患者135例,分别在麻醉前、手术开始后而CPB前(未肝素化)以及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采静脉血.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全血激活时间(ACT)、凝血速率(Clot Rate,CR)和血小板功能(Platelet Function,PF);同时用常规凝血检测方法检测ACT、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和血小板计数(PLT).结果 (1)Sonoclot ACT、CR和PF三项指标在CBP前无明显变化,但在CPB后显著升高(P<0.05);(2)常规凝血检测的PT、APTT、FIB以及PLT的值CPB前无明显变化,但在CPB后显著升高(P<0.05);(3)患者术前、CPB前以及CPB后,采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的ACT值同常规凝血检测的ACT值存在明显相关.结论 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可较为准确全面地反映患者围CPB期间的凝血功能,临床上完全可以替代常规凝血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科疾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我院近10 a来共收治住院孕产妇11 420例,其中合并DIC 18例,发病率为0.18%,通过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DIC患者进行临床病例分析。结果:18例DIC患者的发病因素中,其中以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羊水栓塞、产后出血、过期流产引起者最常见。本组均治愈。结论:DIC的治疗首先应去除病因,并根据DIC发展的不同阶段、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给予相关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 ,DIC)早期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 :对 36例DIC患者首次凝血检验异常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IC患者首次凝血异常以外源性凝血指标异常为主 ,与内源性凝血系统异常的发生率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血小板早期就有改变 ,首次降低者 18例 ,动态降低者 6例 ;内、外凝血系统改变 :方向一致 11例 ,方向不一致 2 0例 ;纤维蛋白原升高者 18例。结论 :DIC患者早期凝血改变时内、外凝血系统改变有明显不均一性 ,代偿性改变明显 ,须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18.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和严重的出血综合征。产科领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产科严重并发症。对母婴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现将我院 1993年 6月~ 2 0 0 2年 4月收治的 12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93年 6月~ 2 0 0 2年 4月在我院住院分娩孕妇 13 5 2 9例 ,发生产科DIC 12例 ,发生率为 0 0 9%。患者年龄为 2 2~ 3 5岁。其中经产妇 3例 ,初产妇 9例 ,产前发病 2例 ,产时发病 3例 ,7例发生于胎儿娩出后。1 2 诊断标准 参照 1999年中华血液学会…  相似文献   

19.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56例诊治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有效诊治方法.方法 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采用新方法诊治的30例产科DIC患者作为观察组与2002年1月份以前采用传统方法诊治的26例产科DIC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早期诊断率、抢救成功率明显增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24 h内出血量、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明显降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方法诊治产科DIC早期诊断率、抢救成功率均增高,明显优于传统方法诊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治经验,提高产科DIC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产科DIC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治情况。结果:本组发生产科DIC 21例,占同期孕产妇的0.014%,给予积极去除病因、应用凝血因子及肝素,抢救成功17例,死亡4例。结论:早期诊断、快速去除病因——终止妊娠或切除子宫、大量补充凝血因子并辅以小剂量肝素是抢救产科DIC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