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肺损伤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肺损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选择住院化疗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中发生化疗性肺损伤病例26例。对其临床症状、相关化疗方案、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26例患者中男10例,女1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6例,白血病9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淋巴瘤化疗中常见致肺损伤化疗方案为R-CHOP、R-BEACOP和BEACOP等,白血病化疗中致肺损伤方案为HA、AA、DA和IA等。肺损伤患者的症状有发热、少痰、呼吸困难、干咳、乏力,亦可无症状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CT检查可以表现为肺部弥漫浸润影。21例激素治疗有效,3例治疗无效死亡,2例因肿瘤复发死亡。治疗好转痊愈后大部分患者生活质量无影响。结论 化疗性肺损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无统一的诊断标准,病情可迅速进展导致死亡,但早期发现及尽早应用激素治疗可以取得好的治疗效果,对其发生规律及临床特点的探寻仍需进一步累积病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对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症状的胰腺淋巴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胰腺淋巴瘤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治及转归,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患者均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血尿淀粉酶及脂肪酶升高,影像学提示不同程度胰腺受累,5例伴胰腺外淋巴结、骨、骨髓、脾等多部位侵犯.7例均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6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除1例放弃治疗外,6例接受ECHOP或RCHOP方案化疗,其中2例死亡,4例达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随访中.结论 胰腺淋巴瘤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症状临床少见,病情复杂,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应尽早诊断,治疗包括急性胰腺炎常规治疗及联合化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急性药物性肺损伤病例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经过,总结血液肿瘤患者急性药物性肺损伤的临床规律。方法 从2007年7月至2011年11月南方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中选择符合急性药物性肺损伤诊断标准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转归。急性药物性肺损伤诊断标准:突发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排除心源性呼吸困难、支气管哮喘和肺栓塞;影像学以弥漫性肺间质浸润为主;抗感染治疗无改善,病原学检查阴性;停用药物、予糖皮质激素和机械通气治疗有效。结果 诊断急性药物性肺损伤4例,药物分别为伊马替尼、硼替佐米、利妥昔单抗和博来霉素,相应原发病分别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除1例患者放弃治疗外,其余3例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伊马替尼、硼替佐米、利妥昔单抗和博来霉素可导致急性药物性肺损伤,临床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和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以全身弥漫性皮肤红斑为初始表现的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福建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伴全身弥漫性皮肤红斑的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以全身皮肤出现弥漫性红斑为主要起病症状,被误诊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后皮肤红斑逐渐加重,并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经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确诊为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结论:以全身弥漫性皮肤红斑为初始表现的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较为少见,临床异质性大,诊断主要依靠淋巴结活组织病理检查,及时正确的诊断和尽早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对原发性肝脏淋巴瘤(PHL)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PHL的诊断、治疗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 患者经剖腹探查、免疫组织化学确诊PHL,予CTOP 方案化疗后肝脏病变组织缩小,患者发热、腹胀、腹痛等症状消失。结论 肝脏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困难,但只要早做病理诊断,化疗能取得部分缓解。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鼻NK/T细胞淋巴瘤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3例鼻NK/T细胞淋巴瘤并发HP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鼻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符合HPS诊断标准,初诊时具有多项淋巴瘤相关不良预后因素,1例以HPS为首发症状,2例发生HPS时处于疾病进展期,骨髓检查均发现淋巴瘤细胞浸润。并发HPS后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最明显症状是发热、血象进行性下降、纤维蛋白原降低、血清铁蛋白升高及骨髓中出现噬血现象。给予以HLH-2004为基础的方案联合化疗后,HPS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由于原发病无法控制,HPS很快复发,患者并发肝功能异常、凝血异常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最终死亡。结论 鼻NK/T细胞淋巴瘤并发HPS时预后差,常发生在淋巴瘤进展期或终末阶段。以HLH-2004为基础的方案联合化疗有望逆转病情,延缓疾病进展,为原发病治疗创造机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巩固化疗后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临床表现、诊治及其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该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反复发热,伴乏力症状,经血常规及骨髓相关检查,诊断为早前B细胞性高危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经诱导缓解化疗及巩固化疗后患者出现血压增高及神经系统症状,结合影像学检查诊断为RPLS,经积极治疗后完全恢复,影像学表现迅速改善.结论 RPLS可由多种病因产生,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一般预后较好,早期作出正确诊治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少见,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策略有待更进一步认识。本研究通过分析21例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相关临床病理资料,探讨其病理特点、预后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及广州军区总医院2002年9月-2009年4月所有诊断为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2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其病理特点、预后及治疗策略。按照AnnArbor临床分期,ⅠE期3例,ⅡE期4例,ⅢE期5例,Ⅳ期9例,行睾丸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均接受CHOP方案辅助性化疗,初治性化疗失败以后改用其他挽救性化疗或放疗并定期随访。结果:本组病例随访10~83个月,3例ⅠE期患者均无瘤生存,其余18例可评价疗效。初治性化疗有效率为72.2%(13/18),其中完全缓解率(compelete response,CR)为33.3%(6/18),部分缓解率(partial response,PR)为38.9%(7/18)。出现耐药或复发10例,挽救性化疗有效率仅为30.0%(3/10)。随访期内11例(52.3%)死亡,中位生存期为28个月。本组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显示:CD10阳性患者7例,bcl-6阳性患者5例,bcl-2阳性表达12例,而MUM1阳性表达有15例,bcl-2及MUM1阳性表达提示预后不良。结论: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以non—GCB为主,bcl-2及MUM1阳性表达时其预后相对较差,CHOP方案初治性化疗有效的所有患者术后均应接受化疗,早期可治愈,但对复发及耐药患者,挽救性化疗或放疗效果均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为首发症状的脾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1例以AIHA为首发症状的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以溶血为首发症状,经实验室诊断为AIHA,最初激素治疗有效,后病情进行性加重,予外科脾切除,术后病理示DLBCL。结论恶性淋巴瘤合并AIHA临床较少见,患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改变,临床预后差,需提高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门冬酰胺酶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 对1例ALL患者使用门冬酰胺酶后导致弥漫性脑白质病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该例患者在使用门冬酰胺酶治疗时出现意识障碍、癫痫发作,通过影像学诊断为弥漫性脑白质病.给予终止化疗、控制血压和适当抗惊厥药物治疗后完全好转.结论 ALL患者在使用门冬酰胺酶过程中出现头痛、呕吐、癫痫等症状时应结合病史、体检和头颅磁共振成像等检查,应做到及早诊断和治疗,从而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疗效及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免疫表型进行分析.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7年5月诊治的乳腺原发性淋巴瘤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分型.结果 8例乳腺原发性淋巴瘤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5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2例,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1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LCA、CD20、CD79a肿瘤细胞膜阳性;CD45RO、CD3、CD23、CD10、CD5肿瘤细胞阴性.临床分期,5例为ⅠE期,3例为ⅡE期.采用CHOP方案化疗,随访2~110个月,其中1例随访108个月后,另一侧乳腺肿瘤复发.结论乳腺原发性淋巴瘤主要为B细胞淋巴瘤,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较多见,而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少见.对于临床ⅠE期和ⅡE期的早期患者,采用CHOP方案化疗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恶性淋巴瘤患者在晚期发生硬脊膜外受侵出现脊髓压迫症状者并不少见,文献报道其发生率33%~7.8%。硬膜外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EL)较为罕见,PEL指以硬脊膜外压迫症状为首发症状,在此之前无椎管以外部位病变的表现,在椎板切除术后明确诊断的病例。现将我院收治的6例PEL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6例均为男性,年龄8~68岁,病程几天至1年,平均5月余。5例首发症状为腰背部疼痛、胸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报道1例原发性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免疫组化结果,并阅读及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该例患者为(右)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积极治疗后现考虑肿瘤复发。结论:原发性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罕见,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预后不佳,常采用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报道1例罕见的以乳酸酸中毒为首发表现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该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行总结。结果 该患者,男性,45岁,因“食欲不振伴恶心、呕吐1个月余,间断呼吸困难3周”收住院,查乳酸为14.88~16.05 mmol/L,血糖3.9 mmol/L,骨髓涂片可见淋巴瘤细胞,最终诊断为T细胞NHL,化疗后症状明显改善,乳酸水平降至正常;7个月后死于疾病进展。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共计46例NHL合并乳酸酸中毒病例,其中男 32例,女 14例,中位年龄56岁(8~79岁),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居多,超过90 %患者的临床分期为Ⅲ~Ⅳ期,29例(53.7 %)侵犯肝脏,24例(44.4 %)累及骨髓。33例(71.7 %)患者接受过化疗,但仅有7例(15.2 %)患者获得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结论 乳酸酸中毒是淋巴瘤一种罕见的严重并发症,患者死亡率极高,并且往往与原发疾病难以控制相关,对于该类患者的成功诊治主要依赖于早期诊断及积极化疗。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由于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中的广泛应用,与其相关的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IP)陆续报道,后者诊断和治疗的特殊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探讨B细胞NHL患者在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方案化疗后发生IP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以期分析早期诊断的方法和有效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徐汇区中心医院肿瘤科103例初治的B细胞NHL的临床资料,其中61例接受R-CHOP方案化疗,42例接受CHOP方案化疗。结果:初治接受R-CHOP方案化疗后IP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用CHOP方案化疗(14.8% vs 2.4%,Ρ<0.05)。R-CHOP方案组男性吸烟(38.1% vs 2.5%)、有B症状(发热、盗汗、6个月内体重减轻10%,33.3% vs7.0%)的患者发生IP的发生率明显增高(Ρ<0.05)。IP的主要症状是发热、胸闷和干咳,胸部CT检查目前是主要诊断依据。10例IP患者全部使用激素联合抗菌药物治疗,9例患者症状和肺部体征明显改善,1例患者因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混合性感染治疗无效而死亡。R-CHOP组发生IP患者与未发生IP患者比较化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化疗后CD4、CD4/CD8值呈现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CD8值(化疗前37.11±8.87,化疗后42.44±6.52)则明显增高(Ρ<0.05)。结论:B细胞NHL患者在应用R-CHOP方案化疗后应警惕IP的发生,尤其是吸烟、有B症状的患者。早期诊断和激素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化疗前、后监测T细胞亚群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脾弥漫性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SDRPSBC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SDRPS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病进行复习.结果 SDRPSBCL患者临床以脾大、发热及淋巴细胞计数升高为主要表现,经脾脏组织病理学及其他相关检查可确诊为SDRPSBCL.结论 SDRPSBCL是一种新被认识的独立疾病实体,临床发病率低,以中小淋巴瘤细胞弥漫性浸润脾红髓为重要病理特征.该病行脾切除联合化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29例原发性前列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彤 《中国肿瘤临床》2007,34(10):582-584
目的:探讨原发性前列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病理、治疗和预后。方法:对29例原发性前列腺恶性淋巴瘤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患者中位年龄66岁。以下尿路梗阻为主要症状。前列腺有不同程度增大。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诊断为B细胞来源的非何杰金淋巴瘤,以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为主。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结果:19例于诊断后发生其他部位受累。10例死于淋巴瘤,且中位生存期23个月(2~30月),7例患者在确诊后生存期超过60个月。结论:原发性前列腺淋巴瘤非常罕见,且预后较差。预后与年龄无明显关联,而与组织学分类、肿瘤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法有关。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原发性肾淋巴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早期原发性肾淋巴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原发性肾淋巴瘤早期即可出现腰痛,发热等临床症状,B超及CT影像学检查表现为乏血供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呈生发中心状的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早期原发性肾淋巴瘤是具有良性疾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征的高恶性度肿瘤。要充分认识肿瘤细胞生发中心存在的可能。建议对诊断困难的肾脏微小病灶可积极行腹腔镜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9.
睾丸恶性淋巴瘤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睾丸恶性淋巴瘤临床较为少见,本文总结了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26例睾丸恶性淋巴瘤,原发22例(84.6%),继发4例(15.4%),所有患者均接受睾丸手术切除治疗,病理诊断明确.原发睾丸恶性淋巴瘤息者中可随访的为19例,其中3例仅接受手术治疗,14例接受了手术和化疗,2例患者接受了手术联合化疗和放疗.4例继发患者均接受了局部放疗和全身化疗.结果:全组原发患者的中位年龄57岁,首发症状均为无痛性睾丸肿大,主要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占84.6%(22/26),少见病理类型包括NK/T细胞淋巴瘤、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和B细胞不能分型者.所有原发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2%,Ann-Arbor分期Ⅰ~Ⅱ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Burvival time,MST)为95.8个月,Ⅲ~Ⅳ期的MST时间为21.5个月.接受手术和化疗的患者的中位复发和MST分别为78.8和92.3个月.继发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为7.5个月,MST为25.0个月.结论:睾丸恶性淋巴瘤好发于老年男性,其预后可能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治疗方法有关.建议对所有患者在手术后进行放疗,并给予4~6个疗程的CHOP/CHOPlike方案化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 5 3例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3例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症状、病理类型、诊断和治疗。结果 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者 36例。全组误诊率 71 7%。病理类型主要为高度恶性 (31/ 5 3)。全组 5年生存率为 2 2 6 %。结论 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为儿童常见肿瘤 ,恶性度高 ,误诊较为常见 ,治疗应以化疗为主配合局部放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