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内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学分析--附5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颅内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诊治的经病理证实的5例颅内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和CT、MR影像学资料。结果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18~50岁。5例均行CT平扫,2例加做CT增强。3例行磁共振扫描。CT平扫高密度影3例,等密度影1例,高低混杂密度影1例。明显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2例。MRI平扫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有明显强化2例;1例平扫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未作增强。结论颅内恶性黑色素瘤CT表现无特征性,MRI有一定特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CT表现及MR表现,可提高影像学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例颅内孤立性纤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CT和MRI)资料作为研究资料,总结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CT平扫显示:肿块均边缘清晰,均无钙化,肿块周围可见"枫叶"水肿带;增强扫描显示:肿块血供丰富,无出血坏死或存在广泛出血坏死。MRI扫描显示:T1WI与脑灰质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肿块内见留空血管和T1、T2"蚯蚓"状信号,肿块边缘可见环形T1、T2信号(不完整);增强扫描,可见肿块内T1、T2"蚯蚓"状信号为条状影,异常信号强化明显,肿块边缘环形信号未强化。结论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特征和规律,可为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华  郭春锋 《中原医刊》2011,(6):125-126
目的 探讨幕上血管母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幕上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CT与MRI表现.9例均行CT平扫,其中8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结果 病变均为单发.大囊小结节型6例,单纯囊型2例,实质型1例.8例CT平扫囊腔呈低密度,1例呈高密度,肿瘤壁结节均呈等密度 7例MRI平扫囊腔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明显低信号 肿瘤壁结节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flair)序列呈高信号 8例MR增强扫描壁结节及实质性肿块均呈明显均匀强化,囊壁未见强化 3例肿瘤周围或肿瘤内可见流空血管,MRA显示瘤周或瘤内增多、增粗、迂曲的动脉血管.结论 幕上血管母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其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寻颅内生殖细胞瘤的CT和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或放疗证实的颅内生殖细胞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18例颅内生殖细胞瘤患者中,9例位于松果体区,3例位于基底节区及丘脑,6例位于鞍区。松果体区肿瘤MRI呈长T1、等或长T2信号,边缘光滑,出血少见,CT呈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松果体钙化常被肿瘤包埋,增强呈均匀显著强化。鞍区肿瘤垂体柄增粗,垂体后叶正常短T1信号消失,肿瘤T1WI呈等信号,T2WI上信号可以表现为等或高信号,CT上肿瘤实体部分呈高密度,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基底节及丘脑肿瘤,瘤体较大,信号及密度不均匀,边缘欠清晰,出血多见,增强呈不均匀强化。结论颅内生殖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CT及MR表现并探讨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FT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资料,重点观察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缘及邻近结构改变,平扫密度/信号及强化特点。结果 11例SFT患者中,3例位于胸部、3例位于颅内、1例位于左侧舌下腺区域、1例位于左侧颈根部、1例位于右侧大腿根部、2例位于中下部腹腔内。肿瘤长径范围4. 0~14. 8cm(平均7. 1cm),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规整或呈乳头状突起。9例行CT检查患者平扫图像上肿瘤密度不均匀者8例、密度均匀者1例,均未见明显出血及钙化,5例行CT增强扫描患者肿瘤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3例可见"地图样强化"、2例肿瘤内见迂曲血管影,2例行多期增强扫描者表现为持续渐进性强化。5例行MRI检查患者肿瘤平扫主要表现为等/稍长T1、等/稍长T2信号,其中3例肿瘤内见长T2信号影、4例见短T2信号影,3例颅内肿瘤患者MRI增强扫描均呈明显不均匀性强化,囊变区/粘液变区均未见明显强化,2例邻近脑膜强化。结论不同部位的SFT影像学表现各异,但大都具有一些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仔细分析这些影像学特征有助于与相应部位的其他肿瘤鉴别,从而提高SFT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浅谈颅内生殖细胞瘤的CT及MRI图像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颅内生殖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资料,所选患者均行CT 平扫+ 增强扫描,16例行MR平扫,12例同时行MR增强扫描.结果 恶性畸胎瘤常为囊实性包块,CT平扫呈低、等密度影,可伴囊变和出血,MRI平扫呈低等高混杂信 号,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卵黄囊瘤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或略高密度,MR平扫T1WI、T2WI信号均匀,增强后明显强化;胚胎性癌内部信号不均匀,常伴囊变 或坏死,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混合型生殖细胞瘤多无典型信号.结论 熟练掌握颅内生殖细胞瘤的CT、MRI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资料,可为临床做出 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7.
颅内表皮样囊肿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对2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表现做回顾分析,其中20例做CT及MRI平扫加增强,6例只做CT平扫加增强.结果 肿瘤位于桥小脑角区16例,鞍区7例,颅骨内2例,脑实质内1例.CT呈低密度25例,混杂高密度1例.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者16例.T1WI及T2WI高低混杂信号4例.增强仅2例边缘轻度强化余未见强化.1例脑组织受侵,轻度水肿表现.17例FLAIR上信号略有增高,3例信号明显增高.结论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尤其MRI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然对于不典型表现的表皮样囊肿有待于进一步加深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CT、MRI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7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均行CT、MRI平扫,其中2例行CT增强,7例均经MR增强扫描。结果7例均呈不规则形分叶状或类圆形,6例居颅内脑外,1例脑内,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易出血、囊变及坏死,无钙化,侵袭性生长,水肿明显,密度混杂,MRI扫描T1WI5例呈高低混杂信号,2例呈等信号,内见流空血管征象6例,增强均明显强化。结论血管外皮细胞瘤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可以对其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诊断率.方法 选取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患者,其中男2例,女4例.术前2例行CT横断扫描,5例行MRI扫描,其中1例CT平扫加增强扫描,1例CT平扫及MRI平扫加增强扫描,2例MRI平扫加增强扫描,2例MRI单纯平扫.总结此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6例患者中5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共7个病灶.患者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性:6个病灶位于近中线大脑深部,边界一般较清楚,CT检查呈略高密度,MRI检查显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注射造影剂后显著均匀强化,其中1例呈斑片状强化.结论 CT及MRI检查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8例脊索样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脊索样型脑膜瘤患者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病理证实。其中6例行CT平扫,8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患者CT表现及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以期为脊索样脑膜瘤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结果 6例行CT扫描患者的CT表现为等密度4例、稍低密度1例、等低混杂密度1例。MRI主要表现为平扫T1WI上稍低信号6例、等信号2例;T2WI上稍高信号5例、等信号2例、明显高信号1例。增强扫描后不均匀强化7例、均匀强化1例。3例出现瘤周不同程度水肿,4例增强扫描见"脑膜尾征",1例强化周边呈"蜂窝"状,周边脑组织受到侵犯。结论脊索样脑膜瘤为罕见类型的脑膜瘤,肿瘤影像强化形式具有一定特征性,具有一定恶性肿瘤特点,可侵及脑实质,一般无骨质破坏,利于相关影像学检查的确诊。  相似文献   

11.
刘浩  黄瑜  李家庭  陈玉林 《安徽医学》2010,31(11):1299-1301
目的探讨颅内黑色素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颅内黑色素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原发性黑色素瘤3例,转移性黑色素瘤2例。CT平扫肿瘤表现为类圆形、团块状的高密度或稍高密度影。MRI平扫中4例表现为典型的短T1短T2信号,1例为等T1稍长T2信号。MRI增强扫描2例,肿瘤呈均匀强化。结论黑色素瘤的MRI影像学特征有助于颅内黑色素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颅内软骨瘤的CT、MRI表现特点。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颅内软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3例行颅脑cT平扫,1例同时行颅脑CT增强扫描,4例均行颅脑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4例颅内软骨瘤中,位于颅底3例(前颅窝底1例,蝶鞍1例,左侧中颅窝底1例),大脑镰区l例。CT平扫示3例肿瘤均边缘清楚,内均见明显钙化灶,其中2例肿瘤的未钙化部分呈不均匀的稍高密度,1例呈“石榴籽”样低密度;CT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MRI平扫肿瘤均表现为混杂信号,其中钙化部分呈长T1短T2信号,未钙化部分呈不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其中1例肿瘤呈“石榴籽”样明显长T1长T2信号;MRI增强扫描肿瘤均呈不均匀强化。结论颅内软骨瘤好发于颅底、大脑镰区,密度/信号欠均匀,内可见到明显的钙化,周围无脑水肿,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大多数情况下CT、MRI诊断较困难,病理仍是主要的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颅内软骨瘤的cT、MRI表现特点。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颅内软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3例行颅脑CT平扫,1例同时行颅脑CT增强扫描,4例均行颅脑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4例颅内软骨瘤中,位于颅底3例(前颅窝底1例,蝶鞍1例,左侧中颅窝底1例),大脑镰区1例。CT平扫示3例肿瘤均边缘清楚,内均见明显钙化灶,其中2例肿瘤的未钙化部分呈不均匀的稍高密度,1例呈“石榴籽”样低密度;CT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MRI平扫肿瘤均表现为混杂信号,其中钙化部分呈长T1短T2信号,未钙化部分呈不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其中1例肿瘤呈“石榴籽”样明显长T1长T2信号:MRI增强扫描肿瘤均呈不均匀强化。结论颅内软骨瘤好发于颅底、大脑镰区,密度/信号欠均匀,内可见到明显的钙化,周围无脑水肿,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大多数情况下CT、MRI诊断较困难,病理仍是主要的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肌肉软组织淋巴瘤的影像表现,探讨CT和MRI对肌肉软组织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软组织淋巴瘤的CT或MRI影像表现,其中MR检查4例,CT检查3例。结果影像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术前影像诊断肌肉软组织淋巴瘤2例,误诊为肉瘤2例,误诊为转移瘤2例,误诊为纤维瘤1例。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2例、略低信号2例,T2WI呈稍高信号,反转恢复序列均呈稍高信号,肿瘤内信号均匀、坏死及囊变少见;MR增强扫描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1例,1例未行MR增强检查。CT平扫密度均匀,与正常肌肉相仿,增强扫描呈均匀中度强化。结论软组织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肌肉软组织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腹外型韧带样纤维瘤病(extra-abdominal desmoid-type fibromatoses)的CT与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例腹外型韧带样纤维瘤病的CT和MRI表现,并与临床资料及组织病理学对照分析。搜集腹外型韧带样纤维瘤病共24例,24患者均行影像学检查,其中20例行MRI检查,增强15例;10例行CT检查,增强2例,其中6例同时行CT、MRI检查。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MRI信号及强化方式进行分析。结果 24例患者中,14例位于四肢,4例位于胸壁,颈部2例、臀部2例、蝶窦1例,脊柱旁1例。最小径1.9cm,最大径11.2cm,呈椭圆形6例,不规则分叶状18例,边缘清晰5例、模糊19例,14例(58.3%)包绕血管神经,16例(66.7%)有骨膜粘连,3例侵犯骨质(12.5%)。CT显示,10例病灶均呈稍低密度,密度均匀,瘤内未见明显钙化、坏死,2例增强检查呈中等强化。MRI显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于肌肉低于脂肪信号,增强扫描均呈中等或明显不均匀强化,并随着各期相渐进性强化。其中13例(65%)可见条索状或小斑片状T1W及T2WI低信号,增强后未见强化。结论腹外型韧带样纤维瘤病是一种少见的中间型软组织肿瘤,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因此对其术前明确诊断及预后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婴儿型肝血管内皮细胞瘤(IHE)的CT及MRI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IHE的影像学表现,1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MRI扫描,其中3例行MRI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CT及MRI扫描。结果 CT平扫无特异性,部分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表现为3种类型:病灶周边环形强化,周边、中心均结节状强化,病灶片状、结节状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较大病灶多从周边向中央逐渐强化,最后肿瘤密度高于或与肝脏一致。MRI平扫病灶边界清晰,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随着TE时间延长病灶信号更高,增强扫描类似CT表现,延迟期肿瘤信号仍高于肝实质;部分病灶可见引流血管。结论 CT及MRI增强扫描IHE的表现具有特征性,两者对其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CT与MRI对小脑膜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小脑膜瘤的CT与MRI表现。13例均行CT、MRI平扫及MRI增强扫描,平扫包括T1WI、T2WI、FLAIR序列,增强扫描为T1WI序列。结果本组病灶位于额部5例,顶部7例,小脑幕1例,为脑凸面、大脑镰、小脑幕旁结节状或扁平状病灶,长径范围1.2-2.8cm。CT平扫表现为稍高密度结节。T1WI肿瘤呈等信号7例,稍低信号5例;T2WI、FLAIR为稍高信号8例,等信号4例;肿瘤边缘包膜4例,瘤周水肿5例,邻近颅板增厚4例;肿瘤病灶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8例见脑膜尾征。CT平扫检出8例(61.5%),漏检5例(38.5%)。MRI平扫检出12例(92.3%),漏检1例(7.7%);MRI增强扫描检出13例(100%)。结论小脑膜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小脑膜瘤检出率高,临床应用价值较CT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及MRI在腹盆部韧带样纤维瘤(desmoid fibromatosis,DF)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腹盆部DF患者的CT、MRI资料和病理结果,其中4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3例同时行CT、MR检查。结果 7例病变位于腹壁、2例位于腹腔内,4例位于盆部肌间隙跨坐骨大孔或闭孔向盆腔蔓延。CT表现:平扫7例为软组织密度,与邻近肌肉相近,未见钙化、坏死,3例内见条索状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与肌肉相对比,T1WI上7例表现为不均匀等低信号,2例为均匀等信号,T2WI上病灶信号不均匀,呈高信号或略高信号,7例内可见条索状低信号区,增强扫描8例呈中等或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轻度强化,其中长T1短T2信号区未见强化。组织病理学上肿瘤组织内成纤维细胞、纤维母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细胞间胶原组织包绕,偶见核分裂。结论腹盆部DF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术前诊断有重要的价值;MRI优于CT,能更好的显示肿瘤内部结构及周围神经、血管、深部脏器等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影像学表现及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收集经病理证实的27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CT、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其中17例经免疫组化检查测定Ki-67,计算该17例患者CT动脉期最大强化率(pCER),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病例中发生于胸部17例,腹部5例,颅脑1例,颌面部4例.23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病灶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CT平扫密度均匀或不均匀,MRI检查T1WI以等低信号为主、T2WI信号混杂多样,增强扫描可见强化.测定Ki-67的17例CT增强病例中,pCER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性(rs=0.828, P<0.01),pCER值越高,其Ki-67表达越高.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多个部位,影像学表现可以一定程度反映肿瘤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20.
李旭丹  梁峰  邹建勋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8):893-893,899,F0004
目的提高对颈部巨淋巴结增生症CT、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颈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MRI表现。其中行CT检查6例,MRI检查2例。结果8例均为血管透明型。6例CT平扫表现为侧形或卵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晰,密度均匀:2例MRI平扫为卵圆形软组织肿块,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较均匀,增强扫描后8例病灶均呈明显强化改变,其强化程度接近颈动脉,有一定的特征性。结论颈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