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孤独症是一组具有病因和临床异质性的神经发育性疾病,通常发病于3岁以前.孤独症具有3个典型的核心症状:语言交流缺陷,社交障碍以及狭隘兴趣和重复的行为.孤独症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增长趋势.双生子和家族聚集性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孤独症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遗传度>90%).遗传学研究发现了孤独症的一些易感基因和位点,但仍然有...  相似文献   

2.
刘建湘 《海南医学》2008,19(5):135-137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通常于3岁前发生的严重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遗传因素和(或)胎儿宫内环境因素在孤独症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然而其具体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目前就胎儿酒精综合症与儿童孤独症之间的相关关系和相关方向并不明确。本文就胎儿酒精综合症和儿童孤独症之间的关系及研究进展作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3.
围生期危险因素与孤独症病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孤独症是1943年由Kanner首先报告并命名的。为广泛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通常起病于3岁前。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患病率(4~20)/10000。病因不明,有研究认为遗传、脑器质性损害与孤独症发病有关。为探讨孤独症、围生期危险因素的关系。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9):801-805
孤独症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目前已发现很多易感基因,但其病因仍未完全清楚。动物模型是研究孤独症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必不可少的工具,但由于当前动物模型多样化且仅能模拟孤独症的部分表型,因此,近年来细胞模型技术在孤独症的基础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孤独症体外细胞模型种类多样,比较常用的细胞系有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原代神经元、淋巴细胞系及诱导的多能干细胞。本文就孤独症细胞模型的应用及其相关病理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特点为语言交流和社会交往障碍,可能伴有智力低下和癫痫。尽管有证据显示遗传、环境和免疫因素在发病机制中发挥着作用,但确切病因不明。为探讨孤独症的发病是否涉及免疫介导机制,本试验应用免疫细胞化学、细胞因子蛋白分析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孤独症患者的脑组织和脑脊液(CSF)进行研究,并确定脑内神经胶质和炎症反应的程度及其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对11例孤独症患者尸检得到小脑、额中叶和扣带回的脑组织,进行形态学研究。利用7例患者的新鲜冰冻组织和6例存活孤独症患者的CSF进行细胞因子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孤独症的危险因素及其在孤独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孤独症儿童138名,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38名身体健康、智力正常的儿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χ2检验显示父母的文化程度、母亲先兆流产、孕早期感冒、是否正常孕周、缺氧窒息、高热惊厥、遗传史和母亲性格内向有统计学意义;非条件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孤独症发病的贡献值从大到小依次为遗传史、先兆流产、孕早期感冒、父亲的文化程度、产期异常、母亲的性格内向。结论:母亲孕产期并发症、患者长期重病、家庭情况、遗传史等均可能是孤独症的危险因素,尤其是遗传史及母亲的先兆流产与孤独症发病的关系最为密切。控制以上危险因素可能有助于预防和降低孤独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孤独症的研究历史进行回顾.总结了Kanner三联症,即社会交往质的障碍;言语沟通质的障碍,刻板、僵硬、重复的行为方式和兴趣模式的形成历史.病因的探讨过程是从注重社会心理因素走向注重生物学因素,虽然具体病因不明了.目前认识到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生物性疾病,很可能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行为综合征,但社会心理因素在发病过程中作用不明显.孤独症的预后大多较差.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能治愈所有孤独症的治疗方法,也没有发现任何一种药物能改变孤独症的基本病程.相对而言,心理干预对任何一个孤独症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了解人们对孤独症的认识过程,可以加深对孤独症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组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一直备受医学界的关注。近年来,由于诊断技术的提高,发现并确诊的孤独症患儿越来越多,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来看,孤独症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因素、感染与免疫因素以及孕期的理化刺激等有很大关系。通过对孤独症的病因学研究进展做一简单综述,为孤独症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银屑病的病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病因 1.1 遗传因素国内、外医学家对银屑病进行了大量医学遗传学研究,其中包括银屑病患者的家系普查分析,血型及皮纹研究,HLA、染色体以及细胞增殖相关基因方面的研究,用以证明遗传因素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和影响.国内、外学者通过普查发现银屑病家族的发病率较一般家庭高,调查结果各家不一,最低为4.4%,最高为90.9%,多数调查结果为10.0%~39.0%.1957年Hoede在Wuzburg地区连续多年观察发现,银屑病患者中80%有家族遗传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临床特征和早期诊断。方法:对93例孤独症患儿进行生物学因素(妊娠史、出生史、家族史、抽搐史)、家庭因素(父母性格、家庭教育情况)和临床表现的研究分析。采用CARS,ABC孤独症量表以及ADQ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孤独症患儿在生物学因素上的异常情况十分普遍;临床特征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障碍、智力迟滞以及主动回避与他人对视为主;ABC量表评定有助于早期诊断。结论:妊娠史、出生史、家族史、抽搐史的异常与孤独症的发病有密切关系;以言语发育迟缓为主诉的儿童病例应考虑孤独症的可能;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孤独症的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present a model for autism showing that impairment of sensory and self-regulation is the core deficit that underlies delays in social/language skills and abnormal behavior in autism; and to demonstrate the efficacy of a treatment for autism based on Chinese medicine.  相似文献   

12.
骆名进  宋海东  刘健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7):2219-2222
背景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孤独症如果能越早被发现和干预,其预后效果就越好。国内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尚未能提供孤独症早期筛查服务,在社区开展家长自评式孤独症早期筛查,可作为一种有效弥补手段。目的 对社区进行家长自评式孤独症早期筛查,分析其影响因素,探索适合在社区开展的孤独症早期筛查模式。方法 2016年7-10月运用整群抽样法,选择杭州市西湖区3个街道(乡镇)和余杭区4个街道(乡镇)共计5 306名12~36个月儿童作为早期筛查对象,采集其基本信息和家长孤独症知识知晓信息,并采用婴幼儿沟通及象征性行为发展量表(CSBS DP)(12~18个月)和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M-CHAT)(>18~36个月)进行筛查,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5 105份,有效回收率为96.21%。12~18个月儿童孤独症相关发育障碍早期筛查阳性率为12.49%(169/1 353);男童CSBS DP评分低于女童,足月分娩的儿童高于未足月分娩的儿童,家长对孤独症比较了解与听说过的儿童高于家长不知道的儿童(P<0.05);CSBS DP评分与儿童月龄呈负相关(r=-0.360,P<0.001)。>18~36个月儿童孤独症相关发育障碍筛查阳性率为5.76%(216/3 752);M-CHAT评分与出生体质量呈正相关(r=0.042,P=0.012),与家长孤独症知识得分呈负相关(r=-0.081,P=0.003)。结论 12~36个月儿童孤独症相关发育障碍筛查阳性率为7.54%,而家长对孤独症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对其筛查评分有影响。因此,在社区开展家长自评式孤独症早期筛查意义重大,但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的临床应用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艳  陈卓铭  胡荣亮  徐宁 《广东医学》2007,28(3):375-377
目的 探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对儿童孤独症与其他认知和(或)语言障碍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对门诊32例孤独症患儿、30例伴有认知和(或)语言障碍的非孤独症惠儿及28例正常儿童进行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的评定.结果 孤独症组、非孤独症组与正常组的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的总分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孤独症组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的14项中有6项得分显著高于非孤独症组,有11项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均P<0.05.结论 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对儿童孤独症与伴有认知和(或)语言障碍的非孤独症患者和正常儿童有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菲菲  李雪  刘靖  吉兆正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8):2189-2193
背景 情绪行为问题是孤独症最常见的伴发精神症状。目前我国关于孤独症幼儿伴发的情绪行为问题的研究较少。目的 利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2~3岁版)评估孤独症幼儿的情绪行为问题。方法 选择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课题组专家门诊连续就诊且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孤独症诊断标准的孤独症幼儿116例为孤独症组;2016年6月—2017年2月,按照1∶1.5的比例,选择性别、年龄与孤独症组相匹配的北京市幼儿园健康幼儿174例为正常对照组。由两组幼儿的父母或主要抚养人填写CBCL(2~3岁版)。对比两组CBCL(2~3岁版)评分及CBCL(2~3岁版)各因子评定阳性率。结果 孤独症组CBCL(2~3岁版)总分和内化分量表、外化分量表评分及各因子(社会退缩、抑郁、躯体主诉、睡眠问题、攻击行为、破坏行为)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孤独症组社会退缩、抑郁、躯体主诉、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因子评定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孤独症组睡眠问题因子评定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正常幼儿相比,孤独症幼儿存在较多的情绪行为问题,主要为社会退缩、抑郁、攻击行为等。应对孤独症幼儿的情绪行为问题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蒙古族、汉族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的疗效。方法:对27例蒙汉孤独症患儿采用行为治疗方法,一对一个体化训练结合集体训练进行为期3~6个月的强化训练,平均4.3个月。结果:经过CANS/ABC量表训练前后对比分析,27例均不同程度行为改善,13种目标行为有明显的改善,ABC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对一个体化训练结合集体训练对孤独症有效,蒙古族地区与内地患儿发病率无显著差异,但伴发多动、冲动行为较内地高。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he social communication questionnaire (SCQ) for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was previously validated in clinical populations. Aims  To describe the distribution of SCQ-scores in the general child population, and identify if traits from all domains of autism are present. Methods  The SCQ was completed by parents of children attending a mixed-gender primary school of 240 children. Results  Total SCQ scores ranged from 1 to 20, with a mode 1 and corrected mean of 3.89, SD = 2.77. SCQ items corresponding to all three domains of autism were found in the sample. Some items on the SCQ were answered as “autism-positive” for up to 41.8% of childre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sample. Conclusions  The SCQ has a wide rang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with traits from all three domains of autism. Some items in the SCQ do not discriminate children with autism from other school-going children.  相似文献   

17.
儿童自闭症病因不确定,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预后较差,国际上研究普遍认为治疗的关键在于通过早期康复训练,提高自闭症患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能力,康复过程中需要家庭、社区、医院及有关专业人士的共同参与。然而,国内外在儿童自闭症康复及康复人员方面存在不同,文章对国内外儿童自闭症的康复训练方法、康复机构及康复人员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可以为国内儿童自闭症的康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改良丙戊酸钠(VPA)小鼠自闭症模型,提高建模成功率,缩短实验周期,更好地模拟临床自闭症发病情况。方 法将实验小鼠分为3组,对照组在小鼠孕12.5 d时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传统组在小鼠孕12.5 d时一次性腹腔注射VPA 600 mg/kg;改良组在小鼠孕10、12 d时,分别腹腔注射VPA 300 mg/kg。观测3组孕鼠给药后反应和6 h死亡率、流产率、临产子 宫;观测仔鼠的形态与生长发育;观察仔鼠社会行为学,包括三腔实验、社交实验、青年玩耍实验和旷场实验等反映仔鼠自闭 症样行为。结果改良组孕鼠死亡率和流产率低于传统组(P<0.01);与正常组相比,传统组和改良组仔鼠均存在发育障碍 (P<0.05),但是改良组新生鼠死亡率明显低于传统组,弯尾高达100%(P<0.001)。与正常组相比,改良组和传统组均出现了自 闭症样行为,即社交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P<0.05)。结论改良后的给药方法,能更好的模拟人类自闭症发生的过程,同时降低 了孕鼠和新生鼠的死亡率、流产率,缩短了实验周期,提高了实验效率。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Besides its main role in the control of blood cholesterol, PCSK9 has a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neuronal development and apoptosis. We suggest,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ossible involvement of PCSK9 in autism.MethodIn this case-control study, Sanger sequencing was used to analyze sequence variations in the PCSK9 gene exons and their flanking intronic sequences. ELISA assay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PCSK9. The methylation percentage of the PCSK9 gene promoter was assessed by methylation-specific PCR (MSP).ResultsForty-three variants were found; out of them, seven showed differential frequency between patients and controls. rs.45448095, rs.45613943, rs.630431, rs.529500286, and rs.45439391 are risk factors for autism, while rs.11800231 and rs.483462 are protective variants. The concentration of plasma PCSK9 protein was significantly elevated and the methylation percentage of PCSK9 gene promoter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cases than in controls (P < 0.001 and = 0.002, respectively). ROC curve analysis identified an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of 0.915 for plasma protein concentration and 0.693 for percent gene promoter methylation. In addition, two new variants were identified (g.23809C>T in intron 11 and g.24071T>G in 3’ UTR).ConclusionThis is the first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CSK9 protein and autism and suggests the potential involvement of PCSK9 as one of the susceptibility genes for autism. Further studies with a larger number of subjects are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20.
王舜琏  杜亚松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3):1640-1642
目的:探索孤独症医教结合的干预模式。方法:对本区在启星学校就读,已经确诊的41例孤独患儿及家庭进行现状调查后制定以医教结合为原则的干预方案,干预前后为所有对象进行孤独症行为量表和孤独症评定量表评分。结果:孤独症行为量表的减分率为48.78%,孤独症评定量表的减分率为34.14%。结论:医教结合对孤独症患儿进行综合治疗和干预对改善孤独症患儿的预后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