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海洛因成瘾者在戒断期的脑功能的变化.方法:用功能磁共振检测15位海洛因成瘾者停止吸毒3d和1个月的静息状态下脑功能情况,并与16位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海洛因成瘾者在停止吸毒3d后功能磁共振成像显示其额叶出现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信号增加;而停止...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海洛因成瘾者的 DNA损伤程度。方法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差别染色法检测技术 ,观察了 3 3例海洛因成瘾者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SCE)频率 ,同时检测 3 0名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 :海洛因成瘾者的 SCE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值 ,P <0 .0 1 ;海洛因成瘾者男性和女性的 SCE频率无差异 ,P >0 .0 5。结论 :海洛因可增加人体的 DNA损伤 ,人类应该远离毒品。  相似文献   

3.
目的 :阐述慢性海洛因成瘾者脑部的核磁共振成像 (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本组 ( 6例 )均进行MRI检查 ,其序列包括T1WI、T2WI和FLAIR。结果 :本组幕上半球脑白质、小脑半球、内囊后肢及膝部、胼胝体压部及膝部均见双侧、对称性异常改变。MRI均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 ,T2WI及FLAIR序列为不均匀或均匀高信号。结论 :慢性海洛因成瘾者所致脑白质病具有典型的MRI表现。MRI对海洛因成瘾机制的研究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静脉注射高纯度海洛因成瘾者不断增多,阿片类毒品对人体健康的病理损害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我们对66例海洛因依赖者检测了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C3及C-反应蛋白(CRP);并观察了海洛因依赖者白细胞(WBC)水平,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观察对象:随机选择我院三内科海洛因依赖者66例,其中男63例,女3例,年龄17~42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者的选择性注意的功能.方法对25例海洛因依赖者和25例正常对照使用传统Stroop测验及其变式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海洛因依赖者在传统Stroop测验的乙测验中总时间[(175.93±33.09)s]长于正常对照[(150.25±34.19)s],依赖者的正确数[(71.12±17.68)个]低于正常对照[(85.24±13.28)个],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海洛因依赖者对海洛因相关词汇的反应时间[(1026.76±113.51)ms]明显比对中性词汇[(951.47±102.19)ms]和情绪词汇[(954.76±99.29)ms]的反应时间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中性词汇与情绪词汇反应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依赖组对三种词汇的反应时间都比正常对照组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海洛因依赖者注意分配和认知冲突的抑制能力明显受到损害,而且对海洛因相关刺激有明显的注意偏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海洛因成瘾者的肾小管间质损害。方法 对42例使用海洛因成瘾者进行尿深渣常规、尿β2微球蛋白(β2-MG)、血肌酐(Scr)、血尿素氨(BUN)检测和分析,并与正常人作比较。结果 海洛因成瘾者25例尿β2-MG高升,而Scr、BUN全部正常。结论 测定尿β2-MG可以发现海洛因引起的轻微或早期的肾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海洛因对神经系统传导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4例海洛因成瘾者和25例正常健康人进行瞬目反射(BR)检测。结果海洛因成瘾者R1、 R2、 R2,潜伏期明显延长,与正常人比较有明显差别。结论海洛因不仅能影响成瘾者社会行为和认知能力,而且对神经系统传导功能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我们发现吸毒时间越长,剂量越大,其潜伏期延长越明显。虽然成瘾者无自觉症状,但BR能客观地反映出神经系统传导功能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海洛因对神经系统传导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4例海洛因成瘾者和25例正常健康人进行瞬目反射(BR)检测。结果 海洛因成瘾者R1、R2、R2’潜伏期明显延长,与正常人比较有明显差别。结论 海洛因不仅能影响成瘾者社会行为和认知能力,而且对神经系统传导功能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我们发现吸毒时间越长,剂量越大,其潜伏期延长越明显。虽然成瘾者无自觉症状,但BR能客观地反映出神经系统传导功能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理咨询在海洛因成瘾者脱毒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351例海洛因成瘾者(研究组)在收治期间运用心理咨询技术与方法进行心理护理,并采用SCL-90量表进行评估.同时,与832例未做心理咨询的海洛因成瘾者(对照组)作比较分析.结果 经过心理咨询的海洛因成瘾者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各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强迫及精神病性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研究组心理咨询前后比较,各项因子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 海洛因成瘾者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采用心理咨询可以改善海洛因成瘾者的心理状况,增强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对培养健康的人格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降低复吸率.  相似文献   

10.
海洛因依赖者的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洛因是阿片类化合物,化学名为二乙酰吗啡,海洛因急性或慢性中毒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国外研究认为,海洛因依赖者交感神经功能常受到抑制,导致此类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发生紊乱。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是一种与汗腺活动有关,并反映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表皮电位,临床上用于评价相关疾病所致的交感神经功能障碍。本文对38例海洛因依赖者进行了SSR检测分析,并与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海洛因中毒性脑损害的磁共振质子波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磁共振质子波谱 (1HMRS)在显示海洛因中毒性脑损害患者额叶代谢异常中的价值。方法 对 8例海洛因依赖患者及 10例健康对照者行MRI和1HMRS检查。结果 仅有 1例海洛因依赖患者出现双侧额叶皮层下斑点状长T2 异常信号 ,8例海洛因依赖患者额叶皮层N 乙酰天门冬氨酸 (NAA) /肌酸 (Cr)明显减低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常规MRI对海洛因中毒性脑损害的研究有一定限度 ,MRS可揭示该病所致的神经元受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工作记忆损害与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部分各向异性值的相关性,分析其合并记忆损害的神经病理基础.方法 对30例抑郁症患者和30例年龄及文化程度相当的健康志愿者,采用1-Back工作记忆任务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2组平均正确反应时和部分各向异性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平均正确反应时[(612.45±54.08)ms]相比,抑郁症组平均正确反应时[(720.25±57.02)ms]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1),抑郁症组双侧额叶、扣带回前部、扣带回压部、胼胝体膝部和压部部分各向异性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双侧额叶白质部分各向异性值与平均正确反应时呈负相关关系(r=-0.604,P<0.05).结论 抑郁症患者存在白质区域神经纤维的异常,这可能是抑郁症患者工作记忆损害的的神经病理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裂症脑白质不对称性及完整性MR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MR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纤维不对称性及结构完整性进行研究。方法:3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0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行MR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对22个不同解剖部位的白质区域进行FA值测量。通过弥散示踪技术对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名正常对照者的胼胝体、下纵束、扣带和钩束进行三维重建.重建纤维束数目被计算出来用于统计分析。结果:FA值统计学分析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颞部白质失去了存在于正常对照者中的左大于右不对称性。与正常对照者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双侧额叶、颞叶、枕叶白质、双侧扣带前部、扣带中间部及胼胝体体部的FA值明显减低。而在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双侧顶叶白质、双侧半卵圆中心、双侧内囊后肢及扣带后部的FA值在两组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通过各纤维束的重建纤维束数目统计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失去正常左大于右的不对称性。同时各白质纤维束的重建纤维束数目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不对称性及结构完整性存在广泛的改变。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是在体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改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漫张量成像在脑振荡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CT、常规磁共振扫描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88例头部轻微伤、临床诊断为脑振荡的患者和1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检查。行DTI图像后处理得到不同兴趣区(ROI)和各向异性分数(FA),包括两侧内囊和外囊、额叶、枕叶和颞下回部的FA值。将对照组相应部位的DTI值计算出均值和标准差作为常模,将88例观察组与之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中有65(73.86%)例的ROI的FA值均下降,另23(26.13%)例和对照组比较没有差异。结论 DTI技术对白质纤维损伤较为敏感,能准确定位、定量分析损伤程度,可为临床诊断脑振荡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原发全面性癫痫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原发全面性癫痫(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IGE)患者的脑部常规磁共振成像常难以发现异常显示。文中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观察IGE患者的脑微观的异常结构,探讨其对IGE的神经病理生理学发生机制的意义。方法30例IGE患者为研究对象,30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用1.5Tesla MR扫描仪行DTI数据采集。分别计算平均弥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图及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采用SPM2软件对2组受试者的MD和FA图进行随机效应分析的两样本t检验,观察患者与正常人相比校正后的MD值及FA值有显著性改变(P<0.01)的脑区。结果与正常人相比,IGE患者双侧丘脑、颞叶、岛叶、枕叶及中脑等脑区MD值降低。内侧前额叶MD值升高。双侧丘脑及双侧扣带回后部FA值升高。双侧内侧前额叶、双侧颞叶等区域FA值降低。结论DTI是一种敏感的影像学技术,可发现IGE患者脑内广泛的微观结构异常区域,可用于癫痫脑网络结构的研究,有助于对原发全面性癫痫病理生理学发生机制的了...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与临床认知评价相关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顶叶及胼胝体膝部脑白质损伤的情况与临床认知评价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对22例AD患者和22例健康老年人进行脑部DTI扫描后,测量顶叶和胼胝体膝部的各向异性分数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应用成组t检验对AD组和正常对照组的相应区域进行比较,并用部分相关性检验对AD患者脑中各部位相应取值与临床认知评价量表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结果AD患者左侧顶叶FA值与记忆相关量表评分呈正相关.胼胝体膝部FA值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结论DTI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AD患者脑白质受损情况与认知功能缺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常爱华  袁飞  刘银社  赵军  袁滨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20(4):278-280,F0003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丘脑各向异性及平均扩散率变化特点,以及与认知状态的关系。【方法】对34例SIVD患者(SIVD组)及同期26例进行体检的健康老年人(对照组)进行DTI扫描,测量丘脑部分各向异性(FA)、主各向异性(PA)及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及SIVD组左右丘脑的FA值、PA值及平均ADC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SIVD组双侧丘脑的FA及PA值较对照组显著减低,平均ADC值明显增高;丘脑的FA值与MMSE评分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498,P=0.003。【结论】测量SIVD患者丘脑各向异性和扩散率是评价神经环路损伤的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丘脑DTI的各参数变化有助于SIVD的早期预防及治疗,阻止或逆转认知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者脑微观结构的改变,探索OSAS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神经生理。方法 对19例OSAS患者、23例正常对照组使用美国GE Medical Systems Discovery MR750 3.0T磁共振仪进行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al kurtosis imaging,DKI)扫描,采用FSL软件对两组被试者进行基于纤维束空间统计学(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分析和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SAS患儿在右侧内囊前肢、右侧丘脑辐射、穹窿、胼胝体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下降,在左后放射冠、右上纵行纤维束、右侧外囊、右侧内囊前肢、胼胝体压部峰度部分各向异性(kurtosis fractional anisotropy,KFA)值下降。右侧内囊前肢、左顶叶的KFA值与最低血样饱和度(lowest oxygen saturation,LSaO2)呈正相关,胼胝体压部、右后放射冠、左侧中央后回、左前顶叶DKI参数值FA、KFA与血氧饱和度<90%所占比例、低通气指数呈负相关。结论 OSAS患者在多个脑区KFA值存在异常,且与缺氧存在关系,可能是OSAS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usefulness of the fractional excretion of magnesium (FEMg2+) in Nigerian chronic renal failure patients (mild to moderate) in determining the severity of renal insufficiency. Plasma and twenty-four hour urine samples were analysed for magnesium and creatinine in thirty-five chronic renal failure patients and twenty-five healthy controls. The mean fractional excretion of magnesium (FEMg2+) was 15.3%(13.6) in the patients and 6.1%(2.3) in the controls and this correlated negatively with the creatinine clearance in both groups (r = -0.343, p < 0.05) in patients and (r = -0.665, p < 0.001) in controls.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lasma creatinine and fractional excretion of magnesium in the patients (r = 0.463, p < 0.05) and controls (0.455, p < 0.05). FEMg2+ may therefore be a more sensitive indicator of renal insufficiency and may also be a better indicator of the progression of renal fail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