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输血前及术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与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我院病人术前、输血前和产前由输血引起的经血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的情况。方法:对我院2004年度1月至12月需输血、手术或分娩的病人进行输血前、术前及产前检测共9项,即: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Ig M)、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Ig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l+2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进行统计。结果:HBsAg阳性率为9.46%,甲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2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45%。梅毒感染率为0.04%,抗HIV抗体阳性率为0.04%。结论:为了防止发生医疗纠纷,同时也为了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非常必要对患者进行手术前、输血前、产前9项检测。  相似文献   

2.
2 686例输血前及术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病人术前、输血前和产前由输血引起的经血传播引起的疾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的情况.方法:对我院2004年度1-12月需输血、手术或分娩的病人进行输血前、术前及产前检测共9项,即: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IgM)、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Ig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 2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进行统计.结果:HBsAg阳性率为9.46%,甲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2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45%,梅毒感染率为0.04%,抗HIV抗体阳性率为0.04%.结论:为了防止发生医疗纠纷,同时也为了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非常必要对患者进行手术前、输血前、产前9项检测.  相似文献   

3.
陈宇辉 《海南医学》2010,21(18):102-103
目的了解临高地区产前、术前及输血前患者乙肝表面抗原、丙肝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感染情况,为确保母婴安全与健康,预防和避免医院感染,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防止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本院3323例产前、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血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肝炎病毒抗体(HCV-Ab)、艾滋病抗体(HIV-Ab)和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检测分析。结果 HBsAg阳性407例,阳性率为12.25%;HCV-Ab阳性34例,阳性率1.02%;HIV-Ab阳性未检出;梅毒抗体阳性42例,阳性率为1.26%。结论对产前、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清学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对于血液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减少因分娩、手术及输血后感染引起的医疗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准备手术及输血人群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IV)及梅毒状况及特点,以采取一定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及为医院提供可靠的证据,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方法:于术前或输血前抽静脉血5ml分别用酶联免疫法作HIV抗体、HBV五项指标、HCV抗体和梅毒抗体检测,梅毒阳性用TPPA确认。结果:在4118例检测者中抗HIV阳性16例(0.389%),HBV五项标志物检测者中HBsAg阳性328例(7.98%);抗-HCV阳性48例(1.165%),梅毒抗体130例(3.157%)。结论:在术前或输血前检查的特定人群中,抗HIV、HBsAg、抗-HCV和梅毒抗体均较高,医务工作者应加强自我防护,并竭尽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重视手术或输血前的各项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前、产前及腔镜检查前患者四项指标检测的意义.方法 随机收集3年来笔者所在医院就医的术前、产前及腔镜检查前患者4230例,并对其检测的HBsAg、抗HCV、抗HIV、TP-Ab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230例患者中,总阳性率高达19.67%,其中HBsAg阳性率达10.78%,抗HCV阳性率达1.11%,抗HIV(1+2)型阳性率达0.64%.以双抗原夹心法和胶体金法进行HIV抗体初筛试验,所有检测程序严格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进行,阳性及可疑血清标本经复试仍为阳性者,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认,TP-Ab阳性率达7.14%.结论 在术前、产前及腔镜检查前检测HBsAg、抗HCV、抗HIV、TP-Ab对避免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和预防患者医院内感染,以及防止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输血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了解输血前患者血清各项感染性指标的阳性率,及早发现阳性患者,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输血前患者7318例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及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同时应用甲苯胺红颗粒凝集试验(TRUST)进行梅毒的筛选试验.结果:7318例患者中HBsAg阳性患者751例(10.26%),抗-HCV阳性患者210例(2.87%),梅毒阳性患者50例(0.68%),抗-HIV阳性患者5例(0.072%).结论:输血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率,应严加关注.  相似文献   

7.
1695例输血前检查结果分析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拟输血患者血源性传染病感染情况。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1695例拟输血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指标检测,用胶体金法筛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用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筛查梅毒抗体(TP)。结果:拟输血1 695例中HBsAg阳性患者92例,占5.43%,抗-HCV阳性患者9例,占0.53%,抗-HIV1/2阳性患者4例,占0.24%,TP阳性患者18例,占1.06%,检测阳性总数123例,总阳性率7.26%。结论:对拟输血患者进行输血前血源性感染疾病标志物检测非常重要,是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发生的重要手段,同时,对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术和输血前4项感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1381例手术和输血前患者分别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结果本组共检测出4 136例阳性,4项指标总阳性率为13.2%,其中抗-HCV 70例(0.22%)、抗-HIV 17例(0.05%),抗-TP 761例(2.43%),乙型肝炎病毒(HBV)3 288例(10.48%)。结论通过对患者输血前进行4项检测,明确患者的健康状况,杜绝医源性经血液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对医患双方利益具有较大的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血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四项检测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对临床科室申请输血前患者抽取血液标本进行以上四项检测.结果 960例患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抗-TP血清检测结果总阳性率155例(16.14%),其中HBsAg阳性94例(9.79%),抗-HCV阳性10例(1.04%),抗-H I V阳性1例(0.10%),抗-TP阳性50例(5.21%).结论 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测可预防疾病传播,减少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0.
3148例拟输血患者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攀  李春碧  何平  伏俊 《西部医学》2008,20(4):856-857
目的了解拟输血患者在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携带情况,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对3148例拟输血的病人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四项常见传染病指标进行检测。结果HBsAg阳性289例(9.18%),HCV阳性32例(1.02%),抗-HIV阳性3例(0.10%),抗-TP阳性88例(2.80%)。结论对受血者输血进行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可以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并可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和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血后病毒性丙型肝炎患者,活动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稳定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液透析患者,献血员及健康人群血清中抗HCV-IgM,观察抗HCV-IgM与肝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自建的检测HCV-IgM的ELISA法,结果:健康人群的血清抗HCV-IgM的阳性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P〈0.005),输血后丙肝炎患者及活动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CV-IgM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其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我院受血者输血前四项血源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分析,了解本地血源感染疾病的情况,输血前检查对防范院内感染,预防医疗纠纷,提高医护人员自身保护意识的重要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对我院959例受血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1+2型(抗-HIV1+2型)、梅毒抗体(抗-TP)四项血清学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88例,占9.2%;抗-HCV阳性4例,占0.42%;抗-HIV1+2型阳性2例(送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阳性),占0.21%;抗-TP阳性13例,占1.36%;输血前四项总阳性107例,阳性率11.16%。结论: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血源感染疾病的检测,可以预防院内感染,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清中输血传播病毒(TTV)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108例(包括20例献血员)血清中输血传播病毒(TTV)抗体,结果:分析88例患者,其中11例血透患者,35例乙肝患者,26例丙肝患者,4例庚肝患者,12例非甲 ̄庚型肝炎患者及20例正常献血员,TT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7.3%,20.0%,7.8%,0%,25.0%与5.0%,结论:在正常人群中TTV健康携  相似文献   

14.
作者用ELISA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45例血液透析(HD)患者的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进行了检测,发现13例抗-HCV阳性,15例HCVRNA阳性,共17例患者(37.8%)HCV标志物(抗-HCV和/或HCVRNA)阳性。将这17例HCV标志物阳性患者与28倒闭性患者作了比较,结果表明,HCV标志物阳性患者的透析时间、输血次数和输血量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1)。对15例HCVRNA阳性患者的HCV基因型的分析表明,13例为Ⅱ型,Ⅲ例为Ⅲ型。本研究表明,HD患者丙型肝炎的感染率很高,这与血液透析时多次接触血液、血液透析器具以及输血次数和输血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南京地区TT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经血传播病毒 (TTV)在南京地区分子流行学状况及TTV可能的传播途径。方法 :选择各型病毒性肝炎 975例 ,献血员 30例 ,慢性肾功能衰竭长期血透者 1 50例及健康者 32例作为研究对象 ,用n -PCR法检测各种人群中 (TTVDNA)的感染情况。并研究TTVDNA阳性与输血的关系。结果 :在各种人群中TTVDNA的检出率分别为非甲~庚型肝炎 2 2 % ,病毒性肝炎 1 3 .9% ,献血员 33 .3 % ,长期血透者 2 7.3 % ,健康人 9.4% ,1 36例TTVDNA阳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仅 1 9.9% (2 7/ 1 36)有输血史。结论 :献血员及其它经常接触血制品的人群是TTV感染的高危人群 ,输血是TTV感染的途径之一 ,肠道传播可能也是TTV传播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杜耀亭 《当代医学》2010,16(26):115-115
目的对输血前、术前患者做血清感染指标检测及早发现阳性患者避免医疗纠纷、交叉感染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120例受血者或术前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ALT活性测定。结果 2120例检测者中,HBsAg阳性患者178例(8.4%),抗-HCV阳性患者11例(0.52%),抗-TP阳性患者7例(0.33%),未检出抗-HIV1/2阳性患者,ALT活性升高患者190例(8.96%)。结论输血前、术前患者血清感染指标有一定的感染比率,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体远  戴勇  周伯平 《广东医学》2000,21(2):123-124
目的 探讨庚型肝炎病毒合并其他肝炎病毒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感染状况。方法 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PCR)检测血液透析患者血清HGV RNA,ELISA法检测乙肝对半及HCV,HDV抗体。结果 80例血透患者中,HGV阳性15例(18.7%),HCV阳性18例(22.5%),HBsAg阳性21例(26.2%),未检出HDV阳性。在15例感染HGV的患者中,7例(46.7%)同时感染其他肝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输血前患者血源性传染病的血清指标检测情况,分析血源性传染病感染情况,探讨检测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调查和分析了2053例患者输血前传染性疾病指标检测的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艾滋病毒抗体、丙型肝炎抗体;TRUST试验检测患者感染梅毒螺旋体情况。结果 乙型肝炎感染率最高,HBsAg阳性167例,感染率8.13%;HCV感染率1.36%;HIV感染率0.05%;TRUST阳性率为0.29%。结论通过检测输血前血源性传染病指标有助于临床疾病诊治,预防控制患者和医务人员被血源性痰病感染的可能性,对安全输血监控、明确疾病传播责任、减少医疗纠纷有重要意义,对医患双方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输血前患者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现患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现患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法检测检测3679例输血前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2)型抗体(抗-HIV1/2)。结果 3679例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13.52%(497/3679),抗-HCV阳性率为1.25%(46/3679),TPAb阳性率为1.36%(50/3679),抗-HIV1/2阳性率为0.33%(12/3679)。显示患者输血前均有可能被传染性病症感染。结论输血前患者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的检测,对保护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减少医源性传染,降低医疗纠纷,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中TT病毒(TTV)的感染状况及其致病性。方法:针对病毒基因保守区设计引物,采用套式PCR方法对69例血液透析患血清标本进行TTVDFNA检测及序列分析。并同时检测患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结果:患血清TTVDNA总阳性率为27.5%。对其中1例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与其他TVV分离株如GH1、TA278、TTVCHN1和TTVCHN2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9%-100%,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7%-100%。抗-HCV阳性与阴性患的TTV DNA阳性率无明显差异。所有患均未见ALT明显升高。结论:血液透析患存在较严重的TTV感染与HCV感染无明显相关性。未发现TTV感染导致ALT明显升高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