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孤啡肽(OFQ)是否影响电针镇痛。方法:通过侧脑室和脊髓蛛网膜下腔慢性埋植瘘管,分别在大鼠脑内和脊髓内注射OFQ,观察其对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结果:首次发现i.c,v,注射OFQ1nmol和10nmol,可剂量依赖地对抗高频(100Hz)电针镇痛,而i.t.注射OFQ3nmol和10nmol可剂量依赖地加强高频电针镇痛。结论:孤啡肽在脑内对抗电针镇痛,在脊髓加强电针镇痛。  相似文献   

2.
大鼠侧脑室及鞘内注射孤啡肽减弱电针镇痛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鼠电刺激甩尾测痛模型上,观察了侧脑室及鞘内注射孤啡肽对电针镇前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ICV及IT注射1μg孤啡肽均可降低痛阈,IT注射1μgOFQ减弱电针镇痛效应。ICV注射1μgOFQ可反转电针镇痛作用。提示中枢OFQ不利于电针镇痛。  相似文献   

3.
福尔马林致痛和针刺镇痛时大鼠脑内孤啡肽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福尔巴林致痛和镇刺镇痛时大鼠脑内孤啡肽免疫阳性物质和孤啡肽mRNA的变化情况。方法:大鼠80只,分为4组:①生理盐水组,在动物后右脚掌皮下注射生理盐水;②电针组,在大鼠右后肢的“足三里”和“昆仑”2穴上给以电针;③福尔马林组,在动物右后脚掌皮下注射5g/L尔马林;④电针+福尔马林组,给大鼠电针第10min时,在同侧后脚掌皮下注射福尔马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大鼠脑内孤啡肽的变化。结果:福尔马林致痛和电针30min时脑内孤啡肽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电针后再给动物注射福尔马林,孤啡肽免疫阳性细胞数介于福于马林组致痛和电针镇痛组之间,而不是进一步阔。福尔马林致痛和电针10h后,脑内孤啡肽mRNA阳性细胞数增加,电针后再给动物注射福尔马林,孤啡肽mRNA的表达进一步增加。结论:福尔马林致痛和电针均可促进孤啡肽的的释放及合成,激活内源性的孤啡肽能系统。提示电针镇痛时脑内孤啡须的释放有合成的增加可能是针刺效果不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脊髓鼠的电针镇痛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针的镇痛作用,在横断脊髓的大鼠(脊髓鼠)身上是否还存在,以往的研究报道结果不一。本实验拟以电针对伤害性放电的影响作为电针镇痛效应的观察指标,用电生理学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对慢性痛(如炎性痛)的镇痛作用及其机理。方法:以福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FCA)作为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慢性痛模型,并侧脑室注射孤啡肽(Orphanin FQ,OFQ),电针选取“太溪”和“足三里”,以免疫组化、生化等为检测方法,检测其痛阈和血清NO/NOS等指标。结果及结论:电针能明显提高血清NO含量,诱导消耗血清NOS使之转化为NO,脑室注OFQ抑制电针提高血清NO含量,抑制电针诱导消耗血清中NOS转化为血清NO。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痛敏肽/孤啡肽FQ (OFQ)基因敲除的小鼠,进一步明确OFQ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方法:选用足三里和三阴交两个穴位,电针参数如下:恒流输出方波,电针强度为0.5、0.7、0.9 mA递增,每一强度持续10 min,电针频率分别为2 Hz或100 Hz。采用热辐射甩尾方法测定痛阈,在电针前、电针中和电针后评价痛阈的变化。结果:OFQ基因敲除小鼠的基础热痛阈比野生型小鼠明显延长。无论是2 Hz还是100 Hz电针,对OFQ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都有镇痛作用,对OFQ基因敲除小鼠的镇痛作用更强。结论:在体情况下,OFQ致痛敏,但拮抗电针镇痛。  相似文献   

7.
8.
神经降压素参与电针镇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9.
内源性阿片肽与电针镇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月兵  张灿珍  沈丽达 《医学综述》2005,11(1):81-82,89
电针具有镇痛作用已被国际学术界公认,我国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国已从神经生理学、神经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不同的角度对电针镇痛原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内源性阿片肽是针刺镇痛的重要的物质基础。以β-内啡肽(β-EP)及亮脑啡肽(LEK)的研究最多。  相似文献   

10.
脊髓P物质是伤害性传入末梢释放的一种兴奋性递质,它既可传递痛觉信息,又有镇痛作用。在脊髓水平参与痛觉调控,而电针在脊髓水平可能是通过内源性阿片肽抑制SP而产生镇痛作用。本文对近十年来脊髓P物质参与痛觉调控及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的研究状况作了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1.
小鼠电针镇痛模型的建立与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小鼠电针镇痛模型,在不同品系小鼠上观察各种电针参数引起的电针镇痛效果。方法:应用不LH型HANS刺激仪,采用辐射热甩尾测痛法,比较了6种品系小鼠的电针镇痛效应。结果:(1)品系的差异:100Hz电针时DBA/2品系的镇痛效果显优于其它品系,2Hz电针时DBA/2品系和BALB/c品系显优于ICR品系;(2)性别差异:2Hz电针DBA/2、C57、TBALB/c3种品系的雌鼠优于雄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针产生镇痛效应的最佳时段。方法:对大鼠电针0min、15min、30min、45min的痛阈进行测定。结果:电针30min大鼠痛阈明显提高。结论:针刺镇痛以大约30min为宜。  相似文献   

13.
经线皮肤切口对手针,电针镇痛的不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电,手针在信息传递途径上是否存在差别。分析对大鼠双侧足三晨穴施以电,手针刺激,测定未经处理的及胃经线上皮肤切口和胃经线外侧皮肤切口动物针刺前后的痛阈。皮肤切口在经线外时不影响针刺镇痛效果,在经线上时对电针镇痛无显影响,但明显抑制手针镇痛。手针与电针在信息传递途径有所差别,其信息主要通过皮肤传递。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血压水平下电针镇痛的效应差异。[方法]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血压A组、正常血压B组、低血压A组和低血压B组。以腹腔注射复方降压片复合足跖部注射福氏完全佐剂(sigma)建立低血压复合慢性炎症痛模型(以下简称血压AA模型),同时建立正常血压复合慢性炎症痛模型。采用机械刺激缩足阈(PWMT)作为痛阈指标。观察电针治疗前后各组大鼠的痛阈变化。[结果]造疼痛模型后,炎侧痛阈值明显减小(P〈0.05);对正常血压A组和低血压A组进行电针治疗后,减小的痛阈值明显翻转(P〈0.05),且该效应在低血压A组强于正常血压A组;而不做电针治疗的正常血压B组和低血压B组痛阈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不同血压水平下电针镇痛效应具有差异性。在低血压水平下,电针的镇痛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小鼠电针镇痛模型,在不同品系小鼠上观察各种电针参数引起的电针镇痛效果。方法:应用LH型HANS刺激仪,采用辐射热甩尾测痛法,比较了6种品系小鼠的电针镇痛效应。结果:(1)品系的差异:100Hz电针时DBA/2品系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其它品系,2Hz电针时DBA/2品系和BALB/c品系显著优于ICR品系;(2)性别差异:2Hz电针DBA/2、C57、BALB/c3种品系的雌鼠优于雄鼠,100Hz电针仅BALB/c品系的雌鼠优于雄鼠;(3)刺激强度方面:122mA组针效显著优于0.51.52.5mA组或11.52mA组;(4)DBA/2和C57品系小鼠的电针镇痛与吗啡镇痛呈正相关性;(5)纳洛酮翻转:剂量为1mg·kg-1的纳络酮能翻转2Hz电针效果;而翻转100Hz电针效果,则需剂量为25mg·kg-1的纳络酮。结论:小鼠电针镇痛存在品系(遗传背景)和性别差异。阿片受体参与了小鼠电针镇痛,低频和高频电针镇痛分别由不同亚型的阿片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针刺镇痛与中枢环核苷酸含量变化之间存在的可能性关系。方法 运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大鼠电针前后,全脑和不同脑区cAMP和cGMP含量的变化。结果 电针30min提高大鼠痛阈的同时,使全脑cAMP含量显著降低(P<0.05);间脑cAMP含量降低,端脑cGMP含量降低,而脑干则显著升高(P<0.05)。直线相关处理和回归分析表明,大鼠脑干cGMP含量与针刺镇痛效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针刺镇痛与中枢环核苷酸水平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提示中枢环核苷酸含量的变化可能是实现针刺镇痛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7.
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尾反应的电流强度为痛反应指标,通过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注入抗催产素血清,观察了内源性催们素对动物痛阈和电针镇痛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生理水平的内源性催产素参与电针镇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不易通过血脑屏障的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NS)和乙酰胆碱合成抑制剂──密胆碱(HC-3)经脑室、皮下及腹腔注射,分别升高和降低中枢及外周ACh的水平,以观测其对大鼠痛阈和间脑、尾核内甲硫氨酸脑啡肽(Met-ENK)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①新斯的明可明显提高大鼠的痛阈和脑内Met-ENK的含量;脑室给药的效应明显大于皮下给药者;②新斯的明有加强电针的镇痛效应,脑室给药对尾核内Met-ENK含量的作用明显;③密胆碱可明显抑制大鼠的痛阈,降低脑内Met-ENK的水平,脑室给药的效应作用更广泛;④电针可对抗密胆碱对痛阈和脑内Met-ENK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腹腔给药者痛阈影响较大,对脑室给药者Met-ENK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电、手针在信息传递途径上是否存在差别。方法:分别对大鼠双侧足三里穴施以电、手针刺激,测定未经处理的及胃经线上皮肤切口和胃经线外恻皮肤切口动物针刺前后的病阈。结果:皮肤切口在经线外时不影响针刺镇痛效果,在经线上时对电针镇痛无显著影响,但明显抑制手针镇痛。结论:手针与电针在信息传递途径上有所差别,其信息主要通过皮肤传递。  相似文献   

20.
实验以猫腰髓背角深层WDR神经元C反应为指标,观察电针效应。结果高强度电针拟承山穴使C反应抑制,5-10分钟恢复,同侧抑制效应比对侧强。用不同频率条件刺激穴位区皮神经,C反应抑制持续5-10分钟,其中20HZ参数作用较强。而刺激穴位区肌神经,C反应抑制时间可持续15-20分钟,其中20HZ参数作用强,恢复慢。比较电针穴位、皮神经、肌神经的效应,其抑制作用依次加强。本结果提示电针致WDR神经元C反应呈抑制效应可能是电针镇痛的作用之一;同侧近节段取穴镇痛效果好;针刺以兴奋深部感受器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