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处理(IPC)的迟发保护作用(DP)及其与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之间的关系。方法:在原位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和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上,分别应用MAPK系统抑制剂PD098059和MAPK活化剂表皮生长因子,观察心肌梗塞范围和心肌细胞损伤的变化。结果:IPC降低了心肌梗塞范围,PD098059阻断了该作用;表皮生长因子模拟了IPC,减轻了心肌细胞的损伤。结论:MAPK参与了IPC的DP,可能是其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王悦喜 《医学综述》1999,5(5):226-226
<正>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是经一次或几次短暂心肌缺血而赋予心肌对以后较长时间缺血耐受的一种现象。最近,IPC对心肌的保护作用被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作用发生在缺血后数分钟,2~4小时内作用消失,晚期效应(the second window ofprotection)则在24小时后表现最明显。IPC早期已被证实对再缺血心肌梗塞面积有保护作用,甚至在某些动物中还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而IPC晚期对长时间再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尚在争论之中。本文重点将对IPC  相似文献   

3.
多次短暂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应用离体大鼠Langendorff灌流模型,研究连续多次短暂缺血预处理(IP)对心肌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在多次短暂IP期间,ERP短时延长,无自发性心室颤动发生。经IP后的再次缺血-复灌期间,心室颤动阈升高,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提示在离体大鼠心脏中,多次短暂IP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缺血预处理对离体兔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预处理结合低温晶体心麻液对心肌叠加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20只健康成年家兔随机均为2组,采用改良的Langendroff灌注模型,对照组(C)经历缺血120min再灌缺血45min,实验组(E)在 因再灌注前用单次5min缺血再灌小10min预处理。用翻天复地发光法测定心肌中ATP含量,用生理八道仪测定心功能指标,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结果:(1)再灌注期间E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  相似文献   

6.
去甲肾上腺素参与大鼠心脏缺血预处理的保护机制张振刚张钧华汪丽惠刘俊昌张敏迄今已发现,参与缺血预处理(IPC)机制的因素可能包括肾上腺素α1、毒蕈碱M2和腺苷A1受体、与受体偶联的Gi蛋白、5′核苷酸酶、ATP依赖性钾通道以及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1~3...  相似文献   

7.
孙妮  王颖 《重庆医学》2016,(6):833-835
1986年,Murry等[1]在犬冠状动脉阻塞实验中发现,预先给予心脏短暂、轻微的缺血-再灌注处理,可以有效减少冠状动脉阻塞后心肌坏死面积.1993年,Przyklenk[2]等在同类研究中发现,预先给予肢体短暂、轻微的缺血-再灌注处理,同样可以减少冠状动脉阻塞后心肌坏死面积.以心脏为靶器官,上述两种处理过程分别被称为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和远程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结合低温晶体心麻液对心肌叠加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20只健康成年家兔随机均分为2组,采用改良的Langendroff灌注模型,对照组(C)经历缺血120 min再灌注45 min;实验组(E)在缺血再灌注前用单次5 min缺血再灌注10 min预处理.用生物发光法测定心肌中ATP含量,用生理八道仪测定心功能指标,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结果:①再灌注期间E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1);②实验结束观察心功能、生化、心肌能量代谢及心肌超微结构各项指标,E组明显优于C组(P<0.05).结论:在低温晶体心麻液保护措施下,缺血预处理也具有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缺血预处理 (ischemicpreconditioning ,IPC) ,即能减轻心肌随后长时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次或多次短暂心肌缺血再灌注 (ischemicreperfusion ,IR) ,是 80年代发现的一种强有力的心肌保护手段 ,在不同种属动物 ,如兔、鼠、猪、犬、羊等 ,甚至人类普遍存在。IPC后心肌保护作用出现两个不连续的时相变化 ,即紧随IPC之后出现的早期保护作用 (earlyprotec tion ,EP)和在IPC后 2 4小时重现的延迟保护作用 (delayedprotection ,DP)。DP持续时间较…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IPC)结合心麻痹液对未成熟兔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体外左心作功模型,比较缺血5min再灌注5min的缺血预处处理加ST.ThomasⅡ液(IPC组)和仅ST,ThomasⅡ液(对照组)对幼兔(3-4周)心脏缺血再灌注后心脏功能,冠脉微循环、能量代谢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 IPC组心脏收缩功能、冠脉流量及阻力恢复更佳,冠脉流出液中的一氧化氮含量较高而内皮素较低,能量物质含量高,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 IPC组心脏收缩功能、冠脉流量及阻力恢复更佳,冠脉流出液中后 氧化氮含量较高而内皮素较低,能量物质含量高。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害轻,结论 缺血预处理结合心麻痹液对未成熟兔心肌提供更佳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黄碚  胡佳心 《当代医师》1998,3(9):12-13
20只日本大耳兔分为四组,左肺门阻断,缺血预处理后阻断120min,再灌120min,比较各组PaO2,PaCO2,支气管肺泡灌注洗液的细胞计数改变。结果PaO2,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计数和肺组织光镜显示预处理组较对照组好;预处理组中以缺血5min,再灌10min,再缺血5min,再灌10min最好。而aCO2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病人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异氟醚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立农  柴伟  赵晖  杨永慧 《医学争鸣》2002,23(15):1360-1362
目的 探讨麻醉药异氟醚预处理对兔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将兔 4 0只造成在体局部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 ,随机分成 4组 (n=10 ) .对照组无预处理 ;5 - HD组在缺血前 4 0 min给予 5 - HD5 mg· kg- 1 ;异氟醚预处理组给予 10 m L· L- 1 异氟醚 (呼气末 ) 15 min.异氟醚 +5 - HD组以上述方法同时给予异氟醚和 5 - HD.实验中持续监测左室收缩压 (L VSP)、左室舒张末压 (L VEDP)、左室内收缩压最大上升速率 (+dp/ dtmax)和心率 (HR)的变化 ,再灌注结束后用伊文蓝和 TTC染色法确定缺血和梗死心肌范围 .结果 与对照组和 5 - HD组比较 ,缺血前异氟醚降低 L VSP和+dp/ dtmax(P<0 .0 5 ) ,再灌注期各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差异 .各组梗死范围占左室质量的百分数分别是 (18± 6 ) % ,(2 0± 9) % ,(7± 4 ) %和 (17± 4 ) % ,与其余 3组比较异氟醚预处理显著降低缺血心肌的梗死范围 (P<0 .0 5 ) .对照组、5 -HD组和异氟醚 +5 - HD组无统计差异 (P>0 .0 5 ) .结论 异氟醚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线粒体 K+   ATP通道有关 .  相似文献   

16.
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C)对缺血再灌注的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模型,选取肝脏损伤时的典型指标: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酶脱氢酶(LDH),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过氧化物歧化酶(SOD)、组织中中性粒细胞(MNs)浸润量等,比较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心先安干预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在冠状动脉左室支的上3/4~4/5处穿以丝线,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MIR),随机分为四组:MIR组、心先安+MIR组(MCA+MIR)、缺血预处理IP+MIR组(IP+MIR)、心先安+IP+MIR组(MCA+IP+MIR)。实验结束后测定血浆中内皮素(ET)、心钠素(ANP)和血清肌酸肌酶(CK)的含量,分析心肌梗死范围。结果(1)血浆ET浓度,MIR组和MCA+MIR组分别为67.15±5.10 pg.ml-1和58.44±3.47pg.ml-1(P<0.01);IP+MIR组和MCA+IP+MIR组分别为58.94±3.16 pg.ml-1和53.14±3.24 pg.ml-1(P<0.01)。(2)血浆ANP浓度,MIR组和MCA+MIR组分别为910.09±112.29pg.ml-1和955.33±106.06 pg.ml-1(P>0.05);IP+MIR组和MCA+IP+MIR组分别为1356.18±93.41 pg.ml-1和1402.43±138.78 pg.ml-1(P>0.05),但较MIR组和MCA+MIR组明显增加(P<0.01)。(3)血清CK浓度,MCA+MIR组和IP+MIR的分别为177.25±31.04 mmol.L-1和169.25±31.37 mmol.L-1(P>0.05),明显低于MIR组(554.00±148.62 mmol.L-1)(P<0.01);MCA+IP+MIR组为105.00±13.18 mmol.L-1,明显低于其他组(P<0.01);(4)心肌梗塞范围,MCA+MIR组和IP+MIR组分别为21.13±1.78%和21.58±2.22%,(P<0.05),明显低MIR组32.85±3.18%(P<0.01);MCA+IP+MIR组为13.69±1.01%,较其他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1)IP可使MIR过程中ET、CK浓度和ANP浓度增高,并减少MIR所致的心肌坏死。(2)MCA可降低MIR血浆中ET和CK浓度,并减少MIR所致的心肌坏死。(3)MCA能加强IP降低MIR对血清CK浓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盛华 《吉林医学》2009,30(11):1050-1052
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对心肌的保护是迄今为止最强的内源性保护,1986年Murry等4次5min夹闭、5min开放狗冠状动脉的左旋支可以使心肌在随后40min延长缺血中得到保护,表现为心肌梗死面积较单纯缺血组下降75%,而局部血流量无明显变化,从而首次提出缺血预处理的概念——短暂缺血可以使心肌在后续的延长缺血中得到保护从而限制心肌梗死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预处理(IPC)对心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对家兔股以复短暂夹闭与开放进行IPC,然后复制在体心脏I/R模型,观察肢体IPC对于皇续长期I/R损伤所致心肌细胞乳酸氢酶(LDH)漏出和心肌梗面积的影响,并与相应的心脏IPC组时间比较。结果:肢体缺血预处理明显缩小民梗互面积,减少心肌组织乳酸脱氢酶漏出,与心脏IP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肢体缺血预处理对I/R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处理(IPC)保护该心肌被以后较长时间缺血损伤的作用。方法 给Wistar大鼠在90mol缺血和180min再灌注(I/R)前3次、每次5min、间隔5min再灌注的心肌缺血预处理:I/R前静脉注射Bre、PMA观察它们对心肌I/R损伤的影响作用。结果 IPC、PMA可保护心肌被I/R的损伤:Bre则可消除IPC对心肌的保护作用。结论 IPC可保护心肌被长达90min、I/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