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使用消炎痛栓降温后重测体温时间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消炎痛栓直肠给药后的体温变化,探讨适合测量降温效果的时间。方法 51例高热患者消炎痛栓塞肛后分别于30、45、60min测量体温(口腔温度)并记录,观察体温下降情况。结果 用药前、用药后30min、45min及60min体温变化显著(P〈0.01);经两两比较q检验,用药前与用药后30min、用药后45mi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60min与其他3个时间点体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后60min与用药前比较,其体温降幅明显大于用药后30min与用药前的体温降幅。结论 对高热患者实施消炎痛栓降温后重测体温的时间在降温后60min更适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肛指温差值与高热病儿降温效果的关系。方法 将120例高热病儿随机分两组,一组采用药物降温,另一组采用药物加物理降温。降温前测量肛指温差值,观察降温措施后30min、60min、120min、180min体温下降情况及伴随症状。结果 两组高热病儿肛指温差值〈6℃的体温下降较肛指温差值〉6℃明显(P〈0.05);肛指温差值〈6℃的高热病儿在降温后30min、60min两个时间段,药物联合物理降温组体温下降优于单用药物降温组(P〈0.05);肛指温差值〉6℃的高热病儿在药物联合物理降温后30min、60min两个时间段,体温下降不如单用药物降温组(P〈0.05),且伴随症状在30min后有增加。结论 肛指温差值是判断高热病儿降温效果及能否进行物理降温的一个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布洛芬混悬液口服后降温体温测定的最佳时间。方法对100例发热患儿采用布洛芬混悬液(5~10m以g)口服,于用药后15,30,45,60min测定体温,并对各时点的体温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后不同时点体温比较总体差异显著;各时间段体温的两两比较,用药后15min与用药前相比,差异不明显,用药后30min、45min和60min体温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明显;用药后45min与60min体温比较,差异不明显。结论布洛芬混悬液口服后45min为降温体温测量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布洛芬混悬液口服后降温体温测定的最佳时间.方法 对100例发热患儿采用布洛芬混悬液(5~10 mg/kg)口服,于用药后15,30,45,60 min测定体温,并对各时点的体温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后不同时点体温比较总体差异显著;各时间段体温的两两比较,用药后15 min与用药前相比,差异不明显,用药后30 min、45 min和60 min体温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明显;用药后45 min与60 min体温比较,差异不明显.结论 布洛芬混悬液口服后45 min为降温体温测量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5.
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时间与效果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和掌握洁净手术室空气洁净时间与效果的规律性,采取有效的监控与管理措施。方法按洁净手术室各项管理要求,严格控制好人员、物品及环境质量,选择Ⅱ级手术间,分别于开机30min时,手术开始后30,45,60min,手术结束前15min在指定检测点采用沉降菌检测法进行细菌检测。结果手术全过程空气中层流区与周边区细菌浓度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手术开始后测定的空气菌落数与开机30min时测定的菌落数比较,层流区在手术开始后的45min基本达到开机30min时水平(P〉0.05),手术开始60min时空气洁净度最好,手术开始45min时和结束前15min时空气菌落数周边区较层流区明显升高(P〈0.01和P〈0.05)。结论洁净手术室空气洁净时间与效果存在一定规律性,应加强对洁净手术室人员、物品及环境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6.
创伤病人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创伤病人手术期低体温的危害及积极预防低体温的临床价值。方法将90例创伤手术病人,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低体温预防措施。观察两组麻醉苏醒时间,手术后寒战、低血压发生,手术期体温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在15min内麻醉苏醒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5-30min苏醒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0min后苏醒时间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手术后寒战、低血压,手术期体温变化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创伤病人手术期低体温对机体危害很大,术中采取积极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可降低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秀琴  黄茂  郭锡熔  殷凯生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117-119,i0002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对哮喘大鼠肺组织中细胞外基质相关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的表达的影响。 方法:①实验于2004—01/09在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南京医科大学生化教研室实验室和病理教研室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8只。按随机数字表将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哮喘组、药物组,每组6只。②哮喘组和药物组于第1,8天每只腹腔内注射抗原混悬液1mL致敏;第15天开始雾化吸入10g/L鸡卵清蛋白激发哮喘,1次/d,20min/次,连续4周制作哮喘模型。每天激发前30min,药物组预先灌胃雷公藤多甙悬浮液(1.5mL)50mg/(kg·d)。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行致敏和激发,1次/d,20min/次,连续吸入4周。③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的蛋白表达,采用反转录聚合酶联反应技术测定3组大鼠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mRNA的表达。④多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 结果:大鼠1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蛋白含量:哮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q=9.75,7.87,P〈0.01);经药物干预后,明显低于哮喘组(q=5.99,3.27,P〈0.05),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q=3.76,4.59,P〈0.05)。②大鼠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比值:哮喘组〉1,明显高于对照组(q=3.87,P〈0.05);经药物干预后〈1,明显低于对照组(q=3.47,P〈0.05),更低于哮喘组(q=7.34,P〈0.01)。③大鼠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mRNA表达水平:哮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q=16.71,15.37,P〈0.01);经药物干预后显著下降,明显低于哮喘组(q=11.14,7.21,P〈0.01),但未完全降至正常,仍明显高于对照组(q=5.57,8.17,P〈0.01)。④大鼠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mRNA比值:哮喘组〉1,明显高于对照组(q=3.45,P〈0.05);经药物干预后〈1,明显低于对照组(q=3.45,P〈.05),更低于哮喘组(q=6.89,P〈0.01)。 结论:雷公藤多甙可能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比值的平衡,干预细胞外基质重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施行物理降温后不同时间降温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随机抽取90例感染科高热患者,实施物理降温后30、60、90min分别观察体温情况,并进行自身对照。结果:降温后60min降温幅度明显大于30min。经统计学检验,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降温后90min降温幅度和30min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实施物理降温后60min的体温更能有效地反映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施行物理降温后不同时间降温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随机抽取90例感染科高热患者,实施物理降温后30、60、90min分别观察体温情况,并进行自身对照。结果:降温后60min降温幅度明显大于30min。经统计学检验,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降温后90min降温幅度和30min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实施物理降温后60min的体温更能有效地反映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10.
低浓度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镇痛分娩对产妇皮质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镇痛分娩对产妇皮质醇及胎儿的影响。方法6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镇痛组,镇痛组30例用0.06%的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以硬膜外阻滞麻醉方式,对产妇分娩时进行麻醉镇痛处理;对照组30例未行分娩镇痛。观察2组产妇分娩时疼痛效果、运动阻滞程度、分娩方式和新生儿情况,测定产妇静脉血及脐血中皮质醇含量。结果镇痛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组用药后活跃期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组第2产程较对照组时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剖宫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出生后1、5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皮质醇含量较分娩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组镇痛后皮质醇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脐血中皮质醇含量较对照组低,产后_d皮质醇明显下降,与产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产妇产后皮质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0.06%的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镇痛分娩是理想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模型,探讨血液透析营养不良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法,帮助患者建立科学的行为方式,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择72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模型为干预手段,分别对患者在干预前和干预后1、3、6个月的营养状况及定量主观评估(MQSGA)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1个月,血红蛋白(HGB)水平升高(q=2.08,P〈0.05),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无显著变化(q=1.22,P〉0.05),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下降(q=3.06,P〈0.01),尿素清除指数(Kt/V)升高(q=4.12,P〈0.01);干预后3个月,HGB和Kt/V水平明显升高(q分别为8.20,6.13;P均〈0.01),ALB水平升高(q=2.81,P〈0.05),hs—CRP水平明显下降(q=8.85,P〈0.01);干预后6个月,HGB、ALB水平和Kt/V明显升高(q分别为10.89,7.06,9.68;P均〈0.01),hs—CRP水平明显下降(q=13.26,P〈0.01)。干预前MQSGA评估营养良好者9例(12.5%),干预后3个月21例(29.2%),干预后6个月62例(86.1%),干预后3、6个月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5.84,86.26;P均〈0.01)。结论应用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模型,可以改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方式,使其营养状况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王娟  欧小云  贾云  李新立  刘群才 《天津护理》2005,13(5):249-249,253
目的:探讨3种不同方法对大面积脑梗死高热病人的降温效果。方法:将105例大面积脑梗死高热病人随机分为颅脑降温治疗仪组、冰袋组和酒精擦浴组,以3组病人30min内体温恢复率、体温反复率、3天以内体温恢复率、病死率、生存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日常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进行对照观察。结果:30min内体温恢复率以酒精擦浴为佳(P〈0.01);体温反复者以颅脑降温治疗仪最低(P〈0.01);3天以内体温恢复率以颅脑降温治疗仪最高(P〈0.05);生存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以颅脑降温治疗仪组效果最佳(P〈0.05,P〈0.01);病死率颅脑降温治疗仪组最低(P〈0.05)。结论:颅脑降温治疗仪不但降温效果较佳,而且对减少病死率及提高病人愈后生活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开腹手术中使用加温纯棉线毯、电加温毯、电加温毯与加温腹腔冲洗液复合保温等3种不同保温措施对病人体温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全麻下行开腹手术病人90例,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根据手术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3组:线毯组采用覆盖加温至50℃线毯的方法保温;电加温毯组采取覆盖42~46℃电温毯的方法保温;复合保温组采用电加温毯和加温至37℃的腹腔冲洗液2种方法保温;每组各30例。记录病人入院时、麻醉后、切皮时及之后每30分钟、手术结束时的肛温。结果线毯组中,入室温度为(37.0±0.3)℃,麻醉后温度为(36.8±0.4)℃,与入室温度相比,P=0.045〈0.05,有显著性差异;切皮时、切皮后30min及以后时间点与入室温度相比,P值均〈0.01,有显著性差异,电加温毯组中,入室温度为(36.7±0.2)℃,麻醉后及其后各时间点温度与入室温度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复合保温组各时间点温度与入室温度比较的结果与电加温毯组相同。各时间点3组间比较结果显示:麻醉后F=0.393,P=0.676〉0.05,无显著性差异;切皮时及之后各时间点间P值均小于0.01,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进行3组间两两比较的结果,电加温毯组与复合保温组间各时间点的温度无显著性差异,而线毯组与其他2组相比,切皮时P值均〈0.05,有显著性差异,切皮后30min及其后各时间点P值均〈0.05,有显著性差异,切皮后30min及其后各时间点的P值均〈0.01,分别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加温至50℃的双层纯棉线毯对体温变化没有影响,不能起到有效的保温作用;使用温度为42~46℃的电加温毯和复合保温法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可预防病人体温的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加温循环水毯、暖风机、液体加温等温度干预措施的综合应用在婴幼儿全身麻醉腹部手术中的保温效果。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温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用加湿循环水毯、暖风机、液体加湿等干预措施。所有患儿用肛温探头监测病人体温变化,记录两组患儿术前温度、麻醉开始时温度、切皮时温度、手术中30min、60min、90min、手术结束时温度。结果对照组自切皮后各时间点与术前肛温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术中各时间点与术前肛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儿麻醉后同一时间点温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麻醉和手术过程中进行体温监测,采取温度干预护理措施维持患儿的体温,可以避免因体温下降给患儿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可溶性Fas(sFas)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夹心法(ELISA法)检测37例再障患者血清sFas,采用微量甲基纤维素法对30例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进行粒一单系祖细胞(CFU—GM)的培养.对再障发病机制进行体外分型。以20例健康献血员静脉血清为正常对照。结果:重型再障(SAA)和慢性再障(CAA)患者血清sFas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1).且SAA组较CAA组显著降低(P〈0.05);骨髓增生Ⅱ~Ⅲ级、Ⅳ~V级AA患者血清sF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骨髓增生Ⅳ~V级AAsFas显著低于Ⅱ~Ⅲ级AA患者(P〈0.01);AA患者骨髓非造血细胞所占比例≥60%组和〈60%组sFas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1,P〈0.01),≥60%组sFas显著低于〈60%组sFas(P〈0.05)。干细胞缺陷型AA、免疫介导组AAsFas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微环境缺陷组sFas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免疫介导型、微环境缺陷型与干细胞缺陷型相比P〉0.05、P〈0.05;免疫介导型与微环境缺陷型相比P〉0.05。结论:血清sFas水平降低可能是促进造血干细胞凋亡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索(rHuEPO.简称EPO)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对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SYSMEX XE-2100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网织红细胞百分率(Ret)、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红细胞压积(HC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组用药前HCT显著降低(P〈0.01),Ret、IRF显著增高(P〈0.01)。与用药前比较.CRF患者用药48h后,HCT未发生显著改变(P〉0.05),Ret、IRF显著增高(P〈0.01);与48h水平比较,CRF患者用药1周后,HCT水平略增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Ret、IRF水平进一步增高(P〈0.01)。结论由于IRF比HCT更为敏感.对监测CRF患者EPO疗效更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非特异性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己酮可可碱对热暴露大鼠的保护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04/09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脑保护与可塑性研究实验室完成。选择清洁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2组,热暴露组,己酮可可碱组,各10只。动物禁食12h后开始实验。热损伤方法:使用超级恒温水浴,连接有机玻璃夹层水循环仓,控制室温23~24℃,水浴锅内水温42.0-42.5℃,稳定1h以上,保持热循环仓实测温度41.0-41.5℃。大鼠测定基础体温(直肠温度)后,置入热仓中,入热仓后每5min测定1次直肠温度,至动物死亡。记录大鼠在热仓中的存活时间。己酮可可碱组在腹腔注射己酮可可碱(100mg/kg)后1h进热仓。观察肛温变化及大鼠在热仓中的存活时间。 结果:纳入动物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己酮可可碱对热暴露条件下大鼠肛温变化的影响:进入热仓后,大鼠肛温快速上升,到达42.1℃的时间约为26min。给予己酮可可碱腹腔注射后1h,大鼠肛温较基础体温有所下降(P〈0.01);己酮可可碱组大鼠进入热仓后体温上升速度较热暴露组缓慢,入仓后5,10,15,20,25min,大鼠肛温分别较热暴露组下降1.1℃(P〈0.01)。1.2℃(P〈0.01)。1.4℃(P〈0.01)。0.8℃(P〈0.01)。1.0℃(P〈0.05);肛温到达42.1℃的时间延长至32min(P〈0.01)。②己酮可可碱对热暴露条件下大鼠存活时间的影响:热暴露组大鼠进入热仓后存活时间约为2678s,给予己酮可可碱预处理后,己酮可可碱组大鼠在热仓中存活时间延长16%(P〈0.01),达到3206s。结论:己酮可可碱对热暴露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血清前白蛋白测定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测定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和溴甲酚绿比色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了109例恶性肿瘤、40例良性肿瘤、60例健康成人血清中PA和白蛋白(Alb)。结果 恶性肿瘤组PA与良性肿瘤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良性肿瘤组PA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癌组PA与良性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极显著性降低(P〈0.001);肝癌组Alb与良性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降低(P〈0.05)。肝癌PA和Alb与其他恶性肿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肿瘤组总计PA阳性率为42.20%,A1b阳性率为23.85%。其中肝癌PA阳性率为79.17%;Alb阳性率为45.8%,肝癌PA与Alb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他各恶性肿瘤组之间PA、Alb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清前白蛋白测定对良、恶性肿瘤具有鉴别诊断的价值,可作为肝癌区别于其他恶性肿瘤的血清学标志物,亦可作为恶性肿瘤的初筛指标。  相似文献   

19.
李甦  陈和平  张钦芳 《全科护理》2008,6(33):3012-3013
[目的]探讨使用玻璃水银体温计为病人测量腋下体温所需的最佳时间。[方法]实验1组随机选取住院病人78例,实验2组选取同一病房的医护人员、病人陪护及家属52人,平均年龄分别为79.0岁、33.5岁。取3支符合测试要求的体温表,同时置于受试者的同侧腋下,于测试时间满5min、10min、15min时分别取出,记录测得的体温值。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1组5min、10min、15min测得体温分别为36.02℃±0.54℃、36.29℃±0.42℃、36.41℃±0.41℃,10min测得的体温值〉5min测得的体温值0.27℃(P〈0.001);15min测得的体温值分别大于5min、10min测得的体温值0.39℃、0.12℃(P〈0.001);实验2组5min、10min、15min测得体温值分别为36.27℃±0.39℃、36.65℃±0.35℃、36.88℃±0.28℃;10min测得的体温值〉5min测得的体温值0.38℃(P〈0.001);15min测得的体温值分别大于5min、10min测得的体温值0.61℃、0.23℃(P〈0.001)。[结论]为病人测量体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测量15min更接近其真实的体内温度,10min测试时间可能比较适合于临床应用,5min测试时间不能够正确反映体内温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病儿急性期血浆白细胞介素13(IL-13)和白细胞介素15(IL-15)水平的变化及其在HSP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61例HSP病儿急性期血浆IL-13和IL-15水平进行检测,对不同临床类型HSP间血浆IL-13和IL-15水平进行比较,并以25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HSP病儿急性期血浆IL-13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5.49,P〈0.01)。有、无肾损害组血浆IL-13水平皆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F=53.92,q=13.87、3.40,P〈0.01、0.05);有肾损害组显著高于无肾损害组(q=11.86,P〈0.01)。HSP病儿急性期血浆IL-15水平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8.98,P〈0.01);有、无肾损害组血浆IL-15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F=40.45,q=12.18、3.46,P〈0.01);有肾损害组显著高于无肾损害组(q=9.95,P〈0.01)。结论HSP病儿急性期血浆IL-13和IL-15水平显著升高在HSP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而且与紫癜性肾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