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颈动脉彩超检测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斑块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彩超对73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进行检测.并设立43例无高血压、无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史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最大血流速度、平均速度、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搏动指数.结果:脑梗死组发现55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75.3%.患病组颈动脉IMT[(1.25±0.33)mml和对照组IMT(0.62±0.15)m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结论:腩梗死患者颈动脉IMT较对照组增厚.粥样硬化斑块脂质型为主,说明粥样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预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效预防老年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52例为脑梗死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各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颈动脉内的斑块数量及性质,同时测量并比较各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斑块发生率、IMT及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斑块不稳定者其hsCRP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斑块稳定者。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密切关联,颈动脉超声检查联合hs-CRP检测在急性脑梗死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68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68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类型,同时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脑梗死组不稳定性斑块、稳定性斑块及无斑块组血清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CRP组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低C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类型、血清CRP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CRP能间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脑梗死病情轻重和预测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脑梗死患者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 OPG)、骨钙素(osteocalcin OC)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方法:对234例男性脑梗死患者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评估有无斑块,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根据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检测血浆OPG、OC水平。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OPG、OC与颈动脉斑块分别成正相关(OR=1.407,P<0.05)和负相关(OR=0.928,P<0.05)。稳定斑块组血浆OPG水平低于不稳定斑块组,而OC水平高于不稳定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男性OPG值越高,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性越大,可能与不稳定斑块相关;OC可能具有抗动脉粥样斑块作用且与稳定斑块相关。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谈巧玲 《右江医学》2011,39(1):24-25
目的探讨首次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对90例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其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情况,同时检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判断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上述因素的关系。结果不稳定斑块组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商水县人民医院2012年7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65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根据颈动脉斑块检测结果将观察组患者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对比其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且颈动脉斑块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颈动脉斑块性质有较大联系,可以将其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超敏反应C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对10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TCD)检查,观察血管内斑块状况,同时检测血CRP水平,将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两者的差别并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斑块检出率为74%,对照组17.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以硬斑为主,但实验组软性斑块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CRP水平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软性斑块患者CRP含量高于硬性斑块患者。结论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关系,软性斑块的存在、血CRP增高,都是老年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值得临床重视及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8.
急性期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敏  辛小燕  杨健  徐运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8):830-832,I0004
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梗死最主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与非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对比研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证实的9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82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分布、形态、数量和回声特征. 结果:脑梗死组斑块阳性率76.7%,明显高于对照组(32.9%,P<0.01);脑梗死组斑块以不均质斑块(61.1%)和不规则斑块(36.8%,P<0.01)为主,且梗死侧明显. 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和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变化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及门诊同期体检中老年健康者(对照组)各50例,检测血浆Lp-PLA2,观察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Lp-PLA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54.00%,有斑块患者LpPLA2水平高于无斑块患者(P<0.01)。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PLA2水平明显升高,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更为明显,提示LpPLA2升高可能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胱抑素C(Cys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231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有无斑块分为斑块组和对照组,同时对两组患者血浆CysC及hs-CRP进行检测。结果:斑块组CysC及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CysC与hs-CRP呈正相关,二者均与双侧crouse积分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sC、hs-CRP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浆CysC及hs-CRP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也许可以作为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程度的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朱沙黎 《吉林医学》2011,32(14):2727-2728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脑梗死与血脂代谢及颈动脉超声的关系。方法:选取59例糖尿病性脑梗死为糖尿病组,77例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为非糖尿病组,将两组的血脂(TC、TG、HDL、LDL)、血糖等指标以及颈动脉超声显示情况加以比较。结果:糖尿病性脑梗死组血糖、TC、TG、LDL较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显著增高(P<0.05),而HDL显著降低(P<0.05)。糖尿病性脑梗死组较非糖尿性病脑梗死组有更高比例的IMT增厚及斑块形成率,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性脑梗死组的血脂异常、血糖异常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常因存在糖代谢紊乱而更易合并有脂代谢异常,临床上应更关注血糖、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2.
胡国红 《四川医学》2017,38(11):1292-1295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血管斑块检出率,分析与斑块相关的临床因素及生化指标、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482例病历资料,根据颈动脉及下肢动脉血管彩超结果,分为无斑块组(A组)、单纯颈动脉或下肢动脉斑块组(B组)、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复合斑块组(C组)。结果总检出率86.10%,其中,单纯颈动脉斑块17例(3.5%),单纯下肢动脉斑块77例(15.98%),复合斑块321例(66.60%)。复合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年龄更大、病程更长、餐后2h血糖(P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更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高血压病、脑卒中、冠心病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SBP)是动脉血管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HDL-C是动脉血管斑块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外周动脉血管斑块检出率高,其发生发展与年龄、病程、餐后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曹丽 《中外医疗》2016,(2):184-185
目的 探讨彩超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研究分析. 方法 整群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7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时期的32例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彩超检查,并观察其动脉斑块稳定性以及对其颈动脉斑块进行对比. 结果 72例脑梗死患者中共59例患者检测出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81.9%,32例非脑梗死患者中共2例患者检测出颈动脉粥样斑块,检测率为6.3%,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梗死患者斑块通常为软斑和溃疡斑块,好发部位多存在于颈动脉分叉处.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关,不稳定性斑块形成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脑梗死预测作用.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病人患者共90例,同时选择同期在门诊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人群90例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斑块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脑梗死组中软斑及混合斑检出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很大的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检查为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可提供比较可靠的资料、价格比较低,且快速无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与中低龄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超声指标差异。方法选取年龄≥65岁急性脑梗死病人134例,按年龄分为高龄组(≥80岁)和中低龄组(65~79岁)。分析2组病人超声指标的差异,主要包括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目、斑块部位、斑块性质以及血管狭窄程度等。结果2组病人的斑块数目、IMT增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在右侧颈动脉分叉处斑块检出率高于中低龄组(P < 0.05);高龄组与中低龄组病人的斑块性质、血管狭窄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高龄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右侧颈动脉分叉处斑块较多见,而不稳定斑块较少见,血管狭窄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非脑梗死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4例脑梗死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51例,检出率达79.69%。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脑梗死组软斑所占比率明显大于对照组,而对照组扁平斑最多见。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存在与脑梗死的发生关系密切,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在早期检出斑块,且方法简单、快捷、无创,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秋莲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5):630-632,635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评估颈动脉超声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06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06例脑梗死患者中有78例(73.5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粥样硬化斑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脑梗死组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早期预测脑梗死,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吴安 《中国现代医生》2011,(27):108-109
目的利用彩色超声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以及斑块性质,探讨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7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随机选取60例同期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患者两侧颈动脉的硬化程度、斑块性质等。结果脑梗死患者的斑块发生率(84.29%)和颈动脉硬化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8.3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的程度及斑块性质与脑梗死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高分辨率彩超作为最为简捷的检测颈动脉硬化的方法,有助于脑梗死的临床预防及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扫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5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和45例脑梗塞患者的颅外段颈动脉和颅内大脑中动脉。检测分析指标为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狭窄度、超声分型和颅内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并将有症状侧和无症状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无症状侧颅外段颈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发生率(37.0%)明显高于有症状侧(11.1%,P<0.01);脑梗塞患者无症状侧重度以上狭窄发生率(17.8%),明显高于有症状侧(2.2%,P<0.01),其中1例无症状侧颅外段颈内动脉完全闭塞。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塞组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以扁平斑和软斑最为多见,其次是硬斑和溃疡斑。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塞组患者无症状侧软斑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侧(P<0.01)。③脑梗塞组无症状侧大脑中动脉血流缓慢有31例(68.9%),明显高于有症状侧(P<0.01)。结论:颅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一发现对于临床上预测无症状人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庄丽英  蔡杏娟  戈少红  周营  应蓉  周吉 《吉林医学》2012,33(29):6282-6284
目的:研究胰岛素抵抗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7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28例健康者(对照组),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体重指数(BMI)、稳态模型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糖尿病组IMT较对照组升高,糖尿病组中IMT增厚组FINS、HOMA-IR较IMT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与年龄、BMI、FINS、ln(HO MA-IR)、LDL-C呈正相关(P<0.05)。结论:初发T2DM患者中已存在颈动脉IMT增厚,IR和高胰岛素血症是导致T2DM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S)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