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时不同抗凝方法的抗凝效果,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ICU收治出现DIC并予CBP治疗的患者56例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共行CBP治疗162例次;根据患者28 d病死率分为存活组21例,死亡组35例;根据CBP治疗时所选择的抗凝技术不同,分为小剂量肝素抗凝组、无抗凝剂组、肝素体外抗凝组和枸橼酸钠体外抗凝组;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和不同抗凝技术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与存活组比较:CBP治疗前,死亡组APACHEⅡ评分较高(P<0.01)、肝胆管损伤较重(P<0.01),血小板计数(BPC)较低(P<0.05).不同抗凝方式组间比较,CBP治疗后次日晨,小剂量肝素组患者的BPC较治疗前升高(P<0.01),D-二聚体(D-Di)小剂量肝素组较无抗凝剂组及肝素体外抗凝组降低(均P<0.01);小剂量肝素组单次CBP治疗时间最长,且CBP并发症发生最少.结论: DIC患者在有效抗凝技术和严密监测凝血指标的前提下,可以耐受CBP治疗;在抗凝方式选择上,小剂量肝素抗凝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激活凝血时间(ACT)是否可作为达肝素在导管室中应用时有效的抗凝监测手段.方法:共入选108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AG)术前5min一次静脉注射达肝素60IU/kg,术中不再追加抗凝药物.所有患者均在静脉注射达肝素后5min取血测量ACT.其中30例患者作为抗凝活性检测组分别在达肝素注射前和注射后6个时间点取血检测抗凝参数ACT、aPTT、抗Xa因子和抗Ⅱa因子活性,观察静脉注射达肝素后的时间-抗凝效应关系.结果:静脉注射达肝素后5minACT值由基线121s升高到193s,10min时达峰值208s,并持续120min无明显下降(P<0.001).aPTT、血浆抗Xa和抗Ⅱa因子活性也呈类似趋势.结论:ACT和aPTT对静脉注射达肝素敏感.ACT可以用来监测PCI期间静脉注射达肝素的抗凝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手术后患者无肝素血液透析是否比透析中使用肝素抗凝更加安全。方法将63例外科手术后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血液透析中使用肝素抗凝,研究组行无肝素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治疗过程及治疗后观察透析管路及透析器的凝血程度,在透析结束24h后检测患者APTT、PLT、HGB,观察手术伤口情况。结果无肝素血液透析较血液透析中使用肝素抗凝加重了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程度,在血液透析过程中使用肝素更能保证体外循环的顺畅,并未增加术后伤口出血的风险及凝血功能的异常。结论对于外科手术后的血液透析患者,使用肝素抗凝是安全的,无肝素血液透析带来了更多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重症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凝血紊乱与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39例重症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低分子肝素抗凝CRRT治疗组及无肝素抗凝CRRT治疗组,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3~7 d分别抽血检测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同时观察比较三组患者SOFA评分及ICU病死率的差异。结果CRRT治疗组患者随治疗时间延长血浆CRP明显下降,且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较治疗前及常规治疗组延长,纤维蛋白原下降(P<0.05),其中低分子肝素抗凝组各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1);CRRT治疗组患者较常规治疗组机械通气及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明显缩短,SOFA评分及病死率均有显著下降,但低分子肝素抗凝组与无肝素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CRRT治疗应用于重症脓毒症患者能有效地缓解炎症反应,改善患者凝血紊乱状态,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边双双  张萍  张存海  陈江华 《浙江医学》2010,32(12):1793-1794,1803
目的 观察无肝素抗凝对脓毒症患者的连续性血液净化(CBP)疗法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46例脓毒症合并有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行CBP治疗,因患者有活动性出血,采用无肝素抗凝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24、48、72h时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 患者治疗后DD和PLT均较治疗前下降,PT较治疗前缩短,APTT和TT较治疗前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后Fg水平的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治疗后的出血症状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加重.结论 无肝素抗凝的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高危出血患者是安全的,且对机体凝血系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 目的 对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时不同抗凝方法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进行研究与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CBP治疗的75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抗凝方式的不同分为无肝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了解原发病构成,感染部位,CVVH治疗剂量和治疗时间,治疗前和治疗后24h、48h统计BUN、Scr、WBC、PLT、PT、APTT、TT、INR、Fg等,并分析CVVH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CVVH治疗后,无肝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BUN、Cr均有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差异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两组病死率均明显低于根据APACHEⅢ预测的死亡率。CVVH治疗后,两组PLT值、PT值、APTT值、TT值、INR值、Fg值均比治疗前降低,两组差异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肝素抗凝CBP治疗与低分子肝素抗凝CBP治疗改善凝血系统不仅仅是由于抗凝,而无肝素抗凝可能并不会增加机体凝血功能的异常且可能并不一定会增加PLT的消耗。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医院所用国产有"死腔"枸橼酸盐采血管与无"死腔"进口采血管的性能差异,及其对临床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两种真空采血管随机前后管采集同一血液标本(共120例,包括健康体检人群、止凝血障碍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患者和普通肝素抗凝治疗患者),4 h内完成PT、aPTT、Fbg、TT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误差判定结果是否为临床接受。结果国产管与进口管PT、TT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国产管Fbg结果高于进口采血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在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误差均小于1/2总允许误差,为临床可接受;国产管aPTT结果低于进口采血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在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误差大部分小于1/2总允许误差,但在aPTT 90 S医学决定水平处(aPTT高值患者主要是一些普通肝素抗凝治疗患者)的系统误差大于1/2总允许误差,不为临床可接受。结论医院所用国产有"死腔"枸橼酸盐抗凝管,价格便宜,采血量少,可满足大部分临床检测需要,但对于利用aPTT监测普通肝素用量的抗凝治疗患者最好选用无"死腔"的枸橼酸盐抗凝管。  相似文献   

8.
晚期肺癌患者凝血异常和抗凝治疗对预后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晚期肺癌患者凝血异常机理和抗凝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 2 8例晚期肺癌患者和 2 0例健康体检者与凝血 ,纤溶、内皮细胞的激活及内源性抗凝防御活性相关的一些实验室指标 ,包括血浆D -二聚体 (D -dimer) ,血浆蛋白C(PC) ,血浆蛋白S(PS) ,血浆调节蛋白 (TM ) ,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 (AT -Ⅲ )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 ,I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 -Ⅰ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tHCY) ,抗心磷脂抗体 (aPA ,包括IgA ,IgM ,IgG)。并对 7例无活动性出血或潜在严重出血倾向患者在接受化疗期间同时给予预防性的抗凝治疗 (低分子肝素钙速避凝 ,0 .1mL/ 10kg每日 2次皮下注射 ) ;另对 8例患者仅接受化疗治疗 ,随访 6个月观察抗凝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肺癌患者D -dimer ,TM ,PAI-Ⅰ ,tHCY ,aPA的IgG ,IgA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5) ,PS ,AT -Ⅲ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5) ,但PC ,tPA ,aPA的IgM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随访观察 ,抗凝 +化疗患者 ,1例患者因便血和 1例患者因咯血而终止抗凝治疗 ,1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其中位生存时间为 18周 ;仅化疗患者 ,3例患者发生DVT和肺血栓栓塞症 (PTE) ,2例患者高度疑诊PTE(家属拒绝进一步检查未能确诊 ) ,其中?  相似文献   

9.
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与梗塞后脑出血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对梗塞后脑出血(HI)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比较使用阿司匹林、氯噻匹啶、低分子量肝素的脑梗塞(CI)患者HI发生率.结果:所有接受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的CI患者HI发生率均高于无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的患者.HI发生率在阿司匹林(150mg/d)、低分子量肝素(0.6ml/d)、联合使用低分子量肝素(0.6ml/d)和阿司匹林(100mg/d)的CI患者中较高,分别13.33%、12.41%和26.47%.结论:抗血小板、抗凝药物是影响CI患者发生HI的因素之一;不同种类和剂量的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对HI发生率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ICU脓毒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86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凝血功能、SOD活力以及MDA含量。结果:观察组治疗7d后PT、APTT以及MDA含量均较对照组低,FIB及SOD活力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可有效防止ICU脓毒症患者的凝血系统异常激活,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对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疗效。方法 30例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在PE治疗前后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血浆抗凝血酶原III(antithrombinⅢ,ATⅢ)、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及肝功能。结果患者治疗后PT、APTT、TT、PTA,AT-III及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亦明显好转,总有效率80%,其中早期为93.75%、中期为80%、晚期为25%。结论 PE可显著改善早期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及肝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李钊伦  王瑜  梁璇  薛武军  田普训 《医学争鸣》2006,27(21):1985-1987
目的:比较小剂量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在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优劣. 方法:比较76例高危出血倾向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前用小剂量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处理后动静脉瘘穿刺点压迫所需时间、透析后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情况. 并比较透析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变化. 结果:低分子肝素组与小剂量肝素组相比,透析后穿刺点平均所需压迫时间、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情况以及皮肤黏膜出血停止时间无差异,但潜血转阴时间较小剂量肝素组短(P<0.05). 两组透析前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透析后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下降、TT和APTT较透析前延长(P<0.05),其中小剂量肝素组的APTT延长比较明显(P<0.01). 低分子肝素组较小剂量肝素组TT,APTT时间缩短(P<0.05),但血小板计数无差异. 结论:低分子肝素较小剂量肝素用于有出血倾向患者的血液透析更具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局部体外肝素、无肝素及低分子肝素抗凝在有出血倾向的血液透析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伴有中、高危出血倾向的血透患者22例,随机分为局部体外肝素组6例,无肝素组8例,低分子肝素组8例.观察出血情况的变化,计算eKt/V值,记录血流量、超滤量、每小时监测透析器跨膜压(TMP),观察透析器凝血程度及透析...  相似文献   

14.
Li J  Cong YL  Tu GH  Yang L  Zhu BB  Jin 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8):1269-1271
目的确定床边检查(POCT)仪与全自动凝血仪在肝素治疗时凝血常规检验和监测肝素治疗中的差异。方法以接受肝素抗凝治疗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Hemachron Jr Ⅱ和CG02两种POCT仪器与全自动凝血仪STA-R对比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并将不同肝素水平的血浆凝血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化学法床边检查仪和自动化凝血仪对凝血参数PT、INR、APTT、Fbg的检测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945、0.966、0.662和0.977,均P〈0.05);监测肝素治疗时,Hemachron Jr Ⅱ与自动化凝血仪检测APTT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干化学法床边设备不适于与自动化凝血仪同时报告凝血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两种枸橼酸钠置换液配方的抗凝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两种不同剂量的枸橼酸钠置换液在血液滤过治疗过程中的抗凝效果。方法将建立急性肾功能衰竭模型的18只实验犬随机分为枸橼酸钠1组、枸橼酸钠2组与肝素组,每组6只。12h行血液滤过治疗,血流量为50ml/min、置换液速度为500ml/h。枸橼酸钠1组使用含1.5mmol/L枸橼酸钠的置换液,枸橼酸钠2组使用含0.5mmol/L枸橼酸钠的置换液,两组均在血滤管路静脉端持续补钙;肝素组使用低分子肝素20U/(kg·h)持续泵入;记录血液滤过前、血液滤过后每2h的血肌酐、尿素、血气分析、电解质、凝血指标的变化、管路及血滤器的凝血情况和使用时间。结果三组血滤治疗过程中均未有管路和血滤器堵塞现象,实验犬的电解质、血气分析、血肌酐、尿素结果三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枸橼酸钠组的实验犬体内的PT、PT%、PTINR、APTT、AT3%均不延长,纤维蛋白原浓度(Fbg)无明显下降。与两组枸橼酸钠组比较,肝素组在血流量为50ml/min、置换液速度为500ml/h时,体内的PT、PTINR、APTT均有延长(P<0.01)。结论枸橼酸盐置换液应用血液滤过治疗时,浓度在0.5~1.5mmol/L范围内枸橼酸钠置换液有良好的抗凝效果,对体内内环境影响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经验性肝素抗凝方案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 DPMAS)治疗过程中的抗凝效果与安全性,分析影响抗凝效果的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行DPMAS治疗的肝病患者102例,共进行治疗198次。根据DPMAS治疗过程中肝素抗凝效果分为抗凝良好组、抗凝不足组及抗凝过量组。比较不同的给药剂量组肝素抗凝效果良好例次的比例,比较3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 198例次均顺利完成治疗,其中抗凝良好组共118例次,抗凝不足组共11例次,抗凝过量组共69例次。当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 PTA)>30%、血小板计数(platelet, PLT)≤325×109/L时,肝素抗凝效果良好例次的比例均>70%;抗凝不良组患者体质量、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PLT显著高于抗凝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抗凝良好组相比,抗凝过量组患者PTA、抗凝血酶活性(antithrombin activity, AT)、Hb降低,PT、APT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8例次治疗后24 h内,9例次患者出现中心静脉置管处渗血,1例次患者出现鼻腔出血,均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等其他严重出血并发症;肝素过量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24 h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为(54.52±19.71) 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患者PTA>30%、PLT≤325×109/L时,DPMAS治疗中依据治疗前24 h内PTA和PLT给予不同肝素剂量是可行的,但应考虑体质量、血红蛋白对抗凝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指标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其影响。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50自动血凝仪及日本Kx-21血液分析仪对我院500例临产孕妇和50例正常婚检妇女进行以上指标的检测和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的Fbg、MPV、PDW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O.01);PLT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O.05);临产孕妇的PT、APTT和TT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O.01)。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前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对预防临产孕妇在分娩过程及产后可能出现的大出血、对于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及诊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6种凝血指标在肝移植术中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动态观察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术前、中、后凝血机制6项指标,了解围手术期凝血状态.方法:在61例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患者于手术前期、术中无肝前期、无肝期40分钟、新肝期30分钟、新肝期90分钟和术后,检测凝血酶原(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2聚体(D-D)、血小板数(Plt)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术前PT、APTT值高于正常,Fbg、Plt、TT、D-D值接近正常.术后2周内6项凝血指标均超高于正常.新肝期PT和APTT值高于无肝期,新肝90分钟时高于新肝30分钟.术后约5~15天PT、APTT、Fbg和血小板恢复正常.结论:围肝移植术期中,新肝期凝血机制异常显著,术后2周内应加强凝血指标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羟基脲联合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60例门诊或住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羟基脲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羟基脲联合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PT、APTT、FIB、TT)、血象指标(Hb、RBC、PLT、HCT)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凝血功能指标(PT、APTT、FIB、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T、APTT、FIB、T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Hb、RBC、PLT、HC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Hb、RBC、PLT、HC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总缓解率(96.7%)高于对照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羟基脲联合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能有效改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凝血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扶芳藤对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正常大鼠、小鼠分别用扶芳藤浸膏灌胃,测定大鼠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观察扶芳藤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扶芳藤低剂量组可显著降低大鼠全血比黏度(P〈0.05),高、中、低剂量组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浆黏度(P〈0.05);低剂量组可显著减小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0.01);高、中、低剂量组可显著低剂量组可显著缩短大鼠APTT(P〈0.01),低剂量组可显著低剂量组可显著缩短大鼠ELT(P〈0.05);中剂量组可显著显著延长小鼠出血时间(P〈0.05),低剂量组可显著缩短小鼠凝血时间(P〈0.05)。结论扶芳藤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