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危害严重且发病率逐年增加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褪黑素是一种由松果体分泌的调节生物昼夜节律的信号分子。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褪黑素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从而促进骨代谢平衡的作用。其中,褪黑素在多项骨质疏松症相关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以及临床试验的骨代谢研究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因其具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潜在作用,笔者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提出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骆华松  彭松明  刘克斌  易洋  陈廖斌 《骨科》2020,11(4):348-35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脆性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诸多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回顾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成果,并对此进行综述,期望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易骨折为特点的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当今社会,其发病率逐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尤其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导致的后遗症、副损伤给社会及患者带来极大的经济和生活负担。近年来诸多研究发现microRNA具有明确的抗骨质疏松作用,随着基因疗法应用的推广,microRNA在临床治疗骨质疏松起到了很好的靶向作用,同时相关文献阐释,尤其是其家族成员microRNA-21可通过调控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与功能,在OP等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对microRNA-21在骨质疏松中的相关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OP靶向治疗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是人体骨代谢平衡失调导致成骨细胞减少、破骨细胞增加而形成的一种骨小梁退化、骨结构脆性增加,易引发全身性骨折的中老年人常见疾病。近年来,表观遗传学研究发现骨质疏松与DNA甲基化具有密切的关系。表观遗传学是通过观察周身环境对人机体基因表达的影响,这与中医整体观念相符合。中医以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理念,重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通过药物调理使机体内阴阳达到一个平衡的稳态。随着表观遗传学对骨质疏松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医科工作者在补益肝肾类中药干预骨质疏松甲基化机制方面取得了较大研究进展,笔者对近期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研究、诊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骨代谢平衡是保证骨的正常降解与重建的重要机制,遗传相关基因的调节、骨形成与骨吸收过程的动态平衡、骨基质环境的稳态等均是维持正常骨代谢的重要因素,任一环节的异常改变都会影响骨代谢平衡。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正是骨代谢失衡引发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进一步揭示其发病机理需深入了解骨代谢的相关调控因素。本文就近年骨代谢调控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细胞凋亡与骨质疏松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显微结构改变以及骨生物力学性能下降为特征的疾病。老龄化、肢体废用、女性绝经后以及糖皮质激素应用过量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而最终原因都与骨重建失调有关。骨重建涉及骨形成与骨吸收两个方面,骨吸收-形成动态偶联的失调可引起骨形成的减少或骨吸收的增加,最终导致净骨量的减少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参与骨重建的细胞包括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它们的生物学活性及存活时间直接影响着骨转换的动态平衡。大部分细胞的死亡是以凋亡 (apoptosis)的形式完成。凋亡是由于内外环境激发所致细胞自身主动、有序的死亡…  相似文献   

7.
Cbfa1基因调节骨形成与骨吸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的形成与吸收是一个涉及众多的基因和生长因子的复杂过程,凡可使骨形成下降和骨吸收增加的因素都会促进骨质疏松的发生.Cbfa1是成骨细胞分化和成熟的特异性转录因子,研究发现Cbfa1可通过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对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起到抑制作用,因此,我们期望随着Cbfa1基因研究的深入将为防治骨质疏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近三年骨质疏松症的靶向治疗药物及靶点的研究进行综述,按其作用机制分为增强碱性磷酸酶活性类、增强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受体活性类、调节蛋白质类靶点类等,并介绍新发现的靶点及研究进展。ALP是成骨细胞的一种外酶,它的表达活性是成骨细胞分化的一个明显特征,增强ALP活性能够增强成骨细胞的分化从而起到抗骨质疏松的作用。研究发现,GPR30、GPR40和GPR120等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受体在治疗骨质疏松中具有重要作用。调节蛋白质类靶点的蛋白酶K抑制剂在抑制破骨细胞的同时并未抑制新骨形成,甚至在某些骨皮质表面还促进了骨形成。除此之外,还有6种新发现的靶点,分别是大麻CB2受体和TRPV1受体、涎免凝集素(Siglec-15)、DMT1基因、内质网(ER)应激诱导的破骨细胞生成的信号通路以及类视黄醇X受体(RXR)。治疗骨质疏松靶向药物及靶点的研究进展令人瞩目,这将大大推进新靶向药物的研发。  相似文献   

9.
老年颈椎病颈椎椎体结构改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老年颈椎病颈椎椎体结构的病理改变及其意义。方法:(1)在X线片上测定35例老年(>60岁)颈椎病的椎体平均高度和平均矢状径长度,用其比值来判定椎体的变形程度,与15例青壮年外伤性颈椎病患者相比。(2)老年组24例,青壮年组12例行颈椎前路钻孔减压,术中取颈椎椎体松质骨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1)两组椎体变形指数差异显著(P<0.05)。(2)实验组骨细胞多处于退变相和溶骨相,而对照组多为成骨相和静止相。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成骨细胞功能低下而破骨细胞数量多且功能活跃。结论:老年颈椎病颈椎椎体骨小梁的异常改建是骨细胞性骨吸收,破骨细胞性骨吸收和成骨细胞功能低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可致椎体畸变,加快颈椎病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整合素与骨质疏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合素是一类膜糖蛋白家族,由α和β两个亚基组成,它参与体内的多种生理、病理过程。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表面均有整合素表达,并调控其细胞的多种功能。整合素表达的水平与骨形成及吸收相关联。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整合素表达及其在骨质疏松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外泌体具有进行细胞间物质交换进而达到信息交流的功能。其在临床疾病的诊疗中具备极其重要的价值。现在,外泌体已经被视为极为重要的一种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也作为许多临床疾病诊疗的生物标志物。由于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具备不同的生物学功能,而骨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具有调控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及成熟的功能,以此来调控骨吸收及骨形成;最新研究发现,外泌体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及预测其预后方面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就骨来源的外泌体在骨质疏松中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症是与年龄相关的全身系统性骨代谢疾病。随着年龄增加,骨形成受抑制骨破坏增加导致骨量降低与骨折易感性。骨质疏松症形成的分子机制较为复杂,其中自噬与骨质疏松形成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近年热点研究话题。自噬是高度保守的真核细胞物质循环过程,通过降解大分子物质、蛋白质、细胞器,并对降解产物循环利用,保持细胞在应激、能量缺乏等不利环境中稳定生存。随着人们对自噬研究的不断拓展,自噬水平的分子调控通路及其在细胞生理与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取得了众多进展,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糖尿病、心肌疾病等。许多动物体内外及人体研究显示自噬与包括骨质疏松症在内的骨骼疾病存在着很大关联。自噬在骨组织各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保持稳定等多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深度参与骨重塑过程。骨组织各细胞在衰老、活性氧累积、雌激素水平下降、全身炎症水平增高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下,自噬水平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导致骨代谢与骨稳态失衡并逐步发展为骨质疏松症。该文在现有的相关文献报告基础上,对自噬与骨稳态、骨质疏松症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对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术语“骨质疏松”一词由欧洲病理学家Pommer最先提出,即一种由于骨质减少所致骨骼充满孔隙的疾病。目前认为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特征是骨量减少或(和)骨组织退化,导致骨强度下降且脆性增加,是全身性代谢性骨疾病,易诱发骨折。因此,在O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骨代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骨代谢过程与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和破骨细胞(osteoclast,OC)之间的动态平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信号通路在OB与OC的动态平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OP因其起病隐匿而难以察觉,故又有沉默的“隐形杀手”之称。加之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OP的发生与发展问题进一步突出,成为全国关注的健康问题。这对中老年人意味着生存质量的下降,对国家意味着医疗压力的增大。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OP,对个人及社会而言,都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不同基因型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小鼠椎体骨量减少并脊柱畸形的特征。方法 培育基因型WT、Nf1+/?、Nf1flox/flox;Col2.3Cre+、Nf1flox/?;Col2.3Cre+小鼠并分组。其中,野生型WT小鼠为对照组。分别对各基因型小鼠进行X线、骨密度检测、外周定量CT扫描、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形态观察、生物力学分析、组织与细胞学检查。结果 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DXA)和外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pQCT),与对照组比较, Nf1flox/?;Col2.3Cre+小鼠椎体高度、骨密度及骨量均显著减少。椎体形态学研究发现,Nf1flox/?;Col2.3Cre+小鼠椎管面积(C)与椎体面积(V)比值明显增大。生物力学分析发现,Nf1flox/?;Col2.3Cre+小鼠椎体峰值压力负荷和最大压强亦显著降低。组织与细胞学分析显示,Nf1flox/?;Col2.3Cre+小鼠椎骨中破骨细胞数量显著增加,成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结论 Nf1flox/?;Col2.3Cre+小鼠表现出椎体骨量减少与脊柱结构功能异常,重现NF1患者营养不良性骨质疏松与畸形的脊柱特征性病理改变。为临床深入了解及治疗NF1致椎体骨质疏松及脊柱畸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其患病率也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而逐年递增。正常情况下,人体骨量受到成骨细胞(osteoblast,OB)、破骨细胞(osteoclast,OC)共同调控,当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共同维持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时,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就会随之产生变化。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在一个合理区间抑制成骨细胞凋亡并促进破骨细胞凋亡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一个关键且有效途径。目前有大量相关研究数据指出,部分与活性维生素D(vitamin D)相关的信号通路在调节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增殖及凋亡中有着显著效用,因此合理介导维生素D相关的信号通路或许是未来深入、系统探究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及治疗的有效手段。本文旨在对维生素D相关的信号通路予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加以阐述、总结,也为骨质疏松症治疗及新药的开发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症作为老年疾病中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对它的研究一直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因此如何延缓骨质疏松症的进展成为最主要的问题。骨源性外泌体microRNAs作为骨科疾病的关键调节因子,其表达的变化对延缓骨质疏松症的进展具有调节作用。microRNAs通过调节相关因子的表达可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及进展。该文就骨源性外泌体microRNAs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以期为骨源性外泌体microRNAs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提供一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微结构退化、强度下降为主要变化的骨骼疾病,常导致骨折的发生.它通常是由骨吸收增加,而骨形成的相应增加不能充分代偿所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常常由多因素引起,其中遗传因素对于峰值骨量、骨结构以及骨骼恶化和脆性骨折的易感性至关重要.然而,仅遗传因素不足以解释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以及脆性骨折的发生.目前表观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18.
随着骨免疫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系统与骨骼之间存在的共享分子和相互作用。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Th细胞通过分泌各种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调节骨健康,从而起到调节骨质代谢的关键作用。因此,本文从骨免疫学角度阐述部分Th细胞(包括Th1、Th2、Th9、Th17、Th22、调节性T细胞、卵泡辅助性T细胞)在骨质疏松症的调节作用,为T细胞免疫调节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一定理论支撑,为未来药物开发提供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